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湯在啻門》散札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湯在啻門》釋文及注釋,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142-148頁,[1]文中引述稱“原整理”者,其他諸家研究成果擇善而從。
1、湯在啻門。【1】
原整理者注:啻門,門之專名,如春秋時鄭之時門、宋之桐門、陳之栗門等。又疑“啻”即“帝”字,與同簡“亥”作“”同類。
按:“啻門”當即“帝門”,出土文獻中以“啻”為“帝”之例較常見,[2]無須疑之。“帝門”當為湯都亳邑門名。
2、古之先帝亦有良言青(情)至於今虎(乎)?【2】
原整理者注:青,下文異寫作“清”,讀為“情”,確實,古書又作“請”。
按:“青”、“清”均當作“請”,《爾雅·釋詁》:“請,告也”,《箋疏》:“《釋言》云:‘告,請也。’《獨斷》云:‘告,教也。’《釋名》云:‘上敕下曰告。告,覺也,使覺悟知己意也。’”“請至於今”即“告至於今”,為教導至今的意思。《書序》云:“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告》、《釐沃》。”《帝告》疑即本篇,蓋儒家傳本此處之“請”即作“告”,“帝告”者,“帝門之告”之省語也。
3、幾言成人?幾言成邦?幾言成地?幾言成天?【3】
按:“幾言”當為“言幾”之倒裝。幾者,幾何也。
4、九以成地,五以(將)[之]。【4】
原整理者注:,讀為“將”,義同“相”,扶持,輔助。
按:此字從“止”,蓋即《爾雅·釋言》“將,送也”之“將”的專字,故從“止”會意,與從“辵”同意也。此用為扶助義之“將”,《詩·樛木》:“福履將之”,鄭箋:“將,猶扶助也。”
5、人可(何)得以生?可(何)多以長?(孰)少而老?【5】
原整理者注:多,增多。何多,增多什麼。
按:“多”當讀為“𠭴(𥏞)”或“短”,“多”與“𠭴”端章準雙聲、歌月對轉音近;與“短”同端紐雙聲、歌元對轉音近。《方言》十三:“𠭴,短也。”《廣雅·釋詁》:“𥏞,短也。”“短”與“長”、“少”與“老”皆為對文。
6、(固)猶是人,而【5】一亞(惡)一好?【6】
按:“”亦見清華簡《皇門》,用為“庫門”之“庫”,laogui(施謝捷)先生認為:“原讀‘庫’之字作‘從老省、古聲’,或許是‘胡壽’之專字,過去在齊系文字中出現多次,或作人名,或作為複姓‘胡毋’之‘胡’。”[3] yushiawjen(瑜小楨)先生認為“簡文‘胡’當代詞,表示問或反詰語氣。”[4]說均是。此處“”即“胡”,疑問代詞,意思相當於“為什麼”。猶,《詩·小星》:“寔命不猶”,毛傳:“猶,若也”;《廣韻》:“猶,似也”,“猶是人”即同樣是人。
7、其末氣,是謂玉穜(種)。【7】
原整理者注:玉,美好。穜,即“種”,種子。
按:“玉種”代指男女繁殖之精氣,《管子·水地》:“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系辭》:“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今猶言男精為“種”,是其遺義。
8、一月始(揚)。【7】
原整理者注:,從勹,昜聲,疑讀為“揚”,似指玉種播揚。
按:“”字筆者曩釋為“孕”;[5]曰古氏先生認為當釋“腸”,指五臟六腑,[6]字釋“腸”切合字形所表之意,亦可備一說。然今細審上下文意,似均不合。《說文》:“昜,開也。从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者眾皃。”此字蓋即用“昜”之“開”、“長”之意,所謂種子破殼發芽生長也;從“勹”者,謂在母腹之中也。故全字形當謂玉種在母腹中發芽生長之意,略同於《爾雅·釋天》“春爲發生”之“發生”。故此字在此讀為“揚”、“昜”均可通,然釋為“播揚”則非。暮四郎先生謂“‘揚’在上古典籍中常指揚起,此處則當解為舉、動,指萌生”,[7]亦合文意。
9、四月乃(固)。【7】
原整理者注:,疑讀為“固”,指胎兒穩固。
按:曰古氏先生認為“”當讀為“骨”,可從。
10、五月或收(褎)。【7】
原整理者注:收,疑讀為同在舌音幽部的“褎”。《詩·生民》“實種實褎”,鄭玄箋:“褎,枝葉長也。”
按:“或”當讀為“有”。“收”本為收斂、收束義,義亦同“糾”,《國語·齊語》:“糾之以刑罰”,韋注:“糾,收也”,“糾”又有糾繚之意,此當指人之筋脈,同於《文子·九守》之“五月乃筋”。《釋名·釋形體》:“筋,靳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於身形也。”“靳固於身形”與收束、糾繚之意類同。
11、八月乃正。【7】
按:“正”疑當讀為“整”,《說文》:“齊也”,言至八月人身體所有組成部分均生長齊全也。
