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研討會”召開
鍾馨
12月17—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舉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五十周年系慶活動——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研討會”,邀請裘錫圭教授做主題演講《說〈論語·述而〉的“亂神”》,裘教授因事未能成行,由香港中文大學沈培教授代為宣讀;汪少華教授應邀出席會議,在分組報告宣讀論文“《周禮正義》(地官)點校斠略”。
會議主頁:http://www.cuhk.edu.hk/chi/50sympo/index_simc.htm
附主題演講及論文目錄:
主題演講:
丁邦新教授主題演講:漢語語音史大事繫年:一個開放性的計畫
裘錫圭教授主題演講:說《論語·述而》的「亂神」(由沈培教授代讀)
蔣紹愚教授主題演講:詞義變化與句法變化
貝羅貝教授主題演講:Has Chinese changed from a synthetic language into an analytic language?
分組討論:
●第一場第一組:
季旭昇:中山王壺「亡有妬嫉」考
陳偉:清華簡《金縢》零釋
沈培:再說兩個楚墓竹簡中讀為「一」的用例
王貴元:漢簡詞語考釋三則
林宏佳:釋「顧」——兼說「寡」
●第一場第二組:
張群顯:粵劇與粵音
馮淑儀:二十一世紀粵語聲調系統的共時差異與歷時演變
莫碧琪:Merging of lexical tones in HongKong
Cantonese: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麥耘:軟齶輔音與硬齶過渡音的親和性——一項語音演化研究
邢向東、張雙慶:近八十年來關中方言端精見組齊齒呼字讀音及其分布的演變
●第一場第三組:
何志華:論漢晉傳注訓詁與古籍異文之關係
張連航:先秦古籍年代的標記——以〈逸周書.皇門解〉為例
汪少華:《周禮正義》(地官)點校斠略
潘銘基: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用《漢書》顏師古注研究
吳澤順:《史記》三家注音訓材料整理與研究
●第一場第四組:
黃坤堯:《經典釋文》方位詞的音義結構——兼論周法高的方位詞說
潘秋平:上古漢語的飲食類動詞
楊榮祥:論「詞類活用」與上古漢語「綜合性動詞」之關係
馮勝利:上古漢語輕動詞的句法分析優於詞法加綴說例證
吳福祥:語序重組與構式拷貝:語法結構複制的兩種機制
●第二場第一組:
黃靈庚:江陵包山楚簡文字例釋
蘇建洲:楚簡文字考釋兩篇
顏世鉉:說「」(从羽能)和「」(从日能)在楚簡中的讀法及其對古書的校讀
張顯成:秦簡用字概論
陳偉武:楚簡與秦簡用字習慣的若干比較研究
●第二場第二組:
陳以信:中古「通」、「江」、「流」三攝元音分裂現象初探
孟蓬生:「孤竹」補釋——談魚通轉例說之六
施向東:再談與音譯詞有關的「借詞音系學」問題——梵漢對音再研究
孫玉文:漢語雙音詞兩音節之間語音異同研究
●第二場第三組:
陳雄根:《爾雅.釋訓》釋《詩》寄興義詞條研究
鄧佩玲:歷代經學家對《詩經》所見語助詞「不」、「無」的訓釋——兼談《詩經》與金文的「遐不」、「不遐」
李添富:高本漢《禮記注釋》假借研究
張錦少:讀新見王念孫《韓非子》校本雜志
黃冠雲:The Opening Chapter of the Laozi and early Confucian Thought
●第二場第四組:
林華勇:廉江粵語「頭先」、「正」的多功能性及其來源
郭必之:南寧地區語言「去」義語素的語法化與語言接觸
片岡新: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Descriptive V-dak-O-C Pattern in Cantonese
鄧思穎:粵語謂詞性語氣詞
甘于恩:一種新發現的完成體標記——廣東粵方言的「逋」
●第三場第一組:
白於藍:釋上博簡《凡物流形》篇的「姊」與「」
范麗梅:釋:〈行氣玉銘〉與上博〈亙先〉互證
馮勝君:《容成氏》賸義掇拾
吳良寶:戰國文字研讀三篇
●第三場第二組:
林慶勳:《唐詩選唐音》的標音特色——唐話對應音觀察之二
王松木:論漢語音韻學的「接受」轉向——以龍為霖《本韻一得》接受史為例
黃耀堃:讀潘重規先生韻圖論著小記
●第三場第三組:
陸丙甫:節律與形態的前後不對稱
徐杰、姚雙雲:詩歌作品中粘著語素的自由用法
蔣平:韻文默讀中韻律與句法錯位現象之分析
●第三場第四組:
郭維茹:臺灣閩南語幾個能性情態詞的互動
朱慶之:「等」字音讀的歷史語言學考察
羅端:The verbal subordinator zhe in theTangwang dialect(Gansu)
徐丹:Sinitic languages of Northwest China:Where did their case marking come from?
