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簡(二)《容成氏》“㡯”臆解
(首發)
蕭旭
1.上博簡(二)《容成氏》簡2:“需(侏儒)為矢,長者厇。”厇,諸家或錄作“厇”。“侏儒為矢”指侏儒造矢,幾無異說。對於“長者厇”,大致有以下的說法:
(1)整理者李零注:長者,疑讀為“張者”,與下“僂者”相反,指凸胸仰首的人。厇,待考[1]。
(2)何琳儀曰:“”當是從首得聲之字,宅,疑讀“戚施”[2]。
(3)徐在國曰:“”當分析為從禾首聲,釋為“秀”。“秀”疑讀為“繇”。《廣韻》:“繇,卦兆辭也。”簡文“秀(繇)宅”義與卜宅近。簡文“長(張)者秀(繇)宅,婁(僂)者仕(事)數”與上下文“跛躃守門,侏儒為矢”、“癭者煮鹽宅”結構相同,均是講有某種疾患者從事某種職業[3]。徐在國的學生張通海從徐說[4]。
(4)孟蓬生曰:“長者”與“侏儒”相對,因此長者應指身體特長的人[5]。
(5)楊澤生曰:長者,當指個子高大而有某種缺陷之人。“”從首禾聲,釋作“垸”。《說文》:“垸,以桼和灰而髹也。”垸宅的工作常常要面對位置較高的牆和屋頂,如果由“長者”來做當然非常合適[6]。
(6)許全勝曰:“長者”應與上文“侏儒”相對,是古之長人。“厇”疑可讀為“相宅”,“”疑為“相”之形誤。“厇”、“宅”通[7]。
(7)黃錫全曰:“”從禾首聲,相當於“直”。“宅”可釋讀為“鐸”或“鎛”。鐘架一般較高,所以適合長者敲擊或撞擊[8]。
(8)陳斯鵬曰:“”字當以首為聲,疑即《說文》的“䘳”字,殆即一字之異體。有二種可能:其一,讀為修。修宅,即治宅。其二,讀為築。古籍于“宅”常言“築”。長者,以許(全勝)說為是。長者修築房宅,正好是發揮了他們的體格優勢[9]。
(9)蘇建洲曰:簡文“長者”即“張者”,指患有腹脹病症者。黃錫全認為“長者當指個子高大而有某種缺陷之人”,此說亦有理,今二說並存。厇,整理者以為待考。後一字學者均已指出就是“宅”字,可信。前一字本文贊同徐氏之說[10]。
(10)劉信芳曰:張,腹滿也,字或作脹、痮。“”字從首聲猶從道聲,字即“䆃”字異構,《說文》:“䆃,䆃米也。”段注:“䆃,擇也,擇米曰䆃米,漢人語如此,雅俗共知者。”漢少府屬官有䆃官,掌擇米。簡文“宅”應讀為“擇”。擇米即精加工米[11]。
(11)王青曰:“長者”疑即文獻中提到的“尪者”,《呂氏春秋·盡數》注云:“尪,突胸仰向疾也。”[12]
(12)張崇禮曰:“”當釋為“䆃”,訓為擇。厇,上博簡中屢現,多讀為“度”,這裡的“厇”也應該讀為“度”。《廣雅》:“殳、度,杖也。”《周禮·地官·司市》:“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鄭玄注:“度謂殳也。”䆃度,檢擇度、殳之類的長兵器。孟蓬生、許全勝等已經指出,“長者”與“侏儒”相對,應指身體特長的人。其說可從。按照《周禮·考工記·盧人》的說法,“殳长寻有四尺”……對身材高大的人來說,都是一項比較合適的工作[13]。
上面節錄的諸家說法或許不很完備,現在網路上的觀點很多,不知還有沒有遺漏。
2.“長者厇”眾說紛紜,陳劍認為“‘長者厇’幾句尚難以確切解釋”[14],孫飛燕也說“諸說皆難以令人信服”[15],我亦有同感。下面我徑陳己說:
(1)“長者”當從孟蓬生、許全勝說,是指高個子的人。
(2)“”從首得聲,劉信芳說是“䆃”字異構,是也。但此簡“䆃”不讀本字訓擇,竊以為當讀為蹈。《容成氏》簡44:“于是乎作為九城(成)之臺,視(寘)盂炭其下,加圜木於其上,思(使)民道之。”整理者李零正讀道為蹈[16],是也。《韓詩外傳》卷6:“故明君不道也。”《荀子·富國》同。《外傳》卷3、《荀子·王制》“道”作“蹈”。《列子·黄帝》:“向吾見子道之。”張湛注:“道當為蹈。”盧重玄本、道藏高守元本並作“蹈”。又“此吾所以道之也。”盧重玄本作“蹈”,《莊子·達生篇》同。朱駿聲曰:“道,叚借為蹈。”[17]敦煌寫卷北圖0866《李陵變文》:“勃籠宛轉,舞道揚聲。”“舞道”即“舞蹈”。字亦作導,《呂氏春秋·察今》:“嚮其先表之時可導也。”高誘注:“導,涉也。”江紹原曰:“《說文》:‘蹈,踐也。’‘導’字或竟是‘蹈’之借字。”[18]敦煌寫卷P.2237:“道喜見諸(之)高蹤。”P.2767V:“導善見之高蹤。”《後漢書·逸民傳》:“蹈老氏之高蹤。”《公羊傳·襄公五年》:“仲孫蔑、衛孫林父會吳于善稻。”《釋文》:“善稻,《左氏》作‘善道’。”皆其例也。