12、九月(顯)章。【8】
按:“”字暮四郎先生釋為“繲”,[8]可從。此字當與清華簡四《筮法》用為“解”的“繲”同字,此亦當讀為“解”。明珍先生云:“‘章’可能是‘紋章、標誌’之義。《逸周書·謚法》‘車服,位之章也。’前文是生筋肉,接著是生肌膚,接著是正型,接著是‘顯章’,應即顯現標誌,古人可能以為此時才知胎兒性別,或是指顯現紋理,比如眼鼻耳目的線條等等。”[9]此說或當是也。“章”當是分別的標誌,《國語·周語中》:“變前之大章”,韋注:“章,表也,表明天子與諸侯異物也。”蓋“解”為分判義,“章”為男女分別之標誌,大概古人認為在九月之前胎兒尚無男女之分別,到了九月才能分別是男是女,各具其性別標誌也。
13、亓(其)氣朁(歜)發(治),是亓(其)為長且好才(哉)。【8】
按:“朁”疑當讀為“潛”,深沉意。“”從糸𧢻(觸)聲,疑即“𦆂”字,亦作“䌵”, 《玉篇》:“䌵,帶也。亦作𦆂。”發,勃發意,與“潛”為對,義相反。“”當即“𥿆”字,讀為“絲”,二字古音同。“潛𦆂發絲”謂氣深沉如帶之綿延伸長,勃發如絲之綿綿不絕,此均謂氣之生長不斷之意,故曰“是其為長且好哉”,意思這就是人能長高和俊美(或健康)的原因。此二句是針對上面湯之“何短以長”、“胡猷是人,而一惡一好”的問話而回答的。
14、氣融交以備。【9】
原整理者注:備,周遍。
按:“備”當讀為“服”,從順義。《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勾踐氣服”,《說文》:“懾:失气也。从心聶聲。一曰服也。”人失其氣則懾服也;懾服則順從,故此處當為順從義,《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无,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氣融交以服”與“氣從以順”意思略同。
15、氣戚(促)乃老,氣(徐)乃猷,氣逆亂以方,【9】是亓(其)為疾央(殃)。【10】
按: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認為:“‘戚’疑當讀為‘蹙’,《詩經·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辟’‘蹙’對文,‘蹙’意謂縮減。簡文‘蹙’亦當解為精氣之衰減,而非呼吸之急促。”[10]此說是也,“戚”當讀為“蹙”訓縮減。“”不當讀“徐”,而當讀為“舒”,舒散、散失之意。“猷”疑讀為“庮”,《說文》:“久屋朽木。从广酉聲。《周禮》曰:‘牛夜鳴則庮。’臭如朽木。”此蓋用“猷(庮)”為腐朽義。“老”與“朽”義正相貫,均為衰弱義。“方”乃“橫”義,謂邪也。此謂氣縮減就衰弱,氣散失則腐朽,氣逆亂而邪,這都是造成疾病和災殃的原因。“老”、“猶(庮)”相當於湯問話中的“少而老”中的“老”;“疾殃”相當於湯問話中的“一惡一好”中的“惡”(醜惡、不健康)。
16、氣屈乃冬(終),百志皆竆。【10】
按:屈,《漢書·食貨志上》:“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顏注:“屈,盡也。”“百志皆竆”字面的意思各種思慮皆無,實乃“死”之委婉說法,謂人氣竭盡則生命終結,乃死也。《韓詩外傳》卷八:“然身何貴也?莫貴於氣;人得氣則生,失氣則死”;《白虎通義·崩薨》:“死之為言澌,精氣窮也”,均此之謂也。關於氣與人之強弱、盛衰、壽夭之類的論述,《論衡·氣壽》、《無形》、《吉驗》等篇中亦多有論述,可參看。
17、悳(德)濬明執信以義成。【13】
按:當斷句為“悳(德)濬明,執信以義成”,“義”當讀為“宜”,適當之意。
18、悳(德)變亟執譌以亡成。【14】
按:當斷句為“悳(德)變亟,執譌以亡成”,“變亟”當讀為“變革”,意同於“變更”,此為變化無常之意。譌,不誠信。亡,同無。
19、唯(雖)成或(又)(瀆)。
按:“”當讀為“渝”,改變也。“成又渝”即《周易·豫卦·上六》:“成有渝”,馬王堆帛書本作“成或諭”,上博簡本作“成又愈”。[11]
20、正(政)(禍)亂以亡(無)常。【16】
按:“”字,李守奎先生認為在《湯居湯丘》和《詛楚文》中讀為“華”,[12]此當讀為“嘩”。“嘩亂”謂意見不一致而爭訟紛亂不定,故曰“無常”。
21、民【16】咸解體自卹。【17】
原整理者注:解體,人心散亂。《左傳》成公八年:“信不可知,義無所立。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
按:《左傳》:“其誰不解體”杜注:“言不复肃敬於晋。”《疏》:“如是则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谓事晋之心皆疏慢也。”是“解體”即“懈體”,本義為身體行動懈怠,此即用為懈怠義。自卹,自憂,即為自身打算、自己顧自己的意思。
