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蘇影:甲骨文“問”字釋讀獻疑
在 2012/12/31 12:34:02 发布

 

甲骨文“问字释读献疑

 

苏影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殷墟甲骨刻辞中有两个形体,如下揭形:

(甲骨文合集16419,师组)…………若

(甲骨文合集21490,宾组)甲□[],贞余……大……

这两个形体从门从口十分清楚。最早考释它们的是罗振玉先生,他在《殷墟书契考释》中释为《说文》的“问”字,无说。[1]李孝定先生撰写《甲骨文字集释》收录了罗振玉的这一考释意见,作按语云:“说文‘问,讯也。从口门声’契文与小篆同。”[2]这说明他也认为这两个形体就是《说文》中的问字。其后一些有影响的工具书如《甲骨文编》[3]、《新甲骨文编》[4]《古文字类编》[5]、《汉语古文字字形表》[6]、《甲骨文字编》[7]等均采纳了罗振玉、李孝定二先生的释法,都把这两个形体放在了口部“问”字头下。

从构形上看,这两个形体与《说文》中的“问”字的确同形。但是我们普查西周金文、战国楚简,这两个形体作为“问”一词的书写符号而被使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语言中“问”一词在金文中少见,在目前发现的资料中只见两例,使用的文字符号是从耳昏声的“”字,亦即“闻”的古文。如:

1.战国晚期齐系陈侯因敦铭“朝诸侯”,即“朝问诸侯”,“问”假闻字古文“”为之,“朝问”典籍习见。。

2.战国楚系铜器郾客问量铭“郾客臧嘉王于郢之岁”,此“”系古文“闻”字,李零先生释读为“问”,认为“以某国客使聘问楚王于纪郢之岁来纪年”[8]

楚简亦用“昏”“闻”二字表示“问”,如:

1.鲁穆公昏()于子思曰(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1

2.君王当以(问)大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柬大王泊旱10

3.还年而(问)于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沬之陈12

4. (问)何谓五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3

5.公昏(问)二大夫(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竞建內之1

以上所列现象表明,甲骨文这两个形体在西周以降至战国各种载体中并没有作为“问”来使用(《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第四十二页所列西周晚期“史问钟”的“问”,据容庚、商承祚等先生鉴别乃伪刻[9]),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并不认为这两个形体是“问”字,而始终用古文“闻”或“昏”字来表示语言中“问”一词。

到了战国末期的秦简才出现表示“问讯”义的从口门声的“问”字。如:

1.求盗盗,当刑为城旦,问罪当加如害盗不当?(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06.003

2.盗百,即端盗驾(加)十钱,问告者可(何)论?(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06.038

3.凡酉、午、巳、寅,以问病者,必代病。(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乙种10.188.1

4. 自杀者必先有故,问其同居,以合(答)其故。(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07.072

再如:陶文、玺印“问”三见,皆用作人名。作下揭形:

  王重问,《古玺汇编》0558

  问,《古玺汇编》3187

 王问贻,《古陶文汇编》3.687

通过以上考察可知:假如甲骨文中的那两个形体是“问”字,为什么会出现从西周到战国末这样漫长的历史断环?商代常用字都被西周继承了下来,而问是一个常用字,为什么西周没有继承?到了战国末期的秦文字中才出现与《说文》对应的“问”字。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只能让人们想到那两个形体根本不是“问”字,而小篆中从口门声的“问”字的真正来源是秦文字。因此甲骨文之“问”与《说文》的“问”并不是源和流的关系,不是可以对应的一字,而只是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同形字。关于这样的同形字,可以举出许多。如甲骨文有一个从辵从大的 “达”形体与《说文》“達”字或体“达”字,二者虽同形,却是意义不同的两个字。《甲骨文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它列于“达”字头下(见《甲骨文编》六七页),《新甲骨文编》纠正了《甲骨文编》的错误,把它作为不可识的隶定字放在辵部(见《新甲骨文编》一〇〇页第六个字头)。再如,楚文字用“脰”字来表示语言中的“厨”,而此字与《说文》的“脰”字意义毫无关系,它们亦是同形关系。

既然甲骨文这两个形体不是“问”字,可能是什么字?

从字形看,从门从口,我们认为可能是甲骨文“启”字的繁化。

下面是甲骨文“启”字:

甲骨文合集4113   甲骨文合集6457  甲骨文合集6952

 甲骨文合集8923 甲骨文合集16458   甲骨文合集16458

 甲骨文合集9339   甲骨文合集13086       甲骨文合集30196

 

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启”字有三种写法:一是从“户”从“口”;二是从“户”从“又”;三是从“户”从“又”从“口”。

我们认为甲骨文这两个形体很可能是“启”字第一种形体的繁写。

甲骨文中有的形体在作表意偏旁时可以和另一形体相通,由此产生了许多异体字。如“人”和“女”通”,则有 (甲骨文合集14006正)和(甲骨文合集584甲正)是“艰”字异体。如“又”和“収”通,则有 (甲骨文合集33020)和(甲骨文合集30658)是“典”字异体。如“彳”和“行”通,则有(甲骨文合集13737 (甲骨文合集3202)是“延”字异体。

那么“门”和“户”意义相通,亦可以有(甲骨文合集16419)和 (甲骨文合集6457)为“启”之异体。这两个形体在甲骨文中所用见于残辞,意义不明。

 

 

参考文献:

1.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196312

2.董莲池编著《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11

3.刘钊、洪飏、张新俊编纂《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9

5.故宫博物院编《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198112

6.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3

7.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5

8.李守奎、曲冰、孙伟龙编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12

9.郭沫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1983

 

 



 

[1] 见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东方学会石印本1927年版第五十七页下

[2] 见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版第0363

[3]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四一页

[4] 见刘钊、洪飏、张新俊编纂《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五十五页

[5] 见高明、涂白奎编著《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

[6] 见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四二页

[7] 见李宗焜编著《甲骨文字编》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13

[8] 见李零《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载《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

[9] 详见张维《介绍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四件青铜器》载《考古与文物》19843期第5-7

 

本文曾提交第三届中日韩(CJK)汉字文化国际论坛(2011826日至829日)。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12月2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2月31日。



点击下载附件:1159苏影:甲骨文“问”字释读献疑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雨无正 在 2013/1/24 15:39:02 评价道:第1楼

    兩版字體分組好像擰了。

  • susie768 在 2013/1/24 19:36:37 评价道:第2楼

    前版爲賓組,後者爲師組。

  • susie768 在 2013/1/24 19:38:36 评价道:第3楼

    謝謝前輩指正!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