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關漢簡(叁)》曆譜簡零綴*
(首發)
何茂活
河西學院文學院
在新近出版的《肩水金關漢簡(叁)》中,除一份基本完整的環讀式曆譜,爲西漢宣帝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曆譜外,還有多枚零散的曆譜殘簡。[1]這些散簡多出自編册横讀式曆譜。現就其中可以零星綴聯者試作綴聯考釋,以就正于方家。
一
甘露二年磿日 (73EJT27:71)[2]
壬申 辛丑 辛未 (73EJT29:67)
廿日 庚戌 己卯 己酉 (73EJT29:69)
以上三簡(見圖1),分別出自肩水金關遺址第27探方和第29探方。首先可以肯定的是,29:67簡與29:69簡出自同一曆譜。理由如次:
其一,出土編號相近。
其二,干支書寫於界格綫以下,界格綫之間的距離均爲3.5-4cm。
其三,字體相同。
其四,據29:69簡,是年正、二、三月廿日干支分別爲庚戌、己卯、己酉,據此可以推知,此三月朔日分別爲辛卯、庚申、庚寅。而有漢一代符合此條件的年份有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和高貴鄉公甘露四年(259年)。根據肩水金關出土的其他紀年簡所確定的産生時代判斷,此二簡當屬宣帝甘露二年曆譜。經查《西周(共和)至西漢曆譜》,是年四、五、六月十三日的干支分別爲壬申、辛丑、辛未;十、十一、十二月十六日的干支亦爲壬申、辛丑、辛未。[3]因此29:67簡可能爲十三日簡的中上段,也可能爲十六日簡的末尾一段。但察其下端,仍有殘缺,故可確定爲十三日簡的中上一段,即該簡的四、五、六月部分。
綜合上述情況,我們認爲此二簡當爲漢宣帝甘露二年曆譜十三日及廿日殘簡。
在上述綴聯的基礎上,我們發現第27探方27:71簡恰好爲甘露二年曆譜題首簡,內容爲“甘露二年磿日”。如果不考慮探方的阻隔,我們完全可以將上述三簡綴合爲同一曆譜。
當然,上述綴合也存在不甚安妥之處,一是29:67與29:69二簡寬度不同,前者寬1.1cm,後者寬1.4cm;二是題首簡的文字風格與其他二者稍有差異,題首簡文字書寫工整緊湊,而另二簡則嫌草率散漫。
另需注意的是,29:67與29:69二簡從殘存部分推斷,整簡長度當有49cm左右,而我們常見的同時代曆譜簡長多在23-24cm之間。如我們曾經綴合和專門討論的居攝元年曆譜,最長者23.8cm,最短者23.1cm。[4]本文將要討論的26:6“十六日”簡長23cm,29:106“血忌”簡長24cm。此處所論29:67與29:69簡爲何如此之長,暫未可知。題首簡27:71因僅存上半部分,無法推知整簡長度,因此不能從這一角度爲綴聯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二
十六日 壬寅 壬申 辛丑 辛未 庚子 庚午初伏 己亥 己巳 己亥 戊辰 戊戌 丁卯 丁酉(73EJT26:6)
廿五日 [辛亥](73EJT26:254)
以上“十六日”簡(見圖2),書有13組干支,可見此年爲閏年。據該簡所見干支推溯,各月朔日依次爲:丁亥、丁巳、丙戌、丙辰、乙酉、乙卯、甲申、甲寅、甲申、癸丑、癸未、壬子、壬午。查《二十史朔閏表》,知本始二年爲閏年,閏五月,各月干支與上述情況相合。[5]
又,該簡“庚午初伏”爲閏五月十六日。按照曆法,初伏爲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據《西周(共和)至西漢曆譜》,是年五月卅日(甲寅)爲夏至,此後第三個庚日爲庚辰,當爲閏五月廿六日。而此簡中“初伏”注於閏五月十六日庚午,爲夏至後第二個庚日。不知何故,存疑待考。
26:254簡,“廿五日”之後,原釋“丙辰”,今據圖版,改訂爲“辛亥”,其理由如次:
其一,此二簡日次及干支的書寫位置一致,文字書寫風格相同,簡寬基本一致(寬1cm,前者上半段稍寬,爲1.1cm);
其二,26:254圖版中,隱約可見其他幾組干支,且在每組干支的上緣有用硬物刻劃的界格,這些界格及文字書寫位置與26:6簡中的情況大體相當;
其三,原釋“丙辰”二字圖版不清,細辨之,當爲“辛亥”。在26:6中,“辛”作、,“亥”作,二字横書爲(自右而左),圖版中所見雖較模糊,但其形迹與此略同。
