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陳劍:《清華簡(伍)》與舊說互證兩則
在 2015/4/14 9:07:50 发布

 

《清華簡(伍)》與舊說互證兩則

(首發)

 

陳劍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粗粗翻閱《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本不擬、亦未敢率爾操觚。但看到兩三處跟我舊未曾正式寫成文的意見有關者,覺得似尚可、亦有必要簡單寫出。

一、

《湯在啻門》簡5-6(釋文用寬式):

湯又問於小臣曰:“人何得以生?何多以長?孰少而老?(胡)猷(猶)是人,而【5】一惡一好?”小臣答曰:【下略】【6

”字原整理者括注“固”,無說。此改讀爲同从“古”聲之“胡”,其根據是馬王堆醫簡《十問》的如下文句:

〖·〗黃帝問於容成曰:“民始蒲淳溜(流)刑(形),何得而生?溜(流)刑(形)成𦡊(體),何失而死?何臾(猶)之【23】人也,有惡有好,有夭有壽?(下略)【24

“何猶之人也”與“胡猶是人”,顯然極爲接近。兩文皆意謂“爲什麼同是(這樣的/那樣的)人,而有美醜壽夭之別”云云。帛書“臾”字原整理者釋爲“曳”讀爲“世”,《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注釋所加“今按”謂(第六冊144頁注〔三〕):

陳劍指出,此字當釋爲“臾”,“曳”、“臾”秦漢文字寫法類同。“臾”讀爲“猶”,均也,同也。“猶之”見《論語·堯曰》:“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古書有“鈞(均)之”(《淮南子·繆稱》)、“同之”(《論衡·幸偶》)等說法,皆與“猶之”義近。其說可從。

按所引我說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集成》注釋漏寫。即馬王堆帛書《稱》17/159下至18/160上“國若不危,君臾(猶)存也”、“家若不亂,親臾(猶)存也”,原整理者已引《慎子·德立》大致相同的文句爲說,其字正作“猶”(參《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四冊185-186頁注釋〔三〕)。此可作爲當時“臾”用爲“猶”之用字習慣的切證(更多相類的通假例證又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571-572頁蔣文《漢君忘忘鏡銘新研》所論)。

由此又可知,《殷高宗問於三壽》簡19

元折(哲)並進,(讒)䌛則𢼶(屏),寺(時)名曰(聖)。

䌛”顯然也正應讀爲“讒諛”,此指“讒諛之人”(跟上“元哲”相對),皆係古書習見者。“䌛、由、猶”諸字常通用無別,“䌛”之通“諛”,猶上所述“臾”之通“猶”。原釋讀爲“讒謠”,解“謠”爲流言、謠言,則所謂“謠”跟“讒”、又“讒謠”跟上“元哲”以及跟下之動詞“屏”(“屏”跟前“進”相對),就都嫌搭配、扣合得不夠緊密自然了。

二、

《封許之命》所記賞賜物品中,簡6原釋讀爲“(纂)”之字,可與《清華簡(叁)·芮良夫毖》簡11原釋爲“●=目辛(親)”之字對比:

《芮良夫毖》之字我認爲應釋爲“暴”讀爲“貌”,其說已或爲研究者所引用,但也一直沒有寫成文。此說在字形方面的根據,主要就是下引蘇建洲先生所舉左塚楚墓漆梮的上方亦从“目”形作之“暴”字。再結合辭例來看,其文云:“恂(徇)求有才,聖智勇力。必罙(探?深?)其●=(度?),以暴(貌)其狀。身與【11】之語,以求其上”,雖然由於其上“必罙其●=”句還難以講得很落實,故“以貌其狀”句如何準確翻譯我也一直拿不準,但“貌”跟“狀”在意義上的聯繫還是很明顯的。此“貌”字作動詞,“以貌其狀”大概就是“以描繪、形容、表現出其‘狀’”一類意義。至於“暴”與“貌”相通的證據,如楚簡文字“暴”多从“爻”聲,又多以“爻”聲字爲“貌”,都是研究者論之已詳爲大家所熟知而無需贅言的。

蘇建洲先生曾在我中心網站論壇發表《左塚楚墓漆梮的暴字》一帖(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89),在提到我說後續有補論:

