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越王劍名義考
在 2012/12/8 21:01:38 发布

 


越王劍名義考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越王句踐“毫曹”劍以示相劍者薛燭,薛燭謂“歐冶乃因天地之精,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1]《博物志》卷6:“寳劍名,純鉤(鈞)、湛盧、豪曹、魚腸、巨闕,五劍皆歐冶子所作。當本於《越絕書》。

下面試考釋這六劍的得名之由,並隨文辨正前人誤說。

 

一、“毫曹”考

毫曹,《白帖》卷13引同,《三國志·郤正傳》裴松之注、《文選·吳都賦》劉淵林注、《文選·七命》李善注、《玉海》卷151引作“豪曹”。

“豪曹”乃“敖曹”音轉,高大貌。《説文》:“𠢕,讀若豪。”《搜神記》卷1魏成公智瓊贈弦超詩:“[]浮勃逢,敖曹雲石滋。[2]

字或作“嗷嘈”,梁武帝《古意》:“嗷嘈繞樹上,翩翾集寒枝。”此狀高聲,故字改易形旁從“口”,固與“敖曹”同源也。

字或作“遨曹”,梁·江淹《丹砂可學賦》:“於是流瀁不一,遨曹無邊。”此例為廣大義,與“高大”義相因,亦“敖曹”同源也[3]

又音轉為“昂藏”,晉·陸機《晉平西將軍孝侯周處碑》:“汪洋廷闕之傍,昂藏寮寀之上。”《水經注》卷9:“石壁崇高,昂藏隱天。”《北史·高昂傳》:“昂,字敖曹……(其父)以其昂藏敖曹,故以名字之。”郭在貽指出“敖曹”、“昂藏”音相轉[4]考《集韻》:𡾻山高貌。”又“岇,,山高貌。”《類篇》:𡾻𡾻山高。”《五音集韻》:“岇,岇山高貌。”《正字通》:“岇,舊註音昂,岇藏,山高貌。一說借昂,義同。”義為山高,故改易形旁而從“山”製為專字耳。

又音轉為“、“嶗嶆”,《集韻》:“嶆,嶆,山貌。”又“㟹、嶗嶆,山險,或從勞。”《類篇》:“嶗嶆,山險。”《文選·七命》:“溟海渾濩湧其後,嶰谷嶆張其前。”李善注:“嶆,深空之貌也。”呂向注:“嶆,險貌。”山之深與山之高,一義之兩端也。

又音轉為“嘈”、“𥕡嘈”、“”、“勞曹”、“勞嘈”、“嘮嘈”,《玉篇》、《廣韻》:“嘈,聲也。”《集韻》:“嘈,大聲。”又“耳鳴。漢·王延壽《夢賦》:“耳嘈而外即(朗?),忽屈申而覺寤。”《文選·嘯賦》:“磞硠震隱,訇磕嘈。五臣本作“𥕡嘈”,宋·戴植《鼠璞》卷上、宋·俞德隣《佩韋齋輯聞》卷3引作“勞曹”。李善註:“皆大聲也。音勞,嘈音曹。”戴植曰:“訇礚勞曹,即今之‘𪖷𪖐勞曹’字。”是宋時猶有“勞曹”之語也。唐·元稹《董逃行》:“董逃董逃董卓逃,揩鏗戈甲聲勞嘈。”《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7:“嘮嘈口是丹霞,斂袂携藍已答他。”此狀高聲,故字改易形旁從“口”,固與昂藏”同源也。

倒言則作“”、“”,梁·釋僧祐《弘明集》卷14釋寶林《破魔露布文》:“且其形勢也,則癡山嶆固其前,愛水浩汗張於後。”宋本“嶆”作“嵯蛾”,義同;《可洪音義》卷29作“曹㠂”,云:“㠂,音遨。””為山高,亦改易形旁製為專字耳。