鑒於以上推論,上述二簡當出同譜,即本始二年曆譜。
三
六日 庚辰 (73EJT26:178)
廿一日 乙未 (73EJT26:218)
此二簡(見圖3)簡形相似,字體一致,書寫格式相同,殘長大體相當,最重要的是此二簡中除“六日”、“廿一日”這樣的日次標誌外,僅見一組干支,亦即歲首之月的干支,其下空白。且六日庚辰、廿一日乙未,在干支序次上也是完全吻合的。據此可知是年歲首之月朔日干支爲乙亥。另外在“庚辰”及“乙未”的右上角,均有一三角形契口,位置、形狀全同,唯大小有異。因此可以斷定此二簡出自同一曆譜。只不過因爲簡文過少,所存信息有限,無法確定此譜所屬年份。
此外,上述二簡僅見日次和歲首之月的干支,其下空白。據圖版觀察,當屬原貌,并非字迹湮滅所致。這種情況與本文下節討論的一組簡情況相似。我們推測,這樣的曆譜也許屬於半成品,僅抄寫了歲首之月,其後諸月留待日後抄寫。究竟如何,有待方家指教。
四
廿二日丁丑 (73EJT26:153)
廿六日辛巳 (73EJT26:223)
此二簡(見圖4)的情況與上節討論的兩支簡頗爲相似,也是只寫了歲首之月的干支,其後空白,只不過干支書寫格式不同——“丁丑”、“辛巳”採用豎寫方式,這是與其他編册横讀式曆譜大爲不同之處。此二簡日次干支吻合,字形一致,簡形相同,殘斷位置大體相當,無疑出自同一曆譜。惜乎所存信息甚少,很難推知其所屬年份。
五
女吉 男吉 男吉 男吉 男吉 女吉 男
男凶 女凶 女凶 女凶 女凶 男凶 女凶(73EJT29:52)
血忌 寅申 未寅申 寅申 申 卯 酉 辰 戌 巳 亥 午 子(73EJT29:106)
此二簡(見圖5)爲曆注簡。二者簡形相似,字體相仿,書寫位置也大體相當,應當出自同一曆譜。當然二者也有不同之處:其一,“血忌”簡右側有三處明顯的契口,而“産子”簡則無;其二,“産子”簡稍寬於“血忌”簡。
關於“産子”簡,以往似未見到相關討論,未知其所記生男生女之吉凶有何文獻依據。現所見此簡中前六月之吉凶情況爲:一、六月女吉男凶,二至五月男吉女凶。七月殘斷,僅見“男”及“女凶”,按照上文文例推断,“男”後當爲“吉”字。其後諸月,難以推知。
關於“血忌”簡,一般的規律是,一至十二月各月血忌依次爲: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午、子。[6]《御定星曆考原》卷四:“《樞要經》曰:‘血忌、血支,其日忌針刺出血。’《曆例》曰:‘血忌者,正月丑,二月未,三月寅,四月申,五月卯,六月酉,七月辰,八月戌,九月巳,十月亥,十一月午,十二月子。’”[7]以此對照此處所論29:106簡,我們發現該簡除前三個月的血忌“寅申”、“未寅申”、“寅申”較爲特殊外,其他均與定例相合。爲何此三月如此特殊,頗費疑猜。我們曾經推擬,歲首之月“寅申”前也許原有“丑未”二字。如此則前四月血忌依次爲:“丑未寅申”、“未寅申”、“寅申”、“申”,各月之首字正是一般所知的血忌,其書寫規律正好比“金蟬脱殼”,層層剝落。但是仔細觀察圖版,“寅申”前並無字迹,上述推擬無法得到證實。因此其間究竟有何玄機,仍不可知。
上述五組綴聯,第三、四兩組,可以確定無疑。第一組,題首簡與兩支曆日簡之間,內容的綴聯是成立的,但是否確實出自同一件曆譜,尚沒有充分的證據。第二組及第五組,雖然試作了如上綴聯,但自覺仍有不夠安妥之處。謹此報告,仰請同道研酌斧正。
*本文爲國家社科規劃基金西部項目“河西漢簡文字形義考論”(項目批准號13XYY010)、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河西簡牘文字研究”(項目批准號11YJA740028)的階段性成果。
[1] 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肩水金關漢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
