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樂遊、譚若麗:雙劍誃舊體詩廿八首輯考
在 2015/8/26 10:11:04 发布

 

双剑誃旧体诗廿八首辑考

 

乐游  谭若丽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室名双剑誃、泽螺居,晚号夙兴叟,辽宁海城人,著名古文字、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曾任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等,于先生是20世纪古文字考释与古籍新证研究公认之巨擘,而未闻能诗,亦不曾见诗作流传。

近年我们搜求于先生著述时,在吉林大学图书馆藏先生手稿中发现旧体诗稿凡28首。诗稿多为草书,书于自题为《双剑誃杂志》的线装杂抄簿上,簿中尚有顾颉刚、唐兰、商承祚、启功等友人的通讯地址及图书、文物借还登记等,其中马叔平(按即马衡)借河南半升勺一条,可据马衡日记证为19504月事[1] ,再印证诗中某些信息,可推知为于先生20世纪50年代初居京时所遗诗作。这些诗作是我们深入了解于省吾先生生平、思想、交游珍贵的新资料,也是研究二十世纪旧体诗创作难得的新材料。就中可略窥著名学者专业学术背后之精神世界,而对认识解放初文人学者的生活境遇、心理状态亦不乏参考价值。诸诗多不止一稿,本文所录亦未必定本,暂依末稿顺序抄撮于下,诗中所涉时人时事等今典是理解之障碍,亦略加勾稽,俾便阅读。

《双剑行并叙》

忆昔曾住将军宅,获观古剑铭双行。切玉鱼肠森凛厉,钿金鸟篆呈晶光。

物换星移遂陈迹,九京遗恨何时忘。间关羁旅老京国,多年嗜古成痴狂。

神物法器常经眼,联艎兼两归殊方。搜求廿载叹垂橐,距跃三百两目矐。

元用夫差银白花,玄镠少金黄错。激射神铓冲天衢,铸者谁欤惊魂魄。

龟文漫理具阴阳,倾城珠玉谁能索。我感将军国士用,秋豪未报邱山重。

公剑辗转归何方?风寒草木空凄恸。青史将来自有评,是非得失何须讼。

梁园池馆久萧疏,舞影歌声散碧芜。勋名盖世今已矣,千古英雄失霸图。

独有梁园旧宾客,摩挱双剑泪沾濡。至宝由来矜独赏,安知后世无风胡。

 

甲子秋,余佐杨将军邻葛幕府于金陵,及吴越变作,返沈阳,仍寄将军青云寺宅中。将军于都门购古戎器十枚,以公错金剑最为精绝。及将军遇害,遂不知归于何许。余避难燕市,嗜古成癖,先后搜得吴王夫差剑,少剑,皆希世之宝。昔渔洋集中有《双剑行》,因而不改。浅词俚语,固不足以追踪前贤,顾余于将军有知遇之感,追维畴昔,不禁涕零矣。

 

按:于省吾先生早期著作如《双剑誃吉金文选》、《双剑誃殷契骈枝》等皆冠双剑誃之名,室以书传,遂令双剑誃名重学林。论者多知于先生所藏先秦古兵吴王夫差剑及少虡剑[2] 为稀世之珍,故以名斋。今得此诗乃知尚有此段心史存焉。夫子自道,信而有徵,可补学林一段春秋。

诗中杨将军指杨宇霆(1885-1929),字邻葛,辽宁法库人,张作霖倚重的奉系将领。皇姑屯事件后被张学良诱杀于帅府。杨之被杀,原因非一,向来颇有冤案之议。

于省吾先生20世纪20年代初以文才受知于杨宇霆,1924年(甲子)杨宇霆出任江苏军务督办,于先生任其秘书,旋因东南变乱,10月随杨返奉,此诗序首句本事。后来于先生获任奉天省城税捐局局长之要职,又转任东北最高国学学府萃升书院院监,亦有其助力,故谓知遇之感。

