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萧旭:古地“陸梁”名義考
在 2013/7/8 12:51:48 发布

 

古地“陸梁”名義考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1.秦漢間人稱嶺南之地為“陸梁”字或作“坴梁”,《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爲桂林、象郡、南海。”《說文繫傳》卷26引作“坴梁”。字亦作“陸量”,《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陸梁侯須毋。”《索隱》本作“陸量”,云:“如淳據《始皇紀》所謂‘陸量地’。案今在江南也。”《漢書》作“陸量侯須無”,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秦始皇本紀》所謂‘陸梁地’也’。”梁玉繩曰:“如淳據《始皇紀》所謂‘陸梁地’,非也。其地未聞。[1]周壽昌曰:“《史表》量作梁,《索隱》從如氏說即《秦始皇本紀》所謂陸梁地,殊不確。壽昌謂‘陸’地名無考,‘量’殆其諡也。”[2]如淳說不誤,梁氏、周氏皆失考耳。字亦作“陸糧”,湖南長沙曾出土西漢“陸糧尉印”[3]。《漢書·高帝紀》顏師古注引如淳曰:“秦始皇略取彊梁地,以為桂林、象郡、南海郡。”《四庫考證》:“‘彊梁地’當作‘陸梁地’……宋本亦誤。”[4]《冊府元龜》卷129963已誤作“彊梁地”。

2.“陸梁”的名義,《秦始皇本紀》舊注列有二說:

1)《索隱》:“謂南方之人,其性陸梁,故曰陸梁。”

2)《正義》:“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强梁,故曰陸梁。”

後人于此,更是眾說紛紜,余所知者有以下諸說:

3)明人顔文選曰:“《正義》云云。今按非也。魚之大者跋扈亦曰跳梁。陸梁即跳梁,以梁為陸,越而過之,故曰陸梁。(例略)陸梁皆跳義。”[5]

4)段玉裁曰:“坴,《始皇本紀》字作陸。按:坴梁,蓋其地多土𠙽,而土性強梁也。”[6]

5)莊有可曰:“坴梁者,壘坴至於梁,則其高可過於梁,亦不可以其撮土而輕之,此轉注義也。”[7]

6)朱駿聲曰:“《說文》‘一曰坴梁’,按:其地土剛。”朱氏又謂“強梁”、“陸梁”之“梁”皆借為“勍”[8]

7)章太炎曰:“《莊子·秋水》曰:‘跳梁乎井榦之上。’梁,今字作踉。《廣韻》:‘踉,跳踉也。’今蘄州謂跳為梁,梁、陸雙聲,故梁音轉為陸。《莊子·馬蹏》云:‘翹足而陸。’司馬彪訓跳。圥亦跳也(力竹切),《說文》‘鼀’下云:‘其行圥圥。’狀蟾蜍之跳也。夌訓為越,字亦從圥,謂跳高也。《史記·秦本紀》:‘略陸梁地,以為南海、鬱林、象郡。’陸梁即圥梁,謂蠻人輕暴善跳踉耳。今南自夏口而東,謂不舉足而𧻙越數尺為圥,轉去聲,讀如溜。北至天津、德州,謂之圥厲。”[9]

8)黄侃曰:“坴梁,梁者倞之借字。”[10]

9)符定一曰:“章[太炎]說誤。坴梁者,謂地高而性強梁也。”[11]

10顧頡剛曰:“‘陸海’、‘陸梁’二名,頗有映帶之趣。梁即山,一謂陸上之海,一謂陸中之山,山、海皆藏珍蘊奇之所也。”[12]

11黃永年曰:“蓋南越之地,北有五嶺,乃秦進軍南越所必經,越人且憑此山險以抗秦,竊謂‘陸梁’之名殆由五嶺而來,所謂‘陸梁地’即‘大陸上的山嶺地區’之謂。”顧頡剛批註云:“此說甚是,當併入《九州名義》。”[13]

