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公盤與晉公銘文對讀
(首發)
吳鎮烽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清代吳榮光《筠清館金文》第三卷著錄一件晉公,是一件非常著名的青銅器,原稱周敦,其實爲盆,自名爲,故稱爲晉公。此後的主要金文著錄書均有收錄,郭沫若、楊樹達、唐蘭、李學勤、謝明文諸先生都做了很好的研究,有許多精闢的見解。但由於該有兩處老補丁,許多關鍵字掩泐不清,致使各家說法不一,特别是作器者是哪位晉公,至今沒有讓人信服的結論。
近見某私家收藏的晉公盤資料,甚爲重要,有助於搞清上述許多問題。該盤通高11.7、口徑40、兩耳相距45釐米。淺腹平底,窄平沿外折,腹側有一對附耳,耳內側有一對橫樑與盤沿相連,耳飾重環紋,盤底的邊緣設置三個圓雕裸體人形支足。裸人雙膝跪地,雙臂向後揹負着盤體。盤內壁飾四條浮雕魚紋,外壁飾無目竊曲紋;内底中央飾一對浮雕龍,相互盤繞成圓形;雙龍的中心有一隻立體水鳥,雙龍之外有四隻立體水鳥和四隻浮雕烏龜,水鳥與烏龜相間;再向外有四隻圓雕跳躍青蛙和四條游魚,青蛙與游魚相間;最外圈有四隻蹲姿青蛙、三隻浮雕游泳青蛙和四隻圓雕爬行烏龜,青蛙、烏龜相互相間。這些圓雕動物都能在原處360度轉動,鳥嘴可以啓閉,栩栩如生,頗富情趣(圖一)。盤內壁刻銘文七處,每處三行,共184字左右(其中重文1,合文1)(圖二)。
圖一 晉公盤
|
|
|
3 |
2 |
1 |
|
|
|
|
7 |
6 |
5 |
4 |
圖二 晉公盤銘文
圖三 晉公(集成拓本)
圖四 晉公(小校拓本)
該盤的造型、裝飾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太師盤(又稱子仲姜盤)有諸多相似之處,盤腹較淺,兩個附耳甚高,並且切近盤沿,盤腹裝飾無目竊曲紋,內底裝飾浮雕、圓雕的游魚、青蛙、水鳥和烏龜,立體的均可轉動,只是太師盤壁裝飾有圓雕的兩隻攀緣曲角龍,晉公盤則沒有,太師盤圈足下是三隻圓雕卷尾虎,晉公盤圈足下是三個圓雕裸體跽坐人。從二者所表現的特徵看,其時代爲春秋中期偏早之物。
晉公盤銘文與晉公(圖三、四)基本相同,但繩子往往從細處斷,晉公盤也有一個補丁,恰巧也在晉公缺字之處,幸好有所錯位,兩銘可互相校補,使許多關鍵問題得以解決。現將兩銘的釋文錄書如下(銘採用謝明文釋文)[1]。
晉公釋文:
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
(晉)公曰:我皇且(祖)(唐)公,
[(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敬
□百(蠻),廣(司)亖(四)方,至于
大廷,莫不史(事)公。[王]命(唐)公,
成(定)宅京師,□□晉邦,我
剌(烈)考□[公],
疆,武(?),
虩才(在)[上],,[文]
台晉
邦。公曰:余蜼(唯)今小子,(敢)
帥井(型)先王,秉德(秩秩),(柔)
燮萬邦,(哀哀)莫不日(卑)
(恭),余咸畜胤士,乍(作)
馮(凴)左右,保(乂)王國,刜
票(?暴?)(?舒)(迮),不(丕)(嚴)虩若
否。乍(作)元女孟[姬]
(媵)亖(四)[],□□□□,
虔龏(恭)盟祀,(以)畣(答)[揚]
皇卿,(柔)新(親)百黹(?),蜼(唯)今
小子,整(乂)爾家,宗
婦楚邦。烏(於)(昭)萬
年,(晉)邦隹(唯)雗(翰),
永(康)寶。
晉公盤釋文:
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晉)公
曰:我皇且(祖)(唐)公(膺)受大命,
左右武王,(殽—敎)(畏—威)百(蠻),
廣(闢)亖(四)方,至于不(丕)廷,莫[不]
秉(?)。王命(唐)公,建(宅)京
(師),君百乍(作)邦。我(烈)
考憲公,克□亢配,彊武
魯宿,名□不,虩(赫赫)才[上],
啓(寶)□虔今(?),台(以)(乂)
(朕)身,孔嘉(晉)邦。公曰:余
(唯)今小子,(敢)帥井(型)先王,秉
德(秩)[秩],(協)燮萬邦,(哀)[哀]莫
不日(卑)(恭),余咸畜胤(俊)
士,乍馮(朋)左右,保(乂)王國,
刜,台(以)(嚴)虩若
否。乍(作)元女孟姬宗彝般(盤),
甾廣啓邦,虔(恭)(盟)祀,卲(昭)
(答)皇(卿),(協)(順)百黹(職)。(唯)
今小子,(敕)(乂)爾家,宗婦
楚邦,烏(於)(昭)萬年,(晉)邦隹(唯)
雗(翰),永(康)寶。
下面就以晉公盤銘文對照晉公銘文校閱,對銘釋文中一些字詞補釋,並就有關問題談一些自己的見解。
銘:我皇且(祖)(唐)公,[(膺)]受大命
盤銘:我皇且(祖)(唐)公(膺)受大命
唐公的“唐”,銘左上邊從爵省,下從昜,右旁從邑,郭沫若《大系》隸定爲“”,《集成》(增補本)和謝明文隸定爲“”,而盤銘則左從爵,右上邊從丮,右下邊從昜,當隸定爲“”,此爲觴字的異體,在此仍應讀爲唐。
銘中“受大命”之前一個字,各家補爲“(膺)”是對的。
銘:敬□百(蠻),廣(司)亖(四)方
盤銘:(殽)(畏)百(蠻),廣(闢)亖(四)方
《大系》將銘的前二字未釋補,謝明文將第一字釋爲“敬”,第二字未補,《集成》將第一字釋爲“龢”,第二字補爲“燮”,均不確。前二字盤銘作“”,細觀銘拓本,第一字左上部從爻,非常清楚,所以左邊是肴字的繁體是沒有問題的,右邊的“殳”稍有模糊,但該字左邊絕不像“苟”,故釋“敬”是不對的,釋爲“龢”更不粘邊,當與盤銘的“”相同。“”,即殽字的異體,讀爲敎。“”即“畏”,讀爲威。敎威,蔡侯產劍作(威教)。威,威嚴;教,令也;《荀子·大略》:“以其教出必行。”楊倞注:“教,謂戒令。”威教,威嚴的命令。“百蠻”,就是以威嚴的戒令管理衆多的非華夏部族。
“廣”字之後的一個字各家均釋爲“(司)”,盤銘作“(闢)”。細觀銘拓本也可以確定此字是“(闢)”,其下部所從的兩個“又(雙手)”清晰可見,上部所從的“門”字,也能看見一部分,故可以確定銘這個字也是“(闢)”而不是“(司)”。司者主也,掌管也;闢者開也,开辟,开拓之義。掌管四方和開拓四方的含義還是有所區別的,“廣闢四方”是講周王開拓疆域,正好與下句的“至于大廷”相合。
銘:至于大廷,莫不史(事)公。
盤銘:至于不(丕)廷,莫[不]秉
“至于”之後的一個字《集成》的銘拓本漏拓一行字,北京圖書館所藏拓本該字均模糊不清,而《三代吉金文存》拓本該字確爲“大”字,“大廷”即大庭,也就是史書記載的大庭氏國。但盤銘此字卻爲“不”字,“不”讀作“丕”。“丕”訓大,“不廷”也就是大廷、大庭。或謂“不”用爲副詞,表示否定,與《詩·大雅·韓奕》“榦不廷方”,秦公簋的“(鎮)靜(靖)不廷”,逨盤的“方褱不廷”的“不廷”、“不廷方”相同,就是不來王廷朝覲的方國。竊意此處還是作爲具體的國名較爲妥貼,也與銘相合。因爲上面的“至于”是到達之意,後邊必然是到達的地名。
第二句前二字銘作“莫不”,而盤銘僅有一個“莫”字,顯然是漏鑄了“不”字。銘後二字《大系》及《集成》(增補本)釋爲“來王”,謝明文則釋爲“史(事)公”。盤銘與“來王”、“史(事)公”均不類。所以,把銘此二字釋爲“來王”和“事公”均值得懷疑。盤銘頭一字似爲“秉”字,其禾字的下部未刻出。第二字作“”,不知何字,待考。
銘:成(定)宅京師
盤銘:建(宅)京(師)
銘第一字《大系》和《集成》(增補本)均釋爲“冂(冪)宅”,謝明文釋爲“戌”,認爲是“成”字之省訛。“成”讀爲“定”,全句讀爲“定宅京師”,而盤銘則爲“建(宅)(師)”。“宅”字從广乇聲,與銘的從宀乇聲,有所不同,但在古文字中從广與從宀例可通。銘幾個拓本第一個字乍看似“戌”字或“成”,細觀之,銘也應該是“建”字,其字所從的“聿”字还是可以看得出来,只是所从的“廴”下橫畫不甚清楚。
