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系四类布币铭文再释
王宁
枣庄广播电视台
内容提要:《收藏界·钱币》2013年第2期上发表了段颖龙先生的《释“梁”系布币》一文,该文对四枚梁系布币的铭文作了考释,但由于作者对古文字认识的误差,里面颇多误释和谬说。本文对这四枚布币的铭文重新考释,以纠正这些错误。
关键词:梁系布币铭文考释
《收藏界·钱币》2013年第2期上发表了段颖龙先生的《释“梁”系布币》一文(下简称“段文”),[1]对四枚梁系布币的铭文作了考释,读后感觉作者对古文字的认知程度不高,且喜新奇臆说,其论述多有错谬,颇易对读者造成误导,故我将这四枚布币铭文重新考释解释。这四枚布币实际上是梁系四类铭文不同的布币的代表,文中仅选其一。
图一,《货系》1336[2]
说明:段文中所引该图片注出《货系》1343,然查原书与图片严重不符(铭文同)。该类铭文布币见《货系》1334-1342(394-395页),兹重录《货系》1336图片,《货系》释文“梁新二釿五十当寽。”
释文:梁亢(衡)釿五十=尚(当)寽(锊)。
简释:梁,即魏。《古本竹书纪年》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一作“六年”,即公元前364年)自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始称“梁”。“亢”,陈剑先生所释,认为此读为“衡”,训“平”或“正”,“衡釿”即其质量(重量)平正、可以作为衡量标准的釿布;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有“黄釿”(《货系》709、710),“黄”亦“衡”之假借,[3]其说良是,“亢”、“黄”、“衡”古音溪、匣旁纽双声、同阳部叠韵,为音近通假。“釿”即后世之重量单位“斤”,本义是“斫木斧”(小徐本《说文》),这里即用为货币名。古人铸钱币多用古器物之形,如“钱”即“刬”,即铲之形;“布”即“镈”,钟镈之形;“刀”即刀之形;“釿”即斧形,故《周易》中言“得其资斧”(《旅》九四)、“丧其资斧”(《巽》上九),均以“斧”为货币名,即此“釿(斤)”也,后与“钱”一样也用为重量单位。“亢釿”即“衡釿”,表示为梁国分量平正的货币。“五”下左边的“丨”是数字“十”,右边的“二”是合文符号,出土简帛书中习见,表示“五十”乃合文,不得释为数字“二”。“尚”读为“当”,古书中二字通用,《货系》释文正确。“寽”即“锊”,亦作“锾”,古代衡量金(铜)的重量单位。该币铭文读为“梁衡釿五十当锊”,是说该币为梁国重量平正的货币,五十个相当于金(铜)一锊。
图二,《货系》1346
说明:段文中引图片注出《货系》1334,查原书亦不符。该类铭文布币见《货系》1343-1349(395-396页),兹重录1346图片,铭文同。《货系》释文“梁新釿百当寽”。
释文:梁亢(衡)釿百尚(当)寽(锊)。
简释:此与上一枚铭文字略同,“百”作“全”形,乃三晋文字风格。该枚币的重量仅相当于上一枚的一半,铭文读为“梁衡釿百当锊”,谓此为梁国分量平正的货币,一百个相当于一锊。
图三,《货系》1350
说明:段文同。该类铭文布币见《货系》1350-1369(396-400页),《货系》释文“梁正尚百当寽。”
释文:梁正㡀(币)百尚(当)寽(锊)。
简释:“正”字与上两枚的“亢(衡)”义相同。“㡀”字和小篆的“尚”很近,但非“尚”,同币铭文中的“尚”上从“八”,此字上从“小”,二者区分明显,显然非一字,李家浩先生释“㡀”,认为即“幣(币)”之省,[4]至確;《先秦货币文字编》和《三晋文字编》将此字收入“㡀”字下,[5]均正确无误。“正㡀”即“正币”,谓重量平正的货币。该币铭文读为“梁正币百当锊”,谓此梁国分量平正的货币,一百个当一锊。
图四,《货系》1370
说明:段文注出《货系》1370,此图片实当为《货系》1371。《货系》收该类铭文货币凡三枚,见1370-1372(400页),《货系》释文“梁半尚二百当寽”。
释文:梁半㡀(币)二百尚(当)寽(锊)。
简释:铭文读为“梁半币二百当锊”。梁国布币的衡币或正币有“五十当锊”和“百当锊”两种,大约以后者为主要正币,故数量较多,而该枚币的分量只有“百当锊”的一半,故称“半币”,二百个相当一锊。
上述四枚梁国布币铭文均为说明钱币的价值,简洁明了,意义完足。而段文中将“亢(衡)釿”释为“充釿”,将“当寽”读为“当寻”,将“正币”、“半币”释为“正尚”、“半尚”等,均误;释字既误,则在此基础上的发挥皆失却根据,深文周纳、迂曲其说,错谬不足据信,故为重释如上,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1]段颖龙:《释“梁”系布币》,《收藏界•货币》2013年第2期。
[2]汪庆正主编,马承源审校:《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本文中简称《货系》。
[3]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51-182页。
[4]李家浩:《战国货币文字中的“㡀”和“比”》,《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374-375页。
[5]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37页;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指导教师:冯胜君教授)。508页。
本文原发表于《收藏界·钱币》2014年9月5期总第7期,100-101页。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9月15日。
点击下载附件:
王先生此文谓“梁衡釿五十当锊”意思是五十个梁国重量平正的货币相当于金(铜)一锊,也是比较流行的旧观点,这里的“锊”肯定不会是指“铜”,因为桥形布币本身就是铜基铸币,说五十枚这样的铸币相当于一锊金(铜)是说不通的。还是应当像萧清先生那样将“锊”理解为金银一类的贵金属单位比较妥当,币文反应的是金币、铜币之间的兑换关系,一如岳麓书院藏秦简中记录的一斤黄金可以兑换9216枚“半两”铜圆钱。
非常感謝虞人先生指正,學習了。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