12)戴裔煊曰:“越人本來稱號應為‘駱’……‘陸梁’即‘駱’音之長讀……駱、陸梁、里(俚)、黎、哀牢、僚等民族名稱究竟譯自何音?我認為此等名稱乃出自‘老撾’之音譯。”[14]

13)胡吉宣曰:“陸梁,蓋取栗鹿強梁意。”[15]

14潘光旦曰:“張氏《正義》說非是,望文生義耳。‘陸’、‘梁’均當地人自稱之音,‘陸’即‘駱’,‘梁’近‘高涼’之‘涼’,‘甌駱’、‘高涼’,皆‘仡佬’也,而此一帶為‘仡佬’或‘僮牯老’之聚居地無疑”[16]

15余天熾曰:“‘陸梁’似應釋為山的陸地,山的脊梁,即山陸山梁之意。‘陸梁地’似應直釋為山陸山梁之地,即嶺南之地。《漢書》作‘陸量’,量,猶分限也。陸量,即南嶺為南北陸地之分限,山陸之脊梁之意。”[17]

16)周振鶴謂“陸”、“梁”是古越語,“陸”有山地、山谷的意思,“梁”也代表山谷[18]

17覃聖敏曰:“‘陸梁’是嶺南古代越語的譯音……‘陸’應與山麓的‘麓’有關。‘梁’目前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越語‘佬’的音轉,‘陸梁’的正確翻譯就應該是‘麓佬’了,亦即‘山麓間的人’的意思。另一種解釋是,認為‘梁’不是人稱,而是地形地貌的特點,按照這種解釋,‘陸梁’的意思就是‘麓坡’了。”[19]

18白耀天曰:“‘陸梁’與‘輒休之國’、‘炎人之國’及‘瀧’一樣,都是越語的近音異譯字,其越語原義為山間谷地。”[20]

19)胡起望曰:“‘陸’與‘駱’同,古代稱嶺南廣西等地的人為‘西甌’、‘駱越’。‘梁’與‘良’近,應該是一部分壯族先民的自稱。‘陸梁’應是‘駱俍’或‘駱郎’之轉寫,意即‘駱越俍(郎、狼)人’。”[21]

20)谷因曰:“我們同意‘陸梁’之稱與越人族稱為‘駱’有關的說法,但我們認為嶺南越人所以稱駱,是源於越人先民在原始社會圖騰制時代曾以駱馬為圖騰崇拜。”谷氏引少數民族方言證“馬”音“陸”,又引《水經注》“益州大姓雍闓反,結壘於山,繋馬柳柱,柱生成林,今夷人名曰雍無梁林。梁,夷言馬也”以證“馬”音“梁”。谷氏又曰:“‘陸’和‘梁’在越語裏都是‘馬’的意思……馬是動物中之善跳躍者,故陸梁才有引申義作跳躍。”[22]

21)曾昭璇等曰:“秦稱‘陸梁地’,因地形以溪峒縱橫、交通不便,縣鎮分散,故名。漢代分秦三郡為七,合浦郡立高涼縣,即以地多山而氣候涼而立名。‘梁’、‘涼’均山地之意。”[23]

22)若谷謂“陸梁”即《說文》之“坴梁”,其說云:“坴、陸的本義應訓為跳越。梁,指魚梁或踏步梁,帶有跳越的意思。梁與踉通,陸梁即陸踉。漢賦中用的‘陸梁’,都是這個意思。魏晉以後也有人藉以形容強橫,但假借豈能替代其本義?”[24]

23)周忠泰曰:“‘涼(梁)’是大良族的‘良’字,是壯語黃色的意思……‘高’應是壯語白色的意思……‘陸’是古越語山谷之義……‘梁’與‘高涼(梁)’之‘涼(梁)’一樣,依然應譯作大良族的‘良’。‘陸梁’字字對應來釋則為‘山谷大良族(黃壯)’,按漢語修飾語在前的語序則是‘大良族(黃壯族)的山谷’。[25]

