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潘燈:論望山橋楚墓出土文字及其下葬年代
在 2015/5/14 13:59:19 发布

 

論望山橋楚墓出土文字及其下葬年代

(首發)

 

潘燈

長江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

 

望山橋楚墓位於湖北省荊州区川店鎮望山村,由一號墓、二號墓和車馬坑組成。201410月至20151月,荊州博物館對望山一號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各類珍貴文物近800件(套)。尤其可貴的是墓中出土了15枚竹簡。經考查,該墓下葬年代爲戰國中期。墓主人“中廐尹”,乃楚國朝中主管戰馬的職官。由於墓主人身份地位顯赫,墓葬地理位置特殊(其南500米是聞名中外的“越王勾踐劍”出土地——望山一號楚墓;西南2000米處,是“吳王夫差矛”出土地——馬山五號楚墓;北約2000米,是“越王州勾劍”出土地——滕店一號楚墓),[1]因此,該墓從發掘之初,就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寄望能像出土“越王勾踐劍”一樣,帶來奇跡。目前,該墓考古發掘工作已落下帷幕,“五一”期間,荊州博物館特意安排“望山橋考古特展”,向廣大遊客展示該墓出土文物,著實讓人一飽眼福。

望山橋考古發掘報告筆者尚未見到,關於出土文字資料,展廳內只展示了兩枚竹簡(見圖一A)和一漆耳杯杯底刻文(見圖二C)圖片,遺憾的是其余13枚竹簡和實物均未能見到。筆者還注意到,僅有的兩枚竹簡和杯底刻文均未標出釋文,這或多或少給觀眾帶來些許疑惑。望山橋楚墓究竟葬於何時?其出土文字與之前出土的楚文字有何關聯?透過它們,我們還能窺探些什麼信息?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試圖通過對這僅有的兩枚竹簡和杯底刻文,尋幽探微,以期對該墓的深入研究做些有益的嘗試。

 

一、簡書

 

從所見的兩枚竹簡圖片來看,除少數字跡模糊外,大多文字清晰,識讀不算困難,現根據相關出土簡文[2]並雜以己見,把兩簡上的文字釋讀如下(見圖一A):

秦客虎成(問)王於郢之(歲)   (右簡)

(舉)禱於王戠牛、(舉)禱於   (左簡)

爲便於觀察,筆者另附上兩簡摹本(見圖一B)。下面分別闡述兩簡釋文,並對簡文書寫特色及相關問題做些探討。

 

                

        A                               B

圖一  望山橋出土楚簡及摹本(潘燈 摹)

 

右簡:秦客虎成(問)王於郢之(歲)

“秦”,包山簡作[3]上從午,下從兩禾。午中堅上的橫,或訛爲×形,如郭店簡字。本簡“秦”作,字右下禾其上部撇反向作捺,這與上博簡字構形相當,只是上部午省橫作“个”形。望山簡字,形雖不清,細審其實與構形完全相同。通過以上對比,我們把望山橋簡釋作“秦”是毫無疑問的。天星觀簡秦模糊成,還有二文,《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第674頁把其摹作形,[4]今對比可知,第一形“午”部中豎旁多一橫,後兩形上部應作“个”形或“午”形,“”下均應有豎。秦,在簡文中,當指戰國時秦國。

“客”,字跡明了,與所附字形如出一轍,勿需多言。學界普遍認爲國名後的客指使者,“秦客”即秦國使者。

“虎成”當爲秦國使者之名。虎字,簡文作形,乍看上部似與前文“秦客”

二字頭類似,筆者初疑爲“秦”、“賓”(郭·語三·55),或上部爲高省,下部從千(人),後均被否定。今對比楚簡虎字,望山簡作、包山簡作、上博簡作,現在醍醐灌頂,原來上部從虍(虎頭),下部從人,人上添橫乃飾筆,與上博簡寫法類同。此字釋虎無疑。“成”,原簡作。《說文·戊部》:“成,就也。從戊,丁聲。,古文成。從午。”包山簡作、上博簡作,郭店簡作,可以看出,楚簡成在古文的基礎上,稍有增減。望山橋簡在左上方增小橫,午省作千形,異於它形。按照慣例,楚書某客後面,會緊隨其名,如:

