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奇”名義考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1.“窮奇”是上古神怪的名稱,所指大致有如下幾種:
1.1.指惡獸,或云如虎,或云如牛。
(1)《山海經·西山經》:“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郭璞注:“或云似虎,蝟毛,有翼。銘曰:‘窮奇之獸,厥形甚醜。馳逐妖邪,莫不奔走。是以一名,號曰神狗。’”《文選·上林賦》李善注引張揖曰:“窮奇,狀如牛而蝟毛,其音如嘷狗,食人者也。”張說即本《山海經》。考《爾雅》:“熊虎醜,其子狗。”郭璞注:“律曰:捕虎一,購錢三千,其狗半之。”《釋文》:“狗,本或作豿。”《左傳·昭公七年》孔疏引李巡曰:“熊虎之類,其子名狗。”是“神狗”即“神豿”,亦指虎,而非犬也。
(2)《山海經·海内北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髮,在蜪犬北,一曰從足。”
(3)漢東方朔《神異經》:“窮其(奇)獸,似牛而色狸,尾長曳地,其聲似狗,狗頭,人形,鈎爪鋸牙,逢忠信之人嚙而食之,逢姦邪者則擒禽獸而飼之,迅疾,亦食諸禽獸也。”“窮其”即“窮奇”,《爾雅翼》卷21、《錦繡萬花谷》前集卷37引皆作“窮奇”。《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神異經》作:“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勦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鬭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二文不同,《説郛》卷66引《神異經》則并存之。《御覽》卷913引《神異記》:“西北有獸,狀如虎,有翼,名窮奇。”此乃節引。
(4)《廣韻》“窮”字條云:“窮奇,獸名,聞人鬬,乃助不直者。”《酉陽雜俎》續集卷8:“獬豸見鬭,不直者觸之;窮奇見鬭,不直者煦(助)之。均是獸也,其好惡不同,故君子以獬廌為冠,小人以窮奇為名。”《御覽》卷913引或說云:“窮奇聞人闘,乃助不直者,文王出獵所獲。”
(5)《爾雅翼》卷21 :“海上所謂窮奇者,千嵗聃耳虎,一名神狗也。”
音轉則為“窮曲”:
(6)《呂氏春秋·適威》:“周鼎有(著)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舊注:“竊,一作窮”。“窮”字是,“奇”、“曲”一聲之轉[1]。
1.2.指惡人。
(1)《左傳·文公十八年》:“少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杜預注:“窮奇,謂共工,其行窮,其好奇。”孔疏:“行惡終必窮,故云其行窮也。好惡言,好讒慝,是所好奇異於人也。”
(2)《史記·五帝本紀》:“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集解》引服虔曰:“窮奇,謂共工氏也,其行窮而好奇。”《正義》:“窮奇,謂共工。言毀敗信行,惡其忠直,有惡言語,高粉飾之,故謂之窮奇。案:常行[惡],終必窮極,好諂諛,奇異於人也。”[2]杜說即本服氏。
1.3.指惡神。
(1)《淮南子·墬形篇》:“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雨(兩)龍,其形如虎。”
(2)《古文苑》卷6漢黃香《九宮賦》:“乘根車而駕神馬,驂䮡駽而俠窮奇。”章樵註:“窮奇,神名。”
(3)《續漢書·禮儀志中》:“甲作食𣧑,胇胃食虎,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
(4)《抱朴子内篇·雜應》:“前道十二窮奇,後從三十六辟邪。”
1.4.指惡地,《呂氏春秋·恃君》:“雁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無君。”
2.關於“窮奇”的名義,上引服虔、杜預所云“其行窮而好奇”,張守節所云“常行[惡],終必窮極,好諂諛奇異於人”,又《路史》卷25:“窮奇,離奇之謂。”皆望文生義,无足辨者。余所知近人尚有四說:
2.1.丁山曰:“‘窮’得名於䠶……窮奇,當即《海外西經》所謂‘奇肱之國’。窮之言弘也,弘之言弓也。”[3]
2.2.丁山又曰:“窮奇,吾得謂即‘窮曲’之聲轉……‘窮曲’即‘屈虹’。屈虹者,共工也。”[4]
2.3.劉毓慶曰:“我懷疑‘窮奇’本應該作‘窮婍’,也就是《五帝本紀》所說的顓頊的那個寶貝兒子‘窮蟬’。《方言》說:‘蟬……海岱之間謂之䗁。’……‘窮蟬’《系本》作‘窮系’,系、奇古同為牙音,聲易互訛。這樣看來,‘窮奇’形象與蟬也應有些微妙的關係了。”[5]
2.4.常耀華曰:“‘窮奇’與‘慶忌’、‘作器’,亦是一名的不同寫法。”自注云:“‘竊曲’與‘窮奇’、‘慶忌’音亦相近,三者性質可能相同。”[6]
3.上舉四說,亦皆臆測,未為得實。睡虎地秦簡《日書》的出土,為我們探索“窮奇”的名義提供了新的語言學線索。
(1)《日書》甲種:“人有惡瞢(夢),䁷(覺),乃繹(釋)髮西北面坐,禱之曰:‘臯!敢告璽(爾),某有惡瞢(夢),走歸之所,強飲強食,賜某大幅(富),非錢乃布,非繭乃絮。’則止矣。”[7]
(2)《日書》乙種:“凡人有惡夢,覺而釋之,西北鄉(嚮)擇(釋)髮而駟(呬),祝曰:‘(臯)!敢告璽(爾)宛奇,某有惡夢,老來囗之,宛奇強飲食,賜某大畐(富),不錢則布,不璽(薾)則絮。”[8]
對這二條材料,有以下諸說:
3.1.饒宗頤曰:“字書未見字,‘’當是‘伯奇’,《續漢·禮儀志》云云[9],是食夢者為伯奇,食蠱者為窮奇。‘窮奇’見《山海經》,為食人之獸……又疑‘’即‘窮奇’,逐疫除蠱,與伯奇食夢,皆神話人物,古或混合為一。秦簡以逐夢之神為,言其強飲強食,則與窮奇之食人食禽獸最為相近。‘’又稱‘宛奇’,宛與窮形近。”[10]
3.2.劉信芳曰:“宛與窮古字形近……‘’即‘窮奇’,為食夢之鬼。”[11]
3.3.劉樂賢曰:“‘’在《續漢書·禮儀志》及敦煌本《白澤精怪圖》中作‘伯奇’,而在《日書》乙種中,這位食夢之神又寫作‘宛奇’。更有甚者,饒宗頤、高國藩二氏認為還與文獻中的‘窮奇’有關。……‘’、‘宛奇’、‘伯奇’三者為一是毫無疑問的,然一物之名何以有此三種寫法,現在尚難解釋。至於他們與窮奇的關係,則更難說清楚。高國藩氏說窮奇神話是宛奇神話之衍化,其說似可從,但目前證據太少。”[12]
4.據《續漢書》,“伯奇”、“窮奇”判然二神。“宛奇”是“窮奇”的誤寫。“窮奇”是“”音變,“窮”、“”雙聲,韻則冬侵相轉也。《詩·谷風》:“我躬不閱。”《禮記·表記》引“躬”作“今”。《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上博戰國楚簡(三)《周易》、馬王堆帛書《二三子問》“躬”作“今”。皆是其證也。《左傳·昭公三年》、《韓子·說林下》“讒鼎”,《左傳正義》引服虔曰:“疾讒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呂氏春秋·審己》、《新序·節士》作“岑鼎”,亦冬侵相轉之例。敦煌寫卷P.2682《白澤精怪圖》“”作“伯奇”,是誤混二神為一也。
5.下面從同源詞的角度,推求“”的含義,並隨文辨正一些字書、韻書上的錯誤。這些錯誤,單獨考察不易發現,放在同源詞的系統中,就很明顯。
5.1.《玉篇》:“㪁,㪁敧也。”又“敧,㪁[敧]也。”按釋文脫一“敧”字。敦煌寫卷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廣韻》并云:“㪁,㪁敧,不齊。”《集韻》:“敧,㪁敧,多少不齊皃。”又“敧,不平。”《廣韻》:“㪁,敧多也。”按“敧多”不辭,當作“㪁,[㪁]敧,多[少不齊]也”[13]。
5.2.音轉亦作“嶔崎”[14],《古文苑》卷6《王孫賦》:“處嶄巖之嶔崎。”章樵註:“嶔崎,危峻之山。”考《文選·上林賦》:“嶔巖倚傾。”李周翰注:“嶔巖倚傾,不齊貌。”“嶔崎”即“嶔巖倚傾”之省語。
5.3.音轉亦作“嶔(𡼲)巇”、“廞𢋼”,《集韻》:“嶔,嶔巇,山險貌,通作廞。”又“𢋼,廞𢋼,山險,或作巇、嶬。”《文選·南都賦》:“𡼲巇屹𡿖。”李善注:“𡼲巇,山相對而危險之貌也。”
5.4.音轉亦作“崟崎”,宋·姜特立《寄題時氏小飛來》:“依約峯巒似竺乾,崟崎岩洞老雲烟。”
5.5.又倒言音轉作“欹嵌”,唐·元結《右溪記》:“水底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屈,不可名狀。”