倒言作“𡸤”,明·俞安期《衡嶽賦》:“其山也,遠而望之,㠑𡼶𡵓,𡹼嶞崝嶸,嵢嵾㟎𡻮,𡸤𡾯嶙。”《説文》:“𡸤,山𡺲也。”[5]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一名磐郢,亦曰豪曹,不法之物,無益於人。”《編珠》卷2、《類聚》卷60《御覽》卷343引作“盤郢”。是“豪曹”一名“磐(盤)郢”也。《御覽》卷343引《越絕書》:“闔閭冢,吳縣閶門外,名曰白虎丘,磐郢、魚腸之劍在焉。”《史記·吳太伯世家》《集解》引作“槃郢”,《事類賦注》卷13《吳郡志》卷39引作“盤郢”,梁·江淹《銅劍讚》引《皇覽·帝王冢墓記》亦作“盤郢”。今本《越絕書·記吳地傳》作“時耗”,《説郛》卷27引楊奐《山陵雜記》亦作“時耗”。“曹”或體作“曺”,形譌作“旹”,即“時”古字;“豪(毫)”音譌作“耗”。因而“豪曹”倒譌成“時耗”。“豪曹”一名“磐郢”者,不明何由。寶劍名豪曹者,取高昂為義,以形名之也。以其外形高昂,故風胡曰不法之物也。

 

二、“湛盧”考

湛,讀為黮,《說文》:“黮,桑葚之黑也。”《廣雅》:“黮,黑也。”《廣韻》:“黮,黭黮,黑也。”《慧琳音義》卷98引《文字集略》:“黮,黑貌也。”字或作黕,《希麟音義》卷9引《字林》:“黕,黑色也。”《廣韻》:“黕,黑也。”《文選·藉田賦》: “青壇蔚其嶽立兮,翠幕黕以雲布。”李善注:“魏文帝《愁霖賦》曰:‘玄雲黕其四塞。’黕,黑貌也。”呂延濟注:“黕,色之深也。”《類聚》卷2引《愁霖賦》“黕”作“黯”,義同《説文》:“黯,深黑也。盧亦訓黑,專字為黸,《說文》:“齊謂黑爲。”從“盧”之字,多有黑義[6]湛盧”者,狀劍色深邃,以色名之也。《荀子·性惡》:“桓公之葱,太公之闕,文王之……此皆古之良也。”楊倞註:“葱,青色也。録,與緑同。三(二)以色爲名,曹植《七啓》說劍云‘雕以翠緑’,亦其類也。”是其比。

字亦作“湛鑪”,《御覽》卷343引《郡國志》:“盤郢之劍,或曰湛鑪之劍,夜飛適楚。”

字亦作“沈閭”,《抱朴子外篇·博喻》:“立斷,未獨沈閭、干將。”又“沈閭、巨闕,斷斬之良也,而不可以挑脚刺。”楊明照曰:“沈、湛,閭、盧,古通用不別。[7]

《荀子·性惡》:“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楊倞註:“或曰:辟閭,即湛盧也。閭、盧聲相近。盧,黑色也。湛盧,言湛然如水而黑[]也。又張景陽《七發》説劍曰:‘舒辟不常。’李善云:‘辟,卷也。言神劍柔可卷而懷之,舒則可用。’辟閭或此義歟?”[8]《新序·雜事五》:“辟閭、巨闕,天下之利器也。”石光瑛曰:“辟閭即湛盧,言湛湛然黑色也……其名略異,蓋聲音轉變,無有定字也。[9]宋·沈括《夢溪筆談》卷19:“古劍有沈盧、魚腸之名,沈音湛。沈盧謂其湛湛然黑色也。”《正字通》“盧”字條:“湛盧,越劍名,歐冶子鑄,言湛然如水黑也。”所說當皆本之楊氏。然楊氏云“湛然如水而黑色”,“湛然如水”,則其色清澈,不得謂黑色。楊氏謂“辟閭即湛盧”,石氏從之,誤。“辟”、“湛”無由聲轉。《荀子》“辟閭”,疑牽合二寶劍名“扁諸”、“湛盧”而一之[10],“”、“辟”音之轉耳。《廣雅》:“鉅闕、辟閭,劍也。”《廣雅》據《荀子》誤文立說也,王念孫氏但引《荀子》、《新序》以證其說,而不悟其文有誤也。