齊客張果(問)【王】於郢之(歲)  (望山簡一1

郙客困芻(問)王於【郢之(歲)】  (望山簡一5

秦客公孫鞅(問)王於郢之(歲)  (天星觀簡)[5]

齊客繮雘(問)王於郢之(歲)  (天星觀簡)

燕客臧嘉(問)王於郢之(歲)   (燕客銅量銘文)[6]

上揭辭例中,張果、困芻、公孫鞅、繮雘、臧嘉,均爲使者名字。可以斷定的是,張果、公孫鞅、臧嘉乃姓名統稱,而困芻、繮雘二名,困、繮二字似乎非姓,或爲使者名號。再看“虎成”,虎字,百家姓不見,但歷史上有虎姓。據考,漢有太守名虎旗,元有知縣名虎秉,明有大將名虎大威,清有提督虎坤元。在東漢《風俗演義》收的姓氏中就有虎姓,說明此姓在東漢之前就有了。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中有“虎臣”一職,周或曰虎賁氏,乃保衛君王之職官,後亦成爲虎姓一族。故“虎成”之虎,極有可能是姓。如此,冷姓虎又將再添新證。

”,從耳昏聲, 讀問,指聘問,是諸侯國間的一種相互訪問的禮節。此字學界早有定論,不贅。句中“王”當指楚王。王,即聘問楚王。

“於”,原簡作,左部不顯,但結合辭例及字形,讀於當無異議。其形類於望山簡,只是右下多一橫。右下書三橫的字例亦有,如包山簡即是。另,左簡中還有兩字,其形雖難辨,但均如,寫法大同小異。於,在簡文中作介詞,右簡於引介處所,可譯爲“在”;左簡兩於字,用法一樣,引介施事對象,可譯爲“向”。

郢”,,原簡作,今摹本作,此字天星觀簡作,包山簡作,上博簡作,字上部一般從艸,下部似栽,或似戚,但學界一般隸定作。今檢之原簡,左下當爲木,故本文隸定作。其下部作,與包山簡相較,左上角多一V形,右下戈則少一撇,撇畫抑或原書者漏書,抑或是寫得太輕,如今不顯了。“郢”,原簡作,望山簡作,二形神似,這也說明望山橋簡和望山簡是有著緊密聯繫的。郢,楚簡習見,乃楚別都之一,或謂即今湖北宜城縣東南的“楚皇城”遺址。[7]

“之”,原簡作,望山簡作,二字除下橫稍有曲直的變化,其他如出一轍。較之包山簡、郭店簡,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右上撇未穿透兩斜畫,而後者則穿透成交織狀。這進一步說明望山橋簡和望山簡存在著非同尋常的關係。

”,原簡作,可以看成是從戈、從月、止聲的形聲字。此乃楚歲字之特有寫法。驗之它簡,只有左上止的細微差別,即止與戈共橫畫,左上有的做兩筆書寫,如九店簡、包山簡、郭店簡、上博簡即是;有的做三筆書寫,如原簡、望山簡、天星觀簡即是。後三簡同處荊州,相去不遠,歲字寫法風格一致,再結合前面字形,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望山橋簡與望山簡肯定存在著相互的影響,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推測,其下葬年代及其書者,都當屬同時,[8]書者不排除一人所爲或師徒相授的可能。

