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寧:北大漢簡《蒼頡篇》讀札(下)
在 2016/3/7 22:19:14 发布

 

北大漢簡《蒼頡篇》讀札(下)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41𤼒效姰卧

𤼒,《說文》:“創裂也。一曰疾𤼒。从疒巂聲。”音以水切,餘紐微部,然此字從“巂”聲,“巂”音戶圭切,音匣紐支部,則《集韻·去聲七·十五卦》注音“呼卦切”是其本音也,乃曉紐支部字,當讀為“畫”,猶《說文》“讗”、“ 纗”二字均從“巂”聲而皆言“讀若畫”是也。《爾雅·釋言》:“畫,形也。”郭注:“畫者爲形象。”效,《說文》:“象也。”段注:“‘象’當作‘像’。《人部》曰:‘像,似也。’”“畫”、“效”義通並舉。《論衡·亂龍》:“刻畫效象。”

姰,原整理者云:“‘姰’可讀作‘侚’。《說文》:‘侚,疾也。從人,旬聲。’有疾需臥,或即‘姰(侚)臥’二字并連之故。”(109頁注[])按:“侚”之訓“疾”是疾速義,并非是疾病義,《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幼而侚齊”,《集解》:“侚疾,齊速也”是其證。《廣雅·釋詁四》:“瘨、姰,狂也”,王念孫《疏證》:“姰之言眴也,揚雄《劇秦美新》云:‘臣嘗有顛眴病’,義與‘瘨姰’相近。”“姰臥”當即“眴臥”或“眩臥”,謂因眩暈而臥。《靈樞經·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肱臥於幽闇,以被韜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風。”

41:滫𩀞鷽䞚

原整理者云:“‘䞚’或作‘跂’、‘伎’”(109頁注[一〇]),是也。“鷽”《說文》云“从鳥,學省聲”,“學”、“鷽”古字通用,1則“鷽䞚”疑讀“學伎”或“學技”,學習技藝之意,《鬼谷子·中經》:“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者,則為之稱遠。”《後漢書·方術列傳下》:“玉少師事高,學方診六微之技、陰陽隱側之術。”

42:齎購件妖

“件妖”疑讀為“奸妖”,《焦氏易林·遯之損》:“利詰奸妖,罪人弗赦。”

42:勸㤄槈𦓯

“勸㤄”當讀“勸勱”。《說文》:“㤄,恨怒也。从心巿聲。《詩》曰:‘視我㤄㤄。’”段注:“《小雅·白華》:‘念子懆懆,視我邁邁。’《毛傳》曰:‘邁邁,不悅也。’《釋文》云:‘《韓詩》及《說文》皆作㤄㤄。《韓詩》云:意不悅好也。許云:很怒也。’今《說文》作‘恨’,似宜作‘很’。邁者,㤄之叚借。”《說文》又云:“勱,勉力也。《周書》曰:‘用勱相我邦家。’讀若萬。”段注:“勉者,勥也,亦作‘邁’,《左傳》引《夏書》:‘臯陶邁種德。’邁,勉也。”是“㤄”、“邁”、“勱”通用。《唐韻·去聲·十七夬》:“勱,勉也、強也。”“勸勱”與“勸勉”義同。

42:某枏早蠸

“某”、“枏”就兩種樹木名而言,“某”當即“楳”之省,亦即“梅”,《爾雅·釋木》:“梅,枏也。”《說文》:“梅,枏也。可食。从木每聲。楳,或从某。”段玉裁認為“梅”即“枏”,亦即楠木,文中“可食”二字乃“淺人所改竄”,蓋混“楳(梅)”、“某”為一所致,“某”才是可食之酸果“梅”的正字,二者本不同。“某(梅)”、“枏”為同物異名連舉。

 “早”下“蠸”乃蟲名,就蟲名而言,“早”當讀“𧎮(蚤)”,二字古書通用甚多。2《說文》:“𧎮,齧人跳蟲。”“蠸”,《爾雅·釋蟲》:“蠸,輿父,守瓜”,郭璞注:“今瓜中黃甲小蟲,喜食瓜葉,故曰守瓜。”《玉篇》:“蠸,食瓜蟲。”“蚤”是齧人蟲,“蠸”是食瓜蟲,均蟲類而並舉。此處由詞語而言,根據前二字讀“霾晏”推測,“早”很可能當依字讀,而“蠸”是讀“晏”,二字群影旁紐雙聲、同元部疊韻音近,“晏”訓“晚”,《楚辭·離騷》:“及年歲之未晏兮”、《山鬼》“歲既晏兮孰華予”王逸注并云:“晏,晚也。”《玉篇》:“晏,晚也。”“早晏”亦為成詞,《儀禮·士相見禮》:“問日之早晏。”《管子·八觀》:“出入毋時,早晏不禁。”《白虎通·辟雍》:“其有出入不時,早晏不節。”與“早晚”義同。

雙古堆漢簡《蒼頡篇》C091簡尚殘存“某晏早”三字,3疑即此句。但北大簡本此句上是“勸㤄槈𦓯”,而雙古堆本“某”前之字尚殘存一“目”底,當非“𦓯”,存疑。

43:㝣椅姘觟

《方言》第五:“刈鈎,江、淮、陳、楚之間謂之鉊,或謂之鐹,自關而西或謂之鈎,或謂之鐮,或謂之鍥。”“㝣”即“鍥”,“椅”即“鐹”,均音近通假。此為同物異名並稱。

“姘”有“合”義,“觟”當讀為“解”,分也,二字亦義相反。

43:戾弇焉宛

《一切經音義》九:“戾,《三蒼》作㑦,很戾也。”然此當是依字作解,非其語意也。此與“弇”連言,似非很戾義。“戾弇”疑谐音“利劍”,“戾”、“利”音同來紐質部,“弇”《廣韻·下平聲·二十二覃》注音古南切,《集韻·平聲四·二十二覃》姑南切,與“劍”同見紐談部,均音相近。《老子》:“服文綵,帶利劍。”《戰國策·韓策一》:“跖勁弩,帶利劍。”