神物法器句谓于先生迁居北京后,多见珍贵文物流往国外。在为尊古斋主黄浚《邺中片羽二集》所作序中亦曾抒此感:近世国内出土器物,国人能保而有之者,十无二三;好之而能鉴识之者罕矣;有力而能致之者加罕矣。或有其识而无其力,或有其力而无其识,二者不相值,而古器物之联艎兼两以输之于东西瀛者,不可胜计矣。[3] 与诗句互观,可体叹惋之情。此亦成为于氏购藏文物之动力,其《自传》中回忆:但这种爱好也不无益处,因为上述这些文物,在解放前如果留在商人手中,则大部分将被盗卖国外。[4]

 “元用句写夫差剑,其铭文作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器色偏白而有斑驳。玄镠句谓少虡剑为错金剑,铭文有玄镠铺吕句。

 

《暮春燕园道上有感》

偪仄城居如狴犴,上庠湖畔豁苍穹。向衰鬓色白胜黑,绝艳春花紫又红。

陵乱图书供寝馈,斒斓玦自玲珑。轶尘老骥犹思骋,前进休称自在翁。

 

《落花》

晓园烟滞水涵空,万象依稀鸟语中。淡月凄迷愁失影,劫魂偏及总因风。

委身未觉辞柯远,疏雨偏惊泣泪红。纵使有情休怨别,东皇结信又相逢。

 

《赠丛碧》

洹上高人清且闲,中闺彩笔杳难攀。当时劫火沧尘后,家在名园水绘间。

已有词华传海,更搜图画压江山。履霜旧侣愁残鬓,拼脱缠羁任往还。

 

按:丛碧即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民国四公子之一。著名收藏家、书画家、诗人、词人、京剧研究家。

中闺彩笔写张夫人潘素精于绘画。劫火沧尘后指内战方息。水绘园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之宅,此以冒襄比张伯驹。前稿水绘承泽,为实写,承泽园为圆明园附属园林,曾为张购得,1953年售予北大。图画压江山赞张伯驹为护国宝,购藏传世最古画作,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于、张二先生大约抗战胜利后订交[5] 60年代初张先生任职吉林博物馆时复聚首长春, 籍于先生引介,张伯驹得识罗继祖、裘伯弓等并组织春游社,联络叶恭绰、陈直等旧友通讯交流,乃有《春游琐谈》之佳话。

 

(失题)

廿年避地涴京尘,凄寂莺花况暮春。蠹后残编销永日,白余寡发未归人。

惊心田海关山阻,挂梦松楸涕泪频。杨柳河干风物暗,荒邱断碣络荆榛。

 

按:此诗前后数稿皆不见篇题,依内容推之,乃抒怀乡之感。松楸二树,墓地多植,因常以指先人坟茔。“寡发”出《易·说卦》,于先生曾著《易说卦巽为寡发解》[6],考证“寡发”为“宣发”之误,并读“宣发”为“髡发。本诗颔联用语或本此。

 

《追怀视昔轩主》

万言激赏感云台,遗恨沈冥剧可哀。绒幕胜流倾郡国,龙庭向化偃风雷。

早游东海晚西海,愁绝骚才叹霸才。日御廊房烟树暗,孤怀郁勃向谁开。

 

按:视昔轩主即徐树铮(1880-1925),字又铮,号铁珊、则林,萧县人。段祺瑞倚重的帷幄智囊。1919年远征外蒙,使其短暂回归,孙中山誉之为傅介子、班超。1925年被冯玉祥部寻仇拘杀于廊房(今廊坊)车站。东海谓留学日本,西海谓赴欧美考察,广受好评。徐性格鲜明,又资兼文武,擅诗词、书法、昆曲、通西洋古典音乐,为北洋时期颇富人格魅力的人物,此所谓骚才霸才。

先生1925年曾作《徐将军诔并序》以哀祭徐树铮,与此诗颇可对读,节录如下:

