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瑜楨:《清華三·芮良夫毖》劄記
在 2012/9/21 19:05:47 发布


 

《清華三·芮良夫毖》劄記

(首發)

 

王瑜楨

臺灣師大國研所博士生

《文物》2012年第8期發布了李學勤先生的〈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和趙平安先生的〈芮良夫毖初讀〉。〈芮良夫毖〉的內容,二位先生都已有清楚的介紹。本文想就《文物》所公布的部分文句提供一點淺見。

〈芮良夫毖〉部分詩句李文作:

 

敬之哉君子,天猶畏矣。敬哉君子,寤敗改(由),龔(恭)天之畏(威),載聖(聽)民之(謠)。

 

李文和趙文對這幾句都沒有詳細解釋,本文試著對其中的兩個關鍵句子做點探討。

 

敬之哉君子

敬,可以釋為「恭敬」,即「敬」下句的「天」。也可以釋為「儆」、「警」,警惕,要君子自我警惕。《毛詩.大雅.常武》「既敬既戒」鄭箋:「敬之言警也。」後說更為合理。

君子,《詩經》有很多用法(參考向熹《詩經詞典》修訂本341-342頁),在本詩似乎應該指被批判的天子或公卿大臣。《毛詩》中類似的用法,如: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鄘風.載馳)

凡百君子,各敬爾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小雅.雨無正)

凡百君子,莫肯用訊;聽言則答,譖言則退。(同上)

君子秉心,維其忍之。心之憂矣,涕既隕之。(小雅.小弁)

君子信讒,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同上)

亂之又生,君子信讒。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君子信盜,亂是用暴。(小雅.巧言)

〈芮良夫毖〉本句的「君子」,顯然就是這些行事不好的執政大臣或天子,是被批判的對象,而不是被贊頌的對象。

 

寤敗改

「寤敗」很不好理解。我認為「敗」字應該假借為「寐」。「敗」,補邁切,上古音屬於幫母月部(有的學者歸在「祭」部);「寐」,彌二切,上古音屬於明母質部。幫母和明母都屬於唇音;月部和質部上古音元音舌位密近,韻尾又相同,故常旁轉,如《詩.邶風.旄丘》一章以「葛」(月部)韻「節」(質部)、「日」(質部),例子很多,可參考陳新雄先生《古音學發微》(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叢書,1972)第1056頁。《上博二.民之父母》簡9「敗矣厷矣大矣」,何琳儀先生〈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1.14)讀「敗」為「美」,季師旭昇先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19頁、白於藍先生《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201頁都贊成何說。瑜楨案:「美」,無鄙切,上古音屬於明母脂部。讀「敗」為「美」(脂部),與讀「敗」為「寐」(質部),古韻通假條件應該是一樣的。

」,李學勤先生讀為「由」,我以為似乎可以讀為「道」。「」(異體或作「繇」),有三個讀音:余招切,上古音屬於喻四(余、以)幽部;又以周切,上古音屬於喻四(余、以)幽母;又直祐切,上古音屬澄母幽部(有的學者歸入覺部)。「由」,以周切,上古音屬於喻四(余、以)幽母。「道」,徒皓切,上古音屬於定母幽部。從音理上來看,讀為「由」或「道」應該都是可以的。但是讀為「道」,文義似乎比較好講。「寤敗改(由)」,意思應該是說:(你們這些行事不正的君子們,日日夜夜)醒著睡著都應該想著怎麼改變你們的做法吧!

 

以上的字詞解釋完後,〈芮良夫毖〉這六句似乎可以讀為:敬(警)之哉君子,天猶畏(威)矣。敬哉君子,寤敗(寐)改(道),龔(恭)天之畏(威),載聖(聽)民之(謠)。

 

語譯作:

好好警惕啊君子們,上天還是很威猛的。好好警惕啊君子們,(日日夜夜)醒著睡著都應該想著怎麼改變你們的做法吧!恭敬地崇敬上天的威儀,好好地聽聽人民歌謠中的心聲吧!

 

本文承季師旭昇審閱,特此致謝。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9月2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9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1121王瑜楨:《清華三·芮良夫毖》劄記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王寧 在 2012/9/21 20:57:30 评价道:第1楼

    “寤敗改”或當為“悟敗改繇”,“繇”本有“道”義,《爾雅·釋詁》:“繇,道也”,這裡當如王先生所言指行為、做法。該句意思可能是明白失敗的原因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或做法。
    末句“載聖(聽)民之”的“繇”恐怕也應該解釋為“道”。

  • 昨非 在 2012/9/21 22:29:30 评价道:第2楼

    《上博二.民之父母》簡9「敗矣厷矣大矣」,何琳儀先生〈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1.14)讀「敗」為「美」,季師旭昇先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19頁、白於藍先生《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201頁都贊成何說。

       其實此字是“微-彳”之誤釋(見周波《简帛文字琐议》(《語言學集刊》第7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援引為據,難以信從。

       「敗」字應該假借為「寐」之說,更不可信。

  • 小狐 在 2012/9/22 9:58:32 评价道:第3楼

    此字是“微-彳”——原整理者就疑“微-彳”之誤寫(第168頁)

