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尹承:《說“鬾”》續貂
在 2013/10/2 17:13:36 发布

《说“鬾”》续貂

(首发)

 

尹承

山东大学历史系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4期刊有刘钊先生《说“鬾”》一文,由“鬾”字义训入手,博考载籍中关于“鬾”的异说,认为“鬾”字从自然物中可以蛰人的“水蛭”,演变成拟人的山川之怪,又逐渐变成专门加害于小儿的鬼,最后归结为小儿的一种疾病。该文为我们展现了古人鬼神观念起源和演变的复杂纠缠,又关照到社会史的层面,读之趣味隽永。陈寅恪先生曾谓:“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1]其此之谓欤。笔者近也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鬾”又有一个“旱鬼”的形象,略为表出,窃以续貂云。

宋人朱彧云:

世传妇人有产鬼形者,不能执而杀之,则飞去,夜复归就乳,多瘁其母,俗呼为“旱魃”。[2]

“妇人有产鬼形者”,正是“小儿鬼”,是“鬾”,但它却被叫做旱魃。旱魃以这种“小儿鬼”的形象出现,从汉魏到宋元时代,史不绝书。《毛诗正义》引《神异经》云:

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3]

《隋书·五行志》:

梁太清元年(547),丹阳有莫氏妻,生男,眼在顶上,大如两岁儿。坠地而言曰:“儿是旱疫鬼,不得住。”[4]

又《北齐书·后主纪》武平五年(574):

夏五月,大旱,晋阳得死魃,长二尺,面、顶各二目。[5]

又《新唐书》载唐高宗永隆元年(680

长安获女魃,长尺有二寸,其状怪异……是岁秋不雨。[6]

《孔氏六帖》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一瓦瓶……有婴儿,长尺馀,遂走。群儿逐之,顷间,足下旋风起,婴儿已蹈空数尺。近岸,舟子遽以篙击杀之。发朱色,目在顶上。

引文后云“谓之旱钵,一云旱魃”[7]宋建隆三年(962),齐州、晋州大旱,“民家多生魃”。元代元统二年(1334)四月,

黄州黄冈县周氏妇,产一男即死,狗头人身,咸以为旱魃云。[8]

这些记载中,旱魃的特点,一是尺寸如婴儿;二是多为母胎所产的畸形儿。对照鬾为“矬矮小鬼”的记载[9],它们正是鬾—小儿鬼。

《隋书·五行志》所载旱魃“眼在顶上”的特点,更早的文献中已出现。三国时代韦昭(曜)的《毛诗问》:

魃,鬼,人形,眼在顶上。天生此物,则将旱。[10]

敦煌出土的一件唐抄本某南北朝时代佚名所作《毛诗音》(P.3383)引薛综:

魃,鬼,人形,眼在头上。[11]

有关鬾病患儿的记载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内容。《备急千金要方》认为被鬾病的婴儿,“黄瘦骨立,发落壮热”,显然是一副鬼一般可怖的模样[12]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引古本《诸病源候论》“小儿鬼舐头候”,其症状为小儿头上“偏虚处则发脱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13],头发中露出小块的头皮,一似顶上之眼。

为什么鬾会有旱鬼的形象,或说旱鬼以小儿的形象出现?

作为旱鬼或旱神的旱魃,最早的记载见于诗·大雅·云汉》:

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毛传》:“魃,旱神也。”《诗经》中的旱魃本没有具体的形象。旱魃被赋予形象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雨止,遂杀蚩尤。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14]

这与中古以下主流的旱魃形象完全不同。今天通行的《山海经》图是清人汪绂所绘,其“黄帝女魃”中,一形貌姣好女子,旁立一秃头、裸身、身形如如小儿状鬼怪。可知他是将《山海经》青衣女神的形象,与形貌怪异丑陋的魃鬼画在了一起[15]。(见附图)

《毛诗正义》所引《神异经》,旧传为东方朔所作,不可靠。其中这一条关于旱魃的记载,可与前引魏晋六朝各项记载相呼应。可以说,至魏晋六朝,旱魃始以短小鬼怪形象出现。

人们最初如何把畸形儿与旱灾联系起来,具体的形成机制与过程恐已不可详考。但有一点却很明确,即“魃”与“鬾”的混写,应该是这个机制中的一环。从中古时代一般使用的书体来看,“魃”与“鬾”及其声旁字形作比较,二者极为相似,简直可以混作一字[16]

从犮

从支

旱魃以小儿鬼为形象,而鬾则成为致旱的畸形胎儿,这是人们将“魃”、“鬾”二字义训相混在理解事物上的反映。

现存不少医书,提到鬾病时,在字形上已作“魃病”,如《医心方》、元代曾世荣的《演山省翁活幼口议》、《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影印的宋本张杲《医说》、元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以及四库全书本的《巢氏病源》、《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医说》、《普济方》等。

 

黄帝女魃



[1] 《陈寅恪集·书信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页172

[2] []朱彧《萍洲可谈》卷三,中华书局,2007年,页164

[3]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页562

[4] []魏征等《隋书》卷二三,中华书局,1973年,页660

[5] []李百药《北齐书》卷八,中华书局,1972年,页108

[6]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三六,中华书局,1975年,页954

[7] []白居易、[]孔传《白孔六帖》卷八二,明东书堂刊本,页5

[8] []脱脱等《宋史》卷六二,中华书局,年1985,页1366[]宋濂等《元史》卷五一,中华书局,1976年,页1106

[9]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1828

[10]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一〇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1721

[11] 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小学类群书音义之属》,中华书局,2008年,页4564

[1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22-23

[13] []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二五,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页984

[14] 袁珂《山海经校注》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页430

[15] []汪绂《山海经存》卷八,光绪立雪斋印本,页34

[16] 下列字形分见[]顾野王《玉篇》卷三,《四部丛刊》本,页6;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页179[] 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卷一〇,中华书局,1995年,页2426;卷二〇,页202。按《篆隶万象名义》依南朝的《玉篇》纂成,保存了《玉篇》的部分原始面貌,其书法也大体相当于中古俗写的字形。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9月3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0月2日。



点击下载附件:1249尹承:《说“鬾”》续貂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4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