24)辛德勇把“陸梁”與“魚梁”比附,認為是比喻的用法,其說云:“南嶺山脈中間尚分佈著一些諸如湘、漓谷地這樣的山間通道,猶如魚梁上面的‘關空’之地,源出於南嶺的贛江、湘江等河流則猶如魚梁‘關空’之處瀉下的水流,而‘陸梁地’就是指南嶺及其以南的嶺南地區……可證用‘陸梁’來形容南嶺,非常合乎情理。”[26]

3.清人牛運震批評《正義》之解釋“甚屬迂曲”[27],但牛氏並沒有提出自己的見解,破而不立。《索隱》云“謂南方之人,其性陸梁,故曰陸梁”,此說大致不誤(參見下文)。《正義》云“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強梁,故曰陸梁”,以“山陸強梁”分說之,開後世“陸梁”望文生訓之先聲。顔文選謂“陸梁即跳梁,陸梁皆跳義”,本甚得之,而又謂“以梁為陸,越而過之”,是不明其語源,望文生訓也。莊有可解為“壘坴至於梁”,段玉裁解為“土𠙽土性強梁”,符定一解為“地高而性強梁”,胡吉宣解為“栗鹿強梁”余天熾解為“山陸山梁”,又謂“陸量”的“量”猶分限,都是典型的望文生訓,顯然是錯誤的。朱駿聲、王叔岷皆從段玉裁說[28],皆失之。余氏至不知“陸梁、“陸量”是同音借字,甚可異也。余氏後來即放棄己說,而改從覃聖敏說[29]顧頡剛、黃永年解為“大陸上的山嶺”,此非嶺南人稱為“陸梁”之恉,亦是望文生訓。曾昭璇等既謂“涼”是因氣候涼而立名,又謂“涼”是山地之意,自相違異,人誰適從?陸梁”是個典型的漢族詞語,詞義明確,構詞理據明晰(參見下文)。于所不知,闕疑可也,動輒把它牽附為外族語言,其去真愈遠。學人於此,可無慎歟?谷因所引《水經注》,見卷36《存水》,“柳柱”當作“枊柱”,谷氏引誤。今本《水經注》“梁,夷言馬”當作“無梁,夷言馬”,脫“無”字[30]。谷氏不加校正,又不參考前人成果,宜其說之牽強附會也。谷因又謂漢語“陸梁”的跳躍義由夷言“馬”引申而來,直是匪夷所思。

4.章太炎謂“圥亦跳也陸梁即圥梁”,若谷謂“陸梁”即《說文》之“坴梁”,又謂“坴、陸的本義應訓為跳越。梁與踉通,陸梁即陸踉”,皆甚確。惟若谷謂“梁指魚梁或踏步梁,帶有跳越的意思”則誤。《說文》:“坴,一曰坴梁。”[31]許慎乃後漢人,去秦漢不遠,他以“坴梁”為漢族詞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坴梁”同“陸梁”,詞義是跳行貌《文選·揚雄·甘泉賦》:“飛蒙茸而走陸梁。”李善注引晉灼曰:“飛者茸而亂,走者陸梁而跳也。”呂延濟注:“陸梁,亂走貌。”《文選·張衡·西京賦》:“怪獸陸梁,大雀踆踆。”薛綜注:“陸梁,東西倡佯也。踆踆,大雀容也。”劉良注:“陸梁、踆踆,皆行走貌。”“倡佯”即形容亂走貌,“大雀容”指大雀行走之貌,亦即跳行貌[32],“陸梁”、“踆踆”對舉同義。揚雄、張衡皆二漢人,皆用“陸梁”為跳行義。此義後世沿用不變,《弘明集》卷14南朝宋釋智靜《檄魔文》:“有偽癡天魔,不遵正節,干忤聖聽,陳擾神慮……矯步陸梁,自謂強盛。”《顏氏家訓·涉務》:“建康令王復性既儒雅,未嘗乘騎,見馬嘶歕陸梁,莫不震懾。”《齊民要術》卷6論養馬曰:“斯言旦飲須節水也。每飲食,令行驟,則消水,小驟數百步亦佳。十日一放,令其陸梁舒展,令馬硬實也。”“陸梁”亦皆跳躍義[33]。引申之,則為猖獗、強橫、跋扈之義。《後漢書·西羌傳》:“羌遂陸梁覆没營塢。”又《馬融傳》:“狗馬角逐,鷹鸇競鷙,驍騎旁佐,輕車橫厲,相與陸梁,聿皇于中原。”《三國志·高貴鄉公傳》:“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賊陸梁邊陲。”朱起鳳謂《西羌傳》之“陸梁”即“鹵(虜、擄)掠”、“鹵(虜、擄)略”,云:“虜、陸一聲之轉。梁轉入聲,即為略字。”[34]非是。“跳梁(踉)”引申亦有強橫、跋扈之義,正同一道理。《漢書·蕭望之傳》:“今羌虜一隅小夷,跳梁於山谷間。”

