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叁《良臣》為具有晉系文字風格的抄本補證 (首發) 劉剛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生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近日由中西書局出版,其重要價值已有多位學者闡明,在此無須贅言。其中有《良臣》一篇,敘述了自黃帝至春秋時期著名的佐治之臣,整理者已經指出:簡上的文字有的屬於三晉一系的寫法,如“百”字寫作“全”。又據簡文內容突出了與鄭國執政子產有關的臣子,整理者懷疑“作者可能與鄭有密切關係”。[1] 通過對《良臣》一篇的閱讀,可以認識到整理者認為此篇有晉系文字風格抄本的意見是可信的,下面試做論述: 首先,從文字風格來說,整篇文字筆劃豐中銳末,用筆謹飭,和三晉一系的侯馬盟書字形很是類似,而全無楚文字特種以曲綫取美的線條特徵[2]。試以“又”字為例: 良臣 晉系 楚系 文字的風格雖然是戰國諸系之間的重要差別之一[3],但因為其抽象難以把握的特點,往往讓人有不知所云之感。下面我們再從文字形體和用字習慣兩個方面來說明《良臣》與晉系文字之間的關係。 在文字形體上,除了整理者已經指出的“百”字寫作“全”(簡4“奭”字所從的“百”也作“全”)之外,《良臣》篇的字體特徵與晉系文字相合而和楚文字不同的還有不少。下面就對這些字形進行列舉比較[4](原則上應該把戰國各系文字都列出加以比較,時間所限,僅比較晉、楚文字) 1、寺字所從的“又”作“寸” 良臣 晉系 楚系 2、肥字所從的“配”省形作直角的寫法 良臣 晉系 楚系 3、帀(師)字上從一橫筆(晉系繼承商周文字) 良臣 晉系 楚系 4、向字上不作M形寫法[5] 良臣 晉系 楚系 5、弔字加飾筆(包山簡的寫法好像加了飾筆,應該是口形) 良臣 晉系 楚系 6、 良臣 晉系 楚系 除此以外,《良臣》篇中還有一些文字保存了早期文字的寫法特點,如“秦”字從“臼”作“ 良臣 晉系 楚系 接下來從用字習慣方面談《良臣》與晉系文字的關係。整理者已經做出了很準確的釋文,通過研究此篇文字的用字現象,也可以發現不少是與楚文字用字習慣不同而與晉系文字相合的。 1.簡2伊 楚文字用“尹”為令尹、人名之{尹},見於上博《緇衣》3、《柬大王泊旱》、清華簡《尹至》、《尹誥》等。 而晉系文字用“ 2.簡6𩁹(越)王勾踐 楚文字用“ 三晉文字用“𩁹”爲越國之﹛越﹜,見晉璽“孫𩁹(越)人”(《戰印》1783)、中山王鼎:“昔者吳人並𩁹(越)”,“𩁹(越)人修教備信”。[8] 3.簡6 楚文字用“級”、“汲”表示地名、姓氏之{隰}[9],見於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競建內之)》。 晉系文字用“ 另外,蘇建洲先生也指出《良臣》簡5用“ 這些字現在皆可以據《良臣》讀為“昭”。上引材料除國別不明的璽印外,皆屬於韓國文字資料,這似乎可以證明整理者所謂“作者可能與鄭有密切關係”的說法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清華叁《祝辭》篇與《良臣》篇當為同一抄手所抄,《祝辭》篇的情況如何,也有待討論。匆成此篇,一定會存在很多不夠嚴密甚至謬誤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中西書局,2013年1月。 [2] 當然楚文字也有用筆比較謹嚴如《孔子詩論》者,但大多楚簡的用筆還是比較隨意的。 [3]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46頁-47頁,中華書局,1986年。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200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4] 《良臣》字形皆取自《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後所附字表,晉系文字多取自湯志彪《晉系文字編》。 [5]《中國文字》新二十三期公佈的公朱右𠂤鼎向作“ [6] 燕系文字與晉系文字同。 [7] 燕系文字也“랶”用為“尹”字,與晉系文字同。 [8] 參看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用字差異性現象研究》038條,復旦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裘錫圭教授。 [9] 楚文字也用從“ [10]吳良寶先生認為應從《古今錢略》釋為“隰城”,認為從出土範圍來看,多在山西西南部韓國境內。參看吳良寶《戰國布幣四考》,《古文字論集(二)》,《考古與文物叢刊》第四號,2001年, 又氏著《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貨幣研究》18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11] 參簡帛網論壇帖子“清華簡三《良臣》劄記”第3樓(2013年1月9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52),又參上引周波論文173條。 [12] 參看湯志彪《晉系文字編》,吉林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馮勝君教授。
良臣02
良臣02
侯馬一:一
集成2610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
郭店•老乙2
上博五·姑6
芮良夫24
良臣06
侯馬九八:五
集成157𠫑羌鐘
陶錄5·56·1
先秦貨幣研究76 頁
琴舞12
芮良夫21
郭店•緇3
新蔡零353
上博四·曹41
良臣10
璽彙1833
璽彙3259
璽彙3273
璽彙2645
琴舞136
包山203
上博二·容49
新蔡乙四80
良臣03
良臣09
集成11330三十三年大梁戈
集成11357王三年鄭令戈
璽彙0392
璽彙3205
璽彙3206
包山5
郭店•緇衣16
上博四·曹40
清華三·琴舞16
良臣05
集成1349向游子鼎
集成11565二十三年襄城令矛
璽彙3059
陶錄5·98·4
包山 99
郭店•魯穆3
九店56·44
上博三·彭8
清華三·說命上11
良臣03
良臣05
集成11344八年吂令戈
彙考327頁
璽彙2549
上博六·用20
包山184
郭店•緇衣4
上博一·緇3
上博五·競9
字的寫法從“屮”[6](包山簡122有從屮的寫法,僅一見。)
良臣05
良臣05
良臣07
璽彙1825
璽彙1399
璽彙2169璽
吉林228
包山67
博二·容51
博六·競4
璽彙3517
包山122
”(良臣07)這些早期文字的特點有些是晉系文字繼承下來的,如“左”字早期寫法從“工”(所謂的早只是相對而言,西周早期就有從“口”的“左”字。戰國楚系較早的文字如曾侯乙簡仍保存著從“工”的寫法),較晚的寫法從“口”。
良臣08
祝辭02
集成11364二年戟
集成11330三十三年大梁戈
戰國集成10994鄭左庫戈
曾乙143
曾乙154
郭店•老丙6
上博二·容20
清華三·說命上03
(尹)簡5令
(尹)
”表示令尹、人名之{尹}[7],如集成11701十五年守相
波鈹“大攻
(尹)公孫桴”。集成11689十七年春平侯鈹“大攻
倝(韓)耑”。
”表示國名、地名和姓氏﹛越﹜。
(隰)朋
”為“隰”,如方足小布“
(隰)城”(貨幣大系1487-1491)[10]。集成11371十七年鄭令戈“奠(鄭)命(令)
恆”即當讀為“隰恆”。
”來表示“昭”王之{昭}也和楚文字的用字習慣不同[11]。“
”字見於晉系文字,常用作人名[12]:
溫縣WT4K6:315
古研1沁陽1
《文物》1992·4三十年塚子韓春鈹
璽彙0559
璽彙3310
鑒印菁華12
”,應當屬於較晚的寫法,也可能是受楚系文字的影響。參張光裕《萍廬藏公朱右官鼎跋》,中國文字(新二十三)第73-78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之字表示原隰、平隰之{隰},見《孔子詩論》、《容成氏》等。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月1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月17日。
点击下载附件:
還可以補充一個字形例子:
陳劍先生《金文“彖”字考釋》提到:
《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3期發表的孟蓬生先生《釋“𧰲”》一文,在字形上的論證環節是,他認爲三晉文字“家”和“地”字中作(命瓜君壺“家”字所从)、
(中山王鼎“家”字所从)、
(
壺“地”字所从)、
(侯馬盟書“地”字所从)之形是“彖”字,“彖”和“豕”本爲一字,“彖”字係由“豕”字分化而來,從而推出比“豕”字多一筆的“△”字就相當於後來的比“彖”字多一筆的“
”字的結論。……
對比《良臣》篇“泰顛”的“泰”字上部“” ,說其是“豕”形之頭部,何其近似哉?
