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于淼:漢隸零釋四則
在 2015/4/9 14:56:13 发布

 

漢隸零釋四則

(首發)

 

于淼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一、釋盎

《荊州重要考古發現》一書中刊登了謝家橋一號墓出土的12枚竹簡照片,胡平生先生在《荊州新出簡牘釋解》中對其做了釋文,[1]其中12號簡“金盥一”中“盥”字圖版作,該字與虎溪山漢簡中的“盎”字同形。“金盎”即《湖北謝家橋一號漢墓發掘簡報》中稱之爲“鋗”的銅器。[2]鋗與盎皆指盆,《說文》:“鋗,小盆也”。《說文》:“盎,盆也,從皿央聲。或從瓦。”《鳳凰山》167號墓簡43:“盎二枚”、《鳳凰山》169號墓簡31:“盎一”,皆有“盎”作陪葬器。《鳳凰山》9號墓簡42:“甗、各一”,“”可能專指陶質“盎”。此處,盎、甗并提,大概是一種固定搭配,謝家橋一號墓中也出土有銅甗,而鳳凰山9號墓主大概等級較低,因此陪葬的“甗、”爲陶制,而非銅器。

二、釋鉻

《居延》220.18釋文如下:

瓦一    笥一       卮一   斗去盧二  贊一  炊帚一

器踈        更于一  酒桮十   瓿一  三斗去盧一 □二  □一

于二    小畫桮十 盆二  小盆一  蓋二  □主各一

字《中國簡牘集成》釋爲“鉊”,并在注釋中言:“《廣雅》一釋爲鎌,一釋爲錐。或疑爲水銚。”[3]字在字形上與“鉊”不類,更像“鉻”字。《說文》:“鉻,𩮜也。从金各聲。”“鉻”指剃髮工具,於簡文內容不合,該簡爲“器疏”,其所列舉物品皆爲食具,我們認爲“鉻”在這裡或通“笿”,《說文》:“笿,桮笿也。从竹,各聲。”指盛放杯器的籠,常與杯共同出現在漢代遣冊中。

三、釋甀

《馬·房內記》行41-42有:

以故瓦甗毋(無)津者盛,善密蓋以瓦甌,令虫勿能入,貍(埋)清(靜)地陽處久見日所。使嬰兒良心智,好色,少病。

“甗”字圖版作。《馬王堆集成》整理者認爲其與“甗”不類,疑爲“甀”,但未肯定。[4]我們認爲釋寫爲“甀”是可信的。“甀”即《說文·缶部》的“𦈼”字異體。隸書中表器物時形旁常可替換,“缶”與“瓦”常可替換。如“罌”作“甖”、“盎”作“”。“𦈼”指“小口罌”,是盛裝液體的小口器皿,“甀”字還見於《居延》簡282.19:“汲水桐若”。

《馬王堆集成》整理者在列舉“津”字用法時提到《齊民要術》“若舊瓶已曾臥酪者,每臥酪時,輒須灰火種燒瓶,令津出。”和《中國諺語資料·農諺》:“蛇過道,水甕津”中的兩個例子中,與津相關的器物爲瓶和甕,正是與“甀”相似的東西。由於器皿曾裝置液體,且口小,因此強調“毋(無)津”,後文中提到“善密蓋以瓦甌”。“甌”指的是小盆,而“甗”是炊器,在體積上應大於“甀”、“甌”。“甀”與“甌”在大小上可能剛好能起到“密蓋”的作用。

四、釋彖

漢隸中的“彖”形是一個用法活躍的偏旁,可以是“喙”、“掾”、“緣”等字的聲旁,也可以是“祿”、“剝”等字的聲旁。“彖”作爲形旁可以與“豕”旁互換,如水泉子漢簡《蒼頡篇》中有一系列本當从“豕”而寫作从“彖”的異體字:[5]

-

-

-

-

此外,“彖”形還出現在“彘”字異體字中。如:

張·二年律令253

睡虎地M77[6]

“彖”字用爲“祿”、“剝”等字聲旁是“录”字之訛,這種訛寫,在早期隸書中具有普遍性。如《馬·病方》行112:“即以刀(剶-剝)其頭”。“剝”字異體从“彖”。《馬·老子乙》行4上:“不受(禒-祿)者”、《銀一》簡255:“黃帝戰蜀(禒-祿)”。“蜀祿”即“逐鹿”。《增訂漢印徵》3頁“祿”字頭下,人名“承祿”或作“承禒”。因此,《張·奏讞書》的人名“禒”作(簡10)、(簡11)形,亦當爲“祿”字異體。

