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二)報導
時 間:2016年2月22日星期一下午2點至5點
地 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702室
主辦單位: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駐臺北中心、文化思想史研究室“新力初聲”工作坊
第一場:文本研讀
講 者:林志鵬(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講 題:重讀上博竹書容成氏
第二場:專題報告
講 者:劉洪濤(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學院副教授)
講 題:古代中國研究須重視語法知識
主持人:范麗梅(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志鵬首先介紹《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的研究成果與各家重編簡序的意見,然後帶讀簡文,分享他對於〈容成氏〉的文字考釋成果及對其思想譜系、書寫目的的理解。范麗梅、高震寰(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劉洪濤、顏世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游逸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等人則對〈容成氏〉的文字考釋及篇名命名等問題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劉洪濤為了闡明語法知識對古代中國研究的重要性,從句法結構和虛詞用法兩種基礎語法切入,選取他自己的具體研究實例:1、運用名詞作狀語句法知識探討《說文》黽部的“匽鼂”與北大漢簡《蒼頡篇》的“偃鼂”;2、運用主語承前省略、“在”字結構作補語等句法知識解釋曾姬無卹壺銘的“戴在王室”;3、根據虛詞“非”字的用法研究上博四《曹沫之陳》“非山非澤,亡有不民”與上博六《用曰》的“凡龔(恭)人,非人是龔(恭),厥身是衛”;4、根據虛詞“自”、“能”等字的用法分析《詩經.齊風.東方未明》的詩旨(詳見其〈曾姬壺銘“戴在王室”解〉、〈讀上博竹書札記兩則〉等論文)。
劉洪濤所舉的例證均為過往學界聚訟未決者,但其依古漢語語法折中,均得其解。他出入金文、竹簡、傳世典籍之間,以豐富的訓詁實踐經驗,宣示語法知識對古代中國文獻解讀、文字考釋的重要性;更藉上述四例的研究回顧,指出當代的古代中國研究者對語法知識不夠重視,以至於許多不難解釋的字詞句並未能得到準確的解釋。他的觀點頗獲閻鴻中(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等與會者的肯定。但對於上博四《曹沫之陳》的“非山非澤,亡有不民”等例子,范麗梅、閻鴻中、顏世鉉、游逸飛等人則有不同的看法,或企圖提出別解、或為劉說建立更堅實的論證。會後游逸飛與郭永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石兆軒討論,注意到兩種討論時未涉及的可能解釋。第一,“非山非澤,亡有不民”之“非”若用作“彼”,或反映戰國人民進入山澤禁地的環境背景,當時人已不明瞭西周的“山澤之禁”的制度,故作此語。第二,已故的周鳳五先生(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於〈文字考釋與文本解讀──以出土楚簡為例〉一文中指出:“非山非澤,亡有不民”之“民”乃“毛”字之訛,同樣的訛混現象亦見於上博二〈魯邦大旱〉,上博一〈性情論〉的“民”字與上博二〈容成氏〉的“毛”字幾乎無別。故《曹沫之陳》“昔周室之封魯,東西七百,南北五百,非山非澤,亡有不毛。”其意思乃指:西周初年魯國始封,其疆域廣大遼闊,盡屬平原沃野,沒有貧瘠不生五穀之地。
講者劉洪濤(左)演講
主持人范麗梅與劉洪濤合影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