(3)“厇”字據圖版當作“㡯”,同“厇”。此字不讀為宅,亦不讀為度,疑當讀為蹠。《說文》:“蹠,楚人謂跳躍曰蹠。”《方言》卷1:“𨃚、䠛、𧿳,跳也。楚曰䟷,陳鄭之閒曰䠛,楚曰蹠,自關而西、秦晉之閒曰跳,或曰𨃚。”郭璞注:“𨃚,古蹋字。”《玉篇》:“蹠,楚人謂跳曰蹠。”字或作,九店楚簡簡32:“四方埜(野)外。”訓適、至,取跳行為義。字或作跖,《漢書·揚雄傳》:“秦神下讋,跖魂負沴。”王先謙曰:“‘跖’與‘蹠’同字。《說文》:‘楚人謂跳躍曰蹠。’言秦神讋懼其靈魂跳躍遠避而負倚坻岸也。”[19]字亦省作石,清華簡(一)《金縢》簡8:“周公石東三年,𥛔(禍)人乃斯得。”《史記·秦本紀》:“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李學勤、禤健聰讀石為蹠,訓往、適[20]。“蝗蟲”以善跳得名,故稱作“蟅”、“黃柘”,又稱作“虴(䖳)”,蟅(柘)之言蹠(跖)也,虴(䖳)亦蹠音轉[21]。
(4)“㡯”指蹈蹋弓弩使之開張發射,古人發射弓弩,跳躍取勢,以足蹋弓弩使之開張。高個子的人腳長有力[22],便於蹈蹋弓弩。《戰國策·韓策一》:“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史記·蘇秦傳》同。漢人也稱作“蹶張”,《史記·張丞相列傳》:“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遷爲隊率。”《集解》引徐廣曰:“勇健有材力開張。”又引如淳曰:“材官之多力,能脚蹋强弩張之,故曰蹶張。律有‘蹶張士’。”《索隱》引孟康曰:“主張強弩。”又引如淳曰:“材官之多力,能蹋强弩張之,故曰蹶張。《漢令》有‘蹶張士百人’,是也。”《漢書·申屠嘉傳》顏師古注:“今之弩以手張者曰擘張,以足蹋者曰蹶張。”蹶讀為𧽸,《說文》:“𧽸,蹠也。”《玉篇》:“𧽸,跳起也。”字或作“䞣張”,“㡯”、“䞣”亦音轉。“䞣張”即“蹶張”。《說文》:“䞣,距也。《漢令》曰:‘䞣張百人。’”《繫傳》:“䞣張,蓋謂以足蹋張弩也。”䞣訓距者,距是跳躍義(见下文)。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8:“輕車、䞣張、引強、中卒所載傅〈傳〉到軍,縣勿奪。”“䞣”本當從“㡿”得聲作“𧼳”,隸變從“斥”作“䞣”。《說文》“䞣”作“”,上引睡虎地秦簡“䞣”作“”[23],馬王堆帛書《君正》簡17“䞣”作“”[24],其右旁皆是篆書“㡿”的變體或譌誤。“𧼳”當是“𧽸”字異體,從厥省聲。俗字亦作“跅”、“𨂫”。也省稱作“蹶”,《鹽鐵論·論勇》:“況以吳楚之士,舞利劍,蹶強弩。”字又省作厥,《說文》:“厥,發石也。”發石、發箭一也。蹶讀為𧽸,取跳躍為義。漢人又稱作“超歫”、“超距”、“拔距”,《說文》:“歫,一曰超歫。”《管子·輕重丁篇》:“戲笑超距。”《史記·王翦傳》:“方投石超距。”《集解》引徐廣曰:“超,一作‘拔’。《漢書》云:‘甘延壽投石拔距,絶於等倫。’”又引張晏曰:“拔距,超距也。”《索隱》:“超距,猶跳躍也。”徐廣所引《漢書》見《甘延壽傳》,王念孫曰:“石,擿也。投石猶言投擿,擿亦投也。拔距,超距也。距亦超也(《僖二十八年左傳》:‘距躍三百。’杜注曰:‘距躍,超越也。’《吕氏春秋·悔過篇》注曰:‘超乘,巨踊車上也。’‘巨’與‘距’同),超亦拔也。”[25]《史記·蘇秦傳》:“韓卒超足而射。”《索隱》:“超足,謂超騰用勢,蓋起足蹋之而射也。故下云‘蹠勁弩’是也。”“超”即“趒(俗作‘跳’)”字音轉,“距”亦跳義。明嘉靖沈氏野竹齋本《韓詩外傳》卷10:“將使我投石超距乎?”《新序·雜事五》同。《外傳》之“超距”,元刊本作“斥距”,《記纂淵海》卷68引同[26];《白氏六帖事類集》卷17、《類聚》卷18引作“拔距”[27]。疑《外傳》本作“斥距”,後人依《史記》、《漢書》改作“拔距”。“斥”是“䞣”省借。
