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構形試析
在 2014/4/3 20:22:59 发布

 

甲骨文“气”字構形試析

(首發)

 

杜清雨

北京大學中文系

 

甲骨文中的“气”除在某些記事刻辭中與“三”同形,而可以據辭例加以區分外,均寫作(《合集》43)、(《合集》584正)、(《合集》4884)等,其與“三”字的形體區別在於:“三”字三橫等長,而“气”則中橫短於上下二等畫。“气”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于省吾先生曾有詳細論證,其說甚確,此不贅述。但於其字形何意,則無解說。

《說文》云“气,雲气也。象形”,段玉裁申之云“象雲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1]。案,“气”,小篆作,夏竦《古文四聲韻》卷四所收“氣”之古文有作[2],這些都具有一定的象形意味[3]所以不少學者在討論甲骨文中“气”字的構形時,仍然依《說文》而爲之解。如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釋》云“象雲气層叠形,卜辭雲字作 ,上从,與字近,下象雲气下垂之象”[4];又許進雄先生《簡明中國文字學》認爲其字“或象長條之雲形”[5]實際上,甲骨文中的“气”殊不象“雲气”之形,且其所从三橫皆平直,和“雲”字上兩畫多寫作斜筆或豎筆也有明顯不同。即使是象“雲气層叠”,那何以中畫又要特別寫的短一些呢?這些都無法合理解釋。從字形演變來看,小篆中的“气”承襲金文而來,本是爲了避免與“三”字混淆,才逐漸將其筆畫打彎,這和它本來的構形已經相去頗遠。即使我們可以將小篆的“气”理解爲象形字,對於甲骨文的“气”字構形也要多些考量,而不能和已經發生變化的小篆形體作簡單比附。

事實上,有些學者對《說文》的解釋已經表示了懷疑和否定。如季旭昇先生在《說文新證》中就認爲甲骨文中的“气”“並不太象雲氣之形。于省吾先生最先考定出“气”字,於其字形演變、用例、含義皆詳細論證,但對《說文》的字形解說則不置可否,恐怕也是對許慎的說法有所懷疑。到了徐中舒先生,則完全拋棄許慎的說解,認爲甲骨文中的“气”“象河床涸竭之形,象河之兩岸,加一於其中表示水流已盡。即汔之本字”[6]。這種說法雖然新穎,卻難以令人信服。因爲甲骨文中的“川”寫作等,“州”寫作等,所從之水形皆屈曲,無作平直者,把視作河流的兩岸,是不符合甲骨文字的實際的。另外,既然河床已經涸竭,直接寫作,以示河流中空虛無水,不是更能表現涸竭的狀態嗎?爲什麽還要多此一舉,加一橫來表意呢?這些都可以反證這種解釋也是不夠可靠的。

關於“气”字的構形,還有一種看法認爲它是指事字。如晁福林先生認爲“字的造字方法與作爲指事字典型的‘上’、‘下’相同。……的短橫畫在兩長橫之中,表示上下之間”[7],但他又否定將此字釋“气”而改釋爲“中”,這在今天看來顯然是缺乏證據的。何琳儀先生在《戰國古文字典》中也曾徵引過一種說法,云“或說,上橫爲天,下橫爲地(參亟字作),中短橫爲气”[8],這種說法似乎很少被人提及,實際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可以從相關的甲骨文構形規律和文獻所載來進行分析,本文就筆者所見,論之如下:

甲骨文中可以用一橫來表示天,如“雨”字最初寫作,上面的橫畫表示天,下面的小點表示雨滴[9]也可以用一橫來表示地,如“生”寫作,从屮,一象地,字象草木生出地上;又“立”寫作,象人立於地上之形;“並”寫作,象二人並立於地上之形。“土”寫作,象地上之土塊。

古文字中也經常用一短畫來作指示符號。如甲骨文中“上”寫作,“下”寫作,皆用一短畫來表示在上或在下的含義。“亦”寫作,即“腋”之初文,从大,用兩短筆來指示“腋”之部位。“亡”作,从刀,又以一短畫指示鋒芒之所在[10]金文中“末”寫作,在“木”的頂端加指示符號來表示末梢。

