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敬老思少”成語璽考釋
(首發)
劉釗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王人聰先生編著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二》[①]編號77收錄了如下一方戰國成語璽:
該璽為銅質,鼻鈕,長寬2、1×1、6釐米,通高1、5釐米。璽的印面形式為半通印,從印面形式和印文字體看,該印無疑是一方秦印。印文共四字,王人聰先生所作釋文為“褱少敬老”,但沒有具體考釋。王輝先生《秦印考釋三則》[②]一文中的“成語印‘鬼(懷)少敬老’”一則對此璽有考釋,因篇幅不長,故全文轉引如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二》77為秦成語印“鬼少敬老”。首字王人聰先生釋為“褱”。今按此字作“”,與睡虎地秦簡《日書》甲“□而懷之”懷字聲旁作“”、《編年記》昭王“三十九年,攻懷”褱字作“”不類,而與秦昭王二十五年上郡守厝(錯)戈“鬼薪”鬼作“”近,故字當隸作鬼,讀為懷。古文字、古文獻鬼、懷通用例甚多。伯簋銘:“隹用妥(綏)神褱。”于省吾先生《雙劍誃吉金雜識·釋神褱》讀“神褱”為“神鬼”。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以此為人君則鬼,為人臣則忠,……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影本注:“鬼,讀為懷。”《漢書·外戚傳》:“褱誠秉忠。”顏師古注:“褱,古懷字。”
“懷少敬老”是儒家的道德觀念。《論語·公治(冶之誤字——引者注)長》子路問孔子之志,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何晏《集解》:“孔曰:‘懷,歸也。’”邢昺疏:“‘懷,歸也。’言己願老者安,己事之以孝敬也;朋友信,己待之以不欺也;少者歸,己施之以恩惠也。”《說文》:“懷,念思也。”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和柔、關愛、關懷。秦人受儒家思想影響甚深,故有此成語印。
按璽文右上一字王輝先生文中摹寫有誤,實際作如下之形:
王輝先生指出王人聰先生釋文釋“”為“褱”不妥,這是正確的,但是他將此字釋為“鬼”,同樣也不正確。秦文字“鬼”字作如下之形: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110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38
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90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30背
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176
從鬼的“隗”字作如下之形:
《秦印文字彙編》272頁
從“鬼”的“醜”字作如下之形:
《秦印文字彙編》182頁
從“鬼”的“巍”字作如下之形:
《秦印文字彙編》182頁
從“鬼”的“褢”字作如下之形:
《秦印文字彙編》163頁
從鬼的“槐”字作如下之形:
《戰國文字編》358頁
“鬼”字下部本從“人”作,比較可知,上引秦文字中的“鬼”字及從“鬼”之字所從之“鬼”,都與“”字下部寫法差別甚大,無法等同,所以釋“”為“鬼”不可信。
其實“”字並不難識,它就是“思”字。在秦文字中,“心”字和“心”旁經常可以寫得比較草率,作“”或“”形,即看去像一個反向的“又”字,又在中間一筆的上部或下部加上一筆。如秦文字中“心”字作: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36背
從“心”旁的“志”、“意”、“應”、“慧”、“懷”、“懼”、“悍”、“怪”、“恢”、“惑”、“忌”、“惡”、“悲”、“恐”、“聴”、“恒”、“快”、“憂”、“恿”、“”“懬”等字分別寫作: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3
睡虎地秦簡《封診式》82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34背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82背
《秦印文字彙編》210頁
睡虎地秦簡《封診式》84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7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79
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100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69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82背
