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
(首发)
王楚宁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2015年江西海昏侯墓出土一座屏风,其上不仅绘有孔子图像,还附写有介绍孔子生平的文字[1],这是首次发现此类文物。海昏侯墓的孔子屏风是经过科学发掘得到的标本,来源清晰,制作年代应为西汉中期,约在神爵三年随葬入海昏侯墓[2]。已经发布的孔子屏风的局部照片清晰显示有六十余字,字体为成熟的隶体,整座屏风上面全部的文字尚未公布。经仔细辨认,这些字句记载了与孔子生平有关的内容,即有与文献记载吻合之处,也有相抵牾的地方。我们不揣简陋,略作论述,希望引起学术界批评讨论。
一.孔子屏风文字释读
此次公布的孔子屏风局部照片上约写有六十余字,其中可辨认的有五十七字,分为五纵列,现释读如下:
“……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孔子☐兒……
……也。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孔子……
……也,自☐☐多来學焉。孔子弟子颜回、子赣(贡)……
……六年,孔子六十三,當此之时,周室……
……南夷與北夷交,中……”
这些语句虽不完整,但通过这些片段可以判断,整座屏风记载的是与孔子生平有关的内容,有些文字还反应了孔子所处时代的背景。
第一列文字介绍了孔子的基本个人情况:“……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孔子☐兒……”。《通志·氏族略》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孔子家语》认为孔子以孔为氏[3];《史记》则认为孔子“姓孔氏”。各种传世书籍都没有完整记载孔子的姓与氏,孔子屏风则明确写着孔子“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将孔子的姓、氏、字完整记录。其后的“孔子☐兒……”,很可能就是在对孔子年少时的情况进行介绍,《孔子世家》有“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的记载。故“兒”字之前的“☐”,或是“为”字。
第二列文字应是对孔子成年后的情况进行介绍,并且记述有详细的时间:“……也。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孔子……”。这段文字与史籍记载差异较大,详见后述。
第三列文字介绍了孔子的教学情况:“……也,自☐☐多来學焉。孔子弟子颜回、子赣(贡)……”。《孔子世家》载“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由此我们推测“自☐☐多来學焉”之间的“☐☐”应是“远方”。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很多远方的人来向孔子求学。这段文字中明确提及的孔子弟子是颜回与子赣(子贡)。
子赣就是子贡,即孔门十哲中的端木赐。“赣”、“贡”二字在上古汉语中读音相近,含义类似,故常做通假[4]。如《史记·货殖列传》在记述端木赐的事迹时就将“子赣”又写作“子贡” [5];1973年于西汉中山怀王刘脩墓出土的定州汉简在记述端木赐时也有“子赣”、“子贡”等多种写法[6]。
第四列文字应是记载孔子六十三岁时的状况:“……(六)年,孔子六十三,當此之时,周室……”。据《史记》记载,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7]。但其中的“(六)年”,若按屏风前文“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推断,则孔子六十三岁时应是鲁定公六年(前504年)前后,鲁定公六年(前504年)与鲁哀公六年(前489年)相差十五年。《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屏风文字“當此之时,周室……”的后面很可能就是记述这一时段内周室衰微的状况。
第五列文字我们释为:“……南夷与北夷交,中……”。《春秋公羊传》中有“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意为:南边的夷人与北边的狄人相呼应,中国的命运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孔子屏风上“南夷与北夷交”的后面紧接“中”字,故我们认为这句话完整的样子很可能就是《公羊传》中的“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春秋时期即有“四夷”的概念,四方之人统称为夷,似乎没有明确的区分[8]。《孟子》中虽已单独出现“东夷”、“南蛮”等称谓,但“北夷”、“西夷”等称呼仍然存在[9]。“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明确记载,在大约成书于战国的《管子·小匡》中才正式出现[10];在成书于西汉的《礼记·王制》中才有了更为准确与细致的区分[11]。如果按照《左传》与《孟子》中的记述,应是“南夷”与“北夷”并称;如果按照《管子》与《礼记》中的称谓系统,应是“南蛮”与“北狄”并举。孔子屏风上的“南夷与北夷交”就是传世《公羊传》中的“南夷与北狄交”。
二.孔子屏风推算的孔子生年
孔子屏风的第二列文字“……也。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孔子……”告诉了我们孔子三十岁时的准确纪年,由这一时间节点可以推算出孔子的生年——鲁襄公七年(前566年)。孔子屏风记载的孔子生年比《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早十四年、比《史记·孔子世家》早十五年。
虽然第二列文字前后的句子难于辨识,不能准确地判定上下文的句义,但“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这十个字字迹清晰、语句完整。尤其是与年代或时间有关的“昭”、“六”、“卅”三个字,均能清楚辨识。
“昭” “六” “卅”
这句话前面的文字虽难以辨识,但句末的“也”字清晰可见。“也”在古汉语中多作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通过“也”字我们可以判定,“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前一句“……也”的句义已经结束。而其后衔接的“孔子”二字,从句法的角度看,应是下一个新句子的主语。故而我们认为,“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一句是独立的单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句义,并不与前面的“……也”一句或其后的“孔子……”一句构成复句。
“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意为:鲁昭公六年的时候,孔子大概三十岁(中国古代以虚岁计龄,以出生时为一岁,本文的计龄方式皆为虚岁)。鲁昭公六年即前536年,这段记述与传世书籍中关于孔子年龄的记载差异较大。史籍中对孔子生年有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0年)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两种记载。若按史籍中孔子生年推算,鲁昭公六年时孔子大约十六、七岁,绝不是“盖卅矣(大概三十岁)”。