“秦客虎成(問)王於郢之(歲)”,義即:秦國使者虎成在郢聘問楚王那年。此簡共11字,是一枚“以事紀年”簡,完全符合楚國用大事紀年的特有方式。

左簡:(舉)禱於王戠牛、(舉)禱於

禱”,,左簡中有二形,分別作,乍看模糊,驗之望山簡、天星觀簡、包山簡、郭店簡、上博簡,其形遂顯。此字從止,與聲,讀爲舉。望山橋簡與天星觀簡“舉”字尤爲接近,二形右上均多出一小橫,其它簡不見,這或許即荊州楚簡之特色。禱,左簡中亦有二例,分別作之形,通過上下文可斷定此字爲禱。禱字在楚簡中常見,望山簡作、天星觀簡作、九店簡作、包山簡作、上博簡作,其形均從示、壽聲。唯獨望山橋簡特別,示旁居右上,且第一形少左下“日”,這亦是其文特殊之處。故本文摹本還其本真,作之形。由此可知,壽部所從日乃羨符,書與不書均可。但壽形非“申”,在楚簡中,申作(包·46),所從兩口開口朝上,而壽所從兩口開口一般朝向左右。最明顯的是“神”字,郭店簡作(太一·2),本簡禱作,二字極宜混淆,其實,查看口的開口方向是區別申與壽的關鍵所在。舉禱,“舉”本爲朔、望成饌之禮,依此禮祈禱於神,此所以稱“舉禱”。[9]

王”,,隱約可以看出,此字從邑和戈(弋),戈(弋)當爲聲。因楚書中,弋多作戈,故把此字隸定作 ,楚簡中首見,但楚璽中有“昜君璽”一印,作,[10]與該簡構形類似。印文中明顯指地名,據考,此地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戰國時屬楚。[11]從字形上看,邑居左,這也符合楚書中地名字的構形特色。但從該簡來看,當指某一楚王。爲何名,我們認爲有兩種可能,一是此王可能在地生活或從政,藉以此念之;二是以代替某一音近的楚王名。我們主張後者。王之名典籍失載,楚書中亦是首見,因此,單從楚王之名來說,望山橋考古都是一次重大發現。根據考古介紹,此墓下葬年代屬戰國中期,那時楚王有三位,分別是楚宣王(前369-340)、楚威王(前339-329)和楚懷王(前328-299),故右簡中“(問)王”之王當指三位中的一位,也就是說望山橋楚墓的下葬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99年之間,之前發掘的望山楚墓也不會超出此範圍。那左簡中所祭之王就應該是之前的某王。從楚世系王名來看,自春秋早期楚厲王(前757-741)到戰國早期楚肅王(前380-370),共歷19王,他們分別叫熊眴、熊通、熊貲、熊艱、熊惲、商臣、熊侶、熊審、熊昭、熊員、熊虔、熊比、熊居、熊珍、熊章、熊中、熊當、熊疑、熊臧,驗之其名,唯身處戰國早期的楚悼王(前401-381)熊疑之“疑”與“”讀音最近,古音中,“疑”疑紐之部,“弋”餘紐職部,疑、餘鄰紐,之、職陰入對轉,二字完全可通,故我們認爲,王極有可能就是指楚悼王熊疑。倘若觀點成立,左簡中可以看出,除了舉禱王,還舉禱了另一王,可惜王名無處可考,這也就是說至少舉禱了兩代王。然而,從楚悼王至楚懷王,共歷四代五王,如果以熊疑爲起點,其子有楚肅王熊臧、楚宣王熊良夫,其後是熊良夫之子楚威王熊商,熊商之子楚懷王熊槐,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右簡中所指最早的王也應是楚威王熊商,至遲也不會超出楚懷王熊槐的範圍,故望山橋楚墓的下葬年代還可排除楚宣王之時,其確切年代應在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299年之間。

“戠牛”,戠,望山橋簡作,望山簡作、天星觀簡作、包山簡作、郭店簡作、上博簡作,通過對比可知,其形與望山簡、天星觀簡最爲接近,其左上有無小橫均可,左下可以是日,亦可以是田,所不同的是,望山橋簡“戠”字比其他簡“戠”字中部要多一“M”形,與眾不同。牛,其形作,與望山簡神似,地域特色鮮明。戠牛,包山簡或謂“犆牛”(包·222),並讀爲“特牛”。戠、犆、特古音同在職部,古多通用。凡祭祀用一牲,或牛或豕,稱作“特”。[12]

