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秦简官箴类文献研究综述
(首发)
鲁普平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摘要:云梦秦简《为吏之道》是一篇官箴类文献,自出土以来就受到学者们的亲睐,对其研究的文章很多。这些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对于《为吏之道》释文的整理和考释及其竹简形制的研究;对于《为吏之道》学派属性的探讨;关于《为吏之道》文本性质的讨论。笔者主要搜集了这三大部分的文章加以综述。
关键词:秦简;为吏之道;综述
睡虎地秦墓竹简于1975年12月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这批竹简经科学保护、细心整理并缀拼后,得到完整的竹简1155支,80片残片,简长在23厘米到27.8厘米之间。从出土时简上残存的编绳痕迹来看,原简是用三道编绳编联的。简文内容有《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日书》乙种等10种,前八种编为《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197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90年出版的该书精装本将后两种也收入其中。其中《编年记》、《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为吏之道》、《日书》甲种等篇题是由整理小组拟定的。这批竹简的长度在23厘米到27.8厘米之间。
《为吏之道》由51支竹简组成,同《语书》等一起发掘于墓主喜的腹下。《为吏之道》分上下五栏书写,每一栏都是从右往左读,内容多为做官的准则,字词都是官吏常用的词语,有些地方的文意不是很连贯。第1栏以3字、4字为主;第2栏以5字、6字、8字为主;第3栏以4字为主;第5栏以12字以上为主。在每栏各行文字上端多可看到用锋刃刻画的横线,说明当时是先把竹简编好,然后分栏书写。第四、五栏的字迹比前文潦草,因此有可能是补写上去的。第五栏有韵文八首,由其格式可以判定是“相”,即当时人民舂米时歌唱的一种曲调。第五栏末尾附加了两条魏法,这也可能是补写的内容。迄今为止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为吏之道》的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为吏之道》释文的整理和考释及其竹简形制的研究。主要文章有龙仕平先生、张显成老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补校》[1];陆锡兴先生的《睡虎地秦简合成词研究》[2];白于蓝先生的《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校读札记》[3];伊强先生的《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补说》[4];刘钊先生的《古文字考释丛稿•读秦简字词札记•宽俗》[5];方勇先生的《秦简札记四则》[6];刘云先生的《〈为吏治官及黔首〉与〈为吏之道〉对读札记》[7];凡国栋先生的《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编连互证一例》[8];杨禾丁先生的《论秦简所载魏律“叚门逆旅”》[9];赵立伟先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10];王三峡先生的《秦简“久刻物务”相关文字的解读》[11];张永成先生的《秦简为吏之道篇的版式及其附文问题》[12];臧知非先生的《‘叚门逆旅'新探》[13];吴荣曾先生的《监门考》[14]等。
第二、对于《为吏之道》学派属性的探讨是这些年来研究的重点,目前探讨的文章主要如下:王化平老师的《秦简<为吏之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王老师认为“简文的主要思想与法家有极大的反差,具有很多儒、道思想,认为《为吏之道》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的文献,而不是以法家为主且杂以诸家思想。[15]”王德成先生的《从<为吏之道>看儒学与秦代的政治德》,他认为简文中吸收了儒家宽裕忠信、修养身心、安贫乐道的思想,表明秦代在治民方面虽然实行严刑峻法,但是在政治道德方面却重视儒家的内圣之道。[16]陈战峰先生的《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看秦思想文化的发展》,他认为“《为吏之道》不是简单对儒、道、法三家的拼凑杂糅,而是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出现的法家作品。[17]”段振文先生的《从<为吏之道>看睡虎地秦简为战国秦法》,他认为“秦简《为吏之道》中有大量儒、法、道思想的反映,但更加注重于儒家思想的描述”,并且他认为“《为吏之道》为战国秦法,而非秦朝时法律”。[18]高敏先生的《秦简<为吏之道>所反映的儒法合流倾向》,他认为简文的思想反映出儒家、法家合流的倾向。[19]魏启鹏先生的《文子学派与秦简<为吏之道>》,他认为简文的基本思想与文子学派“循道宽缓”的风格相吻合。[20]俞志慧先生的《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从其集锦特色谈起》,他否定了前人关于其思想主体的法家说、儒家说和道家说,认为它杂取先秦各种思想于一体,具有集锦特色。[21]刘天奇先生的《黄老政治的初次实践——从秦简<为吏之道>看秦国的黄老政治》,他认为“《为吏之道》反映了黄老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22]”李国峰先生的《论秦律对官吏管理的措施》,他认为《为吏之道》是为了对官吏在思想上进行教育,从而使各级官吏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要忠于君主,忠于职责。