3.附帶考證一下“拔距”。《漢書·甘延壽傳》應劭注曰:“拔距,即下‘超踰羽林亭樓’是也。”張晏曰:“拔距,超距也。”顏師古曰:“拔距者,有人連坐相把據地,距以為堅,而能拔取之。皆言其有手掣之力。超踰亭樓,又言其趫捷耳。非拔距也。今人猶有拔爪之戲,蓋拔距之遺法。”王念孫曰:“左思《吳都賦》:‘袒裼徒搏,拔距投石之部。’劉逵曰:‘拔距謂兩人以手相案,能拔引之也。’師古之解‘拔距’蓋本於此。距亦超也,超亦拔也。劉逵謂‘拔距’爲‘兩人以手相案,能拔引之’,非是。”[28]方以智、朱駿聲從“能拔引之”說[29]。舊說皆望文生義,王念孫謂“拔”、“距”同義,距亦超也,是也,但他沒有說“拔”何以有“跳躍”義,其說未盡。今謂“拔”即上引《方言》“𧿳,跳也”之“𧿳”音轉[30]。《說文》、《廣雅》亦云:“𧿳,跳也。”字或作𧼗、䞞,《說文》:“𧼗,走也。”《玉篇》:“𧼗,走貌。”《集韻》:“𧿳,跳也,或從走。”“沸(㵒)”謂泉涌出皃,“𩰾”謂水沸騰,“坲”謂塵起,亦皆同源。俗字音轉又作𨁝[31],字亦作勃,俗字音轉作蹦。敦煌寫卷S.5437《漢將王陵變》:“盧綰勃跳下階,便奏霸王。”項楚曰:“勃跳,蹦跳,同‘𨁝跳’。”[32]蛙善跳,故稱作“𧋢䗥”(見《埤雅》卷2),謂“𨁝縱”也。
附記:我原稿中還有一說,云:
余又有疑者,圖版字形作“”,整理者釋文作“”,字從𦣻。據《說文》,“𦣻”既是“首”古文,亦是“百”古文。“”可以認為從“百”得聲的“”字。“㡯”倒言則曰“㡯”。蝗蟲又名“虴蛨”(見《方言》卷11郭璞注),又名“蛨蚱”(見《玉篇》),音轉又作“虴蜢”、“蚱蜢”(見《集韻》);驢父牛母之騾名“馲𩢷”、“𤜤㹮”、“𩢐𩢷”(見《玉篇》、《廣韻》、《集韻》);小舟名“舴艋”(見《廣雅》),亦同源。蛨之言𧻙,音轉作蜢,騰越義;虴之言蹠,音轉作蚱,跳行義(參見蕭旭《“蝗蟲”名義考》,收入《群書校補(續)》,第2187--2191頁)。跳行之蟲曰虴蛨,疾行之騾曰馲𩢷,疾行之舟曰舴艋,疾行之人曰㡯,蓋方言詞,其義一也。高個子的人走路則快。長者㡯,猶今言高個子的跑腿。
孟蓬生先生看過原稿後,跟我指出其字決不從“百”,多謝他的指正,誌此致謝!2016年5月16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252頁。
[2]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其說正式發表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51頁。
[3]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何琳儀、徐在國說又見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上博楚竹書(二)研讀記》(程燕整理),《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32頁。
[4]張通海《〈上博簡〉(一、二)集釋》,安徽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第60、64頁。
[5]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其說正式發表在《上博館藏戰國楚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75頁。