關於“京師”的解釋,各家有所分歧。李學勤先生認爲“晉公所說“京師”,可能指武王所都鎬京,即宗周。武王命唐叔宅(居)於鎬京,事在封唐以前,也與分封無涉。”[2]郭沫若先生認爲“京”即“京陵”。《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有京陵縣,故址在今山西平遙縣東北京陵村[3]。大多數學者認爲此處的“京師”與晉姜鼎的“京師”應該是同一地方,當是晉國的國都。竊以爲晉國國都曾經數次遷徙,這裏指的是武王封叔虞於唐時期建立的早期的國都。
再從銘文語句本身來講,此京師亦當指晉國。“宅”雖有住宅、房舍之義,但在古文字資料和古文獻中,“宅”的大多數詞義都是指都邑或者都邑所在地。例如:何尊“初遷宅于成周”、“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秦公簋“鼏(宓)宅禹責(蹟)”;鍾離公鼓座“余以宅東土,至于淮之上。”《書·盤庚上》:“我王來,既爰宅於茲。”孔傳:“言祖乙居於此。”《詩·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鄭玄箋:“自契至湯八遷,始居亳之殷地。”《書·洛誥》:“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作《洛誥》。”《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語“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等等。所以,“建宅京師”是說唐叔虞建立國都於京師,而不是說武王讓唐叔在鎬京建立居室,其下的“君百乍(作)邦”更說明了這一點。
銘:□□晉邦
盤銘:君百乍(作)邦
謝明文釋銘“□□晉邦”,此四字各拓本均不清晰,盤銘爲“君百乍(作)邦”。以盤銘校勘,釋“晉邦”可能有誤。今以盤銘考釋。
君,主宰,統治。《書·說命上》:“天子惟君萬邦,百官承式。”《管子·內業》:“執一不失,能君萬物。”三國魏曹植《責躬詩》:“帝曰爾侯,君茲青土。”
“百”,見於《古璽彙編》3649“百戞武”[4],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1114頁下)釋爲“全戞武”,不確。第一字應釋爲“百”,字作“全”字形,與中山國兆域圖(《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9307,以下簡稱《銘圖》)、吉玉珩(《銘圖》19728),虎戈(《銘圖》16721)、鄭令公先戈(《銘圖》17335)的“百”字寫法完全相同。“百”所指爲何,頗費尋思。第二字還見於春秋時期的杞伯鼎、杞伯簋等杞伯諸器,其書寫方向或右或左,面向右者可隸定爲,面向左者可隸定爲,均爲杞伯的私名用字。《集成》(增補本)釋爲“刃”,《商周青銅器銘文選》釋爲“亡”,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釋爲“”,以爲“剝”字的或體。該字又見於戰國時期的節[5],《古璽彙編》5706“輔封”[4],以及1960年河北滄縣蕭家樓出土的刀幣[6]。唐蘭認爲“”即“眞”字的聲符。“眞字從貝匕聲,匕非變匕(音化,化字所從)之匕,實殄字古文之也。”[7]《說文·歺部》:“殄,盡也,從歺,聲。古文殄如此。”王筠釋例:“‘殄’之古文蓋从倒人,以會‘靡有孑遺’之意。”裘錫圭以爲此即顛越之“顛”的表意初文[8]。《爾雅·釋詁上》:“殄,盡也。”又《釋詁下》“殄,絕也。”何琳儀在《戰國古文字典》1114頁將節和璽文中的該字讀爲“鎮”。
“作邦”謂建立國家。“作”,建立。“邦”,國家。大盂鼎:“武王嗣文作邦”。《詩·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對”,鄭氏箋云:“作,爲也。天作邦謂興周國也。”孔穎達疏:“作邦謂使之爲天子之邦。”《周禮·夏官·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鄭康成注:“興猶舉也,作起也。”
《左傳·定公四年》引衛國祝佗的話說:成王“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姑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唐叔虞(唐公)是在周公滅掉異姓唐國之後,成王將他分封到唐地的。唐国地处夏人的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這“懷姓九宗”就是被征服的夏虛周邊的戎狄部落。所以“百”可能指的就是這些被征服的戎狄部落。“君百作邦”,意思是說在衆多被征服的部族的土地上做主宰,建立自己的國家。
銘:我剌(烈)考□[公]
盤銘:我(烈)考憲公
銘“考”下一字僅能看見“宀”,“公”字各家是根據上文增補。盤銘明顯爲“憲公”。
文獻記載晉國沒有憲公,而有獻公。憲公即獻公。“獻”、“憲”均爲元部曉紐,雙聲疊韻,故相通假。《隸釋·咸陽靈臺碑》:“驛憲漁”,洪适釋:“憲當讀爲獻。”《四庫全書》所收《逸周書·謚法解》云:“博聞多能曰獻。聰明叡哲曰獻。”《史記正義·謚法解》和《汲冡周書周公諡法解(晉孔晃注)》均作“博聞多能曰憲”。
晉獻公,晉武公之子,名詭諸。晉武公本爲曲沃武公,其祖上是晉文侯(姬仇)的弟弟成師,晉昭侯元年(前745年)封其叔父成師於曲沃,稱爲桓叔,勢力強大,民心歸附,其城邑比晉國國都翼城還大,一直謀求取代晉國君位,歷經莊伯和武公,幾經失敗,到晉侯湣二十八年(前679年,也就是武公三十七年)終於滅掉翼城晉國,兩晉複合爲一,並將次年改爲三十八年,遷入翼城,第二年去世,其子詭諸繼位,是爲晉獻公。晉獻公在位26年,卒於魯僖公九年(前651年),時處春秋早期之末。
銘“剌(烈)考”到“晉邦”之間,僅能看出“彊武”、“台”“虩(赫赫)才”七字,且互不相連。謝明文於“虩(赫赫)才(在)”之後補入“上”,應該不誤。盤銘在此處也正處於補丁之處,銘文爲“克□亢配,彊武魯宿,名□不,虩(赫赫)才[上],啓(?)□虔今(?),台(以)(乂)(朕)身,孔嘉(晉)邦”。“虩(赫赫)才(在)”的後面亦應補上“上”字。但“克□亢配,彊武魯宿,名□不”和“啓(?)□虔今(?)”,由於缺字太多,講的内容不完全清楚,大凡是讚揚其父憲公的豐功偉業。
“彊武魯宿”,“彊武”即加強武備,擴充實力,開拓疆土。當指晉獻公建立上下二軍,驅逐諸戎,平滅耿、霍、魏、虢、虞等國,所謂“併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魯”通嘉,善也。金文習見。《牆盤》:“宏魯昭王”,《頌壺》:“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宿”訓守,訓安。《增韻·屋韻》:“宿,安也,守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官宿其業,其物乃至。”杜預注:“宿,猶安也。”《荀子·王道》:“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魯宿”意即嘉安,善安。頌揚憲公治國守民之嘉善。或訓“魯”爲遲,引申爲緩;“宿”讀爲縮,取也,斂也。《莊子·徐無鬼》:“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俞樾平議:“宿讀爲縮。《國語·楚語》:‘縮於財用則匱’,《戰國策·秦策》:‘縮劍將自誅’,韋昭、高誘注並曰:‘縮,取也。’枯槁之士宿名猶言取名也。”“魯縮”或許是講獻公在這些征戰之後能夠緩於斂取,讓國民休養生息吧!