“焉宛”疑讀“燕婉”,《詩·新臺》:“燕婉之求”。

43:郃簍埒畦

“郃”當讀為“笈”,二字匣群旁紐雙聲、同緝部疊韻音近。《廣韻》:“笈,負書箱也。”此處“簍”當即後之“簏”(同來紐雙聲、侯屋對轉疊韻音近),也是古人盛書的竹筐,稱“書麓”者。《晉書·劉柳傳》:“卿讀書而無所解,可謂‘書簏’矣。”《新唐書·儒林·李善》載李善亦有“書麓”之稱,均謂此。“笈”、“簍(簏)”同類物而並舉。

43:蠶繅展庳

“展”當即《說文》“𧝑”字,云:“丹縠衣也。”段注:“縠,細絹也。《庸風》:‘瑳兮瑳兮,其之展也。’《毛詩傳》:‘《禮》有展衣者,以丹縠爲衣。’馬融從之,許說同;先後鄭注《周禮》及劉氏《釋名》皆云‘展衣白。’後鄭云:‘展衣,以禮見王及賔客之服。字當爲襢,襢之言亶,亶,誠也。’按《詩》、《周禮》作‘展’,叚借字也。《玉藻》、《襍記》作‘襢’,後鄭從之。許作‘𧝑’。漢禮家文字不同如此。”

“庳”當為“裨”,《說文》:“接也、益也。”段注:“《會部》曰:‘朇,益也。’《土部》曰:‘埤,增也。’皆字異而音義同。《覲禮》:‘侯氏裨冕’,注曰:‘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爲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爲上,其餘爲裨。按本謂衣也,引伸爲凡埤益之偁。”“展”即展衣,“裨”即裨衣。

44:肂縠㱚耆

“肂”疑讀為“肆”,陳列義。“縠”即紗縠,謂陳列紗縠。

“㱚”即“殘”之假借字,《文選·張景陽〈七命〉》:“髦残象白”,李善注:“殘、白,蓋煮肉之異名也。崔駰《博徒論》曰:‘燕臛羊殘,炙雁煮鳧。’”《〈華嚴經〉音義下》引《蒼頡》曰:“殘,切也”,“髦(牦牛)殘”、“羊殘”之“殘”當是指切碎的肉。“耆”當讀為“鮨”,《說文》:“鮨,魚䏽醬也。出蜀中。”段注:“‘醬’字衍。䏽者,豕肉醬也,引申爲魚肉醬,則偁‘魚䏽’可矣。《公食大夫禮》‘牛鮨’注曰:‘《內則》鮨爲膾,然則膾用鮨’,謂此經之醢牛鮨即《內則》之醢牛膾也。聶而切之爲膾,更細切之,則成醬爲鮨矣。鮨者,膾之最細者也。牛得名鮨,猶魚得名䏽也。鄭曰:‘今文鮨作鰭。’按‘鰭’是叚借字,《說文》有‘耆’無‘鰭’。”可知“耆”、“鰭”、“鮨”為通假字,本義是魚肉醬,英藏削柿本3600有“魚酯馬酪”句,“魚酯”蓋即“魚鮨”。其它動物的肉醬亦可稱“鮨”,與“殘”義類同。根據《蒼頡篇》的舊注,“殘”為“切”義,則“殘鮨”是切剁肉醬的意思。

44:嬎欺蒙期

“嬎”即“娩”,蕭旭先生云:“娩讀為謾,亦欺也,字亦作慢、漫、僈。”4說是也。“娩”、“謾”同明紐元部音同。《說文》:“謾,欺也。”“蒙”亦有蒙蔽、欺瞞義,故“期”蓋亦“欺”之假借,是為避免重複而寫作“期”。雙古堆漢簡本C062亦作“蒙期”。

又原整理者云:“蒙期”可讀作“蒙倛”,《荀子·非相》:“仲尼之狀,面如蒙倛。”楊倞注曰:“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蒙茸”,亂貌。(113頁注[]

按:“蒙期”讀作“蒙倛”亦可通。楊倞原注為“方相也,其首蒙茸,故曰蒙倛。”“倛”即《說文》之“䫏”,釋云:“醜也。从頁其聲。今逐疫有䫏頭。”段注:“《周禮·方相氏》注云:‘冒熊皮者以驚敺疫癘之鬼,如今魌頭也。’《淮南書》:‘視毛嬙、西施猶䫏醜也。’高注云:‘䫏,䫏頭也,方相氏,黃金四目,衣赭,稀世之䫏貌。䫏醜,言極醜也。”古代方相氏行逐疫之巫術,冒熊皮、蒙魌頭,魌頭樣貌醜惡以驚憚疫癘之鬼。《非相》言孔子相貌都醜,如蒙魌頭然,是為異表。“蒙”當為冡覆義,非“蒙茸”也。

45:耒旬隸氐

“隸”《唐韻》、《集韻》并注音朗計切,為來紐質部字;而《說文》言其從“柰”聲,“柰”古音泥紐月部,則“隸”之本音當為來紐月部,音與“礪”同,後因質、月二部旁轉疊韻相近而轉入質部。則“氐”當即砥礪之“砥”的假借字,此二字蓋本讀若“礪砥”,《書·禹貢》:“礪砥砮丹”。

46:䫞豫錄恢

“䫞豫”疑諧音“高譽”,“高”、“䫞”見溪旁紐雙聲、同宵部疊韻音近,“豫”、“譽”古字通用。5《晏子春秋·諫下》:“出則高譽其君之德義。”《潛夫論·實貢》:“虛張高譽,彊蔽疵瑕。”