徐将军又铮,予初未曾相识也,己未冬,余上书论国事并及文艺,承徐将军激赏,邀佐戎幕。时幕中文士如汾阳王书衡,铅山胡梓方,瑞安孙公达,常熟翁克斋[7] 并极一时之选,将军公余与僚属论文度曲以尽欢……内外蒙古最号难制,而将军抵库伦,与其王公庶甿征逐游燕,每遇酒酣輙鸣笛度曲数阕,后必择王公中之善歌舞者属赓胡曲,彻夜侵晨不为倦。挽近世蒙古之不易羁縻,甚于曩昔,虽欲怀以德,畏以威,无从施为。以是或抚或征,绵数载不得要领,独将军脱略形迹,示以坦诚,曾未兼旬,不糜一金,不折一矢,与之为家人父子之欢,輙欣合无间。……[8]

诗中万言激赏绒幕胜流龙庭向化等义可据知。

 

《追怀》

前规先主最恢宏,选将抡才似鉴平。盖世勋猷徒惨怛,多年帷幄自丹诚。

渠缘素忌谗方构,公本无他述岂明。试听大辽呜咽水,至今犹作不平鸣。

 

按:先主喻张作霖,谓张学良,指杨宇霆。

 

《再赠丛碧》

为压氛埃喜往还,谑谭作兴屡开颜。场中粉墨余歌哭,槛外风光拥黛鬟。

宿抱不随尘劫换,低吟长伴涩灯间。知君多艺无人识,惟我窥文豹一斑。

 

按:此诗亦赠张伯驹,颔联活画张之风采,场中粉墨言张为钟情京剧艺术,张为著名京剧票友,曾得余叔岩真传,自谓文武昆乱皆不挡(《红毹纪梦诗》第三部)。

 

《赠梁子河邨人》

论心风雨怜犹健,向老丹青叹莫攀。已觉俗缘都是赘,不应禅定始称闲。

杳如世外云中鹤,难画人间劫后山。堆眼烟霞森万变,嬉游肯负啸歌顽。

 

按:梁子河邨人即秦仲文(1896-1974),原名秦裕荣,号仲文,生于河北遵化梁子河邨,因以为号,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亦工书能诗。曾任教于北平大学、京华美院、北平艺专,著有《中国绘画学史》等。注重传统画法的继承,是1947年美术教学思想争论三教授事件中三教授之一。

秦仲文50年代初曾壮游南北,尽搜奇峰,画风一变,境界愈阔。后两联可能与此壮游有关,时当解放之初,战事方定,故云劫后山

 

《感赋》

鉴古甄彝意趣饶,头髗作赌转无憀。宁能至宝看来徧,始信真源悟后昭。

天上大鹏愁羽铩,山中老马识途遥。深惭学道迷心曲,锐气衰年总未消。

 

《题咏怀堂诗集》

气敛华敷意渺绵,陶疏韦淡自天然。著书未可因人废,高咏真当并古传。

操履陵夷不挂齿,苏黄审较总随肩。相斯文字垂千载,诋毁攀依任后贤。

 

按:《咏怀堂诗集》为明末阮大铖之诗集,阮节操可憎而文才绝代,近代以来已渐有识者认同。1928年柳诒征主持国学图书馆有重刊《咏怀堂诗》之举。陈散原尝论阮诗芳絜深微,妙绪纷披,具体储、韦,追踪陶、谢,不以人废言,吾当标为五百年作者。章太炎谓:大铖五言古诗,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练。律诗微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少矣。潘岳、宋之问险诈不后于大铖,其诗至今尤存。君子不以人废言也。[9] 陈寅恪评之曰:圆海人品,史有定评,不待多论。往岁读咏怀堂集,颇喜之,以为可与严惟中之钤山,王修微之樾馆两集,同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10] 钱仲联先生对阮氏诗亦评价颇高。此诗主旨与诸公合。

 

《读问影轩诗有感赋赠》

骚人失侣忘朝暮,缀语苍酽拓境恢。微旨行中窥隐约,余音弦外感低徊。

几番蹉跌狂犹在,一世沈冥唤不回。老去风怀常菀结,寒螀吟罢待君裁。

 