4.1.”之言“”、“圥”,跳也《莊子·馬蹄》:“翹足而陸。”[35]《釋文》:“足,崔本作尾。司馬云:‘陸,跳也。’《字書》作𩣱𩣱,馬健也。”成玄英疏:“舉足而跳躑。”《道藏》本宋碧虛子《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卷5指出“張君房本作‘𩣱”。“𩣱”是馬跳走義的易旁俗字。《淮南子·修務篇》作“翹尾而走”,是“陸”為跳走也。《御覽》卷359引杜夷《幽求》:“銜羈之馬,伏櫪之駒,莫不思平原曠澤,翹尾而馳陸也。”馳陸言馳走也。字或作踛,《玉篇》:“踛,翹踛也。”《文選·江賦》:“䕫㸸翹踛於夕陽,鴛雛弄翮乎山東。”李善注引《莊子》作“翹尾而踛”,引司馬彪注作“,跳也”,改字以就正文,桂馥謂《莊子》舊本當作“[36],是不明李善注《文選》之體例也。李周翰注:“翹踛,一足行也。”“一足行”即跳也。字或作,石鼓文《鑾車》:趍趍馬。何琳儀曰:“𩣱《廣韻》:‘𩣱健馬。’”何氏讀𩣱是也,而所引《廣韻》當作“𩣱𩣱,健馬”,脫一“𩣱”字,又失其讀[37]。字或作逯,《方言》卷12:“逯,行也。”《淮南子·精神篇》:“渾然而往,逯然而来。”字或作蹗,《淮南子·繆稱篇》:“故人之憂喜,非蹗蹗焉往生也。”《玉篇》:“蹗、,二同。行貌。”皆謂跳行耳。《說文》:“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許氏以為是象形字,余謂鹿善決驟跳躑,易受驚而奔散,因名為“鹿”,取其聲也。李海霞曰:“鹿,猶角(讀鹿)、觻(讀鹿、角),鹿有發達的角。”[38]未聞動物的“角”可讀“鹿”音,故鹿之為物,不取誼於角,李說非也。音轉則為溜,俗字亦作遛[39]。上引章太炎說,謂“圥轉去聲,讀如溜”。丁惟汾亦曰:“溜馬,陸馬也,踛馬也。步馬謂之溜馬。溜字當作陸(古音讀如溜),《莊子·馬蹄篇》:‘翹足而陸。’《釋文》:‘陸,《字書》作踛。’”[40]