從“台”以下盤銘文字清楚,可以釋出。
銘:台晉邦
盤銘:台(以)(乂)(朕)身,孔嘉(晉)邦。
銘首二字《大系》、《集成》(增補本)和《銘文選》均釋爲“召”,誤“台”爲“召”。謝明文所釋“台”,是正確的,“”字有可能下從“去”,盤銘即作“”。
台,讀爲“以”,用也。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原》:“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刑(形)。”《禮記·儒行》:“禮之以,和爲貴。”按,《論語·學而》“以”作“用”。《韓非子·揚權》:“聖人執要,四方來效。虛而待之,彼自以之。”舊注:“以,用也。君但虛心以待之,彼則各自用其能也。”
,讀爲辥、乂,治也。《書·堯典》:“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孔傳:“乂,治也。”《漢書·地理志上》:“淮沂其乂。”顏師古注:“淮沂二水已治。”秦公簋有“保(乂)氒(厥)秦”,大克鼎有“保辥周邦”,叔父卣有“敬辥乃身”,《尚書·君奭》有“用以厥辟”。“以(乂)朕身”,意思是說用以修習我身。“孔嘉(晉)邦”是說晉國甚爲美好。孔嘉,非常美好。《詩·豳風·東山》:“之子於歸,皇駁其馬。親結其褵,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鄭玄箋:“嘉,善也,其新來時甚善。”高亨注:“孔,甚也。嘉,美好。”《儀禮·士冠禮》:“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鄭玄注:“昭,明也,爰於也,孔甚也。”
總之,這一段殘辭是作器的晉公讚揚其父憲公功業的言辭,稱頌有加,但對於驪姬之亂追殺羣公子則諱而不書。
銘:余蜼(唯)今小子
盤銘:余(唯)今小子
銘第二字,楊樹達、郭沫若、唐蘭、馬承源諸先生均釋爲“”,以爲是晉定公之名[9]。李學勤、謝明文先生釋爲“蜼”讀爲虛詞“唯”[10]。“余蜼(唯)今小子”是晉平公的謙稱(李先生認爲晉公的作器者是晉平公),張政烺先生同意釋爲“”,但應讀爲“惟”(惟與唯通)[11]。從晉公和晉公盤銘文看,此字左旁確從午,不從虫,與侯馬盟書的偏旁所從的虫字還是有區別的,所以隸定爲“”讀爲“唯”是比較準確。此是作器者晉公的自稱、謙稱。此晉公既不是晉定公午,也不是晉平公彪(詳下)。
銘:秉德(秩秩)
盤銘:秉德(秩秩)
銘“秉德”之後一字,《大系》、《銘文選》以及《集成》(增補本)均隸定爲“”下有重文符號,但仔細觀察此字左旁從“曡”,右旁並不從“女”。謝明文隸定爲“”,以爲此字旳左下部從“俎”。從“俎”還是從“宜”,從拓本中看似從“且”而不是“俎”。不過金文中“”字所從的“曡”,三日之下有從“宜”者(見齊姬簋),有從“且”者(見妊壺),也有從“俎”者(見嬀壺),不過此字的準確隸定還是以從“曡”爲好。衆家讀爲“秩秩”是對的。
此字在盤銘左上部從晶,左下部從“宜”,右上部從“刀”,右下部從“口”,隸定爲“”。此字“曡”是音符呢?還是“召”爲音符?竊以爲此字仍是以“曡”爲音符,“刀”是義符,“口”是飾筆。金文中常有以“口”作爲飾筆的,如1997年河南鹿邑縣太清宮西周墓出土的長子口爵,“長”字就增飾“口”作“”,美國某收藏家的山仲簋的“”字也增從“口”,而另一件“”字下從“口”。該字之下未見重文符號,當爲漏鑄,故“”亦應讀爲“秩秩”。“秩秩”,有常也,又有肅敬之義。《詩·大雅·假樂》:“威儀抑抑,德音秩秩。”傳:“秩,有常也。”又《小雅·賓之初筵》:“賓之初筵,左右秩秩。”毛傳:“秩秩然肅敬也。”“秉德”謂秉持其德肅敬如常。
銘:(柔)燮萬邦,(哀哀)莫不日(卑)(恭)
盤銘:(協)燮萬邦,(哀)[哀]莫不日(卑)(恭)
銘第一字《大系》和《銘文選》均隸定爲“”,認爲意與柔近。謝明文隸定爲“”,讀爲“柔”,可備一說。徐仲舒先生將此字釋爲“叶”,讀爲“協”。“協”,有和睦,悅服,调和等義,《書·微子之命》:“上帝時歆,下民祗協。”《爾雅·釋詁上》:“悅、擇、愉、釋、賓、協,服也。”郭璞注:“皆謂喜而服從。”《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燮”,和順;協和;調和。《書·洪範》:“燮友柔克。”孔傳:“燮,和也。世和順,以柔能治之。”《詩·大雅·大明》:“爕伐大商。”毛傳:“爕,和也。”鄭玄箋:“使協和伐殷之事。”《尚書·顧命》:“燮和天下,以答揚文武之光訓。”“協燮萬邦”與《書·堯典》的“協和萬邦”《顧命》的“燮和天下”相同,是說安和所有諸侯國。
宋代出土的秦公鎛銘文中有“燮百邦”和“乍(作)盄(淑)龢鎛,氒(厥)名曰邦”,“”讀爲“柔”,“柔燮百邦”相當順暢。同銘中的“”再讀爲“柔”,似乎就不太可能了,所以將它讀爲“協”是比較合適的,把鐘鎛命名爲“協邦”,就是取“協和萬邦”之意。
銘的“”《大系》釋爲“譣”,拙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亦從此釋。釋“譣”與拓本此字不類,謝明文釋爲“”是對的,盤銘正如是作,但漏鑄重文符號。謝氏以爲“”是“哀”的繁體,“”讀爲“殷殷”。“殷殷”,眾多貌。《文選·左思〈魏都賦〉》:“殷殷寰內,繩繩八區,鋒鏑縱橫,化爲戰場。”李善注:“殷,衆也。”“”馬承源讀爲“渒滂”,解釋爲形容功業盛大。郭沫若讀爲“卑讓”,謝明文讀爲“卑恭”,“(哀哀)莫不日(卑)(恭)”是說衆邦沒有誰莫不日日恭順於晉邦。我讚同謝說。
銘:乍(作)馮(凴)左右,保(乂)王國
盤銘:乍(作)馮(凴)左右,保(乂)王國
“乍(作)馮(凴)左右”,多數釋者均將“馮”讀爲“凴”,董珊先生認爲應讀作“三壽作朋”的“朋”[12],即國君友其賢臣之意,似更妥帖。
“保”的“”各家大都隸定爲“辥”,並不十分準確。該字還見於晉姜鼎和楚大師登鐘,字從辥從月,薛明文隸寫是準確的。“”是辥的別體,同乂,治理之義。晉姜鼎:“魯覃京(師),(辥—乂)我萬民。”毛公鼎有“命女(汝)辥我邦我家内外。”《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賢鄙溉辥,祿立(位)有續孰暋上?”等等,不勝枚舉。“保乂”意爲治理使之安定太平。《書·君奭》:“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孔傳:“以安治有殷。”“保乂王國”是說以安治有周王朝,表明晉公維護周天子地位的政治態度。
銘:刜票(暴)(舒)(迮)
盤銘:刜
《大系》將銘這四個字隸定爲“刜”,郭沫若云:“刜,擊也。,今作票,叚爲暴。即舒字。當是迮迫字之本字。暴者擊之,受迮迫者舒之,猶言弔民伐罪或除暴安良矣。”,各家皆從其說。但細觀銘各拓本,第二字上部確從向下的雙手,但中部從今從冊,下部從雙手上舉,明顯不是“”字,當隸定爲“”。盤銘則作“”,原篆爲“”上部省去雙手,中間所從草頭的“冊”與公盤的“”字上部所從相同。該字與銘的“”應爲一字之異構。與該字相近或者相同的字還見於Ⅱ式鐘和簋。在簋中原篆爲“”,是用作人名。鐘中原篆作“”,用作動詞,銘文是“克明氒(厥)心,疋(胥)尹궋氒(厥)威義(儀),用辟先王”。同坑出土的묬簋銘云:“뻻皇且(祖)考래(司)威義(儀),用辟先王。”可證“”與“司”的詞義相同。