文獻中的“气”多寫作“氣”,根據《說文》,“氣”的本義爲“饋客芻米”,即“餼”之本字。表示气體一類概念時屬於假借,也就是段玉裁所說的“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11]因此下文所引文獻中的“氣”可以直接視作“气”,而不再加以說明。

“气”本來是泛指自然界中的空气、气體,《說文》認爲本指“雲气”,應該是據字形爲說,未必正確,因爲文獻中用“气(或氣)”特指“雲气”的例子並不常见。《禮記·月令》云“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12],又云“命有司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13];《列子·天瑞》云“虹蜺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14];《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爲風”[15];又《史記·樂書》“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氣衰則生物不育”,張守節《正義》云“氣者,天時氣也”[16]凡此皆指自然界中之气體、空气而言。古人認爲气充斥於天地之間,而且是不斷運動的,所以《莊子·知北遊》云“通天下一氣耳”,成玄英疏:“是知天下萬物,同一和氣耳”[17],又“天地之強陽氣也”,郭注云“強陽,猶運動耳”[18]《孟子·公孫丑上》載孟子談論浩然之氣時說“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他所說的浩然之“氣”雖然具有一定的哲學意味,但用“塞於天地之間”來說明古人對“氣”的認識也是比較貼切的。後來文獻中的諸多關於“氣”的概念,均由自然界中之空氣、氣體這一含義生發而來。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古人所說的“气”本指自然界中的空气、气體,它實實在在的存在並被人們所感知,但又視之不見,無固定形態可象,所以《釋名》說“氣,愾也,愾然有聲而無形也”[19]甲骨文中的“气”寫作,應當不是象形字,而是個指事字,其上橫表天,下橫表地,中間一短橫實爲指示性的符號,表示“气”之所在,即充斥於天地之間的空气、气體等。這樣解釋,不僅較能符合甲骨文字的構形規律,說明中間一橫特短的原因,也比較符合古人對“气”的認識的實際。

 

 



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惟賢整理本,第32頁,鳳凰出版社200712月第1版。

2 見夏竦:《古文四聲韻》,李零、劉新光整理,第114頁,中華書局20107月第2版。

3 這些形體和納西文中的“風”寫作,“吼)”字所从的表示聲氣的筆畫是類似的,因此把小篆的“气”看作象形字,是有一定道理的。可參看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7-8頁,商務印書館20137月修訂版。

4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第158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1965年版。

5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第426頁,中華書局20092月第1版。

6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第38頁,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5月第1版。

7 轉引自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10601061頁,中華書局19965月第1

8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1199頁,中華書局19989月第1版。

9 參見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118頁,商務印書館201012月第1版。

10 參見季旭昇:《說文新證》,第90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2月第1版。

11 同注[1]

12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1356頁,中華書局198010月第1版。

13 同上,第1381頁。

14 楊伯峻:《列子集釋》,第32頁,中華書局197910 月第1 版。

15 郭慶藩:《莊子集釋》,第51頁,中華書局20122月第3 版。

16 司馬遷:《史記》,第12091210頁,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9月第1版。

17 同注[15],第731頁。

18 同上,第737頁。

19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第5頁,中華書局20086月第1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4月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4月3日。



点击下载附件:1314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構形試析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xzjgw 在 2014/5/3 19:24:24 评价道:第1楼

    一者,数一,其文:横向形态及其延展,视觉之中心与焦点。

    二者,数二,一之倍。其文:一一并叠,互为上下,互为前后,视觉上具有分别方位与限定空间的作用。

    一短一长,上下可见。

    三者,数三,二加一之和。其文:分散与累积。

    一短在二长之间者为气,凡分别二者之空、之间、之中皆气,其原始即非单指气体而言。

  • WSLXH0109 在 2016/6/30 18:05:52 评价道:第2楼

    杜清雨说“气”字是一个指事字,很对,但表示上、下的两长划之间加一短划,是抽象地表示“断开”之意,即“讫止”之“讫”的本字。甲骨文中有一个字是含有这个指事符号的:

    可以看出,为了表示受刑者身首分离之意,便用三条横线,当中一条线是表示上、下分离之意。(这个字写法很多,不一定画三条线。)我觉得“气”字的三划即由此而来,不知是否有人同意?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