左塚楚墓漆梮方框第一欄D邊文字“虐说明: 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0/20150110232825201004.jpg,陳偉武先生釋為“虐暴”,現在看來是正確的,過去我們的懷疑實在是沒有必要的。说明: 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0/20150110232825201004.jpg字上部與《芮良夫毖》相同,下部可比對说明: 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0/20150110232825394005.png(《尹至》02)。至於说明: 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0/20150110232824717001.png的下部可能與说明: 以丌(其)爲丌(其)〇(兄)〇(蔡)~〇(斷)不灋(《包山》102)有關,只是省掉“廾”旁。

《封許之命》之形,除去“竹頭”後的下方的部分,既可以看作又是一個从“木”从“暴”(说明: 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0/20150110232824717001.png類字形)省聲之字,也可能就是由说明: 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0/20150110232824717001.png類字形變來的(將其最下部分寫作“木”變爲成字偏旁)。

之所以敢於確定所从基本部分爲“暴”,除了與《芮良夫毖》之形互證之外,更重要者還在於,此處據从“暴”之釋則顯可逕讀爲“鑣”(《說文·七上·日部》“㬥(暴)”下收“𣋴”,謂“古文㬥从日、麃聲”),辭例甚爲切合。其下之字爲“𥿋”(其形原作,所从“”形跟“弁”旁來源本不同,但多通用無別),原讀爲“弁”,注謂“弁”爲“馬冠”。按“𥿋”即《說文·十三上·糸部》“緐”字或體,訓爲“馬髦飾”,本可不必另外作解。簡文“𥿋”次於“鉤、膺”兩物之後(“鉤、膺”爲兩物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99石小力先生《清華簡(伍)〈封許之命〉“鉤、膺”補說》,又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6&page=3論者所引吳振武先生說),分別說爲“鑣、緐”即馬銜、馬髦飾兩物,也是很合適的。

2015414日晨急就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4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4月14日。



点击下载附件:1454陳劍:《清華簡(伍)》與舊說互證兩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瑜小楨 在 2015/4/14 11:40:13 评价道:第1楼

    1."胡猶是人"句,我和陳老師持同樣的想法,在武漢網討論區亦釋作"胡",並以為此字當代詞,表疑問或反詰語氣,因此在句後原標註逗號處改為問號。

    2.至於《芮良夫毖》引陳老師提點我“暴”讀爲“貌”的意見,已收入新出版《出土文獻》(第六輯)。

  • 陳劍 在 2015/4/14 17:32:18 评价道:第2楼

    承蒙范常喜先生來信指示,郭店《唐虞之道》簡12“辠(罪)涇〈淫〉暴”之“暴”字作(施謝捷先生釋;參看《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郭店楚墓竹書》第66頁注〔35〕),可爲本文所論“暴”字字形提供參證。其說甚是,謹志謝忱。如其說,下所从“木”形的來源當以本文所說第二種推測爲是,即其“竹頭”下所从即“暴”字異體,而非另一从“木”从“暴省聲”之字。

  • 方晓垠 在 2015/4/14 18:35:37 评价道:第3楼

    竊以為:“何猶”或可解為“何由”(亦作“ 何繇 ”),表示因何、從何之義。愚意如下:

        同一文段中的“何”都是表示“什麼”這一意義,做“得、失”等的賓語。若以“何猶”解,“何”無所從謂語,實際是表示了“為什麼”這一意義,與其他的“何”意義稍有差別。“何”表示“為什麼”這一的意義當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何”表示“為什麼”這一意義時,都是用於反詰語氣中,不是真有疑問而問。如:何其處也?必有以也。(《詩經.旄丘》);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詩經.山有樞》)。試以《孟子.梁惠王上》:“何由知吾可也”來看。若將“由”字刪去,整個句子的語氣就發生了變化。而從簡文上下文來看,都是有疑而問,不是反問語氣。所以“何”後應該存在後置的謂語。

  • 小疋 在 2015/4/16 9:52:48 评价道:第4楼

    案《孟子·告子》有“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語,與清華簡《湯在啻門》“ (胡)猷(猶)是人,而一惡一好?”馬王堆醫簡《十問》“何臾(猶)之人也,有惡有好,有夭有壽?”文例類似,只是後兩句為反問句而已,可證陳老師意見之確。

  • 方晓垠 在 2015/4/16 12:11:54 评价道:第5楼

    要是按照“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來看的話,原整理者括注為“固”的意見好像亦可。“固”與“鈞”意思接近。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