[6]楊澤生《〈上海博物館所藏竹書(二)〉補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2月15日。
[7]許全勝《〈容成氏〉補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6月5日。
[8]黃錫全《讀上博簡(二)劄記五則》,《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10月版,第233—234頁。
[9]陳斯鵬《上博藏簡(二)釋字二篇》,《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521--522頁。
[10]蘇建洲《〈容成氏〉柬釋(一)》,簡帛研究網2003年6月5日。其說又參見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0--112頁。
[11]劉信芳《楚簡〈容成氏〉官廢疾者文字叢考》,《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24、326頁。
[12]王青《〈容成氏〉注釋論說》,收入《新出簡帛文獻注釋論說》,臺灣書房2008年版,第202--203頁。
[13]張崇禮《釋上博簡〈容成氏〉與廢疾者有關的一段簡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2015年8月9日。
[14]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南方文明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2003年12月;又收入陳劍《戰國竹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頁。
[15]孫飛燕《〈容成氏〉文本整理及研究》,清華大學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第85頁。
[1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頁。
[1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65頁。
[18]江紹原《讀呂氏春秋雜記》,《中法大學月刊》第5卷第1期,1934年版,第31--32頁。
[19]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7頁。
[20]李學勤《由清華簡〈金縢〉看周初史事》,收入《初讀清華簡》,中西書局2013年版,第119頁。禤健聰《〈史記〉釋讀札記二則》,《文獻》2014年第2期,第122--123頁。
[21]參見蕭旭《“蝗蟲”名義考》,收入《群書校補(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184頁。
[22]《淮南子·齊俗篇》:“故伊尹之興土功也,修脛者使之跖钁,強脊者使之負土。”許慎注:“長脛以蹋插(臿)者,使入深。”《治要》卷41引“跖”作“踏”。此正長脛者有力之證,故能蹋臿使之入深也。
[23]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頁。
[24]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頁。
[25]王念孫《漢書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6,中國書店1985年版,本卷第29頁。
[26]四庫本《記纂淵海》在卷49。