“”即“捵”字,通“腆”,指國主。《書·大誥》:“殷小腆誕敢紀其敘。”孔穎達疏:“鄭玄云:‘腆,謂小國也。’王肅云:‘腆,主也。殷小主,謂祿父也。’”或通“敟”、“典”。“”、“”也可能就是“典”的別體,義爲主,主持,掌管。《書·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聯三禮?僉曰:伯夷。”孔穎達疏:“掌天神、人鬼、地祇之禮。”《周禮·天官·序官》:“典婦功”,鄭玄注:“典,主也。典婦功者,主婦人絲枲工官之事。”《說文·攴部》:“敟,主也,從攴典聲。”李富孫《說文辨字正俗》說:“戴氏侗曰:典之以治人,故從攴。今相承通用典冊字。”徐鍇《說文解字繋傳》云:“敟,今作典。”段玉裁注:“凡典法、典守字皆作敟,經傳多作典,典行而敟廢矣。”
“刜”,讀爲“拂”或“弼”。《漢書·王莽傳上》:“方今天下聞崇之反也,咸欲褰衣手劍而叱之。其先至者,則拂其頸,衝其匈,刃其軀,切其肌。”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十五》:“拂,讀爲‘刜’。刜,斫也。”“拂”亦有輔助、輔佐之義。《晏子春秋·雜上二十》:“好則內無拂而外無輔,輔拂無一人,諂諛我者甚衆。”《墨子·耕柱》:“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于省吾新證:“拂、弼古字通……弼謂輔助也。”漢袁康《越絕書·越絕請糴內傳》:“胥聞之:拂勝則社稷固,諛勝則社稷危。”章炳麟《秦政記》:“武帝以降,國之輔拂不任二府,而外戚竊其柄。”
第三字《大系》隸定爲“”,謝明文隸定爲“”,都不確。此字在盤銘中爲“”,銘拓本也明顯可以看出雨字頭,其下左旁從火中間是“鬼”字,右旁“戈”字鏽蝕後僅留下部,應與盤銘爲同一個字。這個字不見於字書,音義不明。
第四字《大系》隸定爲“”,以爲迮迫字之本字;謝明文隸定爲“”,從尸聲,認爲是“胙”字的早期異體,但都認爲在此讀爲“迮”。從銘拓本看謝氏隸定無疑是正確的,“”上並不從“爪”,郭老把泐痕當成了筆畫。但是,盤銘的第四字爲“”。
“”或可讀爲“畏忌”。“”字從“”,“”即“畏”之別體,故“”可讀爲“畏”。“”從“尸”從“”,“”當爲聲符。“啓”通“起”,可見“”與從己聲的字相通,所以“”可以讀爲“忌”。王孫誥鐘:“(畏)(忌)趩(趩趩),敬厥盟祀。”鎛:“余(彌)心畏誋(忌)”,配兒句鑃:“余(畢)(恭)威(畏)(忌)”,復封壺:“戠(識—畢)龏(恭)威(畏)諆(忌)不(墜)”。陳簋蓋:“(畢)龏(恭)(愧、畏)忌”,邾公華鐘:“余(畢)(龏)威(畏)忌,盄(淑)穆不(墜)于氒(厥)身。”傳世文獻均作畏忌,如《儀禮·士虞禮》:“孝子某孝顯相,夙興夜處,小心畏忌,不惰其身。”漢張衡《陳事疏》:“恭儉畏忌,必蒙祉祚。”畏忌猶如謹慎。
“刜”就是“拂敟畏忌”,是說小心謹慎地輔佐國君。“刜”與“刜”依文例意思應該相同。“”似應讀爲“怍”,慚怯之義,也與小心謹慎意近。
銘:不(丕)(嚴)虩若否
盤銘:台(以)(嚴)虩若否
此句《大系》釋爲“□攻雝者(都)否”,並將“否”字連下句讀,《銘文選》亦從郭釋,《集成》(增補本)釋爲“攻虩者否”,亦把“否”字連到下句,均有誤。此釋與銘字形不合,與文意不通。謝明文釋出“(嚴)虩若”三字,且將“否”字連讀,十分正確。“”,讀爲“嚴”,莊嚴、嚴肅之義。“虩”《說文》:“虩,〈易〉:‘履虎尾虩虩’,恐懼。”“嚴虩”可理解爲“肅敬”或“敬畏”。“若否”,意即善惡、好壞、得失、順逆。《爾雅·釋詁》:“若,善也。”《易·鼎》:“鼎顛趾,利出否。”陸德明釋文:“否,惡也。”《詩·大雅·烝民》:“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朱熹集傳:“若,順也,順否,猶臧否也。”“若否”亦作“善否”、“藏否”,《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莊子·漁父》:“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後漢書·仲長統傳》:“善者早登,否者早去。”《詩·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鄭玄箋:“臧,善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師出臧否,亦如之。”杜預注:“臧否,謂善惡得失也。”
謝明文將第一字釋爲“不(丕)”是不對的。《集成》的銘拓本第一字模糊不清,而北京圖書館拓本顯然是“台”字,與盤銘相同。“台”讀爲“以”。所以,銘釋文應改爲“台(以)(嚴)虩若否”。
謝明文認爲該句大意是“國事不管好壞,都保持敬畏之心。”因爲句式以“台(以)”開頭,所以此句翻譯爲“國事不管好壞,都以敬畏之心待之”爲妥。
銘:乍(作)元女孟[姬](媵)亖(四)[]
盤銘:乍(作)元女孟姬宗彝般(盤)
“作元女”郭沫若將上句的“否”連下讀爲“丕作元女”,謂“乍猶嫁也”,並將最後一字釋爲“酉”。《集成》(增補本)和《銘文選》採用郭說。謝明文將“否”字歸於上句,且補釋出“孟姬”二字,將“酉”改爲“”,拓本中“酉”字下部明顯有泐痕,補“”十分正確。
郭老將這一句分作兩句,將“作”解釋爲“嫁”有商確之處。這句的“作”是“作爲”、“作鑄”的意思。“(媵)”是一個動賓結構的詞組,它是“作”的賓語,不能把“(媵)”作爲謂語。這個句子的主語是晉公,承上文被省掉了。全句是說晉公鑄造了大女兒孟姬陪嫁的四件,這和盤銘的“乍(作)元女孟姬宗彝般(盤)”相合。在銘中由於有“(媵)”字,可以勉強把它分作兩句,在盤銘中這位置上是“宗彝盤”,就無法分作兩句了。
銘:□□□□,虔龏(恭)盟祀
盤銘:甾廣啓邦,虔(恭)(盟)祀
銘前四字漫泐不清,盤銘第一字上部稍有磨損,當爲“甾”字,讀爲“載”。《說文》:“甾,東楚名缶曰甾。象形。”段玉裁注:“缶下曰瓦器,所以盛酒漿……像缶之頸少殺。”許慎說字爲象形是對的,但許慎和段玉裁都把甾說成是陶缶則是不對的。甾本像竹藤編的筐簍,從甲骨、金文甾字的構形即可看出。
“甾”之部精紐,“載”亦之部精紐,兩字雙聲疊韻,故得通假。載,語助詞,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強語氣的作用。《篇海類編·器用類·車部》:“載,語助也。”《詩·鄘風·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毛傳:“載,辭也。”“啓”,開也,開拓。《廣雅·釋詁三》:“啟,開也。”《詩·魯頌·閟宮》:“大啓爾宇,爲周室輔。”《韓非子·有度》:“齊桓公併國三十,啓地三千里。”“啓邦”猶啓疆,謂開拓疆域。黃組卜辭《甲骨文合集》36528有“甾伐四邦方”與“甾廣啓邦”句式類似,“甾”字用法相同。“甾廣啓邦”是說廣開疆土。
第二句的“龏”,讀爲恭,盤銘有疊加聲符“兄”。“盟”字所從的明字偏旁不是日而是田,可能是筆誤。“盟”指結盟、盟誓。古代諸侯爲釋疑取信而對神立誓締約的一種儀禮,多殺牲歃血。《詩·小雅·巧言》:“君子屢盟,亂是用長。”毛傳:“凡國有疑,會同,則用盟而相要也。”《春秋·隱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孔穎達疏:“天子不信諸侯,諸侯自不相信,則盟以要之。凡盟禮,殺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違背,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祀”指祭祀。古代對神鬼、先祖所舉行的祭禮。《書·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孔傳:“敬鬼神以成教。”《國語·魯語上》:“夫祀,國之大節也。”“虔龏(恭)盟祀”是說虔誠的對待諸侯間的盟誓和祖先神靈的祭祀。
銘:(以)畣(答)[揚]皇卿,(柔)新(親)百黹(?)