“恢”,英藏削柿本3447、“錄恢”疑讀“錄紀(記)”,“紀(記)”、“恢”見溪旁紐雙聲、同之部疊韻音近。“錄紀”即“紀錄”之倒語,《潛夫論·五德志》:“迪斯用來,頗可紀錄。”《論衡·超奇》:“文墨之士,難得紀錄。”後世典籍或言“錄記”,如《通典·職官三·宰相》:“後起居,皆近侍之臣錄記也。”又《兵十五·風雲氣候雜占》:“察彼軍及我軍上氣,皆紙筆錄記。”蓋“錄”、“紀(記)”本同義連用成詞,正語、倒語義同。

46𢓈隋愷襄

𢓈隋”當讀為“徇隨”、“循隨”。《說文》:“𢓈,行示也。”段注:“按如《項羽傳》:‘徇廣陵’、‘徇下縣’,李奇曰:‘徇,略也。’如淳曰:‘徇音撫循之循。’此古用‘循’、‘巡’字、漢用‘徇’字之證,此《古今字詁》之義也。从彳勻聲,古勻、旬同用,故亦作‘徇’。”《一切經音義》三引《三蒼》:“循,古文作𢓈,同。”“隋”、“隨”古通用。6《呂氏春秋·貴生》:“危身棄生以徇物”,高注:“徇猶隨也。”《淮南子·原道訓》:“循天者與游者也”,高注:“循,隨也。”“𢓈(徇、循)”、“隋(隨)”同義連舉,當即隨從之意。

“愷襄”疑諧音“稽顙”。“愷”同“凱”,與“稽”同溪紐脂部,“襄”、“顙”同溪紐陽部,并音近。《禮記·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後稽顙,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

46-47:鄢鄧析酈,宛鄂𨚙𨟚

此二句八字均為地名,原整理者已作解釋。其詞語諧音蓋讀為“安定”、“析離”、“怨惡”、“效象”,均為義同或義近連用。

“鄢”、“安”同影紐元部音同。“鄧”、“定”同定紐雙聲、蒸耕旁轉疊韻音近。《尚書·盤庚中》:“安定厥邦。”

“宛”、“怨”皆於袁切音同,“怨”或作“惌”。《說文》:“怨,恚也。”《廣韻》:“怨,恨也”“惡”、“鄂”影疑旁紐雙聲、同鐸部疊韻音近。《說文》:“惡,過也。”段注:“人有過曰惡,有過而人憎之亦曰惡。”憎惡義。《墨子·尚同上》:“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戰國策·燕策三》:“怨惡未見而明棄之,未盡厚也。”

“酈”、“離”皆來紐歌部音同。《廣雅·釋詁一》:“離、析,分也。”“析”、“離”義同,《尚書·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抱樸子·行品》:“當交顏而面從,至析離而背毀者,僞人也。”

𨚙”、“效”均匣紐宵部音同,“襄”、“象”心邪旁紐雙聲、同陽部疊韻音近。《說文》:“效,象也。”《新書·君道》:“言士民說其德義,則效而象之也。”《論衡·亂龍》:“刻畫效象。”《傷寒論·平脈法》:“效象形容。”亦云“象效”,《荀子·解蔽》:“以務象效其人。”

47:閱勶竈䟆

“勶”,英藏削柿本305034653617作“通”,可知即“徹”字,《說文》:“徹,通也。”“閱”帛書《老子》甲本用為“銳”,“銳”古有二讀,一讀以芮切,喻紐月部;一讀杜外切,定紐月部。此蓋讀後者,讀為“達”(定紐月部),“達徹”乃同意連舉。

原整理者注:“䟆”,《說文》:“止行也。一曰竈上祭名。从走畢聲。”通“蹕”。(115頁注[]

按:此字與“竃”連文,當用第二個義項,即“竈上祭名”,段注:“《篇》、《韵》皆有‘襅’字,云‘竈上祭’。”可知此處“䟆”通“襅”。英藏削柿本3465作“畢”。

48:䚡展賁達

“䚡”當讀為“思”,二字音同可通。“展”《方言》中有兩種義項,一云:“展,信也。荊吳淮汭之間曰展。”七云:“展、惇,信也。東齊海岱之間曰展,燕曰惇。”六云:“展,難也。山之東西凡難貌曰展。荊吳之人相難謂之展。”《爾雅·釋言》:“展,適也。”郭璞注:“得自申展適意也。一曰誠也。”此疑當為誠信義。“思展”為思慮誠信之意。

“賁達”當讀“奔達”,奔走通達意。英藏削柿本2846相當于“達”字處殘存左邊“月”旁及右旁部分筆畫,細審乃“脫”字,“脫”、“達”音同定紐月部,音近通假。“奔脫”也可理解為逃奔得脫之意。雙古堆漢簡本作“遴”,《說文》:“行難也”,則與“達”、“脫”義相反。

56:䲨鵠𩾜

原整理者注:𩾜,《玉篇》以“𩾜”字爲“鳨”字或體,曰:“,音力,鳥似而小。”“”即燕子,《爾雅·釋鳥》:“燕燕,鳦。”郭璞注:“燕燕,一名玄鳥,齊人呼鳦。”

按:“𩾜”字jileijilei先生改釋“鳧”,當是。然此字確乎下從“力”,隸定為“𩾜”似亦無誤。《玉篇》本書中無“”字這種寫法,用為燕名之字作“𩾐”,云:“於秩切。燕,𩾐也。亦作乙。”則其“”字當是個誤字,《康熙字典·亥集中·鳥部》“鳨”字下引《玉篇》作“鳥似鳧而小”,很可能是對的,《廣韻·入聲·二十四職》:“鳨,似鳧而小。亦作𩾜。”《集韻·入聲十·二十四職》:“鳨,小鳧也。一曰鴆別名”,均可證。今本《玉篇》“鳧”下的“几”形當是缺刻了一畫,形如“乙”。是《玉篇》以“鳨”為鳧類。可能是“𩾜”即“鳧”之形訛或異體,蓋所從之“几”本為“勹”,即古“伏”字,“鳧”古音必定是讀若“伏”,蓋其鳥常伏浮於水面,故名;後音防無切為并紐魚部字,蓋雙聲音轉之故。“勹”、“力”形近且均職部字,故從勹聲與從力聲相同,實應為一字。後人因其從“力”轉而讀力聲,而其義不變,仍訓“鳧”。古書每“鳧雁”並舉,《荀子·富國》:“然後飛鳥、鳧雁若煙海”;《漢書·楚元王傳》:“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易林·師之萃》:“鳧雁啞啞,以水為家。”

