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子楊:關於《別卦》簡7一個卦名的一點意見
在 2014/1/9 9:26:37 发布

 

關於《別卦》簡7一個卦名的一點看法

(首發)

 

王子楊

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四)》[1]收有《別卦》一篇,簡7跟王家臺秦簡《歸藏》、今本《周易》之“噬”或“筮”相當的卦名作如下之形:

 

整理者隸定為“”,並說:

王家臺秦簡《歸藏》作筮,今本《周易》作噬嗑,筮噬都是月部禪母字。應分析爲從(齒)從又欠聲,欠談部溪母字,與月部禪母的筮噬可以通假。談月旁轉(參看吳澤順:《漢語音轉研究》,第二三六—二三七頁,嶽麓書社,二〇〇六年),溪禪亦有通轉之例(參看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第五一頁,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2]

筆者認為整理者的隸寫是非常正確的,但對此字的說解則有可商。筆者認為,“”可能就是“噬咬”之“噬”的表意初文。現略陳如下。

”除去下部的“又”旁又見於郭店《語叢四》19簡和曾侯乙編鐘、磬銘:

M286·4B

N 308·3A  320·3A

P(磬·C53·下·7(磬·C53·下·7

語叢四·19 

MN組圖片來自《殷周金文集成》;P組圖片來自《曾侯乙墓(上)》 書後的附錄以及《郭店楚簡》一書)

 

關於曾侯乙編磬銘的形體,裘錫圭、李家浩兩位先生考釋說:

 

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字都作“”,上引的N [3]的左旁與P的上部的左旁應是”的異體。“即《說文》讀若愆”字省體。讀音極近,所以”字加注“聲。古文字裏常見由同音或音近的兩個字合成的字,如”、“”等, 也屬於這一類。M的左旁與此顯然是一個字,它省去了所從的”而加注“聲。M應該是一個從”“聲之字。P的上部的右旁是。“應是的變體。《說文 臽部》臽,小阱也。從人在臼上。“欠”古音極近( 坎為一字),磬銘將所從的旁寫作,是有意使其聲符化。 ……“欠”與“古音尾聲不同,但聲母和主要母音相同。……N的右旁是。古文字”“二字形近,疑N旁即之訛。也可能本從聲。總之,MNP諸字的讀音應該與相近,它們所代表的詞經常出現在音階名之前,地位與變商變征字相同。這個詞很可能就是與音近的字古訓、訓、訓(參看《經籍籑詁》),有延伸擴大超過一類意思。[4]

這則經典考釋很值得稱道。郭店簡公佈以來,學者在《語叢四》第19簡和《老子》第22簡中找到了與之相關的字和字,而且由於《老子》甲本有傳世本和馬王堆甲、乙帛書本與之對讀,所以很容易就能確定字和字的讀音,這為我們重新檢查曾侯乙鐘磬銘文此字考釋提供了意義非常的機會。

我們先看《語叢四》的字。跟上引P組的形十分相似,它們下部構件以及上部右側構件完全相同。其出現的辭例為:善事其上者,若齒之事(舌),而終弗;善[事其下]者,若兩輪之相轉,而終不相敗;善使其民者,若四時一遣一逨(來),而民弗害也。[5]郭店簡整理者考釋說:

,從 聲,讀作。《說文》:亂也。弗憒,指齒舌之不相亂。

裘按云:

此字見於曾侯乙墓鐘磬銘文,可能有 兩種讀音。……在此似當讀為臽(陷)衍(訓錯過)。[6]

我們將整理者和裘錫圭先生考釋意見放回原簡中,總覺文義不暢。李零先生從文意出發,把“”讀為“噬”,解釋簡文說“牙齒配合舌頭但不咬舌頭。”[7]李說於文意十分允當,可惜後來又改為他讀。[8]孟蓬生先生直接釋為“噬”字,亦即“齧”,並且作了精彩的分析,現引之如下:

從讀音來看,“”字在《語叢四》中與“舌、敗、害”三字押韻,這三個字古音在月部。郭店簡《老子》之“大曰”,今本《老子》作“大曰逝”,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幷作“大曰筮”,“逝”和“筮”古音皆在月部。所以“”字及从之得聲的“”字,跟“逝筮”音同或音近,古音當在月部,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從語境來看,“”字的主語應是齒。換句話說,“”應該是跟齒有關的一個動詞。

