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抱小:北大漢簡《妄稽》初讀
在 2015/12/19 23:28:47 发布


北大漢簡《妄稽》初讀

(首發)

 

抱小

 

《文匯報》20151218日發表了北京大學歷史系何晉教授的一篇題為《文學史上的奇葩——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妄稽〉簡介》的文章,何教授從文學的角度對漢簡《妄稽》作了概述。今僅就其文中所引的一些字句略作考釋,敬請讀者指正。

1.魿腊

《妄稽》云:

妄稽為人,甚醜以恶......目若别杏,蓬髪頗白。年始十五,面盡魿腊。足若懸姜,脛若棪株。身若猬棘,必好抱軀。口臭腐鼠,必欲鉗鬚。

關於年始十五,面盡魿腊這句話,何教授是這樣解釋的:

年紀輕輕,面色卻像乾鱼和腊肉。

乾鱼魿,未詳所據,其餘的解釋亦頗不準確。所以有必要作重新的考釋。

魿腊即上博九《禹王天下》簡31𩸍𩸍字為從得聲的形聲字,又從聲,則魿𩸍二字古音相近,魿腊𩸍顯係一詞之異寫。關於𩸍一詞以往有以下的兩種解釋:

一是認為從之字文獻多互為異文,故可以讀為(《集韻》即以魿之異文),𩸍䱜(皵/錯)猶云鱗皴[1]

另一種是蘇建洲先生認為魿,來紐真部,可讀為(見紐元部)。䱜自然就是《容成氏》的(䱜-皵)。[2]

今北大漢簡《妄稽》又出現面盡魿腊之語,促使我們重新考慮問題。我們認為,戰國楚簡《禹王天下》簡31“𩸍與《容成氏》簡23+24“面倝䱜都應讀為,字又作,《說文》:昔,乾肉也。字或,《廣雅·釋詁二》:焟,乾也。《容成氏》面倝䱜以往學者多讀為,或讀為[3]皆非是。之前已有學者讀《容成氏》面倝䱜[4]可從。倝(乾)䱜(腊/昔)為同義複詞,就是乾枯的意思。《容成氏》之面倝(乾)䱜(腊/昔)是指面部之皮膚乾枯。葛洪《抱朴子·極言》曰:面無光色,皮膚枯腊,脣焦脈白,腠理萎瘁者,血減之症也。可以參考。

綜上所述,則漢簡《妄稽》所云年始十五,面盡魿腊,其大意謂:妄稽年纔十五,本來正是皮膚曼澤有光而鮮嫩之時,今乃竟如耄耋之人,面部之皮膚甚為乾枯也。

至於魿𩸍到底該如何讀、如何解釋,待考。

 

2.綦組

《妄稽》云:

吾請奉汝,以車馬金財,綦組五彩,盡盡來取,不告無有。

綦組應為纂組之誤,因未見原簡,不知其字形如何,不知是整理者之誤釋還是原簡即為誤字。

纂組為古之習語,如《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收錄有《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其七之簡898-899曰:諸周(雕)文、刻婁(鏤)、補(黼)紱(黻)、(纂)組、鍼(綫)之事,及爲末作,捶(垂)拱倚立談語,皆勿得爲也。《管子·七臣·七主》:文采纂組者,燔功之窑也。《楚辭·招魂》:纂組綺縞,結琦璜些。又《淮南子·齊俗》《漢書·景帝紀》竝有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之語,皆可以為證。而字形相近,故古書中字往往又誤為[5]如《韩非子·詭使》:倉廪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而綦組、錦繡、刻畫為末作者富。《西京雜記》卷二: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宫一商,此賦之迹也。綦組皆為纂組之誤。

 

 

 



[1]參蔡偉《釋首丩旨身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93

[2] 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舉治王天下〉初讀》,發言在49樓,時間為20131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page=5

[3]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114日。

[4]參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114日;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114日。

[5]參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433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12月1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12月19日。



点击下载附件:1572抱小:北大漢簡《妄稽》初讀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黄浩波 在 2015/12/20 10:38:22 评价道:第1楼

    《里耶秦简(壹)》8-1022簡有“獻冬瓜 乾魿魚”。何先生“乾魚”之說本此?

  • 萧旭 在 2015/12/20 14:49:23 评价道:第2楼

    《說文》:“魿,蟲連行紆行者。”魿、連聲訓,“魿”無乾義。

     