按:问影轩为黄君坦室名,黄君坦(1901—1986),名孝平,以字行,号叔明、苏宇、甡叟,福建闽侯人。诗人黄曾源三子,精诗词,工书法。民国初历任公职,又任《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特约编辑,1961年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著有《清词纪事》、《校勘绝妙好词笺》等,与张伯驹合编《清词选》。其二兄孝纾(字公渚,号匑厂)精诗文,擅书画,长于文物鉴定。四弟孝绰(字公孟)亦有文名,皆一时俊彦,人称左海三黄

《双剑誃杂志》中尚见《赠君坦》诗草稿,有闭门黄子五旬矣,口上如何无一髭可能吾辈真成赘,惟有君诗是一奇等句,惜未见全帙。60年代初,黄君坦与其兄孝纾同为春游社通讯成员。

 

《黄松客,余三十年前同研友也,音问久疏,近闻迁居都门,余访之于雍和宫,松客方以养鸡为业,形容瘦削。握手道故,不胜嘘唏,因赋识感》

驱车日暮访松客,意兴消沉一笑窥。万恨堆胸仍旧侣,几人回首念前规。

乱离惟我忘情甚,委曲同君述泪垂。辽左诗家燕市老,只今反为喌鸡羸。

 

按:黄松客即黄式叙(1896—1950)?[11] 字黎雍,辽宁辽阳人,早年在东北各地历任文职,曾任辽阳县长。擅旧体诗,颇负时誉,著有《黄式叙求正诗稿》、《松客诗》、《东渡诗》等,与陈宝琛、陈衍、李宣龚等人有唱和。陈衍《拾遗室诗话》谓散原、季直(按即陈三立、张謇)亟称其才,推许甚至。陈诗《尊瓠室诗话》评其炼句可备学者潜思深玩,效法步趋。[12] 先生与黄松客约1917年前后同就学于国立沈阳高等师范,故曰同研(砚)友。下文尚有悼亡诗《哭黄松客》。黄式叙生平于今埋没不显,此二诗可为了解其晚景之难得资料。

 

 

《西郊道上晚阴感赋》

徘徊湖曲晚香侵,春衣单冷寒不禁。残塔有魂依近陌,鸣禽无影没遥林。

一年愁寄三春暮,四匝云遮万景沈。到郭盲风惊怒吼,打窗猛雨已淋淋。

 

《赠任羹》

攻错他山早有因,还期长保岁寒身。悬知久滞仍穷塞,相见惊询是比邻。

残籍于今殊末末,抚须道古尚津津。不堪积劫沦京国,谁识西邨补柳人。

 

按:诗题本作赠赵任羹。赵任羹,生平待考。据于先生《赠赵任羹序》,知为早年在东北之知交,其人致力诗词古文,每晤辄议古今道学盛衰,文章得失。[13] 又据《西邨补柳图记》知其当于1920年或稍前任职于满海警备司令部。文中云:赵君任羹原居岗毗岭,园周皆柳,多手植,夏日浓荫四敷,时咏啸其下。后家东徙于牛庄,时谭其旧居曰西邨,云将丐孙子作西邨补柳图而属余记之。[14] 此即西邨补柳人本事。

 

《颂斋来函叙及身世,赋以寄之》

万迭云山阻海隅,前时意气久模。岂能自赏夸神契,未必相思见面无。

金石粤东君已伯,文章辽左我称孤。如何老去疏彝鼎,獭祭陈编赞画图。

 

按:颂斋指容庚(1894-1983),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曾任教燕京、岭南、中山等大学,著述丰富,尤以《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为世推重。于、容二氏同在北京十余载,志同道合,交谊深厚,容氏名著《商周彝器通考》即倩于氏作序,序中叙及交谊,可体会前时意气

余与希白相识十载……诚余之益友也已。居恒相与往来寓庐,各出所藏器物,拊摩评骘,或互易器物以为乐,或各出所著书以相攻错,或谐往酒肆,高睨大谈,投契无间,故世人之知希白,莫余若也。[15]

抗战胜利后容庚因故南归岭表[16] ,二人遂相隔,故云阻海隅。容氏南下后,受资料与学术环境等限制,治学重点渐从金石文字转向碑帖书画,著有《丛帖目》等,此即尾联所指,不乏叹惋规箴之意。