[2] 磿,圖版作,《肩水金關漢簡(壹)》釋作“磨”。73EJT23:317亦有此字,圖版作,《肩水金關漢簡(貳)》釋爲“”(“元始六年日”)。二者實皆爲“磿”的訛寫。此處引作“磿”。磿,通“曆”。《史記·樂毅列傳》:“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磿室。”磿室,《戰國策·燕策二》作“曆室”。詳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2629頁。拙文《肩水金關出土〈漢居攝元年曆譜〉綴合與考釋》對此略有討論。該文將刊於《考古與文物》2014年第6期。
[3] 徐錫祺:《西周(共和)至西漢曆譜》(修訂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第1579-1580頁。
[4] 參拙文《肩水金關出土〈漢居攝元年曆譜〉綴合與考釋》。
[5] 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8頁。
[6] 張培瑜:《出土漢簡帛書上的曆注》,收入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出土文獻研究續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35-147頁。
[7] (清)李光地等:《御定星曆考原》,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811册第71頁。
附識:本文作於2014年11月,是年12月7日曾投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網站。投稿時考慮到該中心程少軒博士精於曆譜研究,故而建議呈其閱正。後蒙程先生擡愛,以其未刊稿《〈肩水金關漢簡(叁)〉數術類簡牘初探》等文見示。經拜閲對比,知拙文所作綴合,程文多已涉及且論述翔實嚴謹,拙作不免相形見絀。於是函請網站編輯將拙作擱置,不作刊發。
最近閲讀《簡帛研究二〇一五(秋冬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欣見程博士大作《〈肩水金關漢簡(叁)〉數術類簡牘初探》發表於該刊,文后“追記”説該文被錄用待刊期間,見到拙文未刊稿及許名瑲先生發表於簡帛網的三篇論文、黄艷萍先生發表於《敦煌研究》的一篇論文,“以上三位先生的論文中,曆日簡的定年與本文相合或基本相合的,何茂活先生有7枚,許名瑲先生有6枚,黄艷萍先生有10枚。何茂活先生對T29探方《甘露二年曆日》的復原是所有論文中最完整的,除本文指出的73EJT29:69外,何先生還確定73EJT29:67、73EJT29:71兩枚殘簡亦屬於同一部曆書。”
因程、許、黄諸先生大作均已發表,拙作示人將無掠美之虞,故不揣謭陋,將篋中舊稿再奉中心網站,願借寶地,以獻鄙芹。如獲發布,或可供同道校閲批評,亦以銘感程君之誠,并志余與復旦學人交流研酌之幸事,信可樂也!
關於拙文所作綴合與考釋,程少軒先生在郵件中曾作評説:“關於‘甘露二年曆日’,小文未敢將29:67排入,因爲正如您指出的,兩簡形制略有差異,67比69窄一些,或許不屬於同一曆書。小文未注意到27探方還有‘甘露二年曆日’篇題殘簡,您找到這枚殘簡,補我缺漏,十分感謝!我會在小文中補充引用。不過我覺得這支篇題簡未必與29探方兩簡屬於同一曆書,畢竟目前探方的分佈並不明確,位置是否靠近難以遽斷,況且它們字體也不一致。另外,本始二年夏至後第二庚日爲初伏,與一般情況有異。其實在漢簡中節日位置不固定的情況,已經見過多次,張培瑜先生曾有文章論及。我曾清理伏日、臘日相關資料,試圖排比規律,但並無收穫——恐怕兩漢時期伏日並未定型吧。很高興您也關注到這個問題,若今後有新的發現,還望惠告。”上述討論對拙文有所是正和釋疑,并對相關研究有所期許,因此一併附此,以供同好參酌。
2015年12月8日何茂活謹識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5年12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爲2015年12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4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