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周家臺30號秦墓簡牘》校補
在 2015/8/26 9:20:53 发布

 

《周家臺30號秦墓簡牘》校補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周家臺30號秦墓簡牘》,收錄於《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年版。《秦簡牘合集》吾未克目睹,謹此說明。

 

1)求斗術曰:以廷子爲平旦而左行,數東方平旦以雜之,得其時宿,即斗所乘也(《日書》,P117

整理者注:廷,直也,此處意爲正值。雜,合也。

按:雜,讀爲帀(匝)。

2)凡小勶(徹)之日,利以行作、爲好事。取(娶)婦、嫁女,吉。氏(是)謂小勶(徹),利以(羈)謀(《日書》,P120

整理者注:羈,讀爲奇,古音同。

方勇等曰:羈謀,讀爲“寄媒”,意思就是託人說媒[1]

按:羈,讀爲寄,指寄留。“謀”讀如字,指謀事。“羈謀”指二事而言,當點作“羈、謀”。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閉日,可以蓋臧(藏)及謀,毋(無)可有爲也。”“謀”即指謀事。

3)已腸辟(《病方及其他》,P126

整理者注:腸辟,也作“腸澼”,《素問·通評虛實論》記有“腸辟便血”、“腸辟下白沫”和“腸辟下膿血”三種病候,即痢疾。

按:“腸辟”亦見張家山247號墓漢簡《脈書》第9簡、《引書》第49簡、《蓋廬》第44簡,又見《居延漢簡》462.1504.9及阜陽漢簡《萬物》W075。“辟”取衺僻爲義,作“澼”者,謂水穀往來之道有邪熱不能順暢[2]。《證類本草》卷2327又作“腸癖”。

4)善布清席(《病方及其他》,P128

按:清,讀爲凊、㵾,俗字或作儬、渹。《集韻》:“㵾、儬,冷也。吳人謂之㵾,或從人。亦作渹。”[3]清席,今吳語稱作“涼席”。

5)病心者,禹步三,曰:“皋!敢告泰山,泰山高也,人居之,囗囗之孟也。人席之,不智(知)歲實。”(《病方及其他》,P131

按:當點作:“敢告泰山,泰山[]高也,人居之;囗囗(虎豹)之孟(猛)也,人席之。”“高也”上脫“之”字。缺文補“虎豹”或“虎狼”二字。孟,讀爲猛。馬王堆帛書《稱》:“虎狼爲孟(猛),可揗(馴)。”《說苑·敬慎》:“虎豹爲猛,人尚食其肉、席其皮。”爲,猶雖也[4],《意林》卷3引《說苑》作“虎豹雖猛,人食其肉。”“之孟”亦猶言雖猛也[5]。《荀子·王制》:“故虎豹爲猛矣,然君子剝而用之。”《淮南子·兵略》:“今夫虎豹便捷,熊羆多力,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壹其力也。”此簡言泰山雖高,但人可居之;虎豹雖猛,但人可席其皮也。

6)禹步三,汲井,以左手袤〈牽〉繘,令可下免(甕)(《病方及其他》,P131

整理者注:繘,《方言》卷5郭璞注:“汲水索。”免,《廣雅》:“脫也。”

王貴元曰:免,通“挽”,義爲牽拉[6]

方勇曰:其中的“袤〈牽〉”字應從衣從吊(或叔)形,而不從矛形,應隸定爲“”或“”。“牽”字在秦簡中字形應分析爲從衣、矛、牛諸偏旁……整理者讀爲“牽”,應該是能說得通的……所從的“吊”或者說“叔”形應該是“矛”旁的進一步訛形。[7]

按:王氏讀免爲挽,是也,本字作輓,“挽”則是俗字。圖版作“”,整理者隸定作“袤”不誤。袤,讀爲䋷。《玉篇殘卷》引《埤蒼》:“䋷,縛也,益州云。”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廣韻》、《集韻》並云:“䋷,縛也。”是“䋷”有束縛義。《說文》:“鞪,車軸束也。”又“楘,車歷錄束交也。”《玉篇》:“鞪,曲轅束也,亦作楘。”“歷錄”即“轣轆”,指圓形的車軸。束縛車軸的皮繩謂之鞪(楘),與“䋷”同源。簡文言以左手束縛汲水的繩索,使之可向下牽引吊水的甕。王寧讀袤爲繆,訓纏繞、絞合,舉上博簡(五)《鬼神之明》把“秦穆(繆)公”寫作“ 公”爲證[8],亦備一說,附識於此。如其說,本字作“摎”,亦束縛、絞纏義。

