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董珊先生著《吳越題銘研究》出版
在 2014/4/29 23:11:47 发布

 

董珊先生著《吳越題銘研究》出版

 

鍾馨

 

董珊先生著《吳越題銘研究》於20141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平裝16開,定價128元。

 

內容提要

本書全面彙集了傳世和出土的東周時代吳越銘刻資料,在總結學界研究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古文字學、古文獻學、歷史考古學的方法,系統梳理幷考證了從吳王壽夢到夫差各代吳王室的題銘資料60餘種,從越王允常、勾踐至越王無顓各代越王室的題銘100餘種。書中對吳越王名稱和吳越題銘的釋讀、器物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書中部份資料爲首次正式刊布,器形、銘文齊備,部份銘文附有作者新作摹本,是迄今爲止最爲完善的的吳越銘刻圖錄。本書的性質既是資料彙編,又是一部深入研究的通論,對于探討吳越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可作爲古文字學、古文獻學、歷史考古學、美術和文物收藏等方面的研究參考。

 

書影

 

 

 

扉頁題簽(劉彥湖先生)

        

 

 

目錄

凡例

引言

一、吳越簡史

二、研究與發現

三、吳越文字的字體

四、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一章 吳王銅器題銘

一、壽夢

二、諸樊

三、餘祭

四、餘眜

五、季札

六、僚

七、闔閭

(一)容器

(二)樂器

(三)戈戟

(四)劍

(五)帶鈎

八、夫差

(一)容器

(二)戈戟

(三)劍鈹

九、工王皮之子者

第二章 越王銅器題銘

一、允常

二、句踐

三、與夷

(一)戈戟

(二)矛

(三)劍

(四)編鐘

(五)帶鉤

四、不壽

五、朱句

六、翳

七、諸咎

八、初無余

九、無顓

十、其他越王題銘

十一、越王石質兵器題銘

 

第三章 其他吳越題銘

一、吳國樂器

(一)臧孫鐘

(二)旨賞鐘

(三)虘巢鎛鐘

(四)配兒句鑃

(五)冉鉦鋮

二、吳國容器

(一)工吳大叔盤、戈

(二)羅兒匜

(三)工吳季生匜

(四)吳王孫無土鼎

(五)卑梁君光鼎

三、越國樂器

(一)戎桓鐘

(二)姑馮同句鑃

(三)其次句鑃

(四)奇字鎛甲、乙器

(五)奇字鐘

(六)朱句鐘

(七)者汈鐘鎛

四、越國容器

(一)錯金鳥書器蓋殘片

(二)者尚余卑公於即盤

結語

一、吳越的國名與族氏

二、吳越人名字的結構

三、主要收穫

引書簡稱表

引用書目

後記

 

李學勤先生序

2013年初冬,北京大學董珊博士來訪,拿他的新書《吳越題銘研究》給我看,要我為之寫一篇序言。我繙閱書稿,見其規模宏大,論析細密,覺得如果不是通繹全書,這一序文是沒有辦法下筆的。果然,由於事務倥傯,我雖再三披讀,總是不能卒卷,序言也一再拖延。直到馬年春節,纔終於把這部非常豐富充實的專著讀完了。

書稿校樣上的“內容提要”說:“本書的性質既是資料彙編,又是一部深入研究的通論,對於探索吳越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編輯先生這樣介紹董珊博士的這部書,當然是很切合,沒有什麽誇張的,但是我在這裏還想補充一句,這部書之所以有價值又在於提出了很多創新性的見解,能發前人所未發,對吳越文字的研究有很大的推進。正因為如此,有關學者想了解吳越文字發現和考釋的過去與現狀,固然離不開這部書,要進一步發展吳越文字的整理和研究,也離不開這部書。

在這裏,我應該感謝董珊博士在書中引述並且肯定了我幾年前在給《珍秦齋藏金·吳越三晉篇》寫的前言中的一點意見,即吳越文字應當與秦、三晉、燕、齊、楚五系文字駢列,視為其時文字的第六系。《吳越題銘研究》這部書,對吳越這一系文字做了全面的輯集,系統的考察,揭示了其形成的淵源,本身的特點,以及同其他幾系文字之間的異同關係,在整個古文字演變過程裏所處的位置,由此也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許慎《說文》所描述的列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歷史狀況。

必須說明,研究吳越文字不是一樁輕而易舉的事。董珊博士曾引用裘錫圭先生所講:“吳越文字的資料比較零散,鳥蟲書之類不易辨識的美術書體用得很多,在語言上也有一些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點。也許可以說,吳越文字是殷墟甲骨文以下各種古文字中研究難度最大的一種。”(《裘錫圭學術文集·雜著卷》,第121頁)我出於個人體驗,於此也有同感,下面就多說幾句,作為裘先生的話的引申。

吳越文字的難於研究,首先是受到材料方面的一定限制。迄今為止所見的吳越文字,大都是青銅器上面的銘文(個別有銘文的石器是仿青銅器的),而從青銅器的品種來說,銘文較長的禮樂器少,銘文簡短的兵器則較多。同時代的其他各系文字大量出現的門類,比如璽印、封泥、錢幣等等,在吳越文字均未能發現,更不必說像楚文字那樣,有成篇成卷的竹簡帛書了。

於此要附帶提到的,是吳越文字有限的材料之間,特別是兵器,非發掘的比例偏大,從而需要目驗鑒定,而這方面工作又是有相當困難的。

多作美術字體,如所謂鳥蟲書,確實是吳越文字突出的特色。鳥蟲書自容庚先生開始專門研究,已有明顯成果,然而其筆畫結構如何變異增減,圖形裝飾怎樣附加結合,到現在看來似乎沒有多少規律可尋。這自然也為研究帶來不少障礙。