盤銘:卲(昭)(答)皇(卿),(協)(順)百黹(職)
第一字銘拓本漫泐不清,各家均釋爲“(以)”,“”字之下各家或作缺釋符號“□”,或補釋“揚”字,從《集成》拓本看“”字之下明顯無字。盤銘作“卲(昭)(答)皇(卿)”,“卿”誤作“”,銘亦同。“昭答”,表示誠敬地酬答。亦見於秦公鎛:“卲(昭)合(答)皇天”。
第二句《大系》、《銘文選》等均釋爲“親百黹”,於“”字無說。《集成》(增補本)釋爲“(固)親百黹”。謝明文釋爲“(柔)新(親)百黹”,於“黹”字存疑。第一字隸定爲“”,讀爲“柔”,可備一說。徐仲舒、王輝將該字隸定爲“”,讀爲“協”。從盤銘看所釋“黹”字不錯,“百黹”讀爲“百職”大致不誤。“百職”,即百官。《漢書·百官公卿表》:“官失而百職亂。”
銘第二字釋“新”釋“親”均不確,從盤銘看此字應隸定爲“”,從竞川聲,讀爲“順”。“協順百職”是說協調理順百官,文從字順。釋“”讀爲“柔”,“柔順百官”還可以講得通;釋“”讀爲“固”不確,此字明顯不從“古”。“固順百官”講起來也有點扞格。
銘:蜼(唯)今小子
盤銘:(唯)今小子
謝明文從李學勤先生將“今小子”改釋爲“蜼今小子”,且讀“蜼”爲“唯”,上面已講過此字確應釋爲“”,依張政烺先生也讀爲“唯”。但李先生認爲這裏的“唯今小子”和前面的“余唯今小子”都是晉公的自稱,值得商榷。謝明文文章引陳劍先生之說,認爲“‘雖今小子’語省略了主語‘爾’(可視作承下‘整乂爾家’之‘爾’而省;或者本亦可不說出且爲避免與下文重複),系另起一端引出對其女的告誡。此‘小子’是晉公對其女的稱呼,與前文晉公曰‘余蜼(唯)今小子’之‘小子’乃晉公對先人、神鬼而言是自稱不同。”我贊成陳、謝之說。上古男女均可稱子,《廣韻·止韻》:“子,子息。”《儀禮·喪服》:“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鄭玄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毛傳:“之子,嫁女也。”《孟子·告子下》:“逾東家牆而摟其處子。”趙岐注:“處子,處女也。”
銘:整(乂)爾家,宗婦楚邦。
盤銘:(敕)(乂)爾家,宗婦楚邦。
第一句各家均釋爲“整辥(乂)爾容”,謝明文改釋“整(乂)爾家”。從拓本看,第四字釋“家”是可信的,盤銘亦爲“家”字。但第一字是否是“整”字,值得懷疑。從盤銘看,此字爲“”,從言敕聲,應是“敕”的異體。從銘的幾個拓本對照來看,此字也是“”字,“束”和“攴”的中間是“言”字而不是“正”字。盤銘“言”字在“敕”字之下,與銘稍異。敕,整飭,治理。《爾雅·釋詁》:“敕,理也。”秦公簋:“萬民是敕。”《韓非子·主道》:“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陳奇猷校注:“此謂賢者理其材,以備君之任用。”《漢書·息夫躬傳》:“可遣大將軍行邊兵,敕武備,斬一郡守以立威。”顏師古注:“敕,整也。”“”,同乂,治理之義。敕、辥爲同義詞,故可並列連用,如作冊封鬲的“諫(敕)辥四或(國)。”“敕乂爾家”是說治理好你的家室。
“宗婦楚邦”兩銘無異。“宗婦”謂大宗子之婦。“宗婦楚邦”是說作楚國的宗婦,也就是做楚國國君的嫡妃。從這一句可知孟姬是嫁給了當時在位的楚王。
銘:烏(於)(昭)萬年,(晉)邦隹(唯)雗(翰)
盤銘:烏(於)(昭)萬年,(晉)邦隹(唯)雗(翰)
銘“烏”《大系》、《銘文選》讀爲“於卲”,謝明文讀爲“於昭”。盤銘第二字與銘結構稍異,從尸從,應隸定爲“”,當爲聲符,亦當讀爲“昭”。該字中部似爲匕,實爲卜字的訛變。“於昭”就是明顯,顯著,顯揚。“於昭萬年”,就是顯揚萬年。
“翰”,輔翼之義。盤銘“翰”字所從的“隹”刻畫有些變形。《詩·大雅·崧高》:“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唐顏真卿《郭公廟碑銘》:“昔申伯翰周,降神於維嶽;仲父匡晉,演慶於筮淮。”“晉邦唯翰”一語楊樹達認爲“晉當爲楚之藩翰”,《銘文選》認爲“晉國是你的楨榦”,吳闓生、于省吾、謝明文則認爲銘文說的“是以楚爲晉之藩翰”。李學勤先生也認爲“意即爲晉國的輔翼”。謝說:“‘晉邦唯翰’的‘晉邦’應看作是‘翰’的受事者,晉公 之女則 是‘翰’隱含的施事。‘晉邦唯翰’應即‘翰晉邦’,可能是爲了與上句‘年’合韻且湊成四字句,所以把‘翰晉邦’說成‘晉邦唯翰’。”謝氏之說完全正確,在這裏晉侯不可能把自己的國家說成是楚國的“翰”。
銘:永(康)寶。
盤銘:永(康)寶。
“永寶”與秦公鎛的“(其)康寶”,語例相同。盤銘的“寶”字所從的“貝”刻成了“杲”。《銘文選》將“”讀爲“康”,解作“安,安好。“永康寶”,就是“永遠安好保守此器”。
竊以爲“康”通“庚”。“庚”有賡續,繼續之義。《詩·周頌·天作》:“彼作矣,文王康之。”陳子展直解:“古文康、庚字形相似,音相近,故得通叚也。”《詩·小雅·大東》:“東有啓明,西有長庚。”毛傳:“庚,續也。”黃侃《春秋名字解詁補誼》:“古文賡從庚,庚亦續也。”“永康寶”就是“賡續不斷地永寶此器”,也就是“子子孫孫永寶用”之意。
總之,晉公和晉公盤都是晉公爲其長女孟姬出嫁所作的媵器。兩銘除器名部分字不同外,其餘基本相同。銘文可分爲三個段落。第一段從開頭到“孔嘉晉邦”,是晉公述說始祖唐公和父親憲公的功業,第二段從“公曰”到“(協)(順)百黹(職)”,是晉公自述,表白自己的作爲,第三段從“(唯)今小子”到結束,是晉公對女兒的告誡和祝福之辭。
現語譯如下:
在周曆的某年正月初吉丁亥這天,晉公說:我的始祖唐公,接受了大命,輔佐他的父親武王,以威嚴的戒令管理衆多的非華夏部族,開拓疆域,達到大廷之國,衆多方國莫不臣事天子。成王命唐公建都於京師,在衆多被征服的部族的土地上做主宰,建立自己的國家。……。我顯赫的父親憲公……顯赫的神靈在天上……,讓晉國甚爲美好。晉公說:我這個小子,效法先王,秉持其德肅敬如常,安和所有諸侯國,衆邦沒有誰莫不日日恭順於晉邦。我收羅才俊之士,友其賢臣,以安治有周王朝,小心謹慎地輔佐天子,國事不管好壞,都以敬畏之心待之。鑄造大女兒孟姬的嫁妝(銘:四件。盤銘:祭祀用的盤)。孟姬你這孩子,(嫁到楚國後)整治好你的家室,作楚國國君的嫡妃,昭顯萬年,藩翰晉國,世代不斷地永寶此器
最後要討論的就是作器的晉公是誰的問題。
唐蘭、郭沫若、楊樹達诸先生依據銘文有晉公自稱“余今小子”認爲“”當讀爲“午”,史載晉定公名“午”,故認爲作器者就是晉定公。李學勤先生將“余今小子”改釋爲“余蜼(唯)今小子”,認爲“蜼”讀爲“唯”,不是人名,否定了定公說,並提出平公說。認爲晉公嫁其元女,“宗婦楚邦”即爲楚王夫人,在春秋時期歷史上是一件大事,是一次政治聯姻。《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即位不久的楚靈王派椒舉到晉國,表示願與諸侯結歡,同時請婚於晉,晉平公許之。次年,晉平公親自送女出嫁楚國。楚靈王得位於弒君,爲了鞏固自己地位有意與諸侯結好,特別想拉攏晉國,而晉國這時已走向衰落,也願乘機與楚國消除爭端。在此背景下晉、楚聯姻。所以,他定此晉公爲晉平公彪。作器年代是晉平公二十一年(前537年)。
晉公盤出現後,明確作器的晉公之父爲憲公。晋定公之父是頃公,晉平公之父是悼公,這就否定了作器者平公說和定公說。上面已經講過,“憲公”即“獻公”,他比頃公早了八代一百三、四十年,比悼公早了六代一百多年。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晉獻公娶於賈,無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另外還有三個兒子,一共八個兒子,太子申生在立儲的變亂中自殺,重耳逃到狄國,夷吾逃到梁國。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九月去世。十月,里克在守喪的草廬裏殺死了奚齊(15歲)。荀息立公子卓(2歲)爲君。十一月,里克在朝堂上殺死了公子卓。齊隰朋率軍隊會合秦國軍隊送夷吾回國繼位,是爲惠公。惠公在位十四年,前637年去世,太子圉繼位,是爲懷公。第二年春,秦穆公又護送在外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回國,殺死懷公,即位晉侯,是爲文公。
