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陳爻:也談《繫年》的“厭年”
在 2012/10/29 11:48:30 发布

 

也談《繫年》的“厭年”

 

(首發)

 

 

陳爻

 

清華簡《繫年》133的“年”,整理者讀爲“薦年”;孟蓬生先生和鄔可晶先生皆讀爲“翌年”。[1]孟蓬生先生主之尤力。[2]鄔可晶先生則後已對此說致疑。

我覺得,此說的可疑之處,主要倒還不在於如鄔可晶先生所云“‘翌年’之例晚見”,而是此“年”所表示者其實本不大可能係所謂“下一年,或第二年”。此意於《繫年》簡文是用“昷(明)(歲)”表示的,篇中多見,本章亦已於前文簡129132兩次出現。而年”則更可能應與簡86的“一年”同例,指的是前後兩事間間隔一年之長的時段,而非後事發生於前事之下一年、第二年(後一種情況下兩事間隔最短者可以僅有數日)。準此,援《清華簡(壹)·金縢》簡5”(“”字異體)讀爲以“夾”爲基本聲符之“瘞”之例,[3]年”疑可讀爲“浹(字亦作“挾”)年”。古書有“浹日”、“浹辰”、“浹旬”、“浹年”、“浹歲”等說法(末二者用例較晚),“浹”常訓“/遍”,《漢語大詞典》第一義項釋爲“遍及;滿”,兩義實相因,“浹年”猶“滿一年(之後)”;“浹”又常訓“帀/匝”、“周”或“周帀/匝”,蓋“日”(指日干、十日)、“辰”、“旬”、“年”和“歲”等皆有“周而復始”的特點,“浹年”等與“周年”、“旬年”等亦皆相近。[4]

“浹辰”等的用例如,《左傳》成公九年:“莒恃其陋,而不脩城郭,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夫!”杜預注:“浹辰,十二日也。”《釋文》:“浹,子協反;徐又音子答反(按:此係以“帀”字音讀之)。”《正義》:“浹爲周匝也。從甲至癸,爲十日;從子至亥,爲十二辰。《周禮》縣治象、浹日而斂之,謂周甲癸十日。此言‘浹辰’,謂周子亥十二辰,故爲十二日也。”所引《周禮》見《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灋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鄭注:“從甲至甲謂之挾日,凡十日。”《釋文》:“挾,子協反,字又作浹,同。干本作帀,子合反。”阮元《校勘記》引惠士奇《禮說》謂作“帀”者“係以意改,非也”。《詩·大雅·大明》“使不挾四方”,毛傳訓“挾”爲“達”,《正義》申之云:“挾者,周迊(匝)之義,故爲達。《周禮》所謂‘浹日’,浹即今之迊(匝),義同也。”《國語·越語下》“浹日而令大夫朝之”,韋昭注:“從甲至甲曰浹。浹,帀也。衡方碑:“受任浹旬,庵(奄)離(罹)寢疾。”

我們知道,楚卜筮祭禱簡中多見“集歲”的說法,裘錫圭先生“讀爲‘匝歲’,就是周歲”(見《朱德熙古文字論集》第191頁引),《望山楚簡》第93頁注[四四]復引《淮南子·詮言》“以數雜之壽,憂天下之亂”注“雜,帀(匝)也。從子至亥爲一帀(匝)”爲說,研究者多從之。按“(浹)年”之“浹”與“集(帀/匝)歲”之“帀/匝”,二者音義皆極近,很可能本即一語之分化。再考慮到(浹)年”跟“集(帀/匝)歲”二者所出現的楚簡正好性質不同,其間是否就有書面語跟口語之別的成分,是可以再研究的。

