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李亦安:據北大漢簡拼綴阜陽漢簡《蒼頡篇》(續五、續六)
在 2015/11/14 13:32:29 发布

 

據北大漢簡拼綴阜陽漢簡《蒼頡篇》(續五、續六)

 

李亦安

 

續五

阜陽漢簡《蒼頡篇》簡C016作:

说明: 说明: C:\Users\admin\Desktop\C016.png

整理者釋文作“須髯。癉疥癘,瘧瘍𤼒。□”(由於此簡只剩左半,因此整理者釋文對右旁多加“□”處理,如“須”之“頁”旁、“疒”下偏旁等等。爲便於顯示和排版,此處只保留未識偏旁的“□”)。

阜陽漢簡《蒼頡篇》簡C092作:

说明: 说明: C:\Users\admin\Desktop\C092.png

整理者釋文作“□□□翳”。又,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蒼頡篇》簡36有如下文句:

頾髦鬋搣,須𩒹髮膚。癉熱疥癘,瘕痹㿛疽。旃翳簦笠

該書附錄《北大藏漢簡〈蒼頡篇〉與其他出土簡本對照表》已據北大簡簡文將上引兩支阜陽漢簡編聯,其釋文作“須髯。癉疥癘,瘧瘍𤼒。□(C016)□□□翳(C092)”(見159頁)。按阜陽簡所謂“瘧瘍𤼒”與北大簡“瘕痹㿛疽”位置對應,那麼“癘”或“疽”與“翳”之間應當只有一個字的空隙如果直接將C016C092編聯恐怕與事實不符。當然,阜陽漢簡本和北大漢簡本文句多有不同,二者屬於不同的版本,因此,阜陽漢簡《蒼頡篇》此段文句比北大簡的多出若干字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我們先擱下這種可能,試將C016C092二簡拼綴。拼綴之後如下圖所示:

说明: 说明: C:\Users\admin\Desktop\C016+C092 拷贝.png

拼綴之後,“翳”上一字作:

此字所在兩簡茬口密合,該字左旁有兩處筆畫可以連上,這可以證明此條拼綴應該是正確的。按漢簡中“旃”字作如下形體:

《敦煌漢簡》225   《居延新簡》EPT51·564

《居延漢簡》349.7B   《居延漢簡》562.18

對比可知,上引拼綴後的阜陽漢簡字形也應當是“旃”字,只是“方”形的橫筆寫得較為彎曲而已。這種寫法的“方”形在漢簡中也不少見,如《銀雀山漢墓竹簡〔貳〕》簡1536“旌”字作即可爲證。

“旃”上一字作:

字从“目”从“矦”,應即“𥈑(睺)”字。此字古多訓“半盲”,如《方言》卷十二謂:“半盲爲睺。”《廣韻·侯韻》:“睺,半盲。”“𥈑(睺)”字廁此,正與前文所述諸疾病相類。此字所在,正是韻腳,前後文皆押魚部韻,“𥈑(睺)”爲侯部字,魚、侯兩部合用在西漢時期十分普遍,[1]作“𥈑(睺)”亦押韻。“𥈑(睺)”對應的是北大簡的“疽”,之所以不同,應該是版本不同之故。此外,“𥈑(睺)”爲根據拼綴獲得的《蒼頡篇》新字,值得我們注意。

C016“瘧”、“瘍”、“𤼒”三字分別作

      

北大簡“瘕”、“痹”、“㿛”三字分別作

     

對比字形,C016“瘧”、“瘍”、“𤼒似當分別改釋爲“瘕”、“痹”、“㿛”。其中,C016“㿛”字左旁下部“鹿”之“匕”形尚存,上部拼綴後亦與“㿛”字上部相合,只是中間筆畫殘缺較多。

根據上述拼綴和改釋的情況,前文關於阜陽漢簡《蒼頡篇》此段文句比北大簡的多出若干字的假設也就不成立了。

 

續六

阜陽漢簡《蒼頡篇》簡C036作:

说明: 说明: C:\Users\admin\Desktop\C036.png

整理者釋文作“氐羌。贅(掇)拾鈎鋊,鑄冶鎔鑲。”按“鑲”字後當有56個殘字。又,阜陽漢簡《蒼頡篇》簡C040作:

说明: 说明: C:\Users\admin\Desktop\C040.png

整理者釋文作“□。豎偃(鼂)”。又,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蒼頡篇》簡62有如下文句:

鑄冶容鑲。顗視𣤶豎,偃鼂運糧。攻穿襜魯,壘鄣墜京。

該書附錄《北大藏漢簡〈蒼頡篇〉與其他出土簡本對照表》已據北大簡簡文將上引兩支阜陽漢簡編聯。按C036+040不僅可以編聯,還可以進一步拼綴,拼綴示意圖如下:

说明: 说明: C:\Users\admin\Desktop\C036+C040 拷贝.png

拼綴之後可以看出,“偃”、“顗”二字筆畫可以連接,“視”亦可看出大致輪廓,與北大簡“𣤶對應的字亦可看出右側的“欠”旁殘筆。

 

 



[1]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中華書局1957年,21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11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11月14日。



点击下载附件:1540李亦安:據北大漢簡拼綴阜陽漢簡《蒼頡篇》(續五、續六)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萧旭 在 2015/11/14 14:58:36 评价道:第1楼

    所謂 “ ”字,當即“”,是“”形譌,借為“疽”,北大漢簡正作“疽”。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雎病”即“疽病”,“雎癰”即“疽癰”,“痤雎”即“痤疽”,亦借“雎”作“疽”。”魚部,正合韻。不是版本不同之故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