●第四場第一組:
蔡哲茂:殷卜辭「三公父二」試釋
李宗焜:甲骨遙綴不可盡信
蔣玉斌:殷墟「婦女卜辭」之新分類及其對卜辭研究的意義
周忠兵:釋甲骨文中反映商代生活的兩個字
黃天樹:甲骨文反義詞補說
●第四場第二組:
李正芬:六朝文獻語料與閩南方言通攝歷史層次關係
馮蒸:桓歡(-on)類韻為近代北方方言普遍特徵說
萬波:滲透與嫁接形成異源層次的兩種模式
喬全生:漢語方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第四場第三組:
賴貴三:韓文《訓民正音》與傳統漢學關係析論
汪維輝:《型世言》語言成分分析
黃正謙:論日本漢學家皆川淇園之《助字詳解》
沈寶春:《說文解字》成書「考之於逵」辨
王雲路:反義並列複音詞的詞匯化過程
●第四場第四組:
喻遂生:甲骨文三賓語句答客難
羅奇偉:「給」字與格構式的歷時發展
李煒:含「給」字S2、S3句式的使用及其相關問題—兼論南北給予義、服務義的表達差異
蔡維天:從生成語法看漢語蒙受結構的源起
彭小川:由「不妨」引發的一些思考
●第五場第一組:
彭裕商:古文字學與古代典籍
蔡信發:識音字之辨析
徐在國:陳介祺先生的古陶文研究
洪燕梅:繁簡交融,文化創新——論兩岸漢字整合之策略及展望
●第五場第二組:
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否定副詞「非」
李子玲:《論語》第一人稱如何言己
洪波:無定「把」字句的生成機制
大西克也:試論上古漢語光杆名詞主語句及其指稱特點
蔣冀騁:先秦漢語「為+戮」結構的性質和「為」成為被動標誌的條件
●第五場第三組:
施春宏:句式分析中的構式觀及相關理論問題
邵敬敏:疑問句的結構類型與反問句的轉化關係研究
王紅旗:向心結構的識別
戴耀晶:漢語「比較句」的幾個問題
沈陽:再論論元結構與漢語合成複合詞的構造形式
●第五場第四組:
竺家寧:論支謙用詞的地區特色
梁曉虹:《法華經釋文》漢字訓詁研究—以仲算「今案」為中心
鄭賢章:《龍龕手鏡》的疑難字研究
張猛、華學誠:漢語學的研究要重科學講邏輯
孫雍長:《論語》辨惑八例
●第六場
張洪年:試論早期粵語中的指示代詞「咁」
連金發:「物」系疑問代詞的演變:動因、歷程、層次
高嶋謙一:A Falsifiable Hypothesis:Incorrect Arrangement of the Bamboo Tablets in the Shangshu
張寶三:傳世文獻研究中之字義訓解問題探討——以宣德紙「陳清款」等為例
感謝籌委會批准發佈會議信息!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