《戰國文字編》703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32背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18
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196
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113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13背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67背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29
睡虎地秦簡《封診式》1
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4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52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12
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134
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134
《戰國文字編》703頁
《秦印文字彙編》210頁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81反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79反
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2
《秦印文字彙編》211頁
這種“心”字的寫法帶有典型的秦文字的作風,是秦文字的特徵字。後來漢代文字的“心”字和“心”旁也延續了這種寫法,如馬王堆帛書中“心”字及從心的“志”、“慮”、“願”、“意”、“患”、“恐”等字分別寫作:
馬王堆帛書《五行》174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280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139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128
馬王堆帛書《周易》31
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89
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16
銀雀山漢簡中的“心”字及從心的“息”、“志”、“意”、“忠”、“忘”、“忌”、“患”等字分別寫作:
《銀雀山漢墓竹簡》703
《銀雀山漢墓竹簡》946
《銀雀山漢墓竹簡》393
《銀雀山漢墓竹簡》669
《銀雀山漢墓竹簡》373
《銀雀山漢墓竹簡》273
《銀雀山漢墓竹簡》280
《銀雀山漢墓竹簡》24
這些寫作“”或“”形的“心”字,就是來源於標準的“心”字作“”形的寫法。將“”形寫得草率些,就變成了“”或“”形。其筆順是先寫中間一筆,再寫左邊一筆,然後再寫右邊兩筆;或是先寫左邊一筆,再寫中間一筆,最後寫右邊二筆。這樣的寫法就演變成了作“”、“”形的“心”字的隸楷形態。
比較分析了以上形體,再回過頭來看璽文中的“”字,很顯然,字應該釋為“思”是確切無疑的。秦文字中“思”字作: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63背
從“思”的“諰”字作: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8
“思”和“諰”所從之“思”皆與“”形很接近,可以比照。
因此,上揭璽文四字應該釋為“敬老思少”。
璽文的讀序可以兩讀,既可讀為“敬老思少”,也可讀為“思少敬老”,絲毫不影響文意。為與典籍參照,本文按“敬老思少”的讀序。
璽文中的“敬老”和“少”字好理解,“思”字是何意呢?
很容易先想到的,“思”就是“念”的意思,“思少”就是“惦念”、“掛念”少兒。但是問題似乎還沒有這麼簡單,尤其由同典籍的比較看,“思”字應該有“愛”的意思。
按“思”字在上古漢語中有“憐愛”的意思,這一點以往常常被忽略。如大型工具書《漢語大詞典》“思”字下列有13個義項,就是沒有“憐愛”的義項。《漢語大字典》“思”字下第三個義項為“相憐哀;悲傷”,解釋說:
《方言》卷十:“沅、澧之原凡言相憐哀謂之嘳,或謂之無寫,江濱謂之思。”《樂府詩集·相和歌辭·長歌行》:“無望使心思,逰子戀所生。”《文選·張華〈勵志詩〉》:“起士思秋,寔感物化。”李善注:“思,悲也。”