关于孔子出生日期最早的记录来自《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据《经典释文》载,此句在唐初有三个版本:①十月庚子②十一月庚子③本无此句。稍后成书的《春秋榖梁传》中纪录的孔子生年为: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而《史记·孔子世家》不仅记录了“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还明确记载了孔子三十岁的纪年:“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现存的几种孔子生年的说法不过相差一年,但按照孔子屏风的文字推算,孔子的生年比史籍记载的要早十四、五年,故郭永秉先生在《屏风上的断想》[12]一文中也认为:“屏风上的记载,实在是出入得大了一点”。
此次公布的孔子屏风局部照片中关于孔子年龄的记载并不只有“……也。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孔子……”一句。第四列文字“……(六)年,孔子六十三,當此之时,周室……”也明确记载了孔子六十三岁时正是某位国君的“(六)年”。
孔子为鲁人,屏风前文亦用鲁公纪年,故此处应当是某位鲁公的“六年”。《史记》明确记载了孔子六十三岁时的纪年:“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但已发布的屏风照片并没给出在孔子六十三岁这一年究竟是哪位鲁公的“六年”。
如果以鲁昭公六年时孔子三十岁为基点推算,孔子六十三岁时应是鲁定公七年(前503年)。但“盖”字[13]在古代汉语中作副词时表“大概、大约”之意,“盖卅矣”即大约三十岁。若鲁昭公六年(前536年),孔子大概三十岁、实为三十一岁的话,那么鲁定公六年(前504年)就是孔子屏风中提到的孔子六十三岁时的“(六)年”。
根据孔子屏风的文字,可推算出孔子生于鲁襄公七年(前566年),鲁昭公六年(前536年)时“孔子盖卅矣”,鲁定公六年(前504年)时“孔子六十三”。屏风的记载与传世书籍差异较大,详见下表:
公元前 |
鲁公纪年 |
孔子屏风 |
《史记》 |
《公羊传》 |
《榖梁传》 |
566年 |
襄公七年 |
(孔子出生) |
|
|
|
552年 |
襄公二十一年 |
|
|
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
十月庚子孔子生 |
551年 |
襄公二十二年 |
|
孔子生 |
|
|
537年 |
昭公五年 |
(孔子三十岁) |
|
|
|
536年 |
昭公六年 |
孔子盖卅矣 (三十一岁) |
|
|
|
522年 |
昭公二十年 |
|
孔子盖年三十矣 |
|
|
504年 |
定公六年 |
孔子六十三 |
|
|
|
489年 |
哀公六年 |
|
孔子年六十三 |
|
|
三.结语
根据已公布的屏风文字可知孔子“姓孔,子氏”,鲁昭公六年(前537年)“孔子盖卅矣”,这都是与传世文献不合之处。而“字中(仲)尼”、“自☐☐多来學焉”、“孔子弟子颜回、子赣(贡)”、“南夷與北夷交”等语句与文献的记载一致。
据《史记》记载,巫蛊之祸后,太子之位空缺,燕王刘旦上书请求宿卫宫中。武帝认为刘旦欲争太子位,说:“生子当置之齐鲁礼义之乡,乃置之燕赵,果有争心,不让之端见矣”。虽然巫蛊之祸发生在海昏侯刘贺的父亲——昌邑哀王刘髆受封之后,但武帝在为刘髆选择封地时应已有所考量。刘贺嗣位为昌邑王后,更是选择当世大儒做昌邑王师[14],往来人物也多有儒生。他被废时的辩解词:“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即语出儒家经典——《孝经》[15]。可以说,儒学对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故在海昏侯墓主椁室内发现孔子屏风并不偶然,这体现了海昏侯刘贺对儒学与孔子的尊重。
墓主人海昏侯刘贺自小生长于昌邑,昌邑曾属鲁国,是孔子的母国,所以刘贺应该对孔子的个人情况应有所了解。孔子的生年与而立之年的年份,在史籍中也有明确的记载。至于海昏侯墓出土屏风中孔子“盖卅矣”的年份与史籍差异较大的原因,笔者不敢妄断,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才能定论。
[1] 央视网:《江西西汉大墓发现疑似迄今最早的孔子画像》
网址:http://m.news.cntv.cn/2015/11/14/ARTI1447477286450264.shtml
[2] 《汉书·王子侯表》:“海昏侯贺……神爵三年薨”。
[3] 《孔子家语·本姓解》:“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
[4] 《说文》: “赣,赐也。” 《尔雅义疏》:“贡者,赣之假音也。”
[5] 《史记·货殖列传》:“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子贡结驷连骑……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6] 李建平:《从定州简<论语>看“子贡”与“子赣”》
[7] 《史记·孔子世家》:“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8] 《左传·昭公十七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9] 《孟子·尽心下》:“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征而西夷怨。”
[10] 《管子·小匡》“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
[11]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皮,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12] 《文汇报》2015年12月13日。
[13] 此句中的“盖”字类似简化后的“盖”,而非“蓋”。据《简化字溯源》考订:“ ‘盖’字来源于隶书。成熟的‘盖’字最早出现于东汉汉安二年(前143年)的碑刻北海相景君铭上”。孔子屏风上的“盖”或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盖”字。
[14] 《汉纪·孝昭皇帝纪》:“河南王式字翁思,为贺师……为世儒宗。”
[15] 《孝经·谏诤》:“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5年12月23日。
本文發佈日期爲2015年12月23日。
点击下载附件:
作者:敬告诸公,文责虽然自负,但由于现有的屏风图片的确是这么写的,本文只依此提供一种观点,我个人依旧倾向于《史记》的记载。且本文重点在于释文,而非考订,言语之失,还望宽恕。
先生文言具信,可惜現在媒體轉載斷章取義,誇大其詞,反而誤了先生本意,且學術之爭原屬自由,何須寬恕哉?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6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