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紅亮:據清華簡《繫年》證《左傳》一則
在 2013/4/23 13:35:08 发布

據清華簡《繫年》證《左傳》一則

(首發)

 

王紅亮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清華簡《繫年》第十一章:“楚穆王立八年,王會者()矦于()()()以伐宋(宋,宋)右帀芋()孫元欲()楚帀,乃行。【56】穆王思(使)()()()之麋,()之徒。宋公爲左芋(),奠()()爲右芋()()公弔()侯智之。宋【57】公之車()(),用()宋公之()。”

整理者注:“‘宋公为右盂,郑伯为左盂’,与简文相反。”[1]

按:《左傳》文公十年:

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左司馬。……宋公違命,無畏抶其僕以徇。或謂子舟曰:“國君不可戮也”。子舟曰:“當官而行,何彊之有?……”

晉代學者杜預注曰:

故置二左司馬,然則右司馬一人當中央。[2]

唐代學者孔穎達注曰:

宋公為右盂,無畏為左司馬,而誅宋公之僕,自謂“當官而行”,明無畏當右,子朱當左,是其張兩甄,故置二左司馬,使各掌一甄,自然右司馬一人當中央也。[3]

可見,杜注為了彌合《左傳》之矛盾,強為曲說。而孔穎達“疏不破注”,硬說“無畏當右”;而《左傳》明確記載其為“左司馬”,故孔說難以自圓其說。因此,《左傳》矛盾實未解決。直到清代學者俞樾明確指出今本《左傳》所載有誤,反對杜預注與孔穎達之曲說,其曰:

此《傳》必有誤。如杜注則當中央者反謂之右司馬,而左司馬二人分當左右,以當右者而得左名,名實之不稱甚矣!疑《傳》文本作“期思公復遂爲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左右司馬”,蓋宋鄭既分左右,其中央必楚子也。期思公復遂為司馬,不言左右,可知其在中矣。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左右司馬,則子朱左,而文之無畏右,故下文宋公違命,無畏得抶其僕,自謂“當官而行”,以右司馬宜治右盂也。《傳》寫者以上文分言左盂、右盂,遂亦分而言之曰左司馬、右司馬,致成此誤。杜氏不能訂正,而曲為之說,非也。[4]

俞樾雖然注意到了《左傳》所載有矛盾,但謂“子朱左,而文之無畏右”,亦屬無據之猜測。根據清華簡《繫年》所載,宋公實為左盂,故左司馬文之無畏抶其僕,與其自謂“當官而行”正可對應。又,上引《繫年》載:“(申)公弔(叔)侯智(知)之,宋公之車(暮)(駕),用(抶)宋公之馭(禦)”,也謂“申公叔”(即申之無畏)抶宋公之禦,亦與《左傳》所載對應。

綜上可見,根據《系年》所載,《左傳》之矛盾自可冰釋。故今本《左傳》所記“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實誤,當從《繫年》正之。

(於2013112日寫畢)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下冊),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第161頁。

[2]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013頁。

[3]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013頁。

[4] 俞樾:《茶香室經說》卷14《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右司馬》,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an>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4月2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4月23日。



点击下载附件:王紅亮:據清華簡《繫年》證《左傳》一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1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