這個解釋似乎是將“憐哀”理解為與“悲傷”相同,這是不全面的。其實這裏的“憐哀”就是“憐愛”。《方言》卷一:“鬰悠、懷、惄、惟、慮、願、念、靖、慎、思也。”“思”與“懷”同訓,而“懷”有“安撫”、“關愛”意,《國語·周語中》:“百官以物至,賓入如歸,是故小大莫不懷愛。” 此“懷愛”猶如“關愛”。又《廣雅·釋詁》:“鬰悠、慎、靖、、憛、憮、恁、侖、思也。”“思”與“憮”、“憛”同訓。“憛”有“愛好”之意,《淮南子·修務》:“則雖王公大人有嚴志頡頏之行者,無不憛悇癢心而悅其色矣。” 高誘注:“憛悇,貪欲也。”“貪欲”即“愛好”。“憮”本意為“愛”,《說文》:“憮,愛也。”而“憮”又與其他有“愛”意之詞同訓,《方言》卷一:“憮、、憐、牟,愛也。”又“、憮、矜、悼、憐、哀也。”“哀”、“ 愛”音義皆近,《呂氏春秋·報更篇》:“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高注:“哀,愛也。”《禮記·樂記》“肆直而慈愛者。”鄭注:“愛或為哀。”[③] 按相愛必相思,故“相思”即“相愛”,“思慕”也即“愛慕”。《釋名·釋言語》:“哀,愛也,愛乃思念之也。”正是說明“思”與“愛”的關係。“思”、“念”古可互訓,而“念”也有“愛”的意思,《書·多士》:“惟時天罔念聞,厥惟廢元命,降致罰。” 孔穎達疏:“惟是 桀有惡辭,故天無復愛念,無復聽聞。”“思”有“愛”的意思,還可以從“思”與“哀”的關係中看出來。在上古漢語中,“思”與“哀”有時對文或組成同意複詞,如《楚辭·離騷》“長太息而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中“哀民生之多艱”一語,在上博楚簡《用曰》中作:“思民之初生,多險(艱)以難成。”這裏的“思”、“哀”對文,其義相同,正是用為“哀憐”的意思。[④]“思”與“哀”又都有“悲”義,[⑤]如睡虎地秦簡《日書·詰》篇中有“人有思哀也弗忘”句,“思”與“哀”組成同義複詞,“思”亦“哀”也,“思哀”猶言“悲哀”。或將此句中的“思哀”翻譯成“想悲傷哀痛的事情”,則是犯了誤拆同意複合詞的錯誤。[⑥]既然“哀”與“思”常常對文或組成同意複合詞,則“哀”有“愛”義,“思”自然也該有“愛”義。
知道“思”有“愛”的意思,則璽文“敬老思少”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敬老思少”就是“敬老愛少”。“敬老愛少”的意思在早期典籍中作“敬老慈幼”,《孟子·告子下》:“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典籍又作“敬老慈少”,《史記·周本記》:“西伯曰文王,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慈”正是“愛”的意思,《詩·大雅·皇矣》“克順克比” 毛傳:“慈和徧服曰順。” 孔穎達疏引服虔曰:“上愛下曰慈。”“敬老慈幼”後世又稱為“敬老懷幼”,今日則稱為“尊老愛幼”。
最後附帶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蕭春源先生《珍秦齋藏印·秦印編》[⑦]205號收錄的一方格言印作如下之形:
釋文作“卑(?)言”。通過上文對“思”字的分析可以知道,該璽璽文中的第一字也應該釋為“思”,不過因為該“思”字所從的“心”旁反書,與秦印“慧”字作“”,所從“心”旁也反書一樣,最下部且有簡省,變得不易辨識。所以該璽璽文應釋為“思言”,應將其從私印類中移到成語印類中去。秦印中有“思言”和“敬事思言”璽,作如下之形:
其中的“思言”一詞與上釋“思言”璽的用法應該相同。《方言》卷一:“鬰悠、懷、惄、惟、慮、願、念、靖、慎、思也。”“思”與“慎”同訓,《左傳·昭公五年》有“敬始而思終”句,“思”與“敬”對文,此“思”即用為“慎”義,或将此“思”字理解为一般的“思考”义,是不妥的,“慎终”是古代成语,故“思終”即“慎終”,所以“思言”就是“慎言”。當然“慎重”與“愛惜”義亦相因相涵,所以“思言”之“思”訓為“愛”也通,即可以將“思言”理解為“愛惜言辭”之意。
注釋
[①] 王人聰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專刊之六,1999年。
[②] 王輝《秦印考釋三則》,載王人聰、遊學華編《中國古璽印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49—57頁,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
[③] “哀”在中古漢語中仍然用為“愛”義,見竺家寧《論佛經哀字的詞義》,載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中國訓詁學會編《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115—130頁,1998年。
[④] 見拙文《讀〈上博六〉詞語劄記三則》,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2007年11月,臺北。
[⑤] “思”有“悲”義的論述見郭在貽《〈漢書〉劄記》和《古代漢語詞義劄記》(一)兩文,兩文皆收入《訓詁叢稿》一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頁32—56、頁177—191。又氏著《訓詁學》一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頁19、27也有類似論述。
[⑥] 吳小強撰《秦簡日書集釋》頁140,嶽麓書社2000年。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