58:維楫舩方

原整理者注:維,《說文》訓爲“車蓋維也”,即繫車蓋之繩,見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左傳》昭公十年“居其維首,而有妖星焉”,孔穎達疏:“維者,綱也。”“綱”爲網上用於提綱之總繩。引申作動詞,有“維繫”、“聯結”之義。楫,《說文》訓為“舟櫂也”,即船槳。《漢書·賈誼傳》載賈誼向漢文帝所上《陳政事疏》有句曰:“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舩必覆矣。”顏師古注:“維所以繫舩,楫所以刺舩也。”(126頁注[一一]

按:原注甚枝蔓繁蕪。根據文意及顏師古注,“維”為繫船的纜繩,“楫”為船槳,均為使船之具,故並舉。《鹽鐵論·刑德》:“執法者國之轡銜,刑罰者國之維楫也。故轡銜不飭,雖王良不能以致遠;維楫不設,雖良工不能以絕水。”

60:弘競翦㞒

“弘競”義同於後之“強勁”。水泉子七言本此句作“弘竟前㞒不可量”(暫29),則當是將“翦(前)㞒”讀為“前計”,“㞒”、“計”古音曉見旁紐雙聲、同質部疊韻音近可通。《戰國策·魏策一》:“寡人蠢愚,前計失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前計抑絕,後策不從。”指提前謀定的計劃。七言本此句意為強勁加上提前謀劃,故前途不可限量也。

60:霸暨傅庚

或作“魄”,月始生。“暨”為日初升剛露頭。“傅”《說文》:“相也。”為傅相、輔佐、輔助義。“庚”當為長庚,即金星,古稱明星、太白,《詩·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毛傳:“日旦出謂明星為啟明,日既入謂明星為長庚。”鄭玄《箋》:“啟明、長庚皆有助日之名,而無實光也。”古人認為“日出於東,月生於西”(《禮記·祭義》),此用“霸”、“暨”代表西、東,月初生、日初出而長庚、啟明若傅相之,故曰“霸暨傅庚”,《開元占經》卷四十五引《石氏》曰太白“一名大相”,“相”即“傅”也。又引《石氏》曰:“太白主秋、主西維、主金、主兵,於日主庚辛。”又云:“出東方為明星。”《爾雅·釋天》:“明星謂之啟明。”蓋先秦人已經知道長庚、啟明本為一星,而認為其本為主西方之星,故“太白”、“長庚”乃其本名,而出於東方者謂“啟明”。

61:阿尉馺瑣

“阿”疑指阿保,即保姆,《史記·范睢蔡澤列傳》:“居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蔡郎中集》卷三《琅邪王傅蔡君碑》:“先帝遺體,或以繼絕襲位,正于阿保,未洽雅訓,驕盈僭差。”其字《說文》作“妿”,云:“女師也。从女加聲。杜林說:加教於女也。讀若阿。”段注:“按《列女傳》華孟姬、楚昭伯嬴傳皆言‘保阿’,《內則篇》、《喪服經》注皆言‘可者’,鄭云:‘可者,賤於諸母,謂傅姆之屬。’葢‘可者’卽‘阿’,‘阿’卽‘妿’也。”則“阿”、“尉”均官職名,“阿”當即教育女性的老師,即杜林說的“加教於女”,初不限於女人,如商湯之相伊尹為“阿衡”即是,蓋因其曾在有莘氏國教導有莘氏女而得此官稱,即《墨子·尚賢下》所謂“昔伊尹為莘氏女師僕”是也。

62:攻穿襜魯

“襜魯”疑讀“檐梠”,《說文》:“楣,秦名屋𣝼聯也。齊謂之檐,楚謂之梠。”《廣雅·釋宮》:“楣、檐、櫺,梠也。”“檐”與“襜”、“魯”與“梠”并音近。則此處“攻”乃修治義,“穿”為穿鑿義,均指加工檐梠。

62:壘鄣墜京。[咸地斥競,盡搏四荒。酆鎬林禁,]

末三句據雙古堆簡本C063及水泉子七言本例12.1補出。其中後二句水泉子七言本僅存“四荒高”、“鎬林禁”六字。

壘鄣墜京:此句當讀“壘鄣隧京”。“隧京”雙古堆簡本作“隊亭”,水泉子七言本作“囗囗囗亭在北方”,蓋亦作“隧亭”。然從用韻上看,似以作“京”為是。“隧”即《說文》的“𨽵”字,云:“塞上亭,守㷭火者。从𨺅从火,遂聲。𤎩,篆文省。”段注:“謂邊塞之上守望㷭火之亭。”典籍多假“隧”、“燧”為之,又或以“鄣隧”連稱,《文選·班叔皮〈北征賦〉》:“登鄣隧而遥望兮”,李善注:“《蒼頡篇》曰:‘障,小城也。’《漢書》:‘武帝謂狄山曰:使居一障閒。’《說文》曰:‘隧,塞上亭,守烽火者也。’篆文從火,古字通,詞醉切。班固《漢書》贊曰:‘不脩障隧’,其義幷同。‘隧’或爲‘墜’,《說文》曰:‘墜,古文地字也。’”按今《說文》“墬,籒文地”,不作“墜”。