[23]江庆柏先生的《“睡简”<为吏之道>与墨学》,他认为简文深受墨学的影响。[24]李锐先生的《秦简<为吏之道>的伦理思想主体分析》,他认为“《为吏之道》作为杂抄,它所体现的,主要是墓主小吏喜的身份特征和思想倾向。《为吏之道》的伦理思想来源,是传统的伦理准则,而较少体现后世某一家诸子学派的特点。[25]”李裕民先生的《秦统治者绝对排斥儒家思想吗》,他认为简文的思想是儒法互相渗透的。[26]吴福助先生的《<为吏之道>法儒道家思想交融现象剖析》,他认为简文思想反映了法、儒和道三家思想的融合。[27]宋静静先生的《墨辨影响研究》,她认为“从思想方面来看,《为吏之道》体现了那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的融合趋势。其中除了法家的思想之外,还有明显的墨家成分。[28]”王健先生的《从<为吏之道>和秦刻石铭文看秦政中的伦理因素》,他认为简文既有儒家思想又有法家思想。[29]王中江先生的《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与秦国的儒家式政治伦理》,作者认为《为吏之道》提出的为官之道主要为儒家式的。[30]
第三、关于《为吏之道》文本性质的讨论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主要文章如下:王化平老师的《中国古代的官箴文献》,他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官箴。[31]”同时在其《秦简<为吏之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王老师认为简文属于杂抄性质,并且认为很有可能是作者的资料汇集或其学习笔记,各个部分的完成时间是不一致的,但其资料来源大部分应该来自于秦国。蒋建民先生的《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为吏之道〉》,他从行政法的角度加以研究,认为“《为吏之道》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32]”肖永明先生的《读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札记》,他认为《为吏治官及黔首》与《为吏之道》是属于秦代官箴的不同抄本,并且推想《为吏治官及黔首》与《为吏之道》中的核心内容当属当时官吏的必读的守则,在流传过程中,辗转传抄,可能产生了多种内容大致相同的抄本。[33]周生春先生和韦光燕女士的《云梦秦简行政法文献新论》,他们认为“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是道德规范而非行政法文献。[34]”黄盛璋先生的《云梦秦简辩证》,他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一种杂抄的文集书,因为这篇文章还抄录了魏律的部分材料,不仅如此,前六节的内容也是内容杂抄,并没有一定的规律。[35]但是作为杂抄的目的是什幺呢?为什幺会将这些看似并不相同的东西抄在一起呢?他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解释。吴福助先生的《为吏之道宦学识字教材论考》,他认为“它是一种嬴秦自战国晚期以迄天下统一,文武吏员学徒受训学吏所用的道德教材。他的内容是一个大杂烩,由多种文书杂抄拼凑而成。[36]”陈松长先生的《秦代宦学的又一个版本——岳麓书院藏秦简》,他将《为吏之道》与《为吏治官及黔首》相比较,认为“这类文献的性质应该是秦代根据学吏制度的需求而编写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宦学读本。[37]”张金光先生的《论秦汉的学吏教材》,他认为“《语书》《为吏之道》就是喜为了在德这方面训练官吏学徒弟子而编的类似于后世之政治教本,是讲如何加强修养,以达到‘无害'做吏员的。[38]”张永成先生的《秦简为吏之道的版式及其正附文问题》,他认为“为吏之道是一篇类似官箴的文章。[39]”张晋藩先生的《中国法律史论》,他也认为《为吏之道》类似于后世的官箴。[40]
此外,还有从其他方面来研究《为吏之道》的,例如,邢义田先生的《云梦秦简简介——附对<为吏之道>及墓主喜的臆测》[41];姚小鹏先生的《睡虎地秦简成相篇研究》[42];曹旅宁先生的《睡虎地秦简所载魏律论考》[43];姜书阁先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一篇成相杂辞》[44];谭家健先生的《云梦秦简<为吏之道>漫论》,主要探讨了简文的八首韵文[45];雷戈先生的《<为吏之道>——后战国时代官僚意识的思想史分析》[46];连劭名先生的《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与古代思想》[47],主要把简文中的八首韵文和当时政治思想中的一些观点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方利平先生的《秦简中吏治思想的考察》[48]等。
参考文献:
[1]龙仕平、张显成.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补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陆锡兴.睡虎地秦简合成词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3]白于蓝.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校读札记[J].江汉考古,2010(3)
[4]伊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补说[J/OL].武汉大学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97