《博物志》卷6“湛盧”,《類説》卷23引同,《紺珠集》卷4引作“闢閭”,蓋即據《荀子》、《新序》而誤改也。

又考《宋書·州郡志》:“閩中有山名湛,疑湛山之鑪鑄劍爲湛鑪也。”《元豐九域志》卷9“湛爐山”條引《圖經》:“昔湛王鑄劍於其上,因名之。”二説皆非是。山名湛爐者,山以劍得名,而非劍以山得名。《廣韻》:“湛盧氏,亦複姓。”此乃姓,與湛盧劍”無涉也。

 

三、“純鈞”考

外傳記寶劍》上文“王取純”,《文選·吳都賦》劉淵林注《文選·七命》李善注引与今本合漢魏叢書本作“”,《三國志·郤正傳》裴松之注引《博物志》6作“。《淮南子·修務篇》:“夫純釣、魚腸劍之始下型。”高注:“純釣,利劍名。”“釣”、“”皆為“鈞”形誤[11]《編珠》卷2《吳越春秋》佚文亦誤作“純鉤”。

字亦作“淳鈞”,《淮南子·覽冥篇》:“區冶生而淳鈞之劍成。”高注:“淳鈞,古大銳劍也。”

字又作“淳均”《淮南子·齊俗篇》:“淳均之劍不可愛也,而歐冶之巧可貴也。”

字又作“醇鈞”,《廣雅》:“醇鈞,劍也。”

純、淳、醇,言純一不雜也。鈞、均,亦純也。《史記·平凖書》:“鈞駟。”《漢書》作“醇”。寶劍名鈞者,取純淨為義以質名之耳。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10:“純鉤:一作鈞。”王應麟《玉海》卷151:“純鈞:一作鈎。”雖以王氏博洽,亦不能辨,故但存其異文耳。

 

四、“勝邪”考

勝邪,《文選·吳都賦》劉淵林注引作“莫”,《吳郡志》卷47引作“鏌”。

《廣雅》:“怯莫,去也。”王念孫曰:“抾莫者,《方言》:‘抾摸,去也,齊趙之總語也。抾摸,猶言持去也。’摸與莫通。抾各本訛作怯。今訂正。”錢大昭曰:“怯莫者,《方言》文。‘怯莫’與‘抾摸’,字異音義同。[12]《文選·關中詩》:“亂離斯瘼,日月其稔。”李善注:“《韓詩》曰:‘亂離斯莫,爰其適歸。’薛君曰:‘莫,散也。’《毛詩》曰:‘亂離瘼矣。’”又《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李善注引薛君曰:“瘼,散也。”《詩》見《四月》《方言6。錢繹曰:“散亦去也。摸、莫、瘼字異義同。[13]邪,猶言去邪。勝邪,猶言克邪。二義相因。古今注》卷上:“吳大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蛇,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吳大帝蓋效法越王,劍名辟邪”,正與“勝邪”、“”同義,以性能名之也

《說文》:“鏌,鏌釾,大戟也。”[14]《史記·賈生傳》《集解》引作“莫邪”,《後漢書·杜篤傳》李賢注引作“鏌鋣”,《文選·羽獵賦》李善注引作“鏌邪”。兵器名“莫”者,皆取義於克邪。

《吳越春秋·闔閭内傳》:“干将者,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越前来獻三枚,闔閭得而寳之,以故使匠作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耶。莫耶,干将之妻也……於是干将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槖装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將,陰曰莫耶。”《初學記》卷22莫耶”作“鏌耶”。人名“莫耶”者,當得之於劍名“”,而非劍名得之於人名。此小說家演繹之故事,乃顛倒其來由也。

 