4.2.“梁”亦跳也,其本字待考。依章太炎說,則是“陸”雙聲之轉(章氏謂“陸”為“梁”音轉,則傎矣)。《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成玄英疏:“跳梁,猶走擲也。”《漢書·遊俠傳》:“(陳)遵起舞跳梁,頓仆坐上。”後出本字作“踉”,《廣韻》:“踉,跳踉。”敦煌寫卷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跳[]。”[41] 《淮南子·精神篇》漢高誘注:“若此養形之人,導引其神,屈伸跳踉,是非真人之道也。”P.2160《摩訶摩耶經卷上》:“倒懸兩足,不得跳踉”甘博064《佛說咒魅經》:“或在人田地間跳踉不止。”敦研311《修行本起經》卷下:“馬便跳踉不可得近S.2614《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猛火掣浚似雲吼,咷踉滿天;劍輪𡻬𡻬似星明,灰塵撲地。”“咷踉”即“跳踉”。字亦作𨄈,《集韻》:“𨄈,跳𨄈,走也。”《可洪音義》卷6:“跳𨄈,下音良。”又卷131521:“跳𨄈,下力羊反。”《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卷1:“馬有弊惡態八……二態者駕車跳𨄈欲嚙人。”宋、元、明本作“跳踉”;高麗本《法苑珠林》卷83、《諸經要集》卷10引都作“跳踉”,宋、元、明、宫本都作“跳梁”。《佛說鹿母經》卷1:“鹿見遣去,出就其子,子望見母,得生出還,強馳走趣,跳𨄈悲鳴。”《修行道地經》卷3:“歡喜跳𨄈,皆稱萬歲。”宋、元、明、宫本作“跳踉”。又卷5:“又一子父嚾呼跳𨄈,乃如虎鳴。”元、明本作“跳梁”。又卷6:“百千萬蟲,跳𨄈身中。”明本作“跳梁”。

5.嶺南之地稱為“陸梁”,《索隱》謂得義於“其性陸梁”,即謂其地之人性格強橫也。章太炎謂得義於“蠻人輕暴善跳踉耳”,與《索隱》說相合。此說可備一解。余謂得義於其人善行山路。蔣斧印本《唐韻殘卷》、《廣韻》並云:“𩣱𩣱,健馬。”[42]𩣱”亦即“坴梁”,是用於健馬的專字。馬之健行謂之𩣱良,人之健行謂之陸梁,其義一也。二說雖有不同,而語根皆是“跳躍”。《鹽鐵論·誅秦》:“南取陸梁,北胡狄。”王佩諍指出“‘陸’取跳躍義”[43],斯亦得之。

6.《正義》謂“其性強梁”,“強梁”亦作”,《釋名·釋宫室》:“梁,梁也。”[44]字亦作“強良”、“彊良,《老子》第42章:“強梁者不得其死。”馬王堆帛書甲本作“強良”。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強良不得。”《墨子·公孟》:“身體彊良。”《雜阿含經》卷33:“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明本作“強梁”。字亦作“強粱”,銀雀山漢簡(二)《十問》:“而理(吏)強粱[]疌(捷)。”字亦作“強𨄈”,《兜調經》卷1:“人於世間憍慢、不敬尊者,自用強梁,死入地獄中。”《大明度經》卷6:“強梁自用者。”《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卷3:“意識柔軟無強梁心。”三文,宋本皆作“強𨄈”。字亦作“強踉”,《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卷1:“不念行善,強梁嫉賢。”宮本作“強踉”。《菩薩生地經》卷1:“愚以貪強梁,自用無禮敬。”宋本作“強躁”,顯然是“強𨄈”之誤。倒言則作“梁強”,《佛說灌頂經》卷8:“有諸神王強梁難化不受教者。”宋本作“梁強”。又音轉作“據梁”,《莊子·大宗師》:“夫無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釋文》引李頤曰:“據梁,強梁也。”徐復曰:“據變為強,與梁又同屬陽韻,構成變音疊韻詞。”[45]梁、良亦彊也,《唐開元占經》卷64:“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於辰在酉,為大梁。梁,強也。八月之時,白露始降,萬物於是堅成而强,故曰大梁。”[46]王引之曰:“良亦彊也。良與梁古字通。”[47]梁(粱)、良、𨄈、,並讀為倞,《說文》:“倞,彊也。”字亦作勍,《說文》:“勍,彊也。”《釋名》:“梁,彊也。”王先謙曰:“《莊子·山木篇》《釋文》:‘彊梁,多力也。’《詩·蕩》疏:‘彊梁,任威使氣之貌。’梁在屋上,有居高負重之象,故以彊訓之。《說文》:‘彊,弓有力也。’屋梁、橋梁皆以勁直負重為能,合之可得彊、梁二字之誼。”[48]王先謙說亦為望文生義。“強梁”與“陸梁”語源不同。朱駿聲謂“強梁”、“陸梁”之“梁”皆借為“勍”,其說“強梁”是,說“陸梁”非,得失各半也。黄侃“坴梁之“梁”借為“”,亦非是。