  • 萧旭 在 2015/12/20 14:52:40 评价道:第3楼

    抱小聯繫上博簡,讀䱜為腊、昔,焟,是也。《說文》:“昔,乾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繫傳》:“昔者,肉開析之象。俎左旁亦象切肉也。腊,籀文從肉。”“腊”是“昔”的後出分別字。俗字亦作𣈏,《玉篇》:“焟,乾也,亦[作]𣈏,同。”焟謂火乾,𣈏謂日乾,其義一也。胡吉宣改“𣈏”作“腊”[1],非是。《高僧傳》卷2:“日給鵝腊一雙。”《金剛映卷上》卷1“腊”作“𣈏”。抱小又謂“倝䱜”即“乾腊(昔)”,亦是也。《初學記》卷28引《山海經》:“雲山之上,其寔(實)乾腊。”郭璞注:“腊,乾梅也。”《禮記·檀弓上》鄭玄注:“木工宜乾腊,且豫暴。”《釋名》:“複,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複其末下,使乾腊也。”又“腊,乾昔也。”正“乾腊”、“乾昔”連文。亦作“乾𣈏”,《慧琳音義》卷82:“乾𣈏:音昔,肉乾也。”《可洪音義》卷26作“乾腊:音昔。”《禮記·檀弓下》有人名“陳乾昔”,蓋以物名取義。“昔”是日乾或火乾之肉,引申則有乾枯義。乾枯之物易開裂,“皵”是皮膚乾枯開裂義的分別字,“𣛵(棤)”是木皮乾枯開裂義的專字,其義皆相因。敦煌寫卷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棤,皮甲錯。或作皵、㳻。”“㳻”疑是“焟”形譌。《篆隸萬象名義》:“皵,撗字,𣈏字。”呂浩誤錄作“橫字,腊字”,但校語指出“‘橫字’疑當作‘棤字’”則是[2]。然則徐在國讀䱜為皵,亦未為失。皮膚乾枯開裂則麤糙,字亦作錯(“交錯”字本作“逪”),《爾雅》:“棤,皵。”郭璞注:“謂木皮甲錯。”《集韻》:“錯,物理麤也。”粗磨石為錯,摩擦亦為錯,皆取粗糙為義。魿、𩸍,並讀為離,開裂義。《史記·齊太公世家》:“北伐山戎、離枝、孤竹。”《集解》:“《地理志》曰:‘令支縣有孤竹城。’疑離枝即令支也,令、離聲相近。應劭曰:‘令音鈴。’鈴、離聲亦相近。《管子》亦作‘離’字。”是其證。敦煌寫卷P.2718《茶酒論》:“有酒有令。”P.3910“令”作“禮”。S.5475《六祖壇經》:“若實不相應,合掌令勸善。”敦博本077“令”作“禮”。P.3610《開蒙要訓》“捩”字注直音“令”。P.2578《開蒙要訓》“犁”字注直音“令”。“清浰”音轉則作“青令”、“清泠”。皆其比。這種語音現象,古籍甚是常見[3]。老人謂之棃(梨、黎)者,取皮膚枯裂為義,語源亦是離。《方言》卷1:“棃,老也,燕代之北鄙曰棃。”郭璞注:“言面色似凍棃。”《說文》:“耇,老人面凍黎若垢。”《詩·行葦》鄭箋:“耇,凍梨也。”《釋名》:“耉,垢也,皮色驪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凍梨,皮有斑黑如凍梨色也。”凍棃,猶言凍裂。魿腊、𩸍䱜,猶言乾枯開裂。《莊子·外物》:“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腊之,自制(浙)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離而腊之”是動詞,簡文“魿腊(𩸍䱜)”則作狀詞,狀詞即由動詞而來。

     

     

     


    [1]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085頁。

    [2]呂浩《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學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25頁。

    [3]參見蕭旭《〈玉篇〉“浰,清浰”疏證》,收入《群書校補(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1896--1900頁。

  • 云间 在 2015/12/21 21:22:44 评价道:第4楼

    光看字,昔跟乍、且、者声通,好有一些选项可供选择。

    那选哪种好些呢?看文辞,这个妇人的整体形象不是一般概念的麻子歪瓜。磨皮搓粉可以解决得了。

    如果做学问之外,还跑跑大卖场的话,就会发现有些腌咸味还是蛮光鲜的。

    所以,光把它解释为腊,还未到作者意思。

    看看说文,这个鱼令字排在咸鱼和有些出水腐败的咸鱼后面,段茂堂也没明说。

    为啥许先生说它是虫连行纡行?出蛆了呀。排列有递进的。

    试想一下,脸上有这效果,乍办?


  • 探诂 在 2016/1/11 21:12:54 评价道:第5楼

    我觉得何教授这个词语有前一个字解释对了,腊没解释对,腊应该是干枯无光泽的意思,至于前一个字,我认为是一种咸鱼古时候的叫法。

  • 曰古氏 在 2016/1/13 23:22:42 评价道:第6楼

    可能《妄稽》的“魿”還是應該讀為“鱗”?
    《黃帝內經·靈樞經》有“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有“肌若魚鱗”之句

    中医病证名有“肌肤甲错”(又称“肌若鱼鳞”),症狀為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外观皮肤褐色,如鳞状。
    ——(网上)肌肤甲错:证名。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开裂?)之状。因于血内结、肠痈脓滞,或温邪久留,阴液耗伤,津血不能荣润皮肤所致。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诸病源候论•肠痈候》:“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
    《温病条辨•下焦篇》:“邪气久羁,肌肤甲错。……”

    《说文》:“鱗,魚甲也。”

    《妄稽》“面盡鱗腊”的“鱗腊”或即中医所谓“甲错”?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