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李鵬輝:平頂山應國墓地M257出土銅簋銘文補釋
在 2015/10/19 10:45:45 发布

 

平頂山應國墓地M257出土銅簋銘文補釋

首發

 

李鵬輝

安徽大學

 

2015年《華夏考古》第3期上,發表了《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57發掘簡報》(以下簡稱《簡報》)一文,對19933月發掘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57號墓出土的兩件31字(含二字重文)的同銘銅簋作了比較細緻的介紹和研究。簋銘的大部分文字,整理者已經作出了很好的釋讀,但是還有幾個字需要補論。下面試論之,作爲對《簡報》的補充。

這兩件銅簋,M257:1蓋內與器底都有銘文M257:2只有器底有銘文,二簋行款稍異。我們在《簡報》釋文的基礎上,再對照《簡報》公佈的拓片和照片,將銘文按M257:1的行款重新隸寫于下:

唯十月初吉丁(茆、卯),(攷、考)

史乍(作)(唐)佁(姒)(媵),用

(祈)(眉)(壽)永命,子子孫孫

其邁(萬)年永寶用享。

第一行第七字作“”形。《簡報》釋爲“柳”將其看作是“卯”字異構,并謂“卯字左偏旁上端加一草形符號,古文字偏旁从草从木可直写爲柳字。1]左部加屮形無誤,但此字非“柳”字,實爲“(茆)”字。字還見於以下的古文字材料:宋公差之所造茆戈(《集成》11281)、昌城工佐□茆鈛(戈)[2](《集成》11211)、(翟)王(起)(師)伐(衛)(《清華二·繫年》19),其屮旁已經移到“卯”字的中間了。《說文·艸部》:“茆,鳧葵也。从艸戼聲。《詩》曰:‘言采其茆’”。關於“(茆)”字在兵器銘文中應訓爲“殺”義的詳細論述,可參見徐在國師《東周兵器銘文中幾個詞語的訓釋》[3]一文。“”在簋銘中應讀爲地支的“卯”字。

第一行第八字作“”形。《簡報》釋爲“柯”認爲从木(从木之半)从丂可隸定爲柯[4],非是。此字確實从丂,但不从木之半,所以也就不是“柯”字。戰國時期的“柯”字作(《里耶》8-478)、(《金文通鑒》14786)形,與“”字形體相去甚遠。我們認爲“”字或可隸定作“”,分析爲从卜丂聲。懷疑即是从攴丂聲的“攷”字,只是此“攷”字所从的“攴”旁省去了“攴”旁的意符“又”,只保留了“攴”旁的聲符“卜”罷了。這種省“又”形的現象很早就已經出現,如甲骨文中的“啟”字省去“又”作《合集》9334《合集》4113形。[5]甲骨文中有許多字存在著从“又”或不从“又”的兩種形態,所从之“又”,有的是會意字的組成部分,有的是累加的“動符”。从手不从手只是一個字繁簡體的差別。[6]另外,此現象還見於戰國時期的楚文字,如《包山楚简》中的“”字作(《包山》270)、(《包山》277)形,其所从的“皮”就省簡了“又”形。將“”形與《郭店簡•性自命出》45的“gd001xz0045+30攷01(攷)”形相比較,其只是位置互換後“攴”旁省去了“又”,蓋爲“攷”字簡體。“攷”見於《說文》,在簋銘中用作人名。

再者,戰國文字中出現的“攷”字可讀爲“巧”、“考”、“孝”,如:

(絕)攷(巧)棄利《郭店·老甲》1       gd001lzy014+17攷01大攷(巧)若(拙)《郭店乙》14

gd001xz0045+30攷01人之攷(巧)言利(詞)者《郭店性自命出》45 攷(考)無咎《上博三·周易》18

(腹)內攷(巧)(弁)《上博四内》7 攷(孝)敬肥(非)(怠)(荒)《清華三·琴舞》13

簋銘“(攷)”字或可讀爲“考”。傳世典籍中有見如《周禮·夏官·職方氏》:“攷乃職事。”《逸周書·職方》:“攷作考。”《玉篇·攴部》:“攷,今作考。”[7]《說文·老部》:“考,老也。从老省,丂聲。”另外,“考”在古文字中也多見如:

丂隻(獲)鼎《集成》2059西周早期      五祀衛鼎《集成》2832西周中期

克鐘《集成》207 西周晚期             鄭虢仲鼎《集成》2599 春秋早期

曾子鼎《集成》2757 春秋早期         喬君鉦鉞《集成》423 春秋晚期

 弔之仲子平鐘《集成》175 春秋晚期   《清華一皇門》13戰國            

《銘文選》2.881中山王方壺 戰國         《集成》4596齊陳曼簠 戰國

《集成》4649陳矦因咨敦 戰國           《上博一孔》8戰國

觀察上舉諸形,我們發現考字的聲符“丂”可以寫作形。其中前兩形爲後兩形的繁構,二、四兩形爲一、三兩形的反寫。在古文字中有些部件的書寫正反無別如《集成》11529“利()”字刀旁就是反寫的。

凡此可知,作器者當不叫“柯史”,那麼該器也就不能稱之爲“柯史簋” [8]了。此簋應改稱爲“史簋”。作器者名爲“某史”的在金文多见如史尊:乍(作)父辛(旅)彝(《集成》5885);鼎:乍(作)考尊1(尊)鼎(《集成》2166);伯史盂:白(伯)(索)史乍(作)季姜寶盂,其萬年子子孫孫永用(《集成》10317);羕史尊:羕史乍(作)(旅)彝(《集成》5811);史觶:(其)史乍(作)且(祖)己寶尊1(尊)彝(《集成》06489)等。

又金文中以“考”爲名的也有很多如:

《集成》5834考尊:乍(作)父辛尊1

《集成》5216考卣:乍(作)父辛尊1

《集成》2024鼎:乍(作)(旅)鼎

《集成》209克鎛:用乍(作)(朕)皇且(祖)考白(伯)(林)鐘

《集成》2519君鼎:“季自乍(作)其盍鼎,子孫永寶用之”

《集成》4609考叔父簠:“隹(唯)正月初吉丁亥,考弔(叔)自乍(作)尊1簠”

《集成》2059丂隻鼎:“丂隻?乍(作)尊1彝”等。[9

史”之名,不見於典籍,我們所能見到的其他出土文字材料也無此名,待考。

第二行第五字作形,可隸作“”即“媵”字。“媵”字从女作(《集成》3815陳侯簋)形,還見有从貝的作(《新收》56鄧公簋D)形,銘文“媵”字右下从火,蓋是媵字異體。

綜合以上考釋,可知該器是“(考)史”爲“(唐)佁(姒)”所作的媵器。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57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5年第3期,第17頁。

2]徐在國:《東周兵器銘文中幾個詞語的訓釋》,《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1期;後收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徐在國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5月,第18頁,注釋3

3]徐在國:《東周兵器銘文中幾個詞語的訓釋》,《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1期;後收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徐在國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5月,第18頁。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57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5年第3期,第17頁。

5]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5月,第190頁。

6]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5月,第39頁;此例蒙劉剛兄告知,謹致謝忱。

7]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7月,第725頁。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57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5年第3期,第11頁。

9]吳鎮烽:《金文人名彙編(修訂本)》,中華書局20068月,第110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10月1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10月19日。



点击下载附件:1529李鵬輝:平頂山應國墓地M257出土銅簋銘文補釋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