在這期間,晉國先後繼位的有公子卓、惠公夷吾、懷公圉和文公重耳。懷公是獻公的孫子,可以排除在外;公子卓在位不到一個月,且是個兩歲的小孩子,所以,嫁女於楚的晉公只能是惠公和文公。
晉惠公夷吾是文公重耳的異母弟,在獻公末年立儲的變亂中逃到梁國,獻公死後,依靠秦、齊的勢力回國繼位。據史書記載看,在位的十四年中,主要安定國內和處理周王室的變亂,以及與秦國的關係。這時,楚國國力還不是很強盛,晉國與楚國既未結盟,來往亦少,又沒有發生過大的衝突。晉、楚聯姻沒有政治上的需求。況且,惠公即位時不過十七、八歲,死時也就三十二、三歲,不可能有成年女兒出嫁。所以,惠公夷吾嫁女與楚王的可能性較小。
我認爲此晉公極有可能是晉文公重耳。銘文中晉公自述“秉德秩秩,協燮萬邦,哀哀莫不日(卑)(恭),余咸畜胤士,乍馮左右,保乂王國,刜,以嚴虩若否”的話語,都與晉文公重耳一生的作爲相合。文公重耳精明能幹,十七歲時就有賢士趙衰、狐偃咎犯(其舅父子犯)、賈佗、先軫和魏武子等五人。獻公二十二年(前655年)因驪姬陷害,獻公追殺,於是逃到他的母國——狄國,跟隨他的有十多位賢士,後來都是治國的棟樑。狄國把討伐咎如所獲的叔隗嫁給他,生伯儵(shu)、叔劉。在狄五年,晉獻公去世。有人就勸他回國繼位,他認爲父親去世,不能守喪,貪戀君位,恐起禍端,於是謝絕了。其弟夷吾繼位後又派人追殺,於是離開狄國,流亡齊國,齊桓公把同宗女兒嫁給他,在齊五年,後經過曹、宋、衛、鄭,到達楚國,楚成王盛情接待,在楚住了幾個月,惠公十三年(前638年)受秦邀請離楚赴秦。秦穆公把同宗女兒五人嫁給重耳,其中包括晉太子圉的妻子懷嬴(後稱辰嬴),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去世。十二月,秦穆公派兵送重耳回國,即位晉侯,這時重耳出國逃亡十九年,時年三十六歲。他的一生兩次被追殺,顛沛流離,最終又得到君位,勵精圖治,施展抱負,成爲春秋五霸之一,正所謂“國事不管好壞,都以敬畏之心待之”。
在楚國,楚成王以相當於諸侯的禮節接待,臨走時又以厚禮相贈。楚成王曾說:“子即反國,何以報寡人?”重耳說:“羽毛齒角玉帛,君王所餘,未知所以報。”成王說:“雖然,何以報不穀?”所以,極有可能重耳在即位後的元年到四年之間,此時楚成王年45——48歲,晉文公重耳爲了報答楚成王的盛情接待,並希冀獲得楚國的支持,故在此时有可能將女兒嫁給楚成王。再後就不可能了,因爲晉國在重耳主持下逐漸興盛起來,並與秦、齊等大國結盟,於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四月,會同齊師、秦師與楚人戰於城濮,楚師敗績。晉國此時強盛,成爲霸主,晉、楚從此交惡。
出嫁的女兒孟姬不會是重耳的親生女兒,因爲重耳已將女兒嫁於趙衰,生有原同、屏括、樓嬰三子[13]。重耳流亡狄國,與狄女季隗只生有二子,《左傳》記載在重耳即位後“狄人歸季隗於晉,請其二子”,意思是將夫人季隗送回晉國,將兩個孩子留在狄國。不管“二子”中有無女兒,他們都留在了狄國,所以不可能出嫁楚王。重耳與齊女相處五年,未聞有生育,即就是有子女,這時也只不過六七歲,還未成年;秦國之五女,如果生有子女,那就更小了。所以,出嫁楚王的孟姬只能是文公同宗中之長女。
注釋
[1] 謝明文:《晉公銘文補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 李學勤:《晉公的幾個問題》135頁,《出土文獻研究(第一輯)》文物出版社1985年。
[3]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科學出版社1958年重印本。
[4] 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增補本)12089,中華書局2007年。
[6]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河北滄縣肖家樓出土的刀幣》,《考古》1973年1期。
[7] 唐蘭:《釋眞》,《唐蘭先生金文論集》31頁,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8] 陳劍:《釋》,《追尋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跡——李學勤先生學術活動物五十年紀念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9]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55頁,中華書局2004年。唐蘭:《晉公考釋》,《唐蘭先生金文論集》15頁,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231頁,科學出版社1958年重印本。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587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
[10] 李學勤:《晉公的幾個問題》135頁,《出土文獻研究(第一輯)》文物出版社1985年。謝明文:《晉公銘文補釋》237頁,《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1]張政烺著、朱鳳瀚等整理:《張政烺批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整理稿)》160頁,中華書局2011年。
[12] 見謝文明:《晉公銘文補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237頁注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3]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注:“趙姬,文公女也。”《列女傳》卷二“晉趙衰妻:晉趙衰妻者,晉文公之女也,號趙姬。……及反國,文公以其女趙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
2014年4月10日初稿
2014年6月17日定稿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6月2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6月22日。
点击下载附件:
所謂“”字,似應釋為“生”。該字圖作,左半筆劃未剔鏽,可補作。“君百生乍邦”應讀為“君百生(姓),乍(作)邦”。
,盤銘所謂“啓(寶)□虔今(?)”,似當釋讀作“嚴寅(從示)龏(恭)虔”,“今”屬下讀。,
盆及盘皆为铸铭,不是刻铭。
后生认为,“协”字还是当如谢明文先生释为“”,在字形及音读上自有道理。
图版7“乂爾家”上之字當釋爲“諫+攴(簡)”。
這是近年見過最重要的銘文了,可喜的是銘文圖版也很清晰。吳先生大作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我反復讀了幾遍銘文,感覺還有一些疑難,不過有一些地方還可略加補充:
第5行:莫及。“莫”後是“及”字。
第8行字序應更正爲:“(寵)名(?)不□”。
第9行應改釋爲:“台(以)嚴(?)(恭)□虔,今台(以)乂朕身”。
第14行應改釋爲:“作虎左右”,“虎”應讀爲“吾”或“乎”,但其字肯定不是“馬”或从“馬”之字。
第17行“”字可參《毛公鼎》(《集成》2841)“”、“”,是从“爿”从“筐”(“筐”字從劉雲釋)之字,亦應如《毛公鼎》釋爲“將”。
第18行:“以答皇卿(享)”,“卿”字原文未破讀。 ,圖版4原釋“嘉”之字疑為“靜”。參看《新金文編》第574-575頁“嘉”字、623頁“靜”字。
接上樓:
此字左上殘泐,但隱約可以看出其上部與“生”的上部相符,而與“嘉”的一般形體左上作“ ”形有別。另外,此字右下從“又”。這兩點都與“靜”更相符。