5.6.音轉亦作“𢜩㥓”、“憾㥓”[15],《玉篇》:“𢜩,不安貌。”又“㥓,𢜩㥓,儉急,又儉意也。”《廣韻》:“㥓,𢜩㥓,儉急。”按“儉”皆當作“險”,《御覽》卷300引《禰衡別傳》:“劉景升天性險急,不能容受。”《慧琳音義》卷96引《考聲》:“𢜩恃(㥓),險意也。”“恃”為“㥓”誤,而“險”字不誤。“險急”與“不安”義正相因,險峻不平,故引申指性情險急也。《集韻》:“㥓,𢜩㥓,偷意。”按“偷”為“儉(險)”誤,此一誤再誤。《龍龕手鏡》:“㥓,憾㥓,儉(險)意也。”
5.7.字或作“忴㥍”,《玉篇》:“忴,心急也。”“忴”、“𢜩”當為異體字。《集韻》: “忴,忴㥍,心急也。”“忴㥍”即“𢜩㥓”。《正字通》:“忴㥍,心急。按㥍與惎同,惎無急義,合忴㥍二字訓心急,故知其為俗譌也。”其說非也。
5.8.字又作“扲掑”,《集韻》、《類篇》並云:“掑,扲掑,堅勇也,或書作𢮜。”
6.“㪁敧”由不齊義,引申為險峻、險惡。山之險峻為嶔崎、崟崎、欹嵌,性之險急為𢜩㥓、忴㥍,行之堅勇為扲掑,物之險惡為、窮奇,其義一也。故惡神、惡人、惡獸、惡地皆得稱為“窮奇”,雖所指各異,而語源則同。王國維曰:“蓋其流期於有別,而其源不妨相通,為文字變化之通例矣。”[16]此言最為會通,得名物訓詁之真諦矣。
7. 《楚辭·離騷》:“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王逸注:“顑頷,不飽貌。”
洪興祖《補注》:“顑,虎感切。頷,户感切。又上古湛切,下魚檢切。顑頷,食不飽面黄貌。”上博五《姑成家父》:“㠯至於含(今)才(哉)。”整理者李朝遠曰:“,從衣從咸。,從衣從含。此二字均不識,待考。”[17]“顑”、“頷”當是一字之變體,音則稍變,而又組合成詞,“”的構詞理據相同[18]。故面惡貌為顑頷,運惡貌為,其義一也。
8.上文說過,“讒”、“崇”、“岑”音相轉,“”、“窮奇”為貪食之獸,故又製專字“饞”或“嚵”表示貪食之義。《玉篇》:“饞,食不嫌也。”“嫌”為“廉”之誤[19]。《玄應音義》卷22、《慧琳音義》卷48、《廣韻》、《龍龕手鏡》并云:“饞,不廉。”《集韻》:“饞,饕也。”《增韻》:“饞,饕也,亦作嚵。”後漢安世高譯《佛說㮈女祇域因緣經》卷1:“汝性常不廉,貪於飲食,故名為烏。”“不廉”是無廉恥之義。音衍為雙音節詞,則為“饞𩞉”或“𩞉饞”,《廣韻》:“𩞉,饞𩞉,貪食也。出《古今字音》。”《集韻》:“𩞉,𩞉饞,貪食。”字又作“嚵𩞉”,唐·段成式《送窮文》:“予送非嚵𩞉,歷慼循陰索。”字亦作“饞𩞆(𩞐)”,《廣韻》:“𩞐,饞𩞐,愛食。”《集韻》:“𩞆,欲食也,或書作𩞐。”音轉又作“饞𩞋”,《玉篇》:“𩞋,饞𩞋也。”《集韻》:“𩞋,饞𩞋,不廉。”又作“饞慵”,敦煌寫卷S.617《俗務要名林》:“饞慵,嗜食而嬾也。上士銜反,下蜀容反。”所釋望文生訓也。P.2478《開蒙要訓》:“貪婪費耗,饞慵乖嬾。”又作“慵饞”、“慵嚵”、“慵讒”、“慵儳”,P.2717《碎金》:“慵饞,石容反,士咸反。”[20]朱鳳玉引《玉篇》“慵,嬾也”以釋之[21],亦非。P.2418《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產業莊園折損盡,慵嚵惡紹豈成人。”P.2999《太子成道經》:“新婦莫慵讒,不擎卻回來。”S.2682作“慵儳”。《正统道藏·洞神部·威儀類·太上金櫃玉鏡延生洞玄燭幽懺》:“盜竊慵讒,闘舌鄰里。”蔣禮鴻曰:“慵讒、慵嚵:好吃懶做,懶惰。”[22]亦惑於《俗務要名林》之誤說。俗記音作“饞蟲”,遂失其語源,誤以為蟲物矣。《西遊記》第24回:“那八戒食腸大,口又大,一則是聽見童子吃時,便覺饞蟲拱動。”[23]
9.附帶說一下,《續漢書·禮儀志中》十二神名,當皆有義可考,下面試作推測,不知則闕如:
9.1.“甲作”猶言“壓笮”,《說文》:“笮,迫也。”《廣韻》:“壓,笮也。”《玄應音義》卷4:“壓笮:笮猶𡑅也,今謂笮出汁也。”又卷11:“壓笮:今作窄,同。《說文》:‘窄,壓也。’謂笮出汁也。”亦作“壓迮”,《後漢書·陳忠傳》:“鄰舍比里,共相壓迮。”李賢注:“迮,迫也。”又作“庘㢒”,俗作“壓榨”,《玄應音義》卷9引《通俗文》:“物欲壞曰庘㢒。”
9.2.“強梁”亦作“強(彊)良”、“強𨄈”、“彊倞”,強健之貌[24]。
9.3.胇胃,《說郛》卷100引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作“沸謂”,猶言“怫㥜”、“沸渭”,擾動不安貌。《玉篇》:“㥜,怫㥜,不安貌。”《漢書·揚雄傳》《長楊賦》:“汾沄沸渭,雲合電發。”顏師古曰:“汾沄沸渭,奮擊皃。”《亢倉子·政道》:“及夫凶邪流毒,沸渭不靖。”音轉則為“怫鬱”、“弗鬱”、“佛鬱”、“拂鬱”、“沸鬱”、“茀鬱”、“勃鬱”等形[25]。