而“彖”字的其餘用法,實際上對應的是《說文》中“𧰲”、“彖”二字。

《說文》“彖,豕走也。”該字是“喙、掾、緣”等字的聲旁。

《說文》:“𧰲,豕也。从彑从豕。讀若弛。”“𧰲”與“豕”音義皆近,《說文》學家如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王筠(《說文句讀》又《說文釋例》)、錢坫(《說文解字斠詮》)等皆謂“豕”與“”本一字異體。[7]上述與“豕”旁互換的“彖”,即爲“𧰲”字訛變。

上述“彘”字異體,也本應从“𧰲”。《說文》中彘、豕互訓。《馬·病方》行23“彘”字或作,其構件可拆分爲“𧰲”和“比”。陳劍先生在《金文“彖”字考釋》中提到“𧰲”字在古書和出土材料中未見。實際上,“𧰲”作爲偏旁,是保留在漢代隸書中的。上文从“彖”的“彘”,當是从形訛變。

另外,馬王堆遣冊中,舊釋讀爲“彖”的字,有如下形體:

馬·遣一4

馬·遣三68

馬·牌三

《馬王堆集成》釋文在“彖”後括注“豕”。我們認爲上述字形也當爲形的省變。“彘”字異體字中的“比”位置或不固定,“比”或省略爲“匕”形,“比”或“匕”形上移即爲上述三字之形,故遣冊中上述舊釋爲“彖”的字或可改釋爲“彘”。

《英》簡2506中有人名。該字與《張·奏讞書》中人名“禒”(祿)當爲一字異體,其所从聲旁亦爲“”字訛變,“比”形的位置在“彑”“豕”之間。

漢代“𧰲”與“彖”形近易訛,不僅二者互訛,或訛作“豙”、“豸”等形:

𧰲(通豕)

孔·日書239

孔·日書239

孔龢碑

彖(通喙)

馬·病方272

馬·養生方124

孔·日書369

《說文》中有“𧱏”:“豕怒毛豎。一曰殘艾也。从豕、辛。”“𧱏”乃“毅”字聲旁,隸變后作“豙”。“豙”或訛作“彖”形,見《增訂漢印文字徵》“𧅙”字作[8]

《馬圈灣》562A

兩生若朹繇杜孱·赤龐皇△柳喜滿丹祿錢喬連晉無謂義臨年老

字《馬圈灣》釋文作“䫉”。[9]我們懷疑該字是字之省寫。也可以將其與《銀二》簡1210中的“剛(毅)”之“”形聯繫起來,視爲“”字異體。“毅”在典籍中多訓爲果敢堅毅。

《馬·病方》行192有“之朱(茱)臾(萸)”。《馬王堆集成》認爲該字與用爲“喙”字的“彖/豙”形不同,將其隸定爲“”。《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將其括注爲“藙”。《說文》:“𧆈,煎茱萸。从艸,𩕺聲。漢津:會稽獻𧆈一斗。”我們認爲該字或用爲“𧆈”。可看做是《說文》“𧱏”字異體。

 

簡稱對照表:

《說文》           《說文解字》

《居延》           《居延漢簡甲乙編》

《鳳凰山》         《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

《馬王堆集成》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

《英》             《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

《孔》             《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

《馬圈灣》         《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

《銀二》           《銀雀山漢墓竹簡[]

 

 



[1] 胡平生:《荊州新出簡牘釋解》,《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六輯,嶽麓書社,2009年,後收入《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上海:中西書局,201212月,265頁。

[2] 荊州博物館:《湖北荊州謝家橋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4期。37-38頁。

[3] 中國簡牘集成編委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六冊,296頁。

[4]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6月。83頁。

[5] 圖版來自(日)西林昭一編集:《簡牘名跡選12·湖北江蘇甘肅湖南篇》,二玄社20123月。

[6] 圖版來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睡虎地M77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08年第4期,第31-37頁。

[7] 參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4月,94729473頁。

[8] 羅福頤:《增訂漢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12月,38頁。

[9] 張德芳著:《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12月,522頁。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5年4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爲2015年4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1451于淼:漢隸零釋四則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