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胡平生:讀《蒼》札記五
在 2015/12/31 12:08:00 发布


讀《蒼》札記五

(首發)

 

胡平生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偃運糧”(《蒼頡》62)之“偃

《蒼頡》62“偃運糧”,“偃”亦見於阜陽雙古堆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2期,頁27)。當時句讀以為“囗豎偃”下可點斷,是錯誤的,今應據北大簡訂正,以“偃運糧”為句。整理時為“偃”意義頗費斟酌,廣讀舊注不得其解,遂簡注云:“偃,《說文》作匽鼂。《說文》鼂字,‘揚雄說,匽鼂,蟲名。杜林以為朝旦,非是。’許慎以為字‘從黽從旦’,據此簡則當從黽從日。漢印亦有從日者。”實際上迴避了對“偃”二字的解釋。

今北大簡亦作“偃”。整理者說:“偃,‘’即《說文》‘鼂’字。《說文》:‘鼂,匽鼂也。讀若朝。揚雄說:匽鼂,蟲名。杜林以為朝旦,非是。從黽,從旦。”又說:“‘匽’通‘偃’、‘’。《玉篇》:‘鼂,鼂蟲也。’‘鼂’可讀作‘朝’,即早晨。……‘偃’可以讀作‘晏’,《說文》:‘晏,天清也。’《史記·孝武本紀》:‘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晏溫。’集解引如淳曰:‘《三輔》謂日出清濟為晏。’則‘偃鼂’可讀作‘晏朝’,為兩個義近字之組合。‘晏朝’亦即清晨。”

”寫作“偃鼂”、“匽鼂”當然毫無問題;釋“鼂”作“朝”,也完全正確,但經過反復推敲,我認為“偃”“匽”讀為“晏”是對的,唯其在句中的意義不應釋為“天清”而應釋為“晚”。舊注訓“晏”為“晚”之例甚多,如《國語·越語下》“蚤晏無失”韋昭注‘《論語·子路》“子曰何晏也”皇侃疏;《楚辭·離騷》“及年歲之未晏兮”王逸注;《小爾雅·廣言》“晏,晚也。”《漢書·嚴助傳》:“邊境之民為之早閉晏開,鼂不及夕,臣安竊為陛下重之。” 顏師古注;《呂氏春秋·慎小》:“日晏,公不來至。”高誘注:“暮也。”不勝枚舉,請參見《故訓匯纂》(宗福邦等,商務印書館,2003年),頁1028

那麼,《說文》之“鼂,匽鼂”,揚雄說“匽鼂,蟲名”又如何理解呢?鄙意以為,“鼂,匽鼂”猶言“鼂就是匽鼂之鼂”的意思。揚雄說“匽鼂,蟲名”,“匽鼂蟲”(《玉篇》作“鼂蟲”),就是那種朝生暮死的蟲。《淮南·道應》:“朝菌不知晦朔。”注:“朝生暮死之蟲也,生水上,狀似蠶蛾,一名孽母。海南謂之蟲邪。”由此可知,北大《蒼頡》之“偃運糧”,應當解釋為早早晚晚、朝朝暮暮都在運輸糧草。

 

  僂繚”(《蒼頡》68)疑當讀為“研算數料”

《蒼頡》68僂繚”,整理者在引用《说文》“的解釋後指出,“”或可讀為“研”,“”或可讀為“算”(筭)。“研”和“算”,在“謀劃”、“思慮”的意義上相近,因此從字義上可以聯繫。我們認為,讀“”為“研”,讀“”為“算”(筭),這是正確的,但把它們解釋為“謀劃”、“思慮”的意義來繫聯,似不夠妥帖。

“研”,以研磨而引申有研究、鑽研、精通之意。《易·繫辭下》:“能研諸侯之慮。”孔疏:“精也。”《吳越春秋·吳太伯傳》:“研營種之術。”徐天祜音注:“研,窮也。”《文選·張衡東京賦》:“研覈是非。”薛綜注:“研,審也。”算,《說文》:“數也。”近年出土簡牘文獻《算術》、《算數》類古書甚多,如張家山漢簡、嶽麓秦簡、北大漢簡等等。因此,“”讀為“研算(筭)”,就是研究、鑽研算術的意思。

僂繚”中的“僂繚”,整理者的解釋,仍拘泥於《說文》,恐怕也是不對的。《說文》:“僂,尪也。從人,婁聲。周公韈僂,或言背僂。”是一種胸前突、背羅鍋的疾患。又,《說文》:“繚,纏也。從糸,尞聲。”整理者認為,“在以動作貼近物件之義上亦相近”。我們則懷疑“僂繚”似乎應當讀為“數料”。

“僂”,從婁聲。《說文》:“數,計也。從攴,婁聲。” 因而“僂”讀為“數”是沒有問題的。“繚”,從尞得聲,似應讀為“料”。料,《說文》:“量也,從斗,米在其中。讀若遼。”因此,從聲音而言,“繚”、“料”自可通。《國語·周語上》:“乃料民於太原。”韋昭注:“料,數也。”《說文》段注:“稱其輕重曰量,稱其多少曰料。其義一也”朱駿聲《通訓定聲》云:“輕重曰量,多少曰料。”因此,“數料”就是“數量”。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12月3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12月31日。



点击下载附件:1586胡平生:讀《蒼》札記五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若蝶之慕 在 2016/1/1 1:35:36 评价道:第1楼

    历来学者多认为扬雄训“匽鼂为虫名”,要比杜林训为“朝旦”更好,只是都不知“虫名”作何解释。“偃鼂”或是指“堰蟾”,即一种水上的动物。秦汉运粮多以水运为主,《史记》、《汉书》称为“漕运”。水泉子简后文注解为“载榖行”,即说明是一种运输工具。或这种水上的工具,因双桨的划动而很像“堰蟾”,故称这种运输水上工具为“偃鼂”。《说文》也说是一种比喻说法。

  • 若蝶之慕 在 2016/1/1 1:48:58 评价道:第2楼

    《说文》作“蟲”,说明其一般的“虫”不同。古文“蟲”与“虫”不同,按《大戴礼》所列之蟲,“堰蟾”显然属于蟲类。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