補第5樓:10342倒數第四行第二字亦當釋讀爲“諫+攴(簡)”。
如果战国兄所言可靠,那么对一下笔法
章法、排法。楚人欣赏嫁妆,
当有煤老板,土豪金之叹。还有下家会接盘吗。
“啓(寶)□虔今(?)”這句話文意難明,試說明如下:
吳先生所釋“啓”,細審照片實為嚴字,金文習見,不當析為二字。
下一字當隸作,右旁秦公簋讀為寅,此處可照此讀。
所釋虔字未見上部虎頭,細審照片其上部似為一橫,或當釋作天。又,寅與天之間似為墊片所在,可能沒有銘文。
“天”下一字釋今,恐非,我們認為此形當為命字之殘,原因可能與1樓所論“生”字情況同。
因此這句話當重新釋作:“嚴(寅)(恭)天命”,秦公簋銘文有“嚴恭寅天命”之句,可為佐證(《集成》4315)。
,纠正第四楼;
徐中舒先生释为“叶”也是有理有据的,后生一时未查,抱歉。此字也可分析为从叶字古文从声之字,《清华简>"祭公“传世有作“葉公”者。
需要注意的是,秦公簋與晉公盤不僅都為春秋器,而且銘文結構也相同,都是先述先祖功績,後表決心。尤其是稱述先祖部分內容非常相似,可以對讀。
第5行:莫,之字似應是“殳”字,與字右旁所从幾同;字左似从“長”。
睡午觉起来浏览各楼的意见,才看到第14楼学者已经将晋公盘和秦公簋铭文联系起来。如果我说之前没有看到这一意见,肯定不会有人相信了,呵呵,但是事实是如此。当然这个无关紧要,吴先生文中已经引了一些秦公诸器铭文中的材料。
第五行原释为“秉(?)”之字当释作“殳”。“莫殳”即柞伯鼎铭之“无殳”,意义与“不廷”相近,皆指不服王化、不臣贡周室之地。故“莫殳”当属上读,与“不廷”连用。“广闢四方,至于不廷、莫殳”意谓开辟疆土以至于原本不服王化的蛮荒之地。
所謂「建宅京師」,可直接讀為「建都京師」,如《天子建州》甲01「邦君建之以【土宅-都】」。
盤銘:(殽)(畏)百(蠻),廣(闢)亖(四)方
…………“”,即殽字的異體,讀爲敎。“”即“畏”,讀爲威。敎威,蔡侯產劍作(威教)。威,威嚴;教,令也;《荀子·大略》:“以其教出必行。”楊倞注:“教,謂戒令。”威教,威嚴的命令。“百蠻”,就是以威嚴的戒令管理衆多的非華夏部族。
殽畏,據已有的說法,或當讀爲“暴威”;
又蔡侯產劍銘文末二字若釋爲“”可信,或亦可讀爲“威暴”。
,第5行: ——此字或是“敬”字?連下讀,“敬王命”? 第14行應改釋爲:“作~左右”, ——此字釋爲“虎”好像也不大合適,因下文“虔”字所從虎頭與此字形有別。 懷疑此字爲“伏”字,是將人形與犬合筆而成? 若如此,則“作伏(備)左右”,或讀爲“作伏(馮-憑)左右”皆可講通? |
若句讀稍加修改,似乎可以看出銘文的押韵情况:
左右武王,陽部
(殽—暴?)(畏—威)百(蠻),
廣(闢)亖(四)方,陽部
至于不廷,耕部
莫[不]秉(?)(敬?)王命。耕部
(唐)公建(宅-都)京(師),君百(生?-姓?)乍(作)邦。東部
,盤銘:君百乍(作)邦
所謂“ ”字字形結構實為从言,从衣,从刀。“刀”形反置。相似字形如 童麗君柏編鐘 之,只不過後者為“初”之異體。 ,
晉公[奠/皿]、盤與春秋早期的秦公鐘、鎛(《集成》262-269)及春秋中期的秦公鎛、秦公簋((《集成》270、4315)所使用的語詞具有較大的一致性,而與後者的一致性似乎更明顯。
晉公[奠/皿]、盤及秦公諸器銘文中的一些詞語或表達,似乎帶有秦、晉方言特色,如“永康寶”、“永寶宜”,“胤士”。另外,如“咸畜”、“昭答”,及“虩”的動詞用法——秦公器“虩事”、晉公盤“以嚴虩若否”,少見於別的金文,或許也帶有地方特色。這是一點初步的推測,是否妥當請方家指正。
“以嚴虩若否”,可參毛公鼎“屏朕位,虩許上下若否”。
盤銘:刜
……但細觀銘各拓本,第二字上部確從向下的雙手,但中部從今從冊,下部從雙手上舉,明顯不是“”字,當隸定爲“”。盤銘則作“”,原篆爲“”上部省去雙手,中間所從草頭的“冊”與公盤的“”字上部所從相同。該字與銘的“”應爲一字之異構。與該字相近或者相同的字還見於Ⅱ式鐘和簋。在簋中原篆爲“”,是用作人名。鐘中原篆作“”,用作動詞,銘文是“克明氒(厥)心,疋(胥)尹궋氒(厥)威義(儀),用辟先王”。同坑出土的묬簋銘云:“뻻皇且(祖)考래(司)威義(儀),用辟先王。”可證“”與“司”的詞義相同。
“”即“捵”字,通“腆”,指國主。……或通“敟”、“典”。“”、“”也可能就是“典”的別體,義爲主,主持,掌管。
————按:“刜”後之字或當是“侖”字。文中所引的其餘字形,明顯是從“亼”作,“亼”與“冊”合在一起自是“侖”字。
,余咸畜胤士,【之】
乍伏(備?)左右,【之】
保(乂)王國,【職】
刜(侖?),【?】
台(以)(嚴)虩若否。【之】
——從韻腳看,吳先生將“”讀爲“畏忌”說不定是正確的。
,銘文中被隸定為和的两个字實从“弓”,與人旁不同(如本銘中“保”字所从)。前者据字形分析當為“开弓”義,實為“𢼄(啓)”之分化字。開𢼄(啓)為同源詞,今人猶言“開弓”,可為旁證。吳先生以為“忌”字之借,其說可從(之脂相通,參看樓上“曰古氏”先生帖)。“弓佋”當即“弨”字异構,《說文》訓為“弓反”。
所謂的“馮”字,从彡犮(犬)聲,當釋為髮,讀為“蔽”,屏障之義。
胡猜一个:
战国先生以为铭文为铸铭,当是。
由此出发,很怀疑第5行“莫”之“”字就应该如吴先生所说是“秉”字,而下为“敬”字(参《战国古文字典》781-783页,即三晋系文字中的“敬”字都没有左下方的“口”,而且只有三晋系文字的“敬”字有此特征,正与此字形左部基本相符);——(结合辞例)若能够确定此字为“敬”字的话,那这两个字形之所以如此写法似乎可以做这样的猜测:大概是因在铸造过程中铭文范产生了脱落错位(参下文“合”字所从的“口”笔画不全,似乎亦是笔画脱落导致),导致“秉”字的下部的笔划移到“敬”字右上方,并与攴字上部黏连结合,从而产生了两个“怪字”?
【不廷】莫[不]秉敬王命
金文中有类似的辞例表述:
公曰:弓,女(汝)敬共(恭)辝(台)命——(叔弓镈)
遂不敢不敬畏王命——(駒父盨盖)
当然,上面单先生以为上字为“及”,也可以读通。莫[不]及(急?)(敬?)王命。
但恐不能將“王命”連下讀,读成:王命(唐)公,建(宅-都)京
(師),君百匕(辟?)乍(作)邦。——虽然如此读,“敬”字亦入韵,但文意上似不通。因为周天子分封给诸侯某地,以当时情境来看,似不可能指定诸侯定都之事的。
另外,上面海天先生读“宅”为“都”应可信。以此来读金文中的“宅”字,如何尊“初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秦公钟“我先且(祖)受天命,商(賞)宅受或(國)”;秦公簋“不(丕)顯朕皇且(祖)受天命,鼏(宓)宅禹責(蹟)”,其中的“宅”皆当读为“都”。
由此可知,秦公簋“鼏”字,过去多据《说文》读为“宓”,现在看来其实是个从“鼎”声的形声字,就应该读为“定”,“鼏宅”即当读为“定都)。上古音定、鼎皆端纽耕部,故可通用。
不知秦公簋“鼏宅”读为“定都”是否已有学者谈到过?
宅自宅,都自都,意思不完全一樣,不宜牽合為一。《天子建州》“天子建之以州”、“邦君建之以宅”、“大夫建之以里”、“士建之以室”是講各級貴族居處之所的名稱,既有晉公盤的“建宅京師”一語”(上面“曰古氏”提到秦公鐘的“賞宅受國”也可參),似宜推知《建州》篇的“宅”字不當破讀為“都”,而就應是“宅”,海天兄意下何如?
,或可釋為“靈”,讀為“令”。
刜,,釋為“威儀”。,尸、啟皆聲。尸常用為夷,威儀亦作威夷。刜,讀為拂,輔弼。,典,主。此與 鐘“疋(胥)尹典氒(厥)威義(儀)”義近。
, 晉公盤的銘文,吳文說“盤內壁刻銘文七處”,3樓“戰國時代”先生則認為盆及盤皆爲鑄銘。
仔細看盤銘照片,似可確定盤銘是刻的。盤銘筆劃入器較淺,筆劃較細;字體多不規整,手寫感非常突出(刻也是一種書寫,只是過程澀滯、緩慢);許多筆劃末端尖細;很多本來應當是弧筆的筆劃被寫成幾道方折。所有這些特徵,都與刻寫的方式相符。
銘文是鑄是刻的問題,可有以下證據證明是鑄出:
1、全銘分為七處,每一處為一塊貼在內范上的銘文范片,看銘文的照片,范片邊緣痕跡均清晰可見。
2、第三片中字損之處常常在范片裂開之處。
2、全銘為鑄出,並不排除鑄好之後再加補刻。但全銘連一處補刻痕跡都沒有。
学习了。谢谢战国先生指教!
是不是在下老眼昏花?为什么无论怎么看都觉得铭文的笔画是凸出来的呢?