7)左操杯,鯖(甕)水(《病方及其他》,P131

整理者注:鯖,疑讀作清,澄也。

王貴元曰:甕水是從井中打出的水,不必澄清,而且若釋爲“清”,則與前一句“左操杯”文意不能聯貫。鯖,疑通“倩”,借取也。“左操杯,鯖甕水”,即左手拿杯從甕中取一杯水[9]

按:王氏說釋爲“清”與“左操杯”文意不聯貫,是也,但取水不能說成借取的“倩”。當“左操杯鯖甕水”六字作一句讀。鯖,亦讀爲凊、㵾。《玉篇》:“鯖,倉經切,又音征。”此當音征。段玉裁曰:“㵾,吳人謂冷也。今吳俗謂冷物附他物,其語如鄭國之鄭,即㵾字也。”[10]段說是也,但不全面。吳俗謂以熱的東西浸於冷水中使之冷却亦曰㵾,音鄭。如云“粥太燙,放冷水中㵾一㵾”,指把裝熱粥的容器浸於冷水中使之冷却。章太炎曰:“《說文》:‘凊,寒也。’七正切。福州謂寒爲凊,若通語言冷矣。”[11]福州謂寒爲凊,當亦是古吳語之遺存。剛吊上的井水,自是冷水。左操杯鯖甕水,謂以左手操杯㵾于甕水中並取出一杯井水。

8)取大白礜,置晉斧(釜)中,涂而燔之(《病方及其他》,P135

整理者注:晉,讀作煎,火乾也,熬也。斧,讀作釜。

按:晉,亦可能讀爲淺。《書·堯典》:“寅餞納日。”《釋文》引馬云:“餞,滅也。”《集韻》卷6、《群經音辨》卷4“淺”字條引作“淺”。段玉裁曰:“馬、鄭《古文尚書》:‘夤淺納日。’馬云:‘淺,滅也。’馬意讀爲戩滅之戩,謂伺日入也。”[12]《說文》:“戩,滅也。”故段氏讀爲戩。《書·蔡仲之命》序:“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孔傳:“遂滅奄而徙之。”是孔氏亦讀踐爲戩也。晉斧,淺釜。

9)肥牛,善食之,而㱃(飲)以䬴,一月已(《病方及其他》,P135

整理者注:肥牛,即使牛肥壯之術。䬴,疑讀爲沫,當指雨潦之水。

方勇曰:“䬴(秣)”應該用爲本字。“秣”字,《說文》曰:“飤曰穀也。”(引者按:《說文》原作“䬴,食馬穀也”。)本義是指餵養牛馬的穀物或者飼料[13]

按:飲牛以雨潦而使之肥壯,不合于常理。“䬴”當是“粖”異體字。《說文》:“𩱷,涼州謂鬻爲𩱷。從䰜𥽘聲。粖,𩱸或省從末。”(徐鍇《繫傳》本“鬻”作“糜”)。《廣雅》:“粖、粥、粰、糜,饘也。”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玉篇》並云:“粖,糜也。”字亦作𥽘,《說文》:“𥽘,䴲也。”(大徐本“䴲”誤作“麩”。)米粥謂之粖、𥽘,麥粥謂之䴲,其義一也。豆粥亦謂之粖。其語源都是“末”,取細末、細粉爲義。簡文言飲牛以粥糜也,特不知是米粉還是麥粉或豆粉製作的粥糜。