五、“魚腸”考

《淮南子·修務篇》:“夫純、魚腸劍之始下型。”高誘注:“魚腸文理屈,辟(譬)若魚腸者,良劍也。”[15]宋·沈括《夢溪筆談》卷19:“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文。取諸魚,燔熟,禠去脇,視見其腸,正如今之蟠鋼劍文也。”宋·釋贊寧《筍譜》:“魚腸竹筍:梁簡文《脩竹賦》中見‘魚腸雲母之名,日映花靡’等。今詳魚腸為名,必像實而作,其竹細而屈。”元·李衎《竹譜》卷7:“梁簡文《竹賦》有魚腸雲母之名,謂竹色如雲母者名雲母,竹色如魚腸者曰魚腸竹。昔歐冶子鑄劍,其四曰魚腸,蓋精鍊之鐵,闇白而微青,故以魚腸之色比之。贊寜以象竹之細屈,恐非立名本也。”

《書鈔》卷122吳越春秋》:“夫寶劍者,金精從理,至本不逆,今魚腸倒本從末,逆理之甚,服此劍者,臣弑其君,子弑其父。”[16]是魚腸劍之文理不順,繞屈若魚腸,以形名之也。當以高誘説、沈括、贊寧説為得,李衎説非也。

《玉海》卷151引《吳越春秋》:“四曰魚腸。”自注:“一本作魚腹。”“腹”字為形誤。雖以王氏博洽,亦不能辨,故但存其異文耳。

 

六、“巨闕”考

巨闕,亦作“鉅闕”。《越絕書·記寶劍》文:“王曰:‘然巨闕初成之時,吾坐於露壇之上,宮人有四駕白鹿而過者,車奔鹿驚,吾引劍而指之,四駕上飛揚,不知其絶也。穿銅釜,絶鐵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已經指出其得名之由,“巨闕”是指以劍擊物,皆中決之,碎如粢米。闕,讀為決,穿也開也,裂也。此亦以性能名之也

《荀子·性惡》:“太公之闕……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御覽》卷344引作“巨闕”。楊倞註:“闕,未詳。或曰:闕,缺也。劍至利,則喜缺,因以爲名,鉅闕亦是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卷19:“古人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榦,不爾則多斷折。劍之鋼者,刃多毀缺,巨闕是也。故不可純用劑鋼。”二氏皆以“巨闕”反襯其劍之利,其說非也。劍刃毀缺,非佳名,斷非劍名本義。

 

 



[1]“因天地之精”,各本原文作“因天之精神”,茲據《文選·吳都賦》劉淵林注引校正,《三國志·郤正傳》裴松之注引作“因天之精”,脫“地”字。又見《吳越春秋》佚文,《編珠》卷2、《類聚》卷60 引作“因天地之精”,《御覽》卷343引作“曰天地之精”;《書鈔》卷122二引,一作“因天地之精”,一作“因天地之功”,“曰”為“因”誤,“功”為“精”誤。

[2]《太平廣記》卷61引《集仙錄》作“飄颻浮勃逢,敖曹雲石滋”,據補“颻”字。《類聚》卷79、《法苑珠林》卷8引作“飄颻浮勃述,敖曹雲石滋”,“颻”字不脱,“述”則“逢”之譌。

[3]“嗷嘈”、“遨曹”二例承趙家棟博士檢示,謹致謝忱。

[4]參見郭在貽《魏晉南北朝史書語詞瑣記》,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8頁。

[5]《集韻》、《類篇》引“𡺲”作“峻”,俗字。

[6]參見張永言《論上古漢語的“五色之名”兼及漢語和台語的關係》,收入《語文學論集》(增補本),語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183頁。

[7]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下册,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72頁。

[8]“色”字據《玉海》卷151引補。今本《文選·張景陽·七命》為呂延濟注,而非李善語,恐楊氏誤記也。楊氏“七命”又誤作“七發”。

[9]石光瑛《新序校釋》,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778頁。

[10]本書卷2《記吳地傳》“扁諸之劍三千”。

[11]參見王念孫《淮南子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15,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9頁。

[12]王念孫《廣雅疏證》,錢大昭《廣雅疏義》,並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8頁。