    原整理者認爲“敗”是“”之誤寫很有可能。楚簡中的“”字作“”(郭店《老子》甲15)、“”(郭店《唐虞之道》17)、“”(上博二《容成氏》14)等形,與左部減省成一個“貝”的“敗”字如“”(包山文書128)、“”(上博七《凡物流形》甲19)形寫法較爲近似。不過,楚簡中的“敗”字左部絕大多數寫作兩個“貝”形,如本篇簡2即有“敗”字寫作“”形。

    又此句簡文對應今本的“言大矣!美矣!盛矣”和“言美矣!大矣”,其中“亓(其)才(在)(語)也”可對應“言”字,而竹書本不見“”字。

    在楚簡文字中,“則”字或寫作“”(上博一《緇衣》17)、“”(上博二《子羔》2)形。因此,我們懷疑此處簡文所據的底本原本當作“亓(其)才(在)(語)也,則(美)矣!厷(宏)矣!大矣”,抄手在抄寫時誤將“則”字的左部與“(美)”字的右部混寫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誤字“(敗)”。

    也即,此句簡文或當本是作:亓(其)才(在)(語)也,則(美)矣!厷(宏)矣!大矣!===(其在語也,則美矣!宏矣!大矣!)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5524

  • 金滕 在 2012/9/22 16:30:52 评价道:第4楼

    小狐兄的说法很新奇,但我认为还可再商榷。右旁与古文字或楚文字的“殳”旁相当接近,如(败,民之父母02)、 (贤,《命》07)。可见是本有的写法,而非“”的讹误。退一步说“”的左旁从没有这种形体。 ,

  • 王瑜楨 在 2012/9/22 18:21:30 评价道:第5楼

    感謝昨非先生賜教。

    《民之父母》簡9「敗矣」的「敗」字作,與同篇簡2「敗」字作確實看起來不一樣。因此周波先生改釋「微(減彳旁)」,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楚簡習見的「微(減彳旁)」作(《孔子詩論》簡16),也不完全相同。當然,我們也看到《上博四.曹沬之陳》簡3「微(減左旁)」字作,但左旁「人」形上面的一橫筆和《民之父母》簡9「敗」字還是不太一樣的。其次,我們也看到曾侯乙簡「〔革取〕敗」的「敗」字,在簡6作,但是在簡46就寫作,從文例來看,二者是同一個字,應該沒有問題,裘錫圭先生、李家浩先生的《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把這個字隸定為「敗」(《曾侯乙墓》492頁)、蕭聖中先生《曾侯乙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136頁也把這個字隸為「敗」。另外,同樣這個詞的「敗」字,在簡80就寫作「貝」,裘錫圭先生、李家浩先生的《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在注59的解釋是:「“敗”从“貝”聲,故“〔革取〕敗”可以寫作“〔革取〕貝”」(《曾侯乙墓》510頁)。

    楚簡中寫成一個「貝」形的「敗」字還見於《包》128(同簡兩個「司敗」,一作繁形,一作簡形)、《曾》61,64,66、《上博(七).凡物流形(甲)》簡19、《清華(二).繫年》簡48,54,65,例子很多,釋為「敗」字,沒有問題。

    由於這樣的原因,我們以為《民之父母》簡9的那個字從字形來看,它就是「敗」字。當然絕對可以看成是「微(減彳旁)」的誤寫,但是,當甲字誤寫成乙字時,我們必需承認它寫的就是甲字,我們不能把甲字說成就是乙字。《民之父母》簡9把「微(減彳旁)」字訛寫成「敗」字,我們就必需承認這個字形仍是「敗」字。

    再進一步說,戰國文字的訛混情形非常嚴重,「敗」與「微(減彳旁)」正是這樣的情況。但是,不同的兩個字要趨向訛混,往往也是因為聲音相近,「敗」與「微(減彳旁)」應該也有可能是音近的關係。所以,《民之父母》的「敗」字,學者或釋為「微(減彳旁)」的誤寫,但也未嘗不能看成當時人可能已經把這兩個字的混用視為常態,寫為「敗」,讀為「微(減彳旁)」。

    把《芮良夫毖》的「敗」字視為「微(減彳旁)」字的訛寫,更有利於讀「寤敗/微(減左旁)」為「寤寐」。微,明母微部字,與「寐」讀明母質部字聲音更近。不過,談文字考釋,畢竟還是要先把字形的問題解決。

    《芮良夫毖》的「寤敗」究竟是否為「寤微(減彳旁)」,因為還沒有看到圖版,所以不敢論定。不過,清華大學楚簡工作團隊會把這個字隸定為「敗」,想來應該是接近「敗」字的字形。

    我們把《芮良夫毖》的「寤敗」(或「寤微(減彳旁)」)讀為「寤寐」,只是就文義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討論。昨非先生以為「更不可信」,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想法,很希望能提供筆者拜讀學習。感謝。 ,