咸地斥競:“咸”當為“鹹”,“鹹地”即所謂鹽碱地。“斥”水泉子七言本作“𢇛”,同“㡿”,亦即“斥”本字。《說文》:“㡿,郤屋也。从广屰聲。”段注:“‘卻屋’之義引伸之爲‘𢇛逐’、爲‘充𢇛’。《魏都賦》注引《倉頡》曰:‘𢇛,廣也。’又引伸爲指𢇛,《穀梁·僖五年傳》曰:‘目晉矦𢇛殺’是也。俗作‘厈’、作‘斥’,幾不成字。”《書·禹貢》:“海濱廣斥”,《釋文》引鄭云:“斥謂地鹹鹵。”《說文》:“鹵,西方鹹地也。从西省,象鹽形。安定有鹵縣。東方謂之㡿(斥),西方謂之鹵。”按“斥”疑即“坼”之假借字,《說文》:“裂也。”謂土地坼裂,此乃鹽碱地之特徵之一,《禹貢》所言乃海濱的土地大面積地因鹹鹵而坼裂,故東方謂鹽碱地為“斥(坼)”,乃依其狀貌言之;西方名為“鹵”,乃以其性味言之。“競”,水泉子七言本作“竸”,《說文》:“競,彊語也。”段注:“讀如彊。”《爾雅·釋詁》:“競,彊也。”《說卦傳》:“其於地也為剛鹵”,《疏》:“其于地也爲剛鹵,取水澤所停,則鹹鹵也。”“競”、“彊”、“剛”音近義通,堅硬義。此句意為鹽碱地坼裂、堅硬。

盡搏四荒:盡,皆也。“搏”讀為“薄”,迫近也。四荒,四方邊遠之地。此句言四方邊遠之地皆得及至,《書·益稷》:“外薄四海”,與此句意近似。

又,根據上句“咸地斥競”疑亦可讀為“蓁薄四荒”,“盡”、“蓁”精莊準雙聲、同真部疊韻音近。“搏”、“薄”音同。《說文》:“蓁,艸盛貌。”又同“榛”,《集韻·平聲二·十九臻》:“榛、蓁:木叢生曰榛。或作蓁。”《說文》:“薄,林薄也。”段注:“《吳都賦》:‘傾藪薄’,劉注曰:‘薄,不入之叢也。’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伸凡相迫皆曰薄。”指生長密集的樹林。“咸地斥競”謂鹹地開裂、堅硬,“蓁薄四荒”則謂四方遙遠之地草木叢生,言其荒蕪也。

酆鎬林禁:酆,地名,《說文》:“周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鎬,《說文》:“温器也。从金高聲。武王所都,在長安西上林苑中,字亦如此。”酆、鎬均周人的都邑。《爾雅·釋詁》:“林,君也。”此言酆、鎬均為君王所居之禁地也。

65[囗傅作褌],堯舜禹湯。𣫖卬趮蟨,[矉盼範囗]

本條文字據秦樺林先生說重新斷句、補出“卬”後缺文。7又英藏削柿本2490有“囗傅作褌堯囗”,“堯”後之字尚殘存部分筆畫,把它和北大簡的“舜”字相比對,可知是“舜”的上半部分。此蓋即前兩句殘文,故據補出三字。

    北大簡65“舜”

“傅”與簡60“霸暨傅庚”之“傅”重出,疑即“䙏”之假借字,《玉篇·衣部》:“䙏,襌衣也。”《急就篇》:“襜褕袷複褶袴褌,襌衣蔽膝布母繜。”顏注:“袴之兩股曰襱,合襠謂之褌。”其所言“襌衣”當即“䙏”,顏注:“襌衣,似深衣而襃大,亦以其無裏,故呼為襌衣。”蓋“䙏”者博也,言其襃大寬博也;又曰薄也,言其無裏單薄也。此前一字亦殘存部分筆畫,但不能知為何字。

“褌”,《急就篇》:“襜褕袷複褶袴褌”,顏注:“合襠謂之褌。”即褲子。

𣫖”原整理者謂“可讀作‘毅’”,是。據北大簡一附錄英藏削柿本作“㥟”,恐非,此字隸定當作“𢟰”,乃“毅”字之或體,右旁即“毅”所得聲的“𧱏(豙)”。“卬”水泉子漢簡《倉頡篇》暫45作“迎”,乃音同通假。

“毅卬(迎)”疑讀為“毅剛”。“剛”、“卬”古音見疑旁紐雙聲、同陽部疊韻音近。“毅剛”即“剛毅”之倒語,古書習見,《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說苑·敬慎》:“剛毅勇猛,無以勝人。”

“趮蟨”讀“躁蹶”,謂暴躁急遽,故水泉子漢簡《蒼頡篇》言“[]迎趮厥(蹶)怒佛(弗)甘”,謂人剛毅(或倔強)急躁,因不甘心而發怒也。中醫中稱脈象跳得亂而急為“躁厥”,《靈樞經·終始》:“躁厥者,必為繆刺之。”

“矉盼”二字原釋文僅存二“目”旁,英國藏削柿本作“賓分”,則此二字很可能是作“矉盼”,故據補,蓋讀為“繽紛”。《楚辭·離騷》:“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又曰:“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66:媥䵎娺囗

“媥䵎”疑諧音“偏袒”,“媥”、“偏”古音同,“䵎”、“袒”透定旁紐雙聲、同元部疊韻,音近可通。《戰國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新序·雜事一》:“趙簡子上羊腸之阪,群臣皆偏袒推車。”

67𤜂嬐㛥䁝

此四字句疑讀為“話譣沓謍”,“𤜂”、“話”皆匣紐月部,“譣”、“嬐”同疑紐談部,“㛥”、“沓”透定旁紐雙聲、同緝部疊韻,“䁝”、“謍”皆影紐耕部,均音近。

《說文》:“話,合會善言也。从言𠯑聲。《傳》曰:‘告之話言。’”