此外還可聯想到的是,《儀禮·士相見禮》:“若君賜之食,則君祭先飯,徧嘗膳,飲而俟。君命之食,然後食。”鄭注謂“今云呫嘗膳”,武威漢簡《儀禮》本字亦作“呫”,“徧”、“”二者關係舊無確解。[5]史傑鵬先生認爲,“和夾聲字可通,上引《儀禮》似可讀爲‘浹嘗膳’。浹有遍義……這句經文中今古文的意思有可能是一樣的”。[6]我認爲這是很有道理的說法。按郭店《老子》甲本簡4“詀”字,對應於王弼本第六十六章之“厭”,研究者多已指出二者係音近相通的關係。[7]楚簡/”、“詀”“厭”通,而與“詀”同从“占”聲之”可讀爲“浹”,似正與此所論《繫年》“讀爲“浹”二者可互證。

《繫年》原注釋謂“‘年’亦見於清華簡《子儀》”,同時解釋作“再一年”而非“下一年”或“第二年”,頗可玩味。看來《子儀》該處文例也很可能應如以上對《繫年》之例的說解。是否如此,只能等待《子儀》發表加以檢驗了。

 

注釋:

 



[1] 孟蓬生:《清華簡〈繫年〉初札(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122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0。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清華(貳)>討論記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12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6

[2] 孟蓬生:《〈清華簡《繫年》初札(二則)〉第二則的一點補充》,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壇201210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5853

[3] 陳劍:《清華簡〈金縢〉研讀三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146-15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月。

[4] 關於“旬年”等可參陳劍所說:“‘旬’古常訓爲‘徧’,強調‘周徧’。滿一个月稱爲‘旬月’,……满一年稱爲‘旬年’、‘旬歲’。……《漢書·翟方進傳》:‘方進旬歲間免兩司隸,朝廷由是憚之。’顏師古注:‘旬,徧也,滿也。旬歲猶言滿歲也,若十日之一周。’”見陳劍:《〈上博(三)·仲弓〉賸義》,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三輯)》,第8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月。

[5] 參看張煥君、刁小龍:《武威漢簡〈儀禮〉整理與研究》,第18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1月。

[6] 史傑鵬:《〈儀禮〉今古文差異釋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第3期。又參見史傑鵬:《先秦兩漢閉口韻詞的同源關係研究》,第35頁,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5月。

[7] 參看彭裕商、吳毅強:《郭店楚簡老子集釋》,70-73頁,巴蜀書社,201111月。顏世鉉先生引馬王堆醫書《雜療方》(第68行)之“斯”即《爾雅·釋蟲》之“蛅蟴”爲說,是“占”聲字與“厭”聲字相通之佳證(《郭店楚簡老子集釋》第71頁引顏說而略去此例未錄)。見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一)》,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00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月。

 

20121028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10月2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0月29日。



点击下载附件:1136陳爻:也談《繫年》的“厭年”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ZHL 在 2012/10/29 13:20:30 评价道:第1楼

    我也临时联想一下:“博考互订,辑孴成编”,“”有“集”义吧。

    多年以前,我的一位老乡,从未名湖畔来我这里,兴奋地说:“我们班主任给他女儿起名‘陈爻’。”

     

  • 金滕 在 2012/10/29 22:51:52 评价道:第2楼

    占、厌通假亦可参见王志平《戴字释疑》,《简帛》第三辑,页11

  • 金滕 在 2012/10/29 23:23:45 评价道:第3楼

    附带一提,第21章简116“二年,王命莫敖阳为率师侵晋,夺宜阳,围赤岸,以复黄池之师。”此处“二年”,整理者认为“二年,第二年,楚简王八年。”李学勤先生在《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一文中认为所谓“二年”是指“过了两年,即简王九年,公元前423 年。”比对简86“一年”指“前后两事间间隔一年之长的时段”,简116的“二年”自然是“前后两事间间隔二年之长的时段”,则“二年”显然应从李学勤旧说指简王九年。

  • 王寧 在 2012/10/30 11:45:05 评价道:第4楼

    均“厭”字的異構,亦即“壓”字,《說文》:“厭,笮也。从厂猒聲。一曰合也。”段注:“《竹部》曰:‘笮者,迫也。’此義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說當是也。“厭”訓“合”,“厭年”當即古籍中常見的“期年”,《說文》:“期,會也”,又云:“會,合也”,“厭”、“期”義同,故“厭年”即“期年”,可能是古楚語的一種說法。

