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序
刘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特别时期,时间不长也不短,史料不多也不少;有些历史现象到此结束,有些历史现象从此开始;当然更多的历史现象在此是上可追溯源流,下可查寻支脉,其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格外重要。所以汉代的历史研究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研究汉代的历史离不开考古资料,这是目前学术界的通识。仅从数量和字数上说,目前为止地下已出土的考古资料也已不遑须让于传世文献。因此对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来说,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犹如车之两轮,门之两扇,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如今在汉代历史文化研究上卓有成就的学者或是有考古的学术背景,或是能充分利用汉简、帛书、画像石、画像砖、各种器物等考古资料,如此方能取得超乎常人的研究成果,就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李学勤先生曾在《汉代青铜器的几个问题——满城、茂陵所出金文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可惜近年对秦汉金文作综合研究的论作不多,许多疑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虽有大量新材料涌现,相当大的一部分尚未得到深入的考释研究。”受此启发,吉林大学徐正考教授曾有博士论文《汉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之作并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嘉许。其实关于汉代青铜器的研究不只在铭文的研究上还大有文章可作,就是关于青铜器器形本身的考古学研究,以往的工作也是做得太少,有许多问题还等有待我们去钻研探索。
晚近的青铜器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两周的青铜器,对汉代的资料则很少措意。这一方面是历史的惯势使然,一方面则是学术界的偏见所致。虽然汉代青铜器与两周青铜器相比,在器形种类、演变的复杂程度、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方面都不及后者,但是也有其长处和优势,如在研究工官制度、官府手工业、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状况等方面就是如此。在汉代青铜器中,青铜容器又是最大宗的资料,更具备典型意义。我为吴小平博士选定《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做为博士论文题目,就是出于以上的考虑。
《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目前已知的汉代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梳理。作者先将汉代青铜容器按地域分为三个系别,即中原、西南、岭南三个区系,然后对每个区系下的青铜容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分期和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基本排列出了每类器物的发展谱系。其中还大量涉及器物的命名、用途等方面的分析考证。除此之外,作者还从汉代青铜容器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统治政策对青铜容器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都是富有意义并颇具启发性的。作者在书后所附“汉代青铜容器出土情况”、“古代文献著录汉代青铜容器情况”和“六朝青铜容器出土情况”三个目录,极便于学者翻查检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工作,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当然,在资料的完备程度、考古类型学的运用及探索青铜容器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等方面,该研究还存在着错误或不足。这也正是作者立誓要进一步补充修改并长期探索下去的地方。
吴小平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受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在教学和带实习之余,科研也很勤奋。写博士论文期间,正赶上孩子小,加上教学和带实习,压力大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过着“炼狱般的生活”。好在他能咬牙坚持下来,顺利地通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吴小平博士朴实直率,虽然性格有点急躁,但是对考古事业的热爱和对田野发掘的痴迷,预示着他今后在考古事业上的发展前途。如今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即将由岳麓出版社出版,让我在书前写几句话,作为导师,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古人有举贤不避亲之训,故在此郑重地向学术界推荐此书。相信今后有关汉代青铜器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也将从此书开始。
二○○五年三月于厦门厦大白城一线望海斋
点击下载word版: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