在吳越文字裏面,可能有一些屬於方言,甚至是非古代漢語的成份。比如說若干人名或地名,已經顯示出有這種性質。另外還有一些銘文,如所謂能原鎛,雖然可以隸定,但是整句以至全篇找不出文理。我曾經揣想這實際是依語音記寫的越語,這是否對,尚有待研究。

認識到吳越文字研究存在這麼多的難處,我們便會更清楚地看到董珊博士這部著作的價值。

大家看到,董珊博士在書的最後專寫了“主要收穫”一節,他說:“在吳越王族人物的名稱方面,我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由於這些新的考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吳王、越王銘刻序列。”他說到這裏為止,實在是謙虛了,實際上構建這樣序列是很重要的成果,其在學術上的影響會是很大的。

可以想到的一種影響,是由此建立吳越青銅器的考古學分期系統。例如吳越素以鑄劍聞名,青銅劍(還有鐵劍)是該地區常見的器類,已有學者做過一些類型學的排比研究,如果進一步同通過銘文分析構成的序列結合起來,將可充當分期的標尺,有裨於今後的考古工作。

當然還會有一種影響,是豐富吳越古史的了解探究。有關古代吳越的傳世文獻並不太少,上自《左傳》、《國語》,下至《越絕書》、《吳越春秋》,却有缺漏和矛盾。過去學者,如陳夢家先生作《六國紀年》,蒙文通先生作《越史叢考》,都極盡功夫,可是由於書缺有間,總不能定於一是。現在如通過吳越銘文研究,推定了吳越世系,這便和根據殷墟卜辭推定殷商世系一樣,對有關歷史研究是很大的貢獻。

吳越銘文的深入研究,還可以與近年簡帛學的新發現聯繫印證。例如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繫年》記載,三晉與“越公”(即越王翳)聯合伐齊,齊與越講和,於是越王翳和齊康公、魯穆公在魯國稷門外結盟,盟後入饗於魯,這一重大事件是前所未知的,剛好可以同董珊博士書中關於越王翳的論述合看。

李學勤

201426日“人日”

 

後記

我對吳越題銘的研究,始於在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時。近年來,由於新資料的發表,我又寫過幾篇關於吳越題銘的文章,並全面整理了吳越題銘資料。最初設想以吳越題銘作為拙著《戰國題銘研究》的第一章,但考慮到吳國的歷史未進入戰國時代,所以將此章抽出單行。隨著新資料的不斷發現,研究工作也推陳出新,我對拙稿中的某些看法又有些改變,但目前已來不及修改。本書只是階段性的成果,誠摯歡迎讀者批評指正,以便有機會再做訂補。

拙稿《戰國題銘研究》一直處於難產狀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先生多年前就多次敦促我儘快出版。這本《吳越題銘研究》又承蒙李伯謙先生的推薦,列為震旦古代文明研究叢書之一,並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裡首先要向李伯謙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謝!

多年來,李學勤先生的學術思想深刻影響了我,讓我受益頗多。此次李學勤先生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令後學感動無已。謹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書儘量提供完備的圖像和銘文資料,以方便今後的研究。銘文摹本可以彌補拓本和照片的不足,是重要的參考。在本書之前,施謝捷先生在1998年出版的《吳越文字彙編》,對當時所見的每一種吳越銘文都做了質量很高的摹本,我從該書中擇用了110種摹本,并得到了謝捷兄的慨允。我自己也摹寫過一些銘文,深知做摹本的甘苦。因此,我要特別感謝老友施謝捷。

我在尋訪海內外公私收藏的吳越題銘資料的過程中,曾得到了許多老師和朋友無私的幫助,他們是: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黃盛璋先生;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黃錫全先生;

浙江大學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院曹錦炎先生;

上海博物館李朝遠先生、周亞先生;

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蔣迎春先生、陳絜先生、戰莉女士、何輝女士;

安徽六安皖西博物館保管部顧岩女士;

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文化研究所陶安(Arnd Helmut Hafner)先生;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川村佳男先生;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淺原達郎先生;

臺北古越閣王振華、王淑華賢伉儷;

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昭容先生;

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蔡慶良先生;

澳門珍秦齋蕭春源先生;

杭州晝錦堂韓亮、陳陽賢伉儷;

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基金苗懷忠先生;

北京博華文盛文化藝術公司何唯良先生;

浙江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館長孫海芳先生;

北京億美軟通科技有限公司馮軍先生;

謹在此向他們致以深深的感謝!

當代科技的進步,研究工作已經離不開電腦檢索。十幾年來,我一直在使用北京國學公司尹小林先生開發的傳世文獻檢索軟件《國學寶典》,小林先生多次為我提供技術支持,謹此深致謝意。陝西考古研究院吳鎮烽先生的軟件《金文通鑒》提供了檢索金文資料的便利,謹此致謝。

感謝科學出版社孫莉女士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做了很多協調工作。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劉能女士的細心編輯,使本書避免了一些錯誤。

中央美術學院劉彥湖先生是我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他為本書題寫了書名,謹此向彥湖兄致謝。

感謝我的家人。我的太太戴喜玲、我的岳父戴曉波先生、岳母郭素娥女士充分理解我的工作,為我分擔了太多的家務,才能使本書得以完成。我的兒子董雲從雖然剛滿週歲,但他的到來,卻讓我領悟了很多道理,我也要謝謝他。

董珊

2014210

 

感謝董珊先生允准發佈書訊並提供相關資料!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