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關漢簡(叁)》(全三冊)出版
《肩水金關漢簡(叁)》(全三冊),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中西書局,2013年12月版,定價1200元。
附:書影、目錄
《肩水金關漢簡(叁)》前言
《肩水金關漢簡(叁)》共收錄金關漢簡二千零六十六號,包括T24:501—1006、T25:1—248、T26:1—305、T27:1—242、T28:1—146、T29:1—135、T30:1—267、T31:1—242、T32:1—75。其中有十九簡,整理綴合爲九簡(T26:167+T26:201、T27:15+T27:16、T30:7+T30:19、T30:27+T26:21、T30:42+T30:69、T30:124+T30:96+T30:123、T30:128+T30:130、T30:215+T30:127、T31:44+T30:55),實際收錄二千零五十六簡(背面不計)。
兹將本卷的整理校讀過程述之如下:
肩水金關漢簡的前期發掘整理經過,已在《肩水金關漢簡(壹)》前言中詳加交待,兹不贅。原計劃從二○一一年起在五年內分五卷全部出版,本卷爲第三個年度的工作任務。
第三卷的整理校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變化:一是在“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甘肅簡牘博物館”,本卷的整理校讀工作即是在甘肅簡牘博物館的牽頭主持下,會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的學者參加了本卷的整理校讀,中心副主任楊振紅同張德芳、劉紹剛共同主持了該項工作。
本卷的整理校讀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西書局排出清樣後分寄甘肅、北京有關方面,由張德芳、劉紹剛、楊振紅分頭組織人員進行釋讀校改,主要解決釋文和排版中的一些明顯錯誤。對釋文中的一些疑难點,一時無法確定、需集中討論者,则作爲重點問題記錄下來,留待集體討論。參加這一階段工作的,有甘肅方面的張德芳、楊眉、馬智全、肖從禮、韓華、李迎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的劉紹剛、胡平生、李均明、楊小亮,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的楊振紅、鄔文玲等。
第二階段,二○一三年十二月六日至九日,各方在蘇州東山陸巷集合,在第一階段工作基礎上,集中對釋文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讨。用投影儀把一些需要重點認讀的簡牘圖片投射到屏幕上,逐字逐句討論。對一些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字詞,逕行校改;對一些仍存爭議及確乎無法認讀者,以“□”號存疑,留待出版後俟博雅君子繼續認讀。參加這一階段集體討論的,甘肅方面除張德芳、楊眉、韓華、李迎春外,還有四十年前金關遺址的主要發掘者和金關漢簡的早期整理者,已七十七歲高齡的初世賓先生。他的參與,使我們將金關漢簡出土後四十年的漫長歷史聯接到了一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除劉紹剛、楊小亮外,還有長期攻治秦漢簡牘的胡平生、李均明先生,他們的釋讀意見使參與這次集體討論的青年學者受益良多。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楊振紅、鄔文玲二位的參加,使本項目合作整理的機制更加完善,亦接續了金關漢簡前期合作整理的歷史。
第三階段,最後的校改。在第二阶段工作基础上,對集體討論的成果需要加以吸收,對一些未成定論的問題需要加以處理,對各家分頭校改過的稿子需要統一整合。在這一過程中,甘肅簡牘博物館的肖從禮、馬智全付出了大量勞動。他們不僅如期完成了上述任務,還在校改整理過程中認出了不少新字,並將多枚分散的斷簡聯綴到了一起。中西書局的秦志華、張榮也在編輯過程中發現、糾正了不少問題並提出了很多極有價值的意見。
最後要說的還是一句老話:簡文中一些疑難問題的解決,需要長期的研究和積累。作爲金關漢簡的整理者,我們只能力求在現有水平上把錯誤降到最低限度。未能發現和解決的問題,還有待學界同人集思廣益,逐步解決。
五家合作單位的領導对本卷的整理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深致謝忱。
本卷中的彩色照片和紅外圖版由張德芳拍攝完成。
甘肅簡牘博物館 館 長 張德芳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 主 任 劉紹剛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 副主任 楊振紅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感謝中西書局提供書訊!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