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孫合肥:清華簡《筮法》札記一則
在 2014/1/25 9:46:36 发布

清華簡《筮法》札記一則

(首發)

 

孫合肥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中《筮法》篇詳細記述了占筮的原理和方法,這爲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1]其呈現的字形資料也爲戰國文字研究提供補充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我們要補充討論的是《筮法》篇中的“夏”字。

“夏”字《筮法》篇凡四見:

筮法18  筮法30  筮法31  筮法37

以上四處“夏”字形體相同。整理者隸定作“”,釋爲“夏”。[2]整理者的釋讀確鑿無疑。但我們認爲整理者對於此處“夏”字的形體認識不確。此形體从日,从頁無疑,但“日”下所从并不是“止”。

關於“夏”字的形體結構,董蓮池先生有詳細考正:

“夏”西周寫作(伯夏父鼎)、(仲夏公鬲),从日。考季名古文都从日,此字不但从日,并且像太陽當頭之形,一年四季唯夏季太陽在高天,人仰之如在頭上,故其本義必爲夏季之“夏”。春秋秦公簋所見作,省略了“日”。但戰國所見仍都从“日”,作,或訛作(見鄂君啟節),原足趾形訛爲“女”旁而獨立於“日”下,或訛作(楚帛書),把足趾的象形符號改成義符“止”,獨立於“日”下。篆文則承秦公簋的寫法,不从日,又將足趾形符號从“頁”下割裂出來,并訛作倒趾“夊”。[3]

 

戰國楚系文字中“夏”字異體較多,具體有如下幾類:

A1  上博二·容22

A2  郭店緇衣7  上博一4  上博四1  上博五7 上博八·成14  清華壹尹誥1  清華壹尹至4  清華貳繫年017  璽彙3643

A3  新蔡零360

A4  新蔡零200

B1  新蔡乙一18   新蔡甲三243   新蔡乙一19

B2  上博二9  上博二5

C1  大司馬卲昜(陽)敗晋帀(師)於〇(襄)陵之〇(歲)~(夏)〇(夕)之月庚午之日包山115

C2  郭店緇衣35  郭店唐虞之道13  上博一18  上博一18

A1从日,从頁,从女。“女”旁爲“頁”旁下增足趾形分離而來。“頁”旁下所增足趾形分離作“止”作A2形,A2从日,从頁,从止,爲楚系文字“夏”常見形體。A3A2所从“止”旁上部增橫畫。A4“止”旁下增“女”。B1从日,从頁,从它。B1省“頁”作B2C1从日,从頁,从虫。C1省“頁”作C2,“虫”旁上部相連的左右斜畫或拉直作一橫畫。

清華簡《筮法》中的“夏”字“日”下所从“”與A類形體所从的“止”明顯不類,當不是“止”。“”應爲“又”,衹是筆畫變得彎曲了而已。

我們知道,古文字中又、屮、止三字經常訛混。[4]因此“夏”字所从“止”又可作“又”,其字形應隸定作“”。

“夏”字的這種形體見於三晉文字,字形作(璽彙3990)。“頁”旁下或增足趾形作(集成11864·私庫嗇夫鑲金銀泡飾)、(程訓義1-64)。“又”旁或又增斜畫與“寸”形混,作(璽彙2723)、(璽彙3989)。

《筮法》中的“夏”字當隸定作“”,其形體在以往的楚系文字中未見,爲戰國楚系文字研究提供了新鮮材料。

 

 

 

 

[1]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第75頁。

[2]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第8498107頁。

[3]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16頁。

[4]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7頁。

 

 

引書簡稱

包山:《包山楚簡》

郭店:《郭店楚墓竹簡》

新蔡:《葛陵新蔡楚墓》

上博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博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上博四:《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

上博五:《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

上博八:《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

清華壹:《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清華貳:《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

璽彙:《古璽彙編》

程訓義:《中國古印——程訓義古璽印集存》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1月2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1月25日。



点击下载附件:1300孫合肥:清華簡《筮法》札記一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4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