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清華簡“坤”
(首發)
程燕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
李學勤先生主編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筮法》中的“坤”字作:
27 39 39 40
40 44 44
整理者說:
,即“坤”字,見《碧落碑》、《汗簡》——也是輯本《歸藏》的特徵。此處論筮四位之卦而見乾、坤時的吉凶無用。乾在月夕時恒吉,坤在月朝時恒吉。[1]
整理者釋此字為“坤”,是非常正確的。但字形未作分析。我們試著對此字的形體略作分析,不當之處,敬請專家指正。
在分析此字形體之前,我們先看一下楚文字中的“昆”及从“昆”之字:
昆 郭店·六德28 郭店·六德29
惃 郭店·尊德義16
包山273
緄 包山268 信陽二07 信陽二013 信陽二018
包山268
關於“昆”字,黃德寬、徐在國先生說:
關於“”字的構形,似乎可分析為從从云聲。……古音“昆”屬見紐文部,“云”屬匣紐文部,二字聲紐同屬喉音,韻部相同,故“昆”字可以“云”為聲符。[2]
李家浩先生說:
頗疑古文“昆”即昆蟲之“昆”的象形。“昆”是小蟲,故古文“昆”的頭比黽的小。[3]
以上三位先生都引了傳抄古文對“昆”字形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認為清華簡中的“坤”字,應該分析為从“大”,“昆”聲。“昆”从“”,“云”聲。上古音“坤”,見紐文部;“昆”,溪紐文部。二字聲紐均屬見系,韻部相同,所以,“坤”字可以“昆”為聲符。至於“坤”字形體為何从“大”,可以從以下說法中得到啟發。《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周易·說卦傳》:“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史記·太史公自序》:“通天地人之變,成一家之言。” 《易·說卦》:“坤也者,地也。”《說文》:“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坤,土也。”所以,簡文“坤”字形體从“大”是具有表意作用的。因“坤”是地,地大,所以从“大”。
至於整理者所涉傳抄古文中的“坤”字,形體如下:
碧落碑 汗6·81碧落碑
四1·37碧落碑 海1·19[4]
與簡文“坤”字形體相比較,下部是“大”,上部所从,明顯是源於形。這也再次印證了傳抄古文是來源於戰國文字。
[1]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竹簡》(肆)109頁,中西書局2013年。
[2]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續考》,《江漢考古》1999年第2期,又《新出楚簡文字考》21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3] 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从“昆”之字》,《中國文字》新25期,又載《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309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1355頁,線裝書局2006年。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1月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1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
【簡帛網】
奈我何
发表于: 前天 17:24
現在可以瞭解,爲何傳世本《歸藏》對應“坤”卦之字要那麽寫了,說白了就是在描繪這個字形。
——可以參看馬國瀚輯本《歸藏》。
或以為傳本、今本同字而釋其為“寅”;李學勤先生曾指出,傳本之字形就是“坤”字,漢碑中有此寫法,為從大、申聲;
現在看來似乎都有問題。
未能免俗,也猜測一下:
上部是否可以看作是借用“昆”字作聲符呢?
“昆”、“坤”二字古音皆屬見組文部,古音極近。
+++
奈我何
发表于: 前天 17:31
楚簡中的“昆”字形那就不必說了(參看李家浩先生《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一文所列)
楚簡中“昆”(上部)和此字形極爲相似。
仿照李學勤先生的字形分析思路,此字可分析爲從大、昆聲之字。
+++
暮四郎
发表于: 前天 19:42 只看该作者 | 小 中 大
今天上午我在向導師李天虹先生請教“坤”字時,她認爲結合字形和讀音看,把“坤”字跟“昆”聯繫相對有道理一些。
現在看來,“坤”字的上部確實可能是一個整體、爲“昆”之省寫,但由於該部分與楚簡“昆”字形存在一定差別,所以,我暫時持保留態度。
(附言:弱弱地問一下,一個人嚒?)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