從字形上來看,“”字所从的“臼”字也可以看成齒字。……戰國文字齒字的下半,即齒的象形初文,往往與臼字無別。《汗簡》齒齧齔等字所从的齒字亦均作“臼”形。所以我們認為“”字應重新隸定為“”,从齒,聲。……

既然跟逝、筮構成一組異文,我們不妨先從折聲字和筮聲字入手。……《說文·口部》:“噬,啗也。喙也。从口筮聲。”《周易·噬嗑》:“噬嗑。”注:“噬,嚙也。”……

試把“噬”字代入原句,則成為:“善事其上者,若齒之事舌,而終弗噬。”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善於事奉主上的人,就好像牙齒事奉舌頭一樣,(雖然鋒利),卻終究不會把它咬傷。文從字順,若合符節。[9]

孟說有理,得到學界的認同。[10]王寧先生也有相似的分析。[11]上博《周易》33號簡有“”字,其辭例為:

    六五:(悔)亡,肤,往可咎。(上博《周易》本)

    六五:(悔)亡,登宗筮膚,往何咎。(帛書本)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今本)

版本互校,易知“”確實是“噬”字。整理者已經讀為“噬”。[12]孟蓬生先生更據這條材料,印證己說不誤。[13]從目前所見的材料看,把楚簡中的“”釋為“噬”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關於“”的結構,學界尚有不同的意見。

回過頭看《別卦》字,顯然是省去了郭店簡、曾侯乙編磬“”左邊表聲的“”(元部),又增益“又”旁,亦即“噬”字。關於字形下部增益“又”旁,可能表意,表示動作義。亦可能是“止”之訛變。从“欠”从“齒”,“齒”的主要功能就是咬嚙,噬咬之意昭然,亦即“噬咬”之“噬”的表意初文。如此,《別卦》卦名“”本來就是“噬”之本字,跟王家臺秦簡《歸藏》、今本《周易》卦名完全相合,就不必以音近辗转相通來解釋了。

清華簡《別卦》的“(噬)” 字的出現,對於進一步探索“噬”字的構形理據以及理解曾侯乙編磬、編鐘銘文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上引裘錫圭、李家浩兩位先生對曾侯乙編磬、編鐘銘文的說解,非常縝密,很多意見現在看來仍然是可取的。比如將“”正確分析為“”和“”兩個部份,實在是慧眼獨具,彰顯了兩位先生卓越深厚的古文字學功力,只是將“欠”下構件看作“臽”可能需要修正,當爲“齒”。“”除去“”後就是“噬”之表意初文,“”可能是追加的聲符。因此,N組可以寫作“卩”、“”聲。M組从“水”从“”,“”肯定是聲符,至於理解為“”之省體,還是如孟先生之說是“”,都是可能的。筆者傾向於“”之省體。M組可能就是“衍”字異體,从“水”“”聲,也可能為“衍(愆)”造的專字。

 

                                                           2014/1/1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四)》,中西書局,201312月。

[2]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四)》第134頁,中西書局,201312月。

[3] 原注释是(2),本文为了阅读方便将注释的(1)、(2)、(3)分别换作了MNP,下面再遇到不再说明。

[4] 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曾侯乙墓》(上)553-554页,文物出版社,19897月。

[5]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217页,文物出版社,19985月。

[6]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219页,文物出版社,19985月。

[7]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17輯,第481頁,三聯書店,19998月。

[8]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第4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月。

[9] 孟蓬生:《郭店楚簡字詞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4輯,第406-407頁,中華書局,20027月。

[10] 陳偉主編:《楚地出土戰國楚冊合集(一)·郭店楚墓竹書》第168頁,文物出版社,201111月。

[11] 王寧:《釋郭店楚簡中的“噬”與“”》,簡帛研究網,2002827日。

[1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第18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月。

[13] 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字詞考釋》,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八輯,第124頁,紫禁城出版社,20068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1月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1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1296王子楊:關於《別卦》簡7一個卦名的一點意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