[27]四庫本《白帖》在卷60。
[28]王念孫《漢書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6,中國書店1985年版,本卷第29頁。
[29]方以智《通雅》卷7,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頁。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683頁。
[30]從犮從弗相通之例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08頁。例證甚多,不備舉。
[31]從孛從弗相通之例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908--909頁。
[32]項楚《敦煌變文選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77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6年5月1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6年5月19日。
点击下载附件:
讨论前一字确实从首从禾,不从百,所以后说无凭。
萧先生的解释确实很新颖,但是晚辈有几个疑点:
1、从“瘖聾執燭,矇工鼓瑟,跛躃守門,侏儒為矢,長者(首禾)厇,僂者織縷,癭者煮盐”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執燭、鼓瑟、守門、為矢、織縷、煮盐,这一系列的短语均为动宾短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首禾)厇”也应该是动宾短语,“厇”为名词,指一个具体的事物。如果按先生的意见把“厇”读为“蹠”,看作动词训为跳跃义,与句式很不相符合,甚至突兀,这是不能不引起重视的。
2、先生云“㡯”指蹈蹋弓弩使之開張發射,古人發射弓弩,跳躍取勢,以足蹋弓弩使之開張。从先生解释“(首禾)厇”这个词时,把“蹈蹠”本不具有的“发射弓弩”的意思掺入其中,略显辗转。
3、晚辈读文献很少,见笑大方,未见与“蹈蹠”直接相关的词,先生所举的文献例子也只是在阐述战争状况。
晚辈不才,贻笑大方,若语词不当,望见谅。
必依詞例,取動賓為詞說,則余改讀“厇”為“蹈蹠”。“蹈”是動詞蹋義。“蹠”本亦動詞蹋義,此轉作名詞,指所蹋之耒。《吕氏春秋·重言》:“有執蹠𤹇而上視者。”高誘注:“蹠,踰。”《說苑·權謀篇》“蹠𤹇”作“柘杵”。孫詒讓曰:“‘𤹇’疑‘枱’之異文。《說文》:‘枱,耒耑也。’此‘蹠𤹇’猶言‘蹠耒’、‘跖钁’也。‘柘杵’亦即‘跖枱’之譌。注‘踰’當為‘蹋’。”注“踰”當作“蹹”,即“踏”、“蹋”。孫詒讓說至確,陳奇猷、王利器從其說。《說文》:“㭒,臿也。梩,或從里。”“㭒(梩)”與“枱”音義全同,字亦作鈶、𨐠,俗字又作耜、耛、䎣、𣏌、𦓨。《吕氏》以“蹠枱”為名詞,簡文則省稱作“蹠”。《淮南子·齊俗篇》:“修脛者使之跖钁。”許慎注:“長脛以蹋插(臿)者,使入深。”《治要》卷41引作“脩脛者使之踏钁”,《御覽》卷37、764引並作“修腳者使之跖鏵”,《劉子·適才》作“長脛者使之蹋鍤”。“钁”當作“𦔬”,字或作“欋”。《集韻》:“𦔬、欋之:耜也,或從木。”“耜”為“㭒”俗字。《說文》:“㭒,臿也。”《六書故》:“耜,耒下刺土臿也。”指犁上的鏵。故諸書易以同義的“鏵”或“鍤(臿)”。跖𦔬,猶言跖耒(王念孫謂“钁”當從《御覽》作“鏵”,鏵即臿也。王叔岷、于大成從其說。茲所不取)。《淮南子·主術篇》:“一人跖耒而耕,不過十畝。”簡文“长者厇”,即《淮南》“修脛者跖㭒”之誼。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