(舉) 禱於王戠牛、(舉)禱於”,義即:向楚王進行舉禱,以一牛爲牲,向某王進行舉禱……。很顯然,簡的內容爲卜筮禱祠記錄。

二、杯文

望山橋楚墓出土漆耳杯杯底刻文(見圖二C),共刻二字,筆劃輕巧爽利,字形偏扁,在望山橋考古特展中,亦未附釋文。爲方便識讀,筆者據照片制其摹本(見圖二D)。現在看來,“外杯”二字清晰可見。“杯”字是毫無疑問的,關健是第一字“外”,起初我們還以爲上面是一長橫,大惑不解。後把照片放大,發現中豎是和左邊分開的,於是豁然開朗,原來此字是“外”。因是孤例,爲說明問題,我們還是挑選部分楚簡“外”字與之對比。如:郭店簡作(六德·26)、上博簡作(周易·10)、包山簡作(卜筮·210),如此看來,我們釋“外”千真萬確。外杯,當指此漆耳杯名,由外修飾杯,說明還有其他的杯名。其實,望山2號墓47號簡“(雕)杯”、五里牌406號墓10簡“厀(漆)杯”即可證所言不虛。雕杯、漆杯,都是針對製作工藝來說的,“外杯”很可能是針對用途而言的,就像楚國的鼎,有緐鼎、行鼎、鐈鼎、鼎等一樣,各有所司。考“外”字,有外面、裏外、宮外、郊外、在外祭祀等義[13],我們認爲,外杯之外,取“在外祭祀”之義較合適,依楚人習俗,人去世後,其生前所用的東西,包括祭品,也會隨之入葬。“外杯”即墓主人下葬時爲其舉行祭葬時所用的杯子。

說起望山橋楚墓漆耳杯刻文,我們不由想起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漆耳杯,其杯底同樣有刻文,上刻四字(見圖三),學界素有“東宮之杯”和“東宮之師”的爭論,羅運環主張釋“東宮之師”,認爲是楚太子橫老師使用的杯子。[14]今依望山橋楚墓所出漆耳杯杯文乃指杯名這一事實,我們認爲,郭店楚墓出土的漆耳杯杯文也應是針對杯名而言,還是釋“東宮之杯”爲妥。

 

 

                                          C                     D

圖二  望山橋楚墓出土杯文及摹本

圖三  郭店楚墓出土杯文摹本

 

三、結語

 

以上通過對望山橋楚墓最新出土的兩枚簡書和一漆耳杯文進行考證,我們認爲,其簡書與荊州望山簡、天星觀簡形體最爲接近,其書寫風格一脈相承。但望山橋簡書亦有其獨特之處,如虎、、禱、戠等字寫法就有別於其他楚簡。根據字形比對,我們糾正了《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中收錄的天星觀簡“秦”字摹本;認爲秦客“虎成”之虎當爲姓;望山橋墓與望山墓兩墓比鄰,肯定存在著諸多相通之處,爲此我們推測,其下葬年代及其書者,都當屬同時。我們對簡文“”進行釋讀,指出通疑,王即指楚悼王熊疑。據此得出結論:簡文中秦客所問之王應是楚威王或楚懷王,所舉禱的先王當是楚悼王和楚肅王。其下葬年代應在戰國中期的楚威王和楚懷王之間,即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299年。通過字形比對,我們還把杯底刻文釋作“外杯”,解釋爲墓主人下葬時爲其舉行祭葬時所用的杯子,繼而闡明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漆耳杯文當釋“東宮之杯”,而非“東宮之師”。

 

 

————————————

[1]  參見荊州博物館:楚越吳神奇碰撞的新探索——望山橋考古特展簡介,20155月。

[2]  參見附錄:望山橋簡與相關楚簡字形對照表。

[3]  簡文出處參見附錄:望山橋簡與相關楚簡字形對照表,下同。

[4]  滕壬生編著:《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5]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第71-116頁。

[6]  周世榮:《楚客銅量釣銘文試釋》,《江漢考古》1987年第2期,第87-88頁。

[7]  劉信芳:《楚系簡帛釋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58-59頁。

[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中華書局出版1995年,第3頁。

[9]  劉信芳:《楚系簡帛釋例》,第258-259頁。

[10] 故宮博物院編:《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頁。李守奎編著:《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99頁。