民国东北文坛名宿袁金铠尝自谓:文不如于思泊,考订不如金静庵(按即金毓黻)[17] ,亦可为称孤注脚。

 

《寿马叔平院长七十》

风怀骞翥挹清芬,博物寻源海闻。节性冲和神独王,陈编考索老犹勤。

奇甄西蜀玄亭客,代画先秦邋碣文。秀毓句章云外碧,永绥眉禄醉南熏。

 

按:此诗所作时间当在195078日(农历624日)马衡先生七十寿辰之前[18]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浙江鄞县人,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曾任北大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西泠印社社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

于省吾先生精于文物鉴赏,与马衡及故宫诸公颇有交谊,并受聘为故宫博物院金石审定专门委员,所藏文物有不少终捐故宫。1947年还大力促成马衡主持的故宫收购东北回流文物珍品:宋濂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俗称《王三》),堪为佳话[19]

奇甄句未详,或与抗战之初马衡护送国宝文物入蜀事迹有关。邋(猎)碣为石鼓别称,马衡曾作《石鼓为秦刻石考》,断石鼓文为秦穆公时所刻,故云代画

 

《孙君正刚以卅二初度述怀诗索和,次韵奉答》

红尽西山枫叶林,羁愁劫火浩难禁。从知旧学终成赘,剩觉怜才尚即心。

青简倚声邀世赏,黄花粲目任霜侵。颓龄喜祝斯人健,每到燕园一再寻。

 

按:此诗应作于1950年秋。孙正刚(1919-1980),号晋斋,天津人,著名词人。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任教于天津师范学院等处。曾从顾随学词,1950年与周汝昌、寇梦碧同入张伯驹的庚寅词社,号津门三君。著有《天上旧曲》、《人间新词》、《词学新探》等。

 

《学诗有感》

学诗五十笑高适,况我输高又五年。偶尔联将情所寄,因之难与古争先。

厌看兵火沸天炽,愁并江山与老缠。廿载虫鱼精力铄,掳忧复坐苦吟煎。

 

按:首联可知于先生方始学诗不久;颔联可见其意旨;而厌看兵火之情亦颇见其它篇目。

 

《咏原子弹》

穹宇惊霆蚩雾翔,鸣号众窍动殊方。人间烈炙烟尘暗,天上神光惨淡黄。

万有生灵归变灭,忽然景色幻迷茫。相存并倚元无类,八极同风愿岂偿。

 

《读杜陵诗感赋》

杜陵下笔妙通神,碧海鲸翻力万钧。触处徧征偏纪笃,危时尤见性情真。

非关病酒沈绵苦,总为苍生涕泪频。宇宙诗坛存此老,光争日月物华新。

 

按:此诗原有注:《剑南集·读李杜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见《剑南诗钞》三·八七。

 

《森玉先生以寐叟楹帖见贶赋谢》

余翁书法迈唐贤,珍馈遥承盛意偏。似我因依徒寓迹,如公去住只随缘。

国中博物元同仰,劫后苍生尚倒悬。海风云愁莫测,可堪无地共逃禅。

 

按:森玉即徐森玉(1881—1971),名鸿宝,以字行,浙江吴兴人,文物鉴定家,文献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职。建国后任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参与创建上海图书馆和博物馆,一生致力文物发现与保护,功勋卓著。

寐叟、余翁皆沈增植别号,沈增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盫、寐叟等,室名海日楼,浙江嘉兴人。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书法熔南帖北碑于一炉,于右任、马一浮、王蘧常等名家皆受其影响。

 

《哭黄松客》

俄然竟作古人去,惝怳仙游一梦回。只有遗诗传郁勃,无从短景话尊罍。

痌瘝世纪情难释,老死京华骨作灰。惨恻孤嫠寒失庇,泪流何处奠荒坏。

 

按:此诗前后二稿,前稿有题注松客逝后火化,盛骨灰于罐内,置于家中。

 

《十一月末旬,阴雪旬日,庭柏耸翠,宵寒逼人,感赋此诗》

黯澹同云笼上都,瑶台片片忽堙途。陵腾老柏矜寒翠,皎洁东园敞画图。

任是层阴旬日久,最难人间一尘无。檐头雀噪初晴日,向晚吟风兴未殊。

 