[13]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04頁。

[14]從小徐本,大徐本脫“大戟”二字。

[15]《初學記》卷22引作“魚腸文繞屈若魚腸”,《御覽》卷344引作“魚膓文屈,譬若魚膓”。

[16]《御覽》卷343、《事類賦注》卷13引略同。今本《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作“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蓋有脫文。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12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2月8日。



点击下载附件:1147蕭旭:越王劍名義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蔡偉 在 2012/12/8 22:13:07 评价道:第1楼

    《淮南子·修務篇》:夫純釣(鈞)、魚腸劍之始下型。高誘注:魚腸文理屈,辟(譬)若魚腸者,良劍也。

     

    高誘注當讀為:魚腸,文理屈辟,若魚腸者”,“屈辟”連讀,“辟”亦屈也。字通作“襞”(參《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11頁。)又高誘注《西周策》云“山形屈辟,狀如羊腸”,義相同也。《御覽》卷344引作魚膓,文屈譬,若魚膓者,抄手或槧工以音近而誤作“譬”耳,《御覽》若此者極多。

  • 蔡偉 在 2012/12/8 22:21:53 评价道:第2楼

    《七命》有“舒辟無方”之語,李善注“辟,卷也。”義亦相近。沈括《筆談》引作“舒屈無方”,以訓詁字代之也,非另有一傳本,而劉文典不知“辟”之可訓為屈,遂疑“辟”為“屈”之誤,非是。(《三餘札記》,黃山書社,197頁。)

  • 蔡偉 在 2012/12/8 22:36:05 评价道:第3楼

    《文選·過秦論》李善注引如淳曰“時皆卑屈在阡陌之中”,“卑”《史記》《漢書》皆作“僻”,並音近而義同。

  • 蔡偉 在 2012/12/9 11:51:42 评价道:第4楼

    檢影宋本《御覽》實作

    魚膓,文繞屈譬,若魚膓。

    《初學記》所引,脫一“辟”字耳。

  • 蔡偉 在 2012/12/9 12:01:11 评价道:第5楼

    又檢《廣雅疏證》,王念孫引作“文理屈襞”,(中華書局,265頁)則已逕自校為“”矣。

  • 萧旭 在 2012/12/9 13:18:05 评价道:第6楼

    謝蔡先生指教。此文實六之急就章,以六下午有人盜取友人QQ,騙走小文,急於發表,未暇修改,實不成熟。比如“豪曹”一作“時耗”,自信解釋尚可,但何故一名“磐郢”,我就沒弄懂;又如“湛盧”何以又作“辟閭”,我的解釋自己也不堅信,故文中著一“疑”字。此皆尚待博雅君子幸以垂教者。這裏再補舉幾條材料:

    “敖曹”也作“”,元·楊維楨《杵歌》:“疊疉石石石嶆,立竿作表齊竿旄。 倒言則作“”,《初學記》24引後漢·李尤《雲臺銘》:“崇臺嶒峻,上礙(擬)蒼雲。”《類聚》卷62、《玉海》卷162引“礙”作“擬”,是。)《記纂淵海》卷8引“嶒峻”作“嶆㠂”,義同。倒言又作“嘈嗷”,《西京雜記》卷6引漢中山王《文木賦》:“紛紜翔集,嘈嗷鳴啼。”晉·王鑒《七夕觀織女詩》:“雲韶何嘈嗷,靈鼓鳴相和。”

  • 王寧 在 2012/12/11 9:58:40 评价道:第7楼

    “湛盧”之“湛”既為“黮”,則一作“辟閭”者,“辟”或當讀為“碧”,深青色,略同於黑色。

  • 須臾高 在 2012/12/18 21:36:23 评价道:第8楼

    湛盧即辟閭,辟當為[法-b][禁-m]字之諱變,殆如[莫]邪與[勝]邪之變,而[湛-m]字之為[黮-m]實亦[黔-m]字,推古必有[禁盧]一類寫法。要之古語大多不過標音,求之義訓多失委曲。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