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黎楠:從歷史流變辨“气”與“氣”——兼談“餼(饩)”字
在 2014/9/5 10:19:58 发布

 

從歷史流變辨“气”與“氣”

——兼談“餼(饩)”字

(首發)

 

黎楠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气”“氣”二字有著明顯的字形上的聯繫,卻又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繁簡字問題,通過對現有資料的梳理和考察,“氣”與“氣”經過了數千年的流變,簡單地說,“氣”爲古“气”字,“氣”爲古“餼(饩)”字。另外,本文只就現有材料作“气”“氣”二字的辨析,兼及餼(饩)字,但不過多涉及文字的具體考釋。又因爲“餼(饩)”從“氣”得聲,“氣”從“气”得聲,顯然三字的字音聯繫很是密切,因此下面主要考察字的字形和意義。

一、釋气

(一)气的字形及意義

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對“气”的文字考釋仍然衆說紛紜,有人認爲是象形字,也有人認爲是指事字,莫衷一是,其具體的各家說法可參看杜清雨的《甲骨文“气”字構形試析》[1]一文中前半部分的研究綜述,不再贅述,只就比較基礎的材料和認可的觀點來談。“气”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其後金文、簡帛文字、小篆、楷書等都有出現,下面一一介紹。

“气”的甲骨文字體根據《新甲骨文編》等統計共有20種,作(合12532942122657)等形。據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气》[2]一文考察,“气”字在甲骨文中有3種用法:一是乞求之“气”(乞、气本是一字,乞的字形從气省變而來,宋人鄭樵的《通志》、明人徐官的《古今印史》已經指出,此處及下文作爲偏旁的乞本可寫作气,但出於打字排版方便的考慮,仍使用通行字體),二爲迄至之“迄”,三是終止之“訖”。而對於“气”的造字本義,于先生並未明言,只談了用法。

“气”的金文字體則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早期金文的寫法與甲文類似,作(天亡簋,集成4261),後爲與“三”區別而寫作(洹子孟姜壺,集成97309729)。“气”在金文中有2中含義:一是乞求之“气”,如洹子孟姜壺銘文“洹子孟姜用气(乞)嘉命,用祈眉壽”[3],雝公緘鼎銘文“用气(乞)麋壽,萬年無疆”[4]。二爲終止之“訖”,如天亡簋銘文“丕克气(訖)卒王祀”[5]

“气”字在戰國的簡帛中也有出現,不過楚文字的形體與甲金文差異很大,不如睡虎地秦簡的字體有價值。秦簡作(睡.115),原文爲“以气(乞)鞫及爲人气(乞)鞫者”,可見“气”在此處仍用爲乞求之“气”,與甲骨文、金文一脈傳承。值得注意的是,睡虎地秦簡同時也出現了“氣”字,具體見後文。

“气”字在小篆中的字體則主要見於《說文解字》,作,作爲偏旁也見於石鼓文,作(先鋒本,戊鼓),而且于省吾認爲《說文解字》中小篆的寫法就來自於石鼓文[6]。《說文解字·气部》云:“气,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從气。”[7]《說文解字》認爲“气”就是雲氣的意思,引申爲凡物之氣,且在《說文解字》中廣泛使用,如《說文解字》中有“氛,祥气也”、“性,人之陽气”、“情,人之陰气”的用法。

漢以後“气”字很少使用,今天我們使用的“气”字,是新中國政府文字改革和整理後的產物,作爲“氣”的簡化字而存在,而繁體字“氣”的問題詳見後文。

(二)小結

從我們對“气”字的古文字考察,“气”有四種含義,即乞、訖、迄、雲氣。但“气”字的意義在甲骨文、金文、小篆的發展中有脫節,即甲骨文、金文的用法含義與小篆明顯不同,這應該是假借的原因。至於如何假借,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气”本象雲氣之形,甚至有人指出雲、氣本指一物,“山川初出者爲气,升於天者爲云(雲)”[8],而“云(雲)”字又出現很早,甲骨文作(合2084213399)等形,所以“气”的本意是雲氣,後來假借爲乞、訖、迄。二是“气”本無雲氣之義,甲骨文、金文的用法就是這樣,因爲青銅器、漢漆器多飾有雲氣紋,所以“气”由雲氣紋飾獲得新義,即表“雲氣”義的“气”後出[9]

根據我們的分析,“气”一開始並沒有“雲氣”這樣的含義,應該是後起的,時間不會晚於《說文解字》所在的漢代,至於具體操作如何,目前還不清楚。現就目前的資料將“气”的字形演變列表繪圖[10]如下:

 

 

二、釋氣

(一)氣的字形與意義

“氣”,從目前資料看,最早見於戰國秦玉牘,甲骨文、金文不見此字,《說文》、漢碑及後世文獻則有使用(也就是爲人們所熟悉的繁體“氣”字)。需要說明的是,先秦文獻中雖有“氣”字,但先秦的書籍均有後人傳抄、刻印等情況,字體經過變化,很難說是原貌,故不使用。

“氣”在秦玉牘作[11],原文爲“孟冬十月,氒()氣戕周()[12],“氣”在此處指秦惠王患病的時氣,是“雲氣”之“气”的引申義。

《說文解字》中“氣”作,《說文解字·米部》云:“氣,饋客芻米也,從米、气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氣,後世文獻作餼)諸侯。餼,氣或從食。”[13]可見“氣”有糧食的意思,表示贈送人的糧食或飼料,而且許慎指出氣是形聲字(從米、气聲),是以“米”作爲意符新造出的字,就表示“贈送人的糧食或飼料”的意思。不過這個含義後世一般使用的是“餼(饩)”字,許慎也有所指出。當時可能“氣”“餼”都有使用,不過後世只用“餼”了。