22、型(刑)情(輕)以不方,是胃(謂)美型(刑)。【17】
按:“情”當讀為“省”,簡也。《文子·上義》:“善罰者,刑省而禁姦”;《孔叢子·刑論》:“孔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為教,古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今無禮以教,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商君書·說民》:“法詳則刑繁,法簡則刑省。”《管子·立政》:“刑省治寡,朝不合眾”,又《八觀》:“是故明君在上位,刑省罰寡,非可刑而不刑,非可罪而不罪也。”方,放也,放縱意。“刑省以不放”即刑法簡省而不放縱。
23、型(刑)(重)以亡常,此胃(謂)亞(惡)型(刑)。【17】
按:“”疑即“傺”字,此讀為“泰”或“忲(汏)”,過也,意與“重”略同。[13]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中西書局2015年。142-148頁。
[2] 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年。參【啻與帝】條,475頁。
[3]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1/5. 文下28樓評論,發表日期:2011/1/8.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5
[4]《清華五〈湯在啻門〉初讀》(下簡稱《初讀》),簡帛論壇•簡帛研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8 9樓,發表日期:2015-04-14.
[5] 王寧:《釋清華簡五〈湯在啻門〉的“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5/4/18.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99
[6] 見《釋清華簡五〈湯在啻門〉的“孕”》下第1樓評論,發表日期:2015/4/27。下引曰古氏先生說均出此,不另注。
[7]《初讀》19樓,發表日期:2015-04-22.
[8]《初讀》,19樓。發表日期:2015-04-22.
[9]《初讀》14樓,發表日期:2015-04-21.
[10]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書後(三)》,簡帛網2015-04-1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11
[11] 王寧:《釋清華簡五〈湯在啻門〉的“渝”》,簡帛網2015-04-23.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19
[12] 李守奎:《與倒人形相關的古文字考釋》,2014年8月全國古漢語年會論文。
[13] 王寧:《釋〈清華簡(伍)〉的“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5/4/14.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96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5年5月6日。
本文發佈日期爲2015年5月6日。
点击下载附件:
疑“朁”读为“潛”,训沈;“𦆂”读为“濁”。古书“沈濁”连言习见,有形容气者。 南朝 梁武帝 《天象论》:“沉浊之气,下凝为地。”读为“重”亦可。古书也有“沈重”之说,沉静庄重。《意林》引 汉 仲长统 《昌言》:“人之性……安舒沉重者,患在后时;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
多謝劉先生指正。
本來初稿里是把這句讀成“潛濁發始”來著,可考慮了好久也不知道該怎麼講通,所以暫依字讀之。今見先生之說始悟原整理讀“發治”可通,然其說“與‘亂’相對”則非。古人說“輕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𠛱也。”(《說文·土部·地》)也許本文中“𦆂”即“濁”,“治”相當於“清”,《詩·黍苗》:“泉流旣淸”,毛傳:“水治曰清”,“治”殆“水治”之意,謂“清”也。“潛濁發治”當謂沈之而濁,發之而清。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