(失题)

博士今文存汉石,古文正始置邮通。久藏洛岸蒌根下,初见黄家牛舍中。

孔壁故书延坠典,邯郸篆法擅遗风。羡君俗尚都无与,独自编挑墨打丛。

 

按:此诗为赠人之作,未见诗题。以与于先生相识且肆力正始石经二事推之,疑与孙海波有关。孙海波(1909—1972)河南潢川人,著名古文字学家,著有《古文声系》、《甲骨文编》、《魏三字石经集录》等。其《古文声系》与《魏三字石经集录》皆请于先生作序。

汉石指东汉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官刻定本儒家经典,用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古文正始指魏正始石经,又称三字石经或三体石经,曹魏正始二年(241年)立于洛阳。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书刻《尚书》、《左传》等,传为邯郸淳等所书,故谓邯郸篆法

颔联叙石经崩坏亡佚与再发现事。王广庆《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云:

清光绪二十年三月七日,洛阳白马寺刘克明为村南龙虎滩黄占鳌刻名章,携有《六书通》。黄披视,谓字形奇古,余牛舍瓦砾中有残石一角,刻文与此相类,偕刘往质,刘知为异物,取黄子耀坤习字纸,以淡墨摹之,粗识者以为蔡中郎遗迹也。由是拓本流传,邑人知有三字石经矣。……此为石经发见之始。[20]

《中山公园牡丹盛开》

上苑芬芳绕画栏,竞秾摇艳溢枝繁。天然纯美原无度,老去撄情欲遣难。

红药才堪供婢侍,黄花徒解傲霜寒。徘徊持杖番番赏,斜日清风兴未阑。

 

按:此诗按所处位置推断,应作于1951年暮春。

 

《寿张效彬先生七十》

北海行人寿而康,海边策杖足相徉。已耽金石成殊辟,犹为程朱筑道防。

近岸都缘心未放,繁愁只以老能忘。敔园春色还无恙,乞为先生进一觞。

 

按:依张效彬先生行年,此诗作于1951年。张效彬(1882—1968),名玮、字效彬,号敔园。河南固始人。早年赴剑桥大学学习经济学,曾任驻俄外交官,后任辅仁大学等校教席。喜收藏,以碑帖见长,曾建志仁私立博物馆;日伪时期为保护商代长铭青铜重器四祀邲其卣,曾变卖宅院购之;敔园亦得自所藏西周铜器敔簋,足见嗜金石成癖。程朱句当谓张氏服膺孔孟之道,著《敔园丛书》八种,提倡传统儒家思想。

 

《题张致和先生井上重游图》

祠旁井上入梦真,劫余篁柳逐年新。诗书黉舍三冬业,儒术江都万古醇。

五纪相逢如过翼,一灯回忆有传薪。飘髯策杖仍前侣,酒所吟怀感慨频。

 

按:此诗单书于笺纸上,夹于稿本中,姑置于末篇。张致和或即张允中(1881—1960?),浙江绍兴人,曾任北平市政府秘书长,民国时著名收藏家,擅文物鉴定与修复,亦善书。与同名台湾收藏家,寄畅园主人非一人。儒术江都用董仲舒典故,董对策后曾得任江都相一职。

于省吾先生早年于肆力于桐城派古文,1921年入吴汝纶之子吳闿生(北江)先生门下[21] ,又与姚永概、王树枏、陈三立等名家多所过从,然似未涉诗歌创作。三十年代迁居北京后专注于古器物、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屣辞章之学如脱。前述诗歌创作亦仅限于自抒情怀和朋友间小范围交流,然则于先生对旧体诗的鉴赏与学习下过不少功夫。吉大图书馆所藏于氏手稿有《锦囊杜意》、《咏怀类录》、《姚合四灵五七律摘句》、《泽螺居律诗摘句》、《宋诗七律叙事例》等数种,为于氏手录前人时贤诗句摘抄本,其《宋诗七律叙事例》所录非仅宋人诗句,而广及元明清诗家,以讫近时之林学衡、杨钟羲、黄节等,于苏轼、陆游、刘克庄、虞集、姚鼐、江湜、陈宝琛、陈三立、陈曾寿等所选尤多。由这些摘句集可见于氏诗歌观念之好尚。又据《春游琐谈》可知,于先生四十年代曾参与诗谜活动,此固非精熟律句者不能为之。上列二事,亦属反映于省吾先生诗歌活动之资料。