  • 孟蓬生 在 2012/10/30 12:51:21 评价道:第5楼

    釋“”為“浹(匝)”,從語音上看似無懈可擊。問題的關鍵是:
    一、從語義角度看,《繫年》中的“年”是時點之稱,還是時段之稱?我們傾向於前者。時點只是介紹動作或事件發生的時間(儘管時間可能相對較長),而時段則是強調動作或事件持續的時間或前後兩事的時間。“翊+時間詞”只是客觀地介紹介紹動作或事件發生的時間,不強調它跟前一事的聯係(儘管這兩事可能有因果關係),而“浹+時間詞”通常用來強調前事和後事的某種聯係(這是一種主觀化的用法,常常用來強調時間之短或時間之長,如《左傳》“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隸釋·漢衛尉衡方碑》“受任浹旬,庵離寢疾,年六十有三”,都是強調時間之短;明沈德符《野獲編·土司·夷婦宣淫叛弒》“八道俱進,苦戰幾匝歲,次年七月各路俱奏捷”,則是強調時間之長)。
    二、從語法角度看,“翊年”和“浹歲(年)”內部語法關係不一樣,所以它們的句法位置或用法也不一樣(如“浹”可以用“不”來修飾,而“翊”則不能),仔細揣摩文中所舉望山等楚簡中的“集(匝)歲”跟《繫年》“年”出現的句法位置以及傳世文獻中“浹年”的句法位置,應該就可以察覺到它們之間的不同。傳世文獻中“浹年”似乎沒有用在句首類似楚簡“年”的用法。當然如果有一天我們看到了“不年”“年之間”的說法,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陳爻先生的意見是正確的。
    附:四庫全書電子版檢索“浹年”例句,供大家比較:
    1.南朝宋謝莊《古詩紀·七夕夜詠牛女應制》:“俱傾環氣怨,共歇浹年心。”
    2.《文苑英華·與元相公書》(唐于邵):“不以蒙鄙才無可觀,曾微浹年,再忝持憲。”
    4.《文苑英華·送張都督赴嘉州序》(唐于邵):“不浹年而國賦足、軍實倍。”
    5.《文苑英華·初冬餞崔司直赴京選集序》(唐于邵):“大官大邑,惟賢者主之。臨安大邑也,而崔公兼領,浹年之間,輿人致誦。”
    6.《文苑英華·送家令祁丞序》(唐于邵):“去年八月,閩越納貢而吾子實董斯役。水陸萬里,寒暄浹年,三江五湖,夐然復遊。”
    7.《文苑英華·田司馬傳》(唐于邵):“實資舊跡,撫我凋甿。曾未浹年,風俗大變。”
    8.宋晁說之《景迂生集》:“神州鍾鼓浹年豐,燈焰紅綿照景龍。”
    9.明楊慎《升庵集·蜻蛉謡》:“公未莅止,西郊不聞;平息浹年,公在斯矣。”
    10.明尹臺《洞麓堂集·送司諫周君擢任湖廣叅議序》:“余承匱茲任未浹年,嘆不能與君久切磋也。”
    11.清《山西通志·孝義》:“母卒廬墓,浹年未嘗歸。”
    12.清儲大文《存研樓文集》:“于以討之,維三閱邉。于以滅之,維期浹年。”

  • sqy 在 2012/10/31 0:53:07 评价道:第6楼

    王寧:
    均“厭”字的異構,亦即“壓”字,《說文》:“厭,笮也。从厂猒聲。一曰合也。”段注:“《竹部》曰:‘笮者,迫也。’此義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說當是也。“厭”訓“合”,“厭年”當即古籍中常見的“期年”,《說文》:“期,會也”,又云:“會,合也”,“厭”、“期”義同,故“厭年”即“期年”,可能是古楚語的一種說法。

    其实“年”未尝不可以直接读为“期年”。“”所从的声旁即“”,而“”“讀若薿薿”,跟“期”音很近。毕竟古书在这种场合下多说“期年”而很少看到“浃年”。这样,也就没必要去考虑书面语与口语之别或方言与共同语之别了。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4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