9.4.委隨,猶言“委蛇”、“蜲蛇”、“逶虵”、“踒𧿶”、“𨖿迆”、“遺蛇”、“委移”,下垂貌,肥腫不振貌,累諈貌[26]。
9.5.攬諸,《大唐開元禮》卷90、《通典》卷133、《樂府雜錄》作“覽諸”,猶言“厱諸”、“礛諸”、“礛䃴”,磨礪之義。
9.6.食咎,諸書引同,《樂府雜錄》誤作“食名”。祖明,《樂府雜錄》作“祖盟”,疑取義於“詛盟”。雄伯,諸書引同,疑取義於“雄霸”[27],《唐六典》卷14引誤作“椎伯”。“騰簡”、“騰根”、“伯奇”、“錯斷”之義皆待考[28]。
[1]參見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44頁;何光嶽 《東夷源流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16頁。陳奇猷、王利器皆誤以“曲”字屬下句。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1頁。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巴蜀書社2002年版,第2373頁。
[2]《史記》新版仍同舊版,誤以“案常行終必窮極”為句,句不可通,此據上引孔疏補“惡”字。《史記》,中華書局2013年9月版,第44頁。
[3]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38—240頁。
[4]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44頁。
[5]劉毓慶《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頁。
[6]常耀華《禓、儺、方相、罔兩、彊良、窮奇及其他——上古出行禮俗研究之二》,收入《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頁。
[7]《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頁。
[8]《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247頁。
[9]引者按:已見上引,此略。
[10]饒宗頤、曾憲通《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頁。
[11]劉信芳《秦簡〈日書〉與〈楚辭〉類征》,《江漢考古》1990年第1期,第63--64頁。
[12]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217頁。
[13]黄侃、沈兼士、趙少咸、周祖謨、余迺永、蔡夢麒皆未作校正。黄侃《黄侃手批廣韻》,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47頁。沈兼士主編《廣韻聲系》,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版,第77頁。趙少咸《廣韻疏證》,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1449頁。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225頁。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頁。蔡夢麒《廣韻校釋》,岳麓書社2007年版,第479頁。
[14]從今從金古字通轉,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7頁。
[15]從咸與從今從金古字通轉,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1頁。
[16]王國維《〈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下》,收入《觀堂集林》卷5,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頁。
[1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頁。