因此這句話當重新釋作:“嚴(寅)(恭)天命”,秦公簋銘文有“嚴恭寅天命”之句,可為佐證(《集成》4315)。
根據黃杰先生的看法,“克囗亢猷彊魯宿靈囗囗不虩虩在[上]”的“克”與“猷”(從黃杰先生釋)之間只有一個字,這個看法可能是對的;那麼其左邊一列的“靈”下與“不”之間,可能也容不下兩個字,黄杰先生在38楼的释文中也在“不”前只保留一个空囗,当是对的,也就是“靈”下的那個不識字應該與“不”字連讀,這個不識字的意思可能和“莫”、“罔”的意思相似。這幾句銘文是用韻的,是用陽、耕、東三部合韻,故此段可能應該斷句為(参考黄杰先生的釋文,文字用寬式):
我烈考憲公,(東部)
克亢(抗)猷彊。(阳部)
武魯宿靈,(耕部)
囗不虩虩在[上]。(阳部)
辝(嗣)嚴寅恭大命, (耕部)
台(以)乂朕身,
孔靜(靖)晉邦。(东部)
其中“克亢(抗)猷彊”的意思相當於後來說的“奮發圖強”。
“武魯宿靈”句中的“靈”是神靈、靈魂,指唐公、憲公之靈。“武”為神武,“魯”為嘉美,“宿”讀為宿將、宿學之“宿”,義同“素”,舊、久義,這裡可以理解為恆久的意思,都是修飾“靈”的。“武魯宿靈,囗不虩虩在上”是說先公们神武、美好、永恆的靈魂,無不赫赫在天上。
再胡猜一個:
余咸畜胤士,乍伏(備?)左右,保(乂)王國,刜(侖?)(畏?)(忌?),台(以)(嚴)虩若否。
今按:“刜(侖?)”二字,或可讀作“拂戾”,又作“怫戾”、“弼戾”、“悖戾”。《說文》:“蜦,蛇屬,黑色,潛于神淵,能興風雨。从虫侖聲。讀若戾艸。蜧,蜦或从戾。”故“侖”聲字與“戾”聲字可通用。
諸詞出處:
马融 《长笛赋》:“牢剌拂戾,诸賁之气也。” 清恽敬《历代因革论八》:“故养生不至于拂戾,趋事不至于迂回。”
《新唐书·韦皋传》:“礼让行于殊俗,则怫戾者化。” 杨笃生《新湖南》:“入其塾,则諢笑之声謞謞然;适其野,则气息怫戾,容色愁惨。”
《說文》:“盭,弻戾也。从弦省,从盩。讀若戾。郎計切〖注〗臣鉉等曰:盩者,擊辠人見血也,弻戾之意。”
《淮南子·说林训》:“临淄之女,织紈而思行者,为之悖戾。”高诱注:“悖,麤恶也。”《旧唐书·萧遘传》:“ 时溥 恃勋坏法,凌蔑朝廷,而抗表请按侍臣,悖戾何甚?”宋司马光《闻喜县修文宣王庙记》:“犹有狂愚傲狠之民悖戾而不从者,於是鞭朴以威之。”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如林灵素者流……盖不惟与清浄之旨大相悖盭。”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二:“﹝顺治﹞九年壬辰会试,以第一名程可则悖戾经旨,特旨除名。”
“百”,讀爲“百辟”,辭例可參:
晉公銘中那個被釋為“𤤧”讀為“柔”的字,在銘文中也出現了兩次,原拓片放大一下看是這樣的(《集成》10342,名“晉公盆”):
第一個字形殘泐得厲害,第二個字形虽然有点漫漶,但细看分明和盤銘上的寫法是一致的,下面是“曰”,上面左旁是“丰”,右旁是“十”,只是把丨中間的圓點寫作圓圈狀了。那麼第一個字形顯然就是殘存了上面左旁的丰和右旁的十的圓圈,故這個字仍當從《大系》和《銘文選》釋為“”為是,讀為“協”。
,
協燮萬邦,𫌻[𫌻](殷殷)莫不日䫌。
按:殷殷是憂貌,《爾雅·釋訓》:“殷殷,憂也。”這裡是為國事心懷憂慮的樣子。
“䫌”《說文》訓“傾首也”,段注:“按《釋魚》:‘左倪右倪’,郭注:‘行頭左俾右俾。俾亦作庳。’皆非是,其字正當作䫌。”是此字與“俾”通用,銘文中即當讀為“俾”,《爾雅·釋詁》:“俾,使也”,又《釋言》:“俾,職也。”郭注:“使共職也。”銘文中當為“使”義。
其後一字當是邊境的“境”字之繁構,上象雙手樹林木(即封樹,疆界的標誌)形,境為家邦的疆界,故從宀(房屋的象形)會意。下面的“詋”字實是後來的“𧫙”字,同“競”(《集韻》“競”或作“𧫙”,亦作“傹”),段玉裁云:“(競)古音在十部,讀如彊”,本為陽部字,故從“兄”聲。先秦典籍或以“竟”字為之。這裡讀為《左傳·哀公二十三年》“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与有職競焉”之“競”,杜注:“競,遽也”,“競”本訓“逐”,引申為操持搭理,亦含有繁忙勞碌意。銘文中的“俾競”即相當於傳文中的“使……競”,“俾(使)”不是說使別人,而是使自己的意思。
“殷殷莫不日俾競”意思是為國事心懷憂慮,莫不每日使自己(為政務)繁忙操勞。
從用韻上看一下也比較合適:
余唯今小子,
敢帥井(型)先王,(陽部)
秉德秩[秩],
協燮萬邦,(東部)
殷殷莫不日俾境(競)。(陽部)
說史墻盤銘文之“宖魯”與晉公盤之“魯”
黃傑先生說“宖魯”為“強禦”,其說甚是。我也曾有過相同看法(見王志平:《清華簡<皇門>異文及相關問題》注11,《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五輯第76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其中引章太炎先生論“弘毅”當為“強毅”的資料,也是我提供給志平兄的。
余咸畜胤(俊)士,乍馮(朋)左右,保乂王國,刜,台(以)嚴虩若否。
按:所謂“馮”字,盤銘是在“犬”左加彡,盆銘是在“犬”的頸部加彡,疑當是“尨”字,如何解釋待考,但這句是做左右幫手的意思還是比較明白的。
“刜”字當讀為“弗”。
此後一字當從吳先生釋“典”,盆銘中的該字上從𦥑,則當從吳先生說釋“捵”,在銘中疑均讀為“殄”,“弗殄”同於《詩》中的“不殄”,不絕也,如《緜》:“肆不殄厥慍”,《桑柔》:“不殄心憂”,《雲漢》:“不殄禋祀”等等。
此後一字當是“震”的傳抄古文“𩆉”的原字形,傳抄古文的這個字形中的“旦+戈”的部分當是金文“畏+戈”(即畏或威字)形之訛變,此字從雨從火從畏,蓋謂雷霆震擊有火且可畏,是個會意字。銘文中當讀為“振”。
“震”後一字,盆銘從弓從作,前人已釋為“作”。盤銘中的字看上去似從弓從啟,然參考盆銘看,疑其字形當有訛誤,它右邊本來也是想寫個“作”,寫法是“乍+攴”,但是它把“乍”這部分寫錯了,類似“戶”形,但又不同,可參看“將廣啟邦”的“啟”字。所以這個字疑仍當釋“作”,訓“興”。“振作”是振奮、作興,後世“振作”的意思與此略同,但在先秦“振作”並非固定詞語,銘文中當是“振旅作(興)師”的省語,即興師出征的意思。
“嚴虩”即“嚴嚇”,威嚇、震懾之意。
“若否”當如吳先生所釋,“若”為順,“否”為不順,就是“逆”。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我蓄養很多胤士,做我的左右幫手,保衛治理王國,不斷振旅興師,以威懾那些或順或逆(的方國)。
,
抱歉,我之前曾蒙王先生惠赐他的大作,并曾引用过,没有注意到到孟先生的这条意见。45楼所云,是这几天看到晋公盘铭以后写的。
秦公鎛(《集成》270)、秦公簋(《集成》4315)、陳純釜(《集成》10371)原释“敕”之字实与晋公[奠/皿]、晋公盘铭中从言、柬、攴之字及金文“谏”字为一字,当释为“[柬攴]”,读为“简”,意为治。
我只是附議一下黃先生的觀點而已。心心相印,豈非讀書考古之一大樂事歟?
回复蒿耳先生:先生的观点发表在先,“附议”实不敢当~~~能和先生观点相合,很高兴~~[握手]
连吴镇烽先生也能写出姬仇这种违背先秦姓氏规则的称呼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