  • 上古的迷徒 在 2012/9/22 19:58:41 评价道:第6楼

    同意王宁先生的意见。“寤敗改”一语可以和《逸周书·芮良夫》“惟尔执政朋友小子其惟洗尔心、改尔行,克忧往愆,以保尔居。”对读。

  • 王寧 在 2012/9/24 21:50:58 评价道:第7楼

    說一個更直接一點的例子:
    《楚辭·天問》:“悟過改更,我又何言?”,王逸注:“悟,一作寤”,是一本作“寤過改更”,意思是明白自己的過錯而改變行為,其句式和意思與“寤敗改繇”均相近似,所以竊意還是以作“寤敗改繇”者是。

  • 孟蓬生 在 2012/9/29 12:06:27 评价道:第8楼

    王寧:

    說一個更直接一點的例子:
    《楚辭·天問》:“悟過改更,我又何言?”,王逸注:“悟,一作寤”,是一本作“寤過改更”,意思是明白自己的過錯而改變行為,其句式和意思與“寤敗改繇”均相近似,所以竊意還是以作“寤敗改繇”者是。

    就王寧先生說略作發揮:

    作“更”無義(與“改”字犯複),疑“更”為“臾”字之誤。“更”字隸書與“臾”字相近,因而致誤。古音“臾”在侯部,“繇”字在幽部,當可相通。俞古音歸侯部,實从由聲(幽部),與此同例(參陳劍先生《釋由》)。臾聲、由聲古音同在侯部。脂肪古稱“腴”,後稱“油”。章太炎《小學答問》:“問曰:《說文》:‘油,水出武陵孱陵西,東南入江。’今以油為膏,本字云何?黄侃答曰:以双聲借為腴。《說文》:‘腴,腹下肥也。’《說文》:‘膏,肥也。’肥可稱膏,故亦可稱腴。”清華簡《芮良夫》“繇”當讀為“咎”(之部字訓“過”的“郵”、“尤”與此音義相通)。楚人謂稱“過”為“敗”,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都有證據。傳世文獻,如楚國之“司敗”(就詞義而言,猶言“司過”)。出土文獻,如包山簡之“阩門有敗”(生按:“阩門”當從李家浩先生說訓為“登聞”。“有”訓為厥或其,代詞。“阩門有敗”即向上級報告其過失,余擬另文詳之)。悟敗改繇,為並列的兩個動賓結構,悟、改同為動詞,敗、繇同為名詞。《詩·小雅·伐木》:“寧適不來,微我有咎。”毛傳:“咎,過也。”是清華簡“悟敗(義為過)改繇(咎)”即楚辭《天問》之“悟過改更(“臾”之誤字,借為咎)”,兩例時代相近,可以互證。此蓋為當時盡人皆知之成語,後人不得其解,又誤“臾”為“更”,遂成為千古疑案。

     

  • 孟蓬生 在 2012/10/1 12:14:02 评价道:第9楼

    字形補證:
    《禮記·文王世子》:“遂設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陸德明《釋文》:“更,蔡作叟。”《漢書·禮樂志》:“養三老五更於辟廱。”顏師古注:“蔡邕以為更當為叟。叟,老人之稱。”《列子·黃帝》:“宿於田更商丘開之舍。”張湛注:“更當為叟。”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以更豕韋之後。”李富孫《異文釋》:“《夏本紀》更作受。”《儀禮·燕禮》:“更爵。”鄭玄注:“古文更為受。”
    戰國文字“受”與隸書“叟”(叟或即受字之變)、臾字形相近(音亦近),可見“更”訛為“臾”是極有可能的。

    聲音補證:
    俞聲與臾聲相通(《古字通假會典》)
    【俞與臾】《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醫有俞附。”《文選》揚雄《解嘲》作“臾附”。○《莊子·駢拇》:“屬共性於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咸也。”《淮南子·氾論》:“臾兒易牙,淄澠之水合者,嘗一哈水而甘苦知矣。”○《淮南子·氾論》:“臾兒易牙,淄澠之水合者,嘗一哈水而甘苦知矣。”《莊子》《音義》引“臾兒”作“俞兒”。○《淮南子·人間》:“雖有扁鵲俞駙之巧,猶不能生也。”《文選·解嘲》“俞附”作“臾附”。
    【瘉與庾】《漢書·宣帝紀》:“庾死獄中。”顏注:“庾字或作瘉。”

    俞聲與䍃聲相通(《古字通假會典》)
    【褕與搖】
    《周禮·天官·內司服》:“褕狄。”鄭注:“玄謂狄當為翟。揄翟,畫搖者。搖揄聲相近。”○《禮記·玉藻》:“夫人揄狄。”鄭注:“揄讀如搖。”《禮記·投壺》:“毋踰言。”鄭注:“踰或為遥。”○《漢書·陳湯傳》“踰集都賴。”顏注:“踰讀曰遙。”
    【隃與遙】《漢書·英布傳》:“隃謂布何苦而反。”頗注:“隃讀曰遙。”○《漢書·趙充國傳》:“兵難隃度。”顏注:“隃讀曰遙。”○《後漢書·馮衍傳》:“階隴山以隃望兮。”李注:“隃猶遙也,古字通。”

    然則臾之於繇,猶俞之於搖也。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