【陳劍先生文中認爲“㣇”形具有獨立來源,當可信~】
【《說文》“㣇”有兩訓,一是“脩豪獸”;二是“一曰河内名豕也”。也許這兩個解釋與此字形都有關係:下部的“非”形表示腿上有毛(長毛獸嚒?);而上部即爲“豬頭”(豕)形;而音又“讀若弟”,古音與“大”同在定母月部(按朱駿聲的歸部),則“㣇”讀爲“大”就順理成章了~~~】
,<STYLE>v\:* {behavior:url(#default#VML);}o\:* {behavior:url(#default#VML);}w\:* {behavior:url(#default#VML);}.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STYLE>,
※「叔」字見於《繫年》簡18、57
,其下多一撇筆,相似字形亦見於
(《良臣》03)、
(《璽彙》3428)、
(《璽彙》2549)、
(《凝清室所藏周秦璽印》,吳振武先生很早就已考釋此字是「弔」字變體,讀為「叔」,吳先生說:
《璽彙》3428『大~許』、
《璽彙》2549『~惰』,『弔』字所从的『人』旁和舊說象矰繳之形的那個偏旁本是結合在一起的。但在東周時期,這兩個偏旁時有分離的趨勢。這裏所討論的璽文『弔』字跟其他已識『弔』字的最大不同就是兩個偏旁寫得完全脫開了。這種現象在古文字形體演變中並不是孤立的,戰國時期『射』字由原先『弓』、『矢』兩旁連寫的形式變爲分寫式——『矤』,便是一例。不過這裏所討論的璽文『弔』字跟其他『弔』字相比還都多出一筆,這是很奇怪的。我們猜想這一筆大概是一種區別符號,爲的是將『弔』字所从的那個象矰繳形的偏旁跟『它』旁區別開來。因爲在戰國文字中,這兩個偏旁變得實在太相似了。(戰國璽印文字中還另有从『人』的『佗』字)((《古璽姓氏考(複姓十五篇)》,頁79-80))
劉洪濤先生贊同吳說,並補充(《文物》2005年8期36頁圖三三「~活鉨」)為例。同時認為《繫年》
之所以加一撇筆,可能是爲了避免與「佗」字混淆。有了這個區別符號後,「弔」、「佗」二字所从偏旁相對位置的區別就不那麼重要了,因而上引璽印的「弔」字才把「它」字形寫在「人」旁之外。(《論掌握形體特點對古文字考釋的重要性》,頁100-101)。謹按:僅就
、
而言,加一撇筆解釋為避免與「佗」相混的區別符號是有道理的。西周金文「弔」作
(《金文編》572頁),這種結合在一起的寫法不會與「佗」字混淆,而
應該理解
加一飾筆而來,與區別符號無關。我們可以認為
是由
解構形體而來,本來的飾筆依然保存,似未必理解為區別符號。
※《繫年》的「元」全部作「兀」,參見《字表》247頁,825條。此種寫法常見於三晉系,見《三晉文字編》頁3-4。楚文字多見於偏旁,如「」既作
(《孔子詩論》14),又作
(《孔子詩論》19)。
引自待刊拙文~~~
,話說,“河内”在戰國時期就屬於“三晉”的地盤是不?
《文物》2006第四期吳鎮烽、師小群《三年大將弩機考》有“ ”,作者释为“彖”读为“掾”,文意很通顺。或摹写为“
”,误把中间崩坏的部分当成笔画,显然不可信,或认为其字左边是“豕”形也不可信,“豕”形没有只写半边的,这个字还是应该看成一个整体,比照与《良臣》用为“泰”之字
,可以发现:其最中间的部分,就是字中间的空白处(笔画关系)出奇的相似。合理的解释恐怕就是三晋的“彖”字写法就是这样的。泰、彖声同,韵部有严格的入阳对转关系。
文中有些例證不是很精準,如又、寺、用“”為“隰,皆不是晉系獨有,後者也見於楚系材料,如《容成氏》18“平隰
”。可以補充者,如簡3“
(芮)白(伯)”
,《侯馬》67.7“內”作
。 ,
谢环保先生。
关于“隰”字请看注9.
至于列举“又”字只是为了说明此篇抄手风格不具有楚系那种用笔诘曲的特点。“寺”字秦系固然从寸,齐系也或从寸,但寸形写法明显不同。
4樓那個帖子應該是這樣的吧(補充未顯示的字形後):
《文物》2006第四期吳鎮烽、師小群《三年大將弩機考》有“ ”,作者释为“彖”读为“掾”,文意很通顺。或摹写为“
”,误把中间崩坏的部分当成笔画,显然不可信,或认为其字左边是“豕”形也不可信,“豕”形没有只写半边的,这个字还是应该看成一个整体,比照与《良臣》用为“泰”之字
————————
現在的情況是各執一詞,但是說字爲“豕”形或與“豕”有關倒是可以部分論定的。1、若說是“彘”字,確實沒見省“矢”的寫法;且省卻“矢”之後確實可以認作是“豕”字形的;2、但若直接認作”豕“字,又與三晉文字常見的”豕“形下部寫法有距離;3、說是”彖“字,字形為何這麼寫?與”豕“字的下部不同的筆劃是表示什麽意思?又都沒法解釋清楚?————這可能就是幾個字在字源上還沒徹底解決所導致的麻煩所在吧~~~(陳劍先生文中對“彖”字形的演變有很好的解釋,但“豕”身上有繩索形或一橫筆為何表示“彖”亦闕疑;古人造字之奧義,憑幾千年後的我們回頭去懸測,不可知的地方太多了~)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1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