《說文》:“譣,問也。”段注:“譣訓問謂按問,與試驗、應驗義近。”《集韻·平聲四·二十四鹽》:“譣,議也。”此乃“憸”之假借字,《集韻》:“憸,《博雅》:‘彊也。一曰詖也。’”《說文》:“詖,辯論也。”“辯論”即所謂“議”,後言“議論”者也。

“沓謍”當即“沓沓”與“謍謍”之省并。《說文》:“沓,語多沓沓也。从水从曰。”“沓沓”本水流發出的不絕之聲,類似“滔滔不絕”的“滔滔”,凡連續不絕之聲均可曰“沓”,故語多不絕曰“沓沓”,鼓聲不絕曰“䶀䶀”、“鞈鞈”、“榻榻”、“闒闒”等,均音近之象聲詞,引申為拖沓、雜沓等義。

《說文》:“謍,小聲也。从言,熒省聲。《詩》曰:‘謍謍青蠅。’”“謍”本義當即人說話聲音細小嚶嚶之聲,青蠅飛舞聲似之。

此句蓋謂人話言、議論或聲大㛥㛥(沓沓)不絕,或聲小謍謍(營營、嚶嚶)不斷。

67:與𩓯庾請

此句疑為一陳述句,讀“輿頻庾精”。“與”、“輿”音同通用,大車也。頻,《廣雅·釋詁三》:“頻,比也”;又《釋訓》:“頻頻,比也”,連續不斷之意。《史記·孝文本紀》《索隱》引郭注《三蒼》曰:“庾,倉無屋也。”《國語·周語中》:“野有庾積”,韋昭注:“此庾,露積穀也。”指在野外露天集存的糧食。“精”、“請”古字通用。8《說文》:“精,擇米也。”即篩選出的優質米,這裡當指篩選好的糧食。“輿頻庾精”當謂大車連續不斷運輸糧食而庾積之。

69犺播耕

原整理者讀“”為“䎧”,甚是。“犺”當讀為“耩”,二字同見紐雙聲、陽東旁轉疊韻音近。《廣雅·釋地》:“耩、䎧,耕也。”

70𡢕𩔉娑孅

𡢕𩔉”當讀“惛(昏)悶”或“惛懣”,“𡢕”、“惛”同曉紐雙聲、微文對轉疊韻音近;原整理者指出“𩔉”即“䫒”,是也,《集韻·平聲二·二十三魂》:“𩔉、䫒、𩑥:《說文》:‘繫頭殟也’,謂頭被繫無知也。或從昏,亦省。”音莫奔切,與“悶”、“懣”音均明紐文部,音近可通。亦稱“殟䫒”,《廣韻·上平聲·二十三魂》:“䫒:頭多殟䫒。”

“娑孅”疑讀“瑣纖”,後言“瑣細”、“瑣屑”、“瑣碎”等均其音轉,意均類同。

70:訐熭竄煢

“訐熭”疑讀“獪姡”,“訐”、“獪”同見紐月部,“熭”、“姡”同匣紐月部,音近可通。《方言》二:“劋、蹶,獪也。秦晉之間曰獪,楚謂之劋,或曰蹶,鄭曰蔿,或曰姡。”“訐”、“獪”、“蹶”都是見紐月部字,“姡”是匣紐月部字,“蔿”是匣紐歌部字,都是音相近同的字,說明均一語之轉。“劋”即“狡”,“獪”即“猾”,故“劋獪”也作“狡獪”、“狡猾”。“獪蔿”又音轉為“黠姡”、“滑稽”,《史記·滑稽列傳》《索隱》:“滑,亂也;稽,同也。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說是若非,言能亂異同也。”其實就是狡猾的意思,這樣的人都聰明機敏,能言善辯,故言為“辨捷之人”。

70:罪蠱訟㕁

“蠱”疑讀為“辜”,《說文》:“辜,辠(罪)也。”“罪”、“辜”義類同故連言。《史記·宋微子世家》:“皆有罪辜。”《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罪辜不旋踵。”“訟㕁”疑讀為“訟獄”,“㕁”、“獄”二字溪疑旁紐雙聲、鐸屋旁轉疊韻音近。“訟獄”之語古書習見。

71𥋚疑齰圉

𥋚疑”當讀“靡疑”,“靡”、“𥋚”同明紐雙聲、歌月對轉音近。“靡疑”即《詩·桑柔》:“靡所止疑”的省語,《毛傳》:“疑,定也。”《正義》:“疑,音凝。疑者,安靜之義,故爲定也。”

《說文》:“齰,齧也。从齒昔聲。齚,齰或从乍。”“齰圉”疑讀“䶥齬”,“䶥”、“齰”古音同崇紐雙聲、魚鐸對轉疊韻,讀音相近;“圉”、“齬”同疑紐魚部,讀音相同。段本《說文》:“䶥齬,齒不相値也。”段注:“《廣韵》曰:‘齟齬,不相當也。或作鉏鋙。’……又‘䶥’側加切,‘齬’魚舉切,全失古語曡韵之理,葢由‘䶥’之字變爲‘齟’,‘齬’之字變爲‘齖’,因以‘䶥’、‘齖’並入麻韵,而與‘齬’畫分異處耳。”

71:律丸內戍

原整理者讀“律丸”為“律筦”或“律管”(138頁注[]),甚是。“內戍”疑讀“納輸”,“戍”、“輸”音同。“納”為納入、收納,“輸”為輸送、輸出,二字義相反。

71:闒踐𡚤

《說文》:“𡚤,壯大也。……一曰迫也。讀若《易》虙羲氏。”段注:“虙古音讀如密。奰古音同。今音平祕切。”又曰:“朾,橦也”,段本改作“撞也”,注:“‘撞’從手,各本誤從木從禾,今正。《通俗文》曰:‘撞出曰朾’,丈鞭、丈莖二切,與《說文》合,謂以此物撞彼物使出也。《三蒼》作‘敞’,《周禮·職金》注作‘揨’,他書作‘敞’、作‘𢿦’,實一字也。‘朾’之字俗作‘打’。”今言“頂撞”者,蓋古作“朾橦”或“打撞”也。依此,則“𡚤”當讀“𢱧”,或作“批”、“㧙”,《說文》:“反手擊也”,與“朾(打)”義類同。故此句當讀“踏踐批打”。