 

 

附记:本文原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期。写作过程中,蒙吴振武师允准公开发表,《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尚永琪老师付出了不少编校之劳,吉大图书馆古籍部蔡宏、朱永慧等诸位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诸位老师照拂之谊,此处一并敬致谢忱。另外,诸位师友如有机会得见于省吾先生未刊或难觅之诗文、序跋、书信、批校等资料或有线索者,欢迎联系我们(邮箱:liuzhaoleyou@163.com),不胜感激之至。

 

 

 

 

 



[1] 马衡:《马衡日记—一九四九年前后的故宫》,紫禁城出版社20063月,第124页。

[2] 夫差剑见《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上41,《殷周金文集成》11637。少虡(诗中尚从旧释“少”)剑,又称吉日壬午剑,1923年出土四柄,以于氏所藏最精,见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601,又《殷周金文集成》11696。双剑今藏故宫。

[3] 于省吾:《〈邺中片羽二集〉序》,见黄濬《邺中片羽二集》,北平尊古斋,19378月。

[4] 林沄执笔:《于省吾自传》,《晋阳学刊》19825期,第49-53页。

[5] 张伯驹《春游琐谈·诗谜》载:“日寇降后,余自西安归京,……更集新雨为诗谜会于溥雪斋家,有载润、于思泊……”既称“新雨”,似订交不久。见张伯驹编著:《春游琐谈》,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7月,第285页。

[6] 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双剑誃诗经新证·双剑誃易经新证》,中华书局,2009年,第776778页。

[7] 王式通(18641931)又名王仪通,字书衡,祖籍绍兴,清进士,民国初曾任司法部次长、国务院秘书长等职,后入清史馆。胡朝梁(18771921)字子方、梓方,号诗庐,曾助林纾翻译小说,后为陈三立“诗弟子”。孙宣(18971945),字公达,曾协助蔡元培整理李慈铭日记。师从马其昶,名列“马门三杰”。翁之憙(18961972),字克斋,翁同龢侄曾孙,其三子万戈过继为翁同龢后人。曾从徐树铮赴蒙古、巴黎,长期任职开滦煤矿,解放后创建并主持天津医学图书馆。

[8] 于省吾:《未兆庐文钞》,1926年铅印本,卷中第三二—三三叶。

[9] 陈、章评语见《咏怀堂诗》卷首,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1928年排印(盋山精舍印本)。又见黄裳《书跋偶存•阮怀宁三集》,《读书》199611期,143-148页。

[10]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5月,859-860页。

[11] 据《盛京时报》所组织“文艺盛京赏”所附介绍,知黄氏约1936年前后41岁,卒年据后文《哭松客》诗推测。

[12] 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2月,第一册第445页,第二册第146-147页。

[13] 于省吾:《未兆庐文钞》,1926年铅印本,卷中第四叶。

[14] 于省吾:《未兆庐文钞》,1926年铅印本,卷中第七—八叶。

[15]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月,第1页。

[16] 具体可参易新农、夏和顺:《容庚传》,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138-158页。

[17] 转引自张晓唯:《金毓黻日记所见民国学林遗事》,《书屋》20102期,第68页。

[18] 马衡:《马衡日记—一九四九年前后的故宫》,紫禁城出版社20063月,第140页。

[19] 参看唐兰:《〈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跋》,见《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北平故宫博物院,194712月。

[20] 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大业印刷局,19377月,二·八。

[21] 参看吴闿生、贾应璞:《文学社题名录》,民国9年排印本。



点击下载附件: 1514樂遊 譚若麗:雙劍誃舊體詩廿八首輯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