[5]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读秦简字词札记•宽俗[M].长沙:岳麓书社,2005
[6]方勇.秦简札记四则[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3)
[7]刘云.为吏治官及黔首与为吏之道对读札记[J/OL].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70
[8]凡国栋.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编连互证一例[J].江汉考古,2011(4)
[9]杨禾丁.论秦简所载魏律叚门逆旅[J].四川大学学报,1993(1)
[10]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1]王三峡.秦简久刻物务相关文字的解读[J].江汉考古,2006(1)
[12]张永成.秦简为吏之道篇的板式及其正附文问题[J].简牍学报,1972(10)
[13]臧知非.叚门逆旅新探[J].中国史研究,1996(4)
[14]吴荣曾.监门考[J].中国文化论丛,1983(2)
[15]王化平.秦简为吏之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3
[16]王德成.从为吏之道看儒学与秦代的政治道德[J].中北大学学报,2008(3)
[17]陈战峰.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看秦思想文化的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2)
[18]段振文.从为吏之道看睡虎地秦简为战国秦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19]高敏.云梦秦简初探[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20]魏启鹏.文子学派与秦简为吏之道[J].道家文化研究,2000
[21]俞志慧.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从其集锦特色谈起[J].浙江社会科学,2007(6)
[22]刘天奇.黄老政治的初次实践[J].唐都学刊,1994(5)
[23]李国峰.论秦律对官吏管理的措施[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2005(1)
[24]江庆柏.睡简为吏之道与墨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3(4)
[25]李锐.秦简为吏之道的伦理思想主体分析[J/OL].网上论文http://hanweiyang.cn/yang/dispbbs.asp?boardID=10&ID=71372&page=1
[26]李裕民.秦统治者绝对排斥儒家思想吗[J].山西大学学报,1981(3)
[27]吴福助.睡虎地秦简论考[M].台湾:问津出版社,1995
[30]王中江.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1]王化平.中国古代的官箴文献[J].图书与情报,2005(4)
[32]蒋建民.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为吏之道[J].中国行政管理,1997(8)
[33]肖永明.读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札记[J].中国史研究,2009(3)
[34]周生春、韦光燕.云梦秦简行政法文献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5(1)
[35]黄盛璋.云梦秦简辩证[J].考古学报,1979(1)
[36]吴福助.为吏之道宦学识字教材论考[J].睡虎地秦简论考,台湾:问津出版社,1995
[37]陈松长.秦代宦学的又一个版本——岳麓书院藏秦简[J/OL].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50
[38]张金光.论秦汉的学历教材[J].文史哲,2003(6)
[39]张永成.秦简为吏之道德的版式及其正附文问题[J].简牍学报,1981(10)
[40]张晋藩.中国法律史论[D].北京:法津出版社,1982
[41]邢义田.云梦秦简简介——附对<为吏之道>及墓主喜的臆测[J].食货月刊,1979(4)
[42]姚小鹏.睡虎地秦简成相篇研究[J].文学前沿,2000(1)
[43]曹旅宁.睡虎地秦简所载魏律论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3)
[44]姜书阁.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一篇成相杂辞[J].中国韵文学刊,1990(2)
[45]谭家健.云梦秦简为吏之道漫论[J].文学评论,1990(5)
[46], 雷戈.为吏之道——后战国时代官僚意识的思想史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1)
[47]连劭名.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与古代思想[J].江汉考古,2008(4)
[48]方利平.秦简中吏治思想的考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0(4)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6月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6月12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1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