7.“陸梁”的引申義強橫、扈與“強梁(良)”的本義相近,而語源不同,此當辨析,不可一之《意林》卷4引《阮子》:“漁人張網於淵,以制吞舟之魚;明主張法於天下,以制强梁之人。”《御覽》卷638引作“強良”,《書鈔》卷43引作“陸梁”。

8.《易林·師之豫》:“北山有棗,使叔壽考;東嶺多栗,宜行賈市;陸梁雌雉,所至利喜。”又《艮之師》同。辛德勇謂《易林》出自孔子所說的“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則是誤信了《易林·艮之師》的《四部叢刊》本舊注(辛氏未言明所據乃舊注)考《易林·復之賁》:“孟春醴酒,使君考;南山多福,行賈市。稻雌雉,所至利喜。”《道藏》本、汲古本、《四庫》本作“秋”。“秋”、“陸梁”皆“稻”之譌。“稻”先誤作“稑”,復誤作“陸”。《易林》言有稻米母野雞等美味,故所至,則有利而喜悅也。孔子語見《論語·鄉黨》,是說山梁之雌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悠閒自在,故夫子歎之。《易林》與《論語》文意,風馬牛不相及。附辨於此。

9.這一節辨正一個字書、韻書上相承已久的錯。蔣斧印本《唐韻殘卷》、《廣韻》並云:“皃,出《字統》。”[49]《鉅宋廣韻》“皃”誤作“見”。《類篇》、《龍龕手鑑》、《五音集韻》、《正字通》皆作“踉貌”,《集韻》作“跳跟皃”。“”為“”形誤[50]。“即“蹡”省,行不正貌,疑“”為“”形誤,《唐韻》等書字頭“”誤收此義《文選·江賦》“”,李善注引《埤蒼》:“蹷,跳也。”[51]是其明證也《玉篇》:踰也。《篆隸萬象名義》:“走跳。”“”亦”形誤。《說文》:“,一曰曲脛也。讀若逵。”曲其脛,故有“跳”義。“”讀若逵,與“”音相轉。桂馥曰:“踛,即之變體,謂馬曲一脛也。[52]尤足證明”有“跳”義。”、“”音義全别。字書、韻書輾轉鈔襲,其誤久矣。方成珪、黃侃、趙少咸、周祖謨、蔣禮鴻、胡吉宣、余迺永、陳飛龍、鄭賢章、蔡夢麒、呂浩諸家皆未出校[53]

 



[1]梁玉繩《史記志疑》卷11,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78頁。

[2]周壽昌《漢書注校補》卷8,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2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133頁。 

[3]《長沙西漢“陸暴尉印”應為“陸梁尉印”》,《考古》1979年第4期,第355359頁。此文引李學勤說,認為其字“從米從量省,寫作‘’,即‘糧’”,又云“陸糧,就是陸量、陸梁”。

[4]《四庫全書漢書考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9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68頁。

[5]顔文選《駱丞集》卷3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5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469頁。

[6]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84頁。

[7]莊有可《春秋小學》卷5,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4,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頁。

[8]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67901頁。

[9]章太炎《新方言》卷2,收入《章太炎全集(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頁。

[10]黃侃《説文解字斠詮箋識》,收入《説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24頁。

[11]符定一《聯緜字典》戌集,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18頁。

[12]顧頡剛《浪口村隨筆》卷1“陸梁地”條,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0頁。

[13]黃永年寫給顧頡剛的信,收入《顧頡剛讀書筆記》卷12《愚脩錄(一)》“‘陸梁’二義”條,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3--14頁。