睡虎地秦簡中“氣”字常見,作(睡.29、秦169、封66)等形,兼有兩種用法:一是“雲氣”及其引申義(如氣息、時氣等)。《封診式·癘》:令號,其音氣敗。[14]《封診式•經死》:解索,其口鼻氣出渭(喟)然。《日書甲種•詰》:雲氣襲人之宮,以人火鄉之,則止矣。《日書甲種•詰》:埜獸若六畜逢人而言,是票風之氣。二是通假爲“餼”,意为“發放糧食”,與《說文解字》相同。《秦律十八種•倉律》《秦律十八種•效》《效律•效》:而遺倉嗇夫及離邑佐主稟者各一戶,以氣(餼)人。《日書甲種•詰》:凡鬼恒執匴以入人室,曰“氣(餼)我食”云,是是餓鬼。以屨投之,則止矣。

 

漢碑中“氣”作(華山廟碑、史晨碑、白石神君碑),如史辰碑文:既至升堂,屏氣拜手。後世文獻的例子則不勝枚舉,如《白虎通德論·紼冕》:“十一月之時,陽氣冕仰黃泉之下”,《漢書·高帝紀》:“高祖怪問之呂後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其用法含義多使用“雲氣”及其引申的“氣息”“氣候”等含義。

因此,“氣”存在“雲氣”“糧食”這兩個不相關的含義,而且並行不悖,同爲戰國的秦玉牘和睡虎地秦簡即可證明。但是表示“糧食”的“氣”存在時間並不是很長,漢以後比較少見。

(三)“气”與“氣”的關係

因“气”字有甲骨文、金文、秦簡、漢帛書等字形,而“氣”最早見於戰國秦玉牘,故可知“氣”字後出,但不會晚於戰國。“氣”可能是有意造字,即以“米”作爲意符造新字(已見上文),也可能是隸變的結果,清人王鳴盛在《蛾術編》中有案語,“气字隸變,以氣代气”。

“气、氣”二字在戰國晚期的秦文字中已經同時存在,而且有“以氣代气”的趨勢,如睡虎地秦簡中的“氣”已有“雲氣”的意思。“氣”字出現後就經常與“气”通假(“氣”以“气”爲聲符,自然可以通假),表示“雲氣”的意思。隨著“氣”的使用經常化,“气”就漸漸廢棄了,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在“气”字處就認爲“气”、“氣”是古今字,可爲輔證。這個變化大約在漢代完成,因爲根據文獻資料顯示,漢以後的“气”的使用較少,多見於韻書、字書等,且多引用《說文解字》中“气”的例子,而“氣”的使用則極爲普遍,可以說“漢代以來,一直借‘氣’為‘气’”[15]

 

三、“餼(饩)”的問題及“气”“氣”“餼(饩)”的關係

“餼(饩)”最早見於《說文解字》中“氣”的或體,作,其義同“氣”(糧食)。如上文所述,“氣”就有“雲氣、糧食”兩個聯繫不大的意思,有所混淆,則又爲“氣”再加“食”旁新造出“餼”字用以指“糧食”的意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指出“氣”的或體爲“餼”。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按語亦認爲,“按從食而氣爲聲,蓋晚出俗字,在假氣爲气之後”。

新中國成立後“餼”作爲繁體字被簡化爲“饩”,而讀音也上古流變爲今天的,與今天“气、氣”讀存在細微差別,畢竟的聲母xq都是舌面音,即發音部位相同,發音方法略有差異,而韻母和聲調則相同。

於是,“气”“氣”“餼(饩)”依次出現,在“糧食”的意思上,“餼”代替了“氣”;在“雲氣”的意思上,“氣”代替了“气”;“气”則廢棄不用。當然這只是一般的主要情況,並不能保證有些人爲了簡便等原因間或使用。

 

四、小結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气”出現最早,起初並未發現有“雲氣”一類的意義(其字形流變見圖表1)。之後在戰國出現“氣”字,已兼有“雲氣”“糧食”這樣的意思。接著在《說文解字》又出現了“餼”字來作爲“贈送人的糧食或飼料”的專字,“氣”字則僅表示“雲氣”及其引申義來替代“气”字。最後在新中國“氣、餼”被分別簡化爲“气、饩”,仍表示它們作爲繁體字的意義。其整個過程可以列表繪圖如下: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气”“氣”二字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繁簡字問題,雖然從結果上說,是上古的“氣”到現今的“气”,但其中卻有一個複雜的長時段的流變過程。而且這樣的字在漢字中往往不乏其例,如“云”“听”等字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對這些字的梳理和考察對閱讀古籍、整理出土材料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注釋:

[1] 杜清雨:《甲骨文“气”字構形試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44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48.

[2]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80頁。

[3] 陶金:《由清華簡〈繫年〉談洹子孟姜壺相關問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221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5.

[4] [] 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圖·周雝公緘鼎》,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第45頁。

[5] 李學勤:《三代文明研究·天亡簋試釋及有關推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85-89頁。李文原文作“丕克气(迄)卒王祀”,但根據其“气”爲“終”,當作“訖”。

[6]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80頁。

[7]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4頁。

[8] 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轉引自《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11頁。

[9] 王帥:《古文字基礎講義》,電子影印本,未刊,2013年。

[10] 石鼓文的斷代目前還有分歧,此處圖表根據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中的《秦系文字》部分定爲戰國時代。

[11] 高明、塗白奎:《古文字類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991頁。

[12] 李學勤:《秦玉牘索隱》,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第41-45頁。

[13]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48頁。

[14]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此段的文本均引自此書,以下不再注釋。

[15]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219-220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9月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9月5日。



点击下载附件:1353黎楠:從歷史流變辨“气”與“氣”——兼談“餼(饩)”字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