71𢧵烄熱樠

𢧵”《說文》云從雀聲,疑即“爝”之假借,字或作“焦”、“燋”、 “焳”、“熦”等。《說文》:“爝,苣火祓也。”又云:“烄,交木然(燃)也。”《玉篇》:“交木然之以尞祡天也。”二者類同並舉。又疑諧音“絕交”,“𢧵”、“絕”均從紐月部,“烄”、“交”音同。《戰國策·燕策二》:“燕王聞之,絕交於齊。”《說苑·正諫》:“絕交敗友。”

“熱樠”當讀“熱懣”,《說文》:“懣,煩也。”又曰:“煩,熱頭痛也。”

72:㥦𢹎嫖娙

“㥦𢹎”疑讀為“㹤柔”,“㥦”、“㹤”同溪紐盍部,“擾”、“柔”同日紐幽部,并音近。《說文》:“㹤,多畏也。从犬去聲。怯,杜林說:㹤从心。”後典籍多作“怯”,膽怯意,與“柔”為柔弱意類似。音轉為“怯懦(愞)”,《韓非子·說難》:“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或為“怯弱”,《韓非子·守道》:“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潛夫論·考績》:“以怯弱應武猛”;“懦”《說文》訓“駑弱也”,或連言“懦弱”者是。

原整理者注引《說文》:“嫖,輕也。”又引《玉篇》:“嫖,輕嫖也。”“嫖娙”當徑讀“嫖輕”,即今言之“輕飄”。

76:雋陼

“雋”、“煎”從精旁紐雙聲、同元部疊韻;“陼”、“煮”古音同,則“雋陼”當諧音“煎煮”,《意林》卷六《神農本草》:“五味煎煮。”古醫書中製藥多“煮”、“煎”並用,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脉證幷治》:“右柒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脉證治》:“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均謂先以“煮”法取得藥液,再以“煎”法濃縮至一定量。

䣆”疑諧音“液經”,“”原整理者指出可讀作“”,即夜邑(141頁注[]),當是。此當讀為“液”,《說文》:“液,𧗁也。”王筠《句讀》改作“《字林》:‘液,汁也。’《蒼頡篇》:‘津,汁也。’《藝文志》有《湯液經法》。”“䣆”《集韻·平聲四·十五青》堅靈切,音與“經”同。“液經”蓋即《湯液經法》的省稱,乃書名,三十二卷,《漢書·藝文志》載在“經方類”中。“煎煮《液經》”蓋謂《湯液經法》中專言煎煮湯液之事,今言“熬藥”、“煎藥”是也。

【附錄一則】

敦煌漢簡玉門花海本1451:囗營𢇜𨚮鄐郢傅贛董僕李貝

敦煌漢簡馬圈灣本1260:囗殤囗囗囗囗囗駢郇囗鄐郢傅功董僕李囗囗囗9

兩相參校補足之,斷句當作:

囗囗囗囗,囗殤囗營。𢇜駢,郇𨚮鄐郢。傅功董僕,李貝囗囗。

此節蓋為押耕部韻的章節,當屬於北大簡本的最後耕部韻部分,只是位置不詳。其中能確知者只有三句半。

𢇜駢:𢇜”即“廡”之或體,《說文》:“堂下周屋。从广無聲。𢋑,籒文从舞。”“邵”《說文》云“晉邑也”,此“𢇜”疑亦國名或邑名,當即“鄦”之假借字,《說文》:“炎帝太嶽之胤,甫侯所封,在潁川。从邑無聲,讀若許。”傳世典籍多作“許”。“𢇜邵”疑又諧音“舞《招》”,歌舞《九招》之意,《竹書紀年》:“夏后啟舞《九招》。”“招”後起專字作“韶”,《說文》:“虞舜樂也。《書》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从音召聲。”段注:“或作‘招’,《周禮》作‘㲈’,皆假借。”《荀子·樂論》:“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

駢”,“”疑即“驗”字或體,《說文》、《玉篇》并云“馬名。”此處二字當讀“兼并”。

𨚮鄐郢:此四者均國邑名之羅列。郇,玉門花海本作“邭”,因“旬”、“句”隸書形近易訛。疑當作“郇”,因《蒼頡篇》此處所言均為國名或都邑名,而“邭”只言為“地名”,似不類。《說文》:“郇,周武王子所封國,在晉地。从邑旬聲,讀若泓。”段注:“此合韵也。疑當作‘淵’。”段玉裁認為此字當讀若“淵”,恐亦非。“泓”疑本為“㡉”,《說文》:“㡉,㡉布也,出東萊。”段注:“按《廣韻》:‘㡉,布名’、‘𢮂,縣名,在東萊。’《集韻》亦云‘𢮂,縣名’、‘㡉,布名,出東萊𢮂縣。’而《魏·地形志》、《晉·地理志》皆作‘惤縣’,字從忄,今本《郡國志》亦從忄,未能是正。”朱駿聲《通訓定聲》亦云:“㡉縣字亦作𢮂、惤。”蓋許書本作“讀若㡉”,“旬”、“玄”音同匣紐真部,二者音最近也。後在傳抄中或作“惤”,“忄”又訛為“氵”,“弦”訛作“弘”,遂成“泓”字,而實非其音。證之者,《廣韻·上平聲·十八諄》:“郇,地名,在河東解縣,周文王子封於郇,郇以為氏。王莽時有郇越。”相倫切;《集韻·平聲二·十八諄》:“郇、𨝁:《說文》:‘周武王子所封國,在晉地。’又姓。或作𨝁。”須倫切,并音“荀”。又《廣韻·上平聲·二十七刪》:“郇,姓,出绛州。又音荀。”戶關切;《集韻·二十七刪》:“郇,國名,周武王子所封。又姓。”胡關切,并音“還”,均不言有“泓”音,可證“泓”必為誤字。其本音當讀若“㡉”或者說讀音“弦”,而又讀音“還”者,同匣紐雙聲、真元旁轉疊韻相近也。