10)以給、顛首、沐,幷,參(三)煴(溫)煮之(《病方及其他》,P135

整理者注:“”字疑從

方勇錄作“沐浞”,云:整理者、《簡帛醫藥文獻校釋》、《秦簡牘合集(叄)》都無説解。,此字可分析爲從竹、從佃或甸,如何解讀,仍待考。按照我們的理解將簡文作如下句讀:“以給、顛首、沐浞,幷參(三)煴(溫)煮之。”字疑讀爲字,又可讀爲,《説文》:芨,堇草也。《爾雅》:芨,堇草。郭璞注云:烏頭苗也。其又名蒴藋,《本草綱目》記載其氣味酸,溫,有毒,主治風瘙隱疹,身癢濕痹,可作浴湯顛首一詞,《簡帛醫藥文獻校釋》一書指出其又見於阜陽漢簡《萬物》第66號簡,當是藥物名,但具體所指不明,且懷疑關沮秦簡的顛首是指頭微微抖動、搖曳(周祖亮、方懿林《簡帛醫藥文獻校釋》,學苑出版社2014年版,第37--38頁)。陳劍認爲顛首應是藥物名。我們認爲顛首爲藥名是正確的,但具體所指仍需考證。沐浞可以是動詞詞性,表示濯髮之義。同時又可指米潘,即淘米水。《史記·外戚世家》:丐沐沐我。司馬貞《索隱》:沐,米潘也。” “字,《說文》曰:濡也。《廣雅》:漬也。總之,我們認爲簡文可能是將給(芨)顛首等藥物去漬濡(或者考慮沐浞皆爲藥物名),並且進行煮液處理[14]

按:方君說“”字分析爲從竹從佃,“給”、“顛首”是藥物名,讀給爲芨,可取。但方君“沐浞”二字拆分後單獨從字書取義,則其義支離。當“以給、顛首、沐浞幷”句,“以”是介詞,“幷”是動詞,“給”、“顛首”、“沐浞”是三物名。馬王堆一號墓竹笥木牌有“僕笥”,一號墓竹簡遣冊有“一笥”,唐蘭說“”是“餢飳”、“䴺𪌘”變音,亦即唐宋時的麵食“餺飥”[15];《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引一號墓報告說略同[16]。我另文考證,唐說不合,“餢飳”與“餺飥”是二物[17]。“”又是另一語源,疑即“糒𥼀”,亦即“糒糗”,指炒焙的米粉或麥粉[18]。“沐浞”疑即“”、“僕”音轉。,讀爲窴、填,《慧苑音義》:“周匝填飾:填,唐賢切。賈注《國語》曰:‘填,加也。’言加之以飾,又或宜作鈿,音與填同。”《慧琳音義》卷22轉錄同。《慧琳音義》卷11:“廁填:下亭延反。賈逵注《國語》云:‘填,加也。’《廣雅》:‘填,塞也。’鄭注《禮記》云:‘填,滿也。’”《廣韻》:“填,塞也,加也,滿也。”三義相因,簡文取加義。“填幷”是加合、混合義。

 

 

 



[1]方勇、侯娜《讀秦漢簡札記四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4期,第41頁。

[2]參見《六書故》卷8“僻”字條。

[3]參見蕭旭《〈世說新語〉吳方言例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81頁。

[4]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42頁。

[5]“之,猶雖也”,參見王叔岷《古書虛字新義》,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版,第110頁;又參見徐仁甫《廣釋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4頁。

[6]王貴元《周家臺秦墓簡牘釋讀補正》,《考古》2009年第2期,第72頁。原載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64200758

[7]方勇《讀關沮秦簡札記四則》,《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12期,第74--75頁。

[8]參見李家浩、楊澤生《談上博竹書〈鬼神之明〉中的“送 公”》,《簡帛》第4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85頁。

[9]王貴元《周家臺秦墓簡牘釋讀補正》,《考古》2009年第2期,第72頁。原載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64200758

[10]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63頁。

[11]章太炎《新方言》卷7,收入《章太炎全集(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頁。

[1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51頁。

[13]方勇《秦簡札記四則》,《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第65頁。

[14]方勇《讀秦簡札記(二)》,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942015823

[15]唐蘭《長沙馬王堆漢軑侯妻辛追墓出土隨葬遣策考釋》,《文史》第10輯,1980年版,第18頁。

[16]《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6册,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91--192頁。

[17]參見蕭旭《麵食“餺飥”、“餢飳”、“蝎餅”名義考》。

[18]參見蕭旭《馬王堆〈一號墓竹簡遣冊〉校補》。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5年8月24日。

本文發佈日期爲2015年8月26日。



点击下载附件: 1513蕭旭:《周家臺30號秦墓簡牘》校補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