[11] 吳良寶著:《戰國楚簡地名輯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31頁。

[12] 劉信芳:《楚系簡帛釋例》,第268-269頁。

[13] 宗福邦等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7年,第462頁。

[14] 羅運環:《論郭店一號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簡年代》,《考古》2000年第1期;羅運環著:《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129-135頁。

 

 

 

 

 


附錄:

望山橋簡與相關楚簡字形對照表

簡文

望山

橋簡

望山簡

天星

觀簡

九店簡

包山簡

郭店簡

上博簡

 

右簡

2·13

天卜

 

文書·145

窮·7

孔·29

 

右簡

1·5

天卜

 

文書·7

老甲·9

季·16

 

 

 

右簡

2·15

 

 

喪葬·273

 

采風·4

 

 

 

右簡

 

 

 

文書·120

忠·7

曹沫·43

 

右簡

1·5

天卜

 

文書·130

老丙·5

柬·10

右簡

左簡

1·32

天卜

56·42

文書·2

老甲·2

孔·21

右簡

左簡1

左簡2

1·5

天卜

56·13

文書·27

老甲·26

孔·22

 

 

 

右簡

 

天卜

 

文書·131

 

有皇·3


續表

簡文

望山

橋簡

望山簡

天星

觀簡

九店簡

包山簡

郭店簡

上博簡

 

 

右簡

1·7

天卜

 

文書·21

 

柬·13

右簡

1·1

天卜

56·1

文書·4

老甲·3

孔·4

右簡

1·30

天卜

56·77

文書·7

太一·3

周易·52

 

左簡1

左簡2

1·28

天卜

 

文書·89

尊·3

亙先·10

 

 

左簡1

左簡2

1·5

天卜

56·26

卜筮·202

 

子羔·12

 

 

 

 

 

 

左簡

 

 

 

 

 

 

 

左簡

1·132

天卜

 

文書·34

尊·18

命·4

 

左簡

1·132

天卜

 

卜筮·203

性·7

周易·22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5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5月14日。



点击下载附件:1477潘燈:論望山橋楚墓出土文字及其下葬年代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merlinpinkstaff 在 2015/5/14 21:34:18 评价道:第1楼

    “弋阝王”如按文中解释是“王名+王称”的结构,似乎不妥,一般古文中要么称名,要么称谥,似乎没有这样连称的,“弋阝王”字的解释也许应另行考虑。

  • 金滕 在 2015/5/14 22:18:06 评价道:第2楼

    此批材料若为战国中期,当时楚王可能是楚宣王(前369-前340)、楚威王(前339-前329)和楚怀王(前328-前299)。以楚简多祭祷五世王父来说,则此字当分析为从邑戈声,读为柬/简,即简王,与其它楚简称“柬大王”不同。

    是否正确还得参照全部资料来判读。

  • 曰古氏 在 2015/5/15 12:54:49 评价道:第3楼

    斗杯?

  • 战国时代 在 2015/5/15 12:59:27 评价道:第4楼

    秦客蔡成

  • 曰古氏 在 2015/5/15 21:32:32 评价道:第5楼

    升杯?

  • 曰古氏 在 2015/5/15 21:32:44 评价道:第6楼

    亢成?

  • 曰古氏 在 2015/5/15 21:35:57 评价道:第7楼

     包山簡163

  • 无为中人 在 2015/5/16 15:50:29 评价道:第8楼

    据“虎成”之“虎”简文字形 ,此字可能是“蔡”字古文,比照

    ,

  • 无为中人 在 2015/5/16 16:32:28 评价道:第9楼

    金文編·卷一·0095

    查看原圖 《說文》所無。鄂君啟舟節。王処於於〈卝下𢦛〉郢之遊宮。〈卲/心〉固墓楚簡查看原圖郢又作栽郢,是知查看原圖讀如哉。
    ,

  • 无为中人 在 2015/5/16 17:01:38 评价道:第10楼

    崔恒昇 吴孟復 審订《安徽出土金文訂補》80.鄂君啟金節:認為“郢”讀為“紀郢”。又參考蘇建洲先生《說楚文字中的“紀郢”》文。說之甚詳。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