[14]戴裔煊《僚族研究》,《民族學研究集刊》第6期,中華書局1948年版,第56--58頁。

[15]胡吉宣《玉篇校釋》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93頁。

[16]潘光旦《中國民族史料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頁。

[17]余天熾《“陸梁”地名試釋》,《華南師大歷史系論文集》第1集,華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編,1984年版,第237頁。

[18]周振鶴《“陸梁地”解》,《地名知識》1985 年第2 期,第6—7頁。

[19]覃聖敏《有關“陸梁”的幾個問題》,《文史》第24輯,1985年版,第323頁。覃說又見《秦至南朝時期嶺南民族及民族關係芻議》,《廣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1期,第53頁。

[20]白耀天《“俚”論》,《廣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第64頁。

[21]胡起望《“陸梁”小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第25頁。

[22]谷因《“陸梁”新解》,《貴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第38--39頁。

[23]曾昭璿、曾憲珊、曾新《冼夫人研究幾點淺見》,收入張磊《冼夫人文化與當代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頁。

[24]若谷《試從〈說文〉鉤沉廣西古史》,《廣西地方誌》2004年第1期,第53--54頁。

[25]周忠泰《“高涼(梁)”、“陸梁”兩詞新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11期,第72--73頁。

[26]辛德勇《“陸梁”名義新釋》,《歷史地理》第26 輯,20125月出版。余未見原文,此據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網站20121012日發佈的辛氏論文,http://www.zggds.pku.edu.cn,下引辛說皆出此文。

[27]牛運震《讀史糾謬》卷1,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51,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

[28]王叔岷《史記斠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13頁。

[29]余天熾等著《古南越國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頁。

[30]熊會貞曰:“《華陽國志》卷4是酈所本。今《華陽國志》作‘今夷言無雍梁言馬也’,奪誤不可讀。《御覽》卷359引《華陽國志》:‘今夷言無梁林。無梁,夷言馬也。’以《御覽》與此對勘,亦互有脫文。《御覽》下句是上句,‘無’上脫‘雍’字,此上句是下句,‘梁’上脫‘無’字,蓋本作‘今夷人名曰雍無梁林。無梁,夷言馬也’。謂雍無梁林,為雍闓馬林也。”熊校甚確,夷言“馬”為“無梁”,故雍闓之馬林,夷言為“雍無梁林”也。宗福邦主編《故訓匯纂》引作“梁,夷言馬也”,亦未校補,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113頁。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974頁。

[31]《繫傳》作“一曰坴梁地”,段本從之,非也。《玉篇》、《集韻》、《類篇》、《六書故》引《説文》並無“地”字。“地”當作“也”。《篆隸萬象名義》:“坴,[]梁也。”當連篆讀為“坴梁也”。《説文》以“坴梁”明其語源,非僅專指地名也。王筠曰:“言坴梁者,地名也。”馬敘倫曰:“‘地’下尚挩字。”張舜徽曰:“小徐本‘梁’下有‘地’字,是也。”皆失之。丁福保《説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3178—13179頁。馬敘倫《説文解字六書疏證》卷26,上海書店1985年版,第39頁。張舜徽《説文解字約注》卷26,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第18頁。

[32]《説文》:“趒,雀行也。”“趒”為“跳躍”義本字。

[33]盧文弨《顔氏家訓補注》,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第108頁。又參見石聲漢《齊民要術今釋》,科學出版社1957—1958年版,第369頁;繆啟愉《齊民要術校釋》,農業出版社1998年版,第408頁。《後漢書·應劭傳》“制御小緩,則陸掠殘害。”沈欽韓曰:“《玉篇》掠有力尙、力酌二音。《釋名》:‘掠,狼也。’‘陸掠’義同‘陸梁’。”辛德勇據沈說,謂“陸梁”音轉作“陸掠”,符定一亦從沈說。方以智曰:“陸掠,鹵掠也。”朱起鳳曰:“虜字古通作鹵,亦作擄,虜、陸一聲之轉。”方、朱說長,附識於此。沈欽韓《後漢書疏證》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頁。符定一《聯緜字典》戌集,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17頁。方以智《通雅》卷26,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34頁。朱起鳳《辭通》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91頁。