𨚮,《說文》、《玉篇》中均無此字,《成化丁亥重刊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卷一三《邑部》引《川篇》有此字,釋云:“音昊。邑也。”《字彙補·邑部》、《康熙字典·酉集·邑部》均據此收錄,音釋同。然其字當從邑白聲,而讀音“昊”,此不可解者。疑此字乃“郋”之形訛或誤釋,《說文》:“郋,汝南邵陵里。从邑自聲,讀若奚。”《玉篇·邑部》:“胡雞切。汝南邵陵里。”則《川篇》之“𨚮”當即“郋”字之訛變,蓋“郋”音“奚”,是匣紐支部字,因為支部、幽部旁轉疊韻,故而轉為匣紐幽部的“昊”音。然檢敦煌簡原圖版,此字確為“𨚮”,10疑是“亳”之後起異體字,清華簡《尹至》、《尹誥》中湯都之“亳”均作“白”,是或加邑部而作“𨚮”,故此字當分析為從邑白聲,讀若“亳”,與《川篇》之“𨚮”形同而非一字。秦漢以後典籍均通用“亳”,無用此字者,猶不用“白”為“亳”,此字遂廢。許慎作《說文》多取《蒼頡篇》而不收此字,疑其所見本已作“亳”,故有“亳”而無“𨚮”。亳古傳為商湯之都邑。

“郇𨚮”蓋即讀為《詩·下泉》“郇伯勞之”之“郇伯”。

鄐,《說文》:“晉邢矦邑。从邑畜聲。”郢,《說文》:“故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鄐郢”疑諧音“蓄盈”,即蓄積充盈之意。

傅功董僕:“傅”為輔助義;“功”或作“贛”,乃音近假借, “贛”古讀如“貢”也。此當為“功”,功業、功勛之謂。“傅功”謂輔助以成其功勛。“董僕”即“童僕”。《急就篇》:“進近公卿傅僕勳。”“傅僕勳”蓋即此句之省變,“僕”即童僕,“勳”同“勛”,功也。

李貝囗囗:“李貝”疑讀“賚貝”,“李”、“賚”同來紐之部音同。《說文》:“賚,賜也。”“賚貝”當即金文中常見的“賜貝”、“賞貝”。此句與上句可連讀理解,大意是對於輔佐建功的童僕,賞賜給貝或其它。該句末字當是耕部字為韻腳。

 

 



1 《古字通假會典》,726頁【學與鷽】條。

2 《古字通假會典》,758頁【蚤與早】條。

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後附錄《未見于北大簡本之〈蒼頡篇〉簡文集錄》,169頁。

4 胡平生:《讀〈蒼〉札記十》下第1樓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6/1/10.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722

5 《古字通假會典》,844頁【豫與譽】條。

6 《古字通假會典》,682-683頁【隋與隨】條。

7 秦樺林:《北大藏西漢簡〈倉頡篇〉札記(一)》,簡帛網2015-11-14.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55

8 《古字通假會典》,69頁【精與請】條。

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後附錄《未見于北大簡本之〈蒼頡篇〉簡文集錄》,168頁。

10 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圖版壹叁貳。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6年3月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6年3月7日。



点击下载附件:1618王寧:北大漢簡《蒼頡篇》讀札(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萧旭 在 2016/3/7 22:55:05 评价道:第1楼

    《淮南子·兵略》:‘雖有薄縞之幨,腐荷之櫓,然猶不能獨穿也。’(據王念孫校)《戰國策·齊策五》:‘攻城之費,百姓理襜蔽,舉衝櫓。’幨,幰也,所以禦矢也。字亦作襜、裧、譫,字亦省作詹。魯即櫓,指上露無覆屋的城上守禦遠望的望樓。襜、魯皆守禦之具(魯解作大盾亦可)。攻、穿指进攻之具。

  • 若蝶之慕 在 2016/3/7 23:52:51 评价道:第2楼

    王先生多妄读。一者,简46"鄢鄧析酈"以下八字皆为古邑名。«说文»段注:"按酈篆当与?鄛??六篆为伍。"后文"陈蔡"以下八字既可作国名又可作姓氏。故水泉子简作"....故有王,....姓不亡。"二者,"攻穿襜魯",萧旭所言甚确,鲁通橹,高土垒台无屋者皆可称为橹,如烽火台之类也是由橹组成。其他甚多有误。

  • 若蝶之慕 在 2016/3/8 0:31:24 评价道:第3楼

    "耒旬隸氐",其中"耒"为耕种之具。"旬"读为"?",其字"上为双火,中为宝字头上无一点,下为田",义为"垦田"。"隸"为"劳役的囚徒",魏晋时期称为"隸农","氐"与"俯"同,为"俯首屈身"之状。

  • 王寧 在 2016/3/8 7:32:23 评价道:第4楼

    “襜鲁”之釋當以蕭兄說為是。

  • 李亦安 在 2016/3/8 11:07:28 评价道:第5楼

    “襜魯”讀爲“幨櫓”一說,抱小先生《北大漢簡〈蒼頡篇〉校箋(一)》已言之。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44

  • 小輩 在 2016/3/9 20:48:40 评价道:第6楼

    《倉頡篇》的解釋真成問題,感覺只要把兩字訓讀為偏旁一樣就行了。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