《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出版
谨以此书纪念何琳仪先生诞辰70周年
陈治军著《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一书日前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本书是关于安徽出土的有铭青铜器的著录与考释研究。对于收录的青铜器时代标准基本定在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按照器名、时代、国别、著录、形制、出土、现藏、图像等进行著录,隶定铭文,考释内容,提供了较为详尽系统的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资料,并通过铭文的正确隶定,和严密考证,为古文字、考古文物、以及历史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附书影、前言、凡例、目录及后記:
前言
记得第一次去何先生家见先生时,先生兴之所至便和我论及王国维、郭沫若等人的学术。我想如果我们现在能有一点进步的话,也只是比以前的学者多看见几件新材料而已。
对于安徽青铜器的研究整理前人多有著录。最早见于宋吕大临《考古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李三孤堆墓葬的被盗掘,唐兰《寿县所出青铜器考略》(1934年)、朱拜石《考订寿县出土古器物初稿》(1934年)、《寿县出土楚器简明表》(1935年)、李景聃《寿县楚墓调查报告》(1936年)、徐乃昌《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1936年)、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6年)、于省吾《双剑誃古器物图录》(1940年)等著作相继发表。稍后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对于安徽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予以相关的考释研究。建国后随着科学考古发掘,《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1956年)、崔恒升《安徽出土金文订补》(1998年)、《皖南商周青铜器》(2006年)、李国梁《屯溪土墩墓发掘报告》(2006年)、《凤阳大东关与卞庄》(2010年)等专著相继出现。近年来安徽地区出土的一些青铜器散见于《文物》、《考古》、《文物研究》等相关书籍中。在宏观研究上有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2004年)、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1990年);在具体的文字隶定考释上有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1998年)、《战国文字通论订补》(2003年)等著作可以参考。那么现在可以将这些青铜器汇集在一起,做一些比对研究,使得安徽地区出土的有铭青铜器能以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面貌展现出来,给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方便。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我个人的浅见,一定会有不少疏漏,请大家指教。
陈治军于合肥三里庵
2012年3月9日
凡例
一、本书收录从宋代至2011年6月安徽地区出土的有铭青铜器,对于收录的青铜器的时代标准基本定在秦统一(即公元前221年)以前。明显伪器、先秦钱币、印章、以及其他载体的铭文未收录,少量青铜器铭文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著录拓片,但也是安徽出土有铭青铜器的一部分,也予收录,以便研究,待日后相关资料的出现再做补充。
本书收录有铭青铜器资料的来源:
1. 国内外博物馆、其他单位和私人收藏的已著录青铜器。(对于私人收藏的青铜器,由于缺少具体的出土地点与地层关系,因未睹实物,均予著录,标明私人收藏,以供参考)
2. 安徽省历年考古发现中获得的青铜器。
3. 宋代以来已有著录,现在不知所在的青铜器。
4. 安徽省内文博单位未著录发表的铭文资料。
二、本书内容分为器名、时代、国别、著录、形制、出土、现藏、图像、铭文、考释几个部分。器名前的编码不代表器物的数量,只起排列作用。本书所收有铭铜器,一般均依作器者命名。个别器物有习用多年旧称的在括注中注明。各类器物的铭文绝大部分原大制版,非原大者予以标注。
著录的拓片或图像,以《殷周金文集成》为主,其他期刊杂志发表的拓片图像酌情收录,《殷周金文集成》未著录者,将原始发表资料著录,以便查阅。
1. 书中标注的时代一般是大致时代。可以证明的标准器将所属王世注于后。
2. 书中著录项下所列书刊,均逐一核查。铭文的现藏情况,大多均已核实。
书中器物时代国别的判定,铭文的隶定考释均代表本人观点。
三、相关符号说明:
()内表明现在的常用字,如“童鹿公隻(获)飞龙”,铭文隶古定作“隻”,即现在通用字“获”。
〔〕内表示铭文笔划残泐不全,但仍可据残铭隶定。
〖〗内表示铭文笔划残泐模糊不清,据上下文意补足以供参考。如“至于淮之〔上〕〖世〗〖万〗子孙”。
□表示空缺,未作隶定。
?表示存疑。
本文著录方式举例如下:
蒙戈《考古》1983·9·849
表示“蒙戈”著录于《考古》1983年第9期第849页
四、铭文拓片以现行安徽行政区划排列,青铜器出土地与现在安徽行政规划有变化的酌情归入现行行政区划,铭文拓片以出土地按出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无具体出土时间的按照著录时间排列。这其中既有其实际情况,又可从中发现其内在的历史必然联系。寿县器附朱家集器、蔡侯申墓器,排列略有变动,以便保存其完整性。
五、本书行文采用简体字,对于引用及铭文隶定部分容易引起误解的个别字采用繁体。
后记
本书是在2010年的12月全部撰写完成的,起初是逐器考释,最后按照行政规划以出土时间为顺序缀联成篇,所以前后有些地方文体、详略稍有差异,现在也不再作调整。在撰写过程中得诸师友的热情襄助,其中上古音冬部与鱼部的一些问题得惠于黄德宽,上古音“果”、“加”、“固”三字没有相关的通假材料是否可以通假的问题得惠于杨军,此外徐在国、郝士宏、程燕就本书版式提出建议,张金铣对书中行政区划安排提出意见。
为求资料的准确,对于著录的青铜器逐一进行了核实。其间得到省内各文博单位和相关领导专家的热情帮助,补充了一些珍贵的尚未发表的新材料,并得以抚查原器,受益匪浅。其中阚绪杭提供了钟离君柏墓的全部铭文资料。陆勤毅、张爱冰提供了皖南青铜器调查的新材料。李治益、程露核对了安徽博物院馆藏的李三孤堆的部分青铜器,明确了尺寸、确定了器物与铭文的关系,使得诸多疑难问题可以得以解决。由于诸位学者和省内各文博单位的鼎力相助,使得现在可以提供一部比较完整准确的青铜器著录资料,在此深表谢意。
还要感谢黄山书社领导、编辑以及同学王琳、章勇夫妇,唐发耀、丁芳夫妇为此书的出版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徽韵书坊为本书编排提供技术支持,全书版式、图片处理由蒋利娟设计编排,全部造字由范文娟完成,在此一并鸣谢。
最后要感谢刘启琳先生生前对我与此书的关心,以及何先生的家人对我生活、学习的帮助。
九年前由何琳仪先生的鼓励使我走上了古文字研究的道路,适逢何先生诞辰七十周年,我想用这本书纪念我的先生何琳仪,以表达不能忘却的怀念。
陈治军
2012年1月31日
邮箱:newyear2013@163.com
感谢陈治军先生提供稿件!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