[18]此例古籍甚多,俗語“做作”、“等待”相同。章太炎曰:“《說文》有‘焦僥’,‘僥’本字也,‘焦’則借音字……大抵古文以一字兼二音,既非常例,故後人旁駙本字,增注借音,久則遂以二字並書。亦猶‘越’稱‘于越’,‘邾’稱‘邾婁’,在彼以一字讀二音,自魯史書之,則自增注‘于’字、‘婁’字於其上下也。”章氏舉例甚多,茲不具錄。章太炎《國故論衡》上卷《小學略說·一字重音說》,上海中西書局1924年版,第50—51頁。這裏補舉數例如下:(1)《玉篇殘卷》引《埤蒼》:“詜,䛬字。”又引《字書》:“詜䛬,往來言。”《玉篇》:“詜,詜䛬,言不節也。”“詜䛬”是其例。(2)“褫夺”亦其例,參見蕭旭《〈說文〉“褫”字音義辨正》,《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31卷,2012年10月日本好文出版,第197--203頁。(3)“側塞”是重言形式“塞塞”的變音詞,亦作“𡍫塞”、“惻塞”,又音轉作“閦塞”、“畟塞”、“仄塞”等形。(4)“陸梁”、“陸量”為跳躍義,實亦一音之變。章太炎曰:“今蘄州謂跳為梁,梁、陸雙聲,故梁音轉為陸。”章太炎《新方言》卷2,收入《章太炎全集(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頁。(5)《集韻》:“泡,𠐋泡,盛也。”“泡”亦“𠐋”也,同音包。(6)“匍匐”、“跳躍”亦其例。
[19]胡吉宣《玉篇校釋》已訂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989頁。
[20]S.619V、S.6204、P.2058、P.3906《碎金》皆脫“士咸反”三字。
[21]朱鳳玉《敦煌寫本〈碎金〉研究》,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31頁。
[22]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收入《蔣禮鴻集》卷1,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頁。
[23]趙家棟《敦煌文獻疑難字詞研究》亦有考證,詳略與此稍有不同,南京師範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28--129頁。
[24]參見蕭旭《古地“陸梁”名義考》。
[25]例證參見朱起鳳《辭通》卷16、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3—1734、2361—2362頁。
[26]參見蕭旭《〈說文〉“委,委隨也”義疏》,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413--1418頁。
[27]何新曰:“‘雄伯’乃獸名,應即《天問》中九首之巨蛇‘雄虺’也(伯從百音,與虺古音可通轉)。又‘仲傀’古書中或書作‘仲虺’……亦即‘雄虺’也。傳說‘雄虺九首’,按九首合文正為‘馗’字。以是可知,後世所謂鍾馗者,實乃仲傀--仲虺--雄虺之變名也。”其說“伯與虺古音可通轉”,不足信。何新《“鍾馗”考》,收入《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1986 年版,第274頁;又收入《論中國歷史與國民意識:何新史學論著選集》,時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頁。
[28]何崝謂“騰根疑為窮奇之分化”。錄以備考。何崝《古器中的虎食人造型及窮奇見於商代卜辭考》,收入《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巴蜀書社1998 年版,第93頁。
附記:本文趙家棟博士提出過很好的修改建議,謹致謝忱。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2月1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2月15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4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