[34]朱起鳳《辭通》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91頁。

[35]《初學記》卷29引作“翹陸而居”,非也。宋本《類聚》卷93引作“翹尾而隆”,“隆”為“陸”形譌;《四庫》本改作“翹陸而居”,亦非也。《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侯隆彊。”《漢書》作“陸彊”。考《水經注·聖水》:“隆強為侯國。”是“陸彊”為“隆彊”之誤。此亦二字相譌之例。

[36]桂馥《札樸》,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92頁。

[37]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25頁。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誤同,而未訂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31頁。

[38]李海霞《漢語動物命名考釋》,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108頁。

[39]《國語·越語下》:“五穀睦孰。”《舊音》作“稑”,馬王堆帛書《十六經·觀》作“溜”。是其證。

[40]丁惟汾《俚語證古》卷12,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265頁。丁氏引《釋文》“𩣱”誤作“踛”。

[41]關長龍校曰:“缺字底卷殘泐,可據《箋二》、《王一》補作‘踉’。”張涌泉主編《敦煌經部文獻合集》,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6冊,第2956頁。

[42]蔣斧印本《唐韻殘卷》,收入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87頁。《篆隸萬象名義》:“𩣱[𩣱]良,健馬。”亦當連篆讀為“𩣱良”,呂浩《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失校,學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71頁。

[43]王佩諍《鹽鐵論校記》,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第174頁。

[44]《說文繫傳》引誤作“梁者,屋梁也。”

[45]徐復《變音疊韻詞纂例》,收入《徐復語言文字學叢稿》,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頁。

[46]《御覽》卷25引《天文錄》“為大梁梁強也”作“大梁之疆也”,脫“為”字,“之”為重文符合之誤,“疆”為“彊”之誤。

[47]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收入《經義述聞》卷22,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28頁。

[48]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84頁。

[49]蔣斧印本《唐韻殘卷》,收入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07頁。《隋書·經籍志》載:《字統》21,楊承慶撰。

[50]方成珪已訂正,寧波明州述古堂影宋鈔本、潭州宋刻本、南宋初明州刻本不誤,其餘各本皆誤。方成珪《集

韻考正》卷9,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5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頁。

[51]宗福邦主編《故訓匯纂》點作“䟸,蹷跳也”,非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219頁。

[52]桂馥《札樸》卷7,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92頁。

[53]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3頁。方成珪《集韻考正》卷9,收入《續修四

庫全書》第25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頁。黃侃《黃侃手批廣韻》,中華書局2006年版,

579頁。趙少咸《廣韻疏證》,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3392頁。周祖謨《廣韻校本(上)》,中華書局

2004年版,第501頁。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499頁。蔡夢麒《廣

韻校釋》,嶽麓書社2007年版,第1171頁。蔣禮鴻《類篇考索》,收入《蔣禮鴻集》卷2,浙江教育出版

2001年版,第291—293頁。陳飛龍《〈龍龕手鑑〉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初版,第340—344頁。

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340頁。呂浩《篆隸萬象名義校釋》,

學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7月6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7月8日。



点击下载附件:1220萧旭:古地“陸梁”名義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萧旭 在 2013/7/9 11:07:59 评价道:第1楼

    補記

    章太炎又曰:“坴梁地,即今之安南、兩廣等處,因其人善跳,故以為名。桂林象郡多蠻人,蠻人行疾,名之曰陸梁,故曰坴梁地。”(《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錢玄同所記錄,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564頁。)然則余謂以其人善行山路得名,其“發明權”亦當屬於太炎先生,當初失檢。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