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袁倫強:《新甲骨文編》(增訂本)校勘劄記
在 2016/5/23 15:13:34 发布



《新甲骨文編》(增訂本)校勘劄記*

(首發)

 

袁倫強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劉釗先生主編的《新甲骨文編》(以下簡稱為《新文編》)2009 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又出增訂本,較之舊版,增訂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儘量改正舊版中存在的錯誤,吸收學術界最新的考釋成果;二、增加《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安陽殷墟大墓出土骨片刻辭、牛距骨刻辭等新資料;三、替換舊版一部分較為模糊的字形;四、替換舊版筆劃不清或整體不協調的造字;五、據學術界新的分組分類成果修改組類信息,並大致按照時代先後對全部字形加以重新排序;六、為便於讀者使用,參照《說文》部首,在本書卷首增加部首目錄。[1]

增訂本《新文編》是甲骨文字著錄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可以代表當前甲骨文字研究最新、最高學術水準的著作,為人們學習和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儘管編著者花了非常多心血,增訂後的《新文編》也不能說完美無缺,仍存在失誤之處,但瑕不掩瑜。現將筆者在學習和使用《新文編》(增訂本)的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列於下,以期方家教正。

1.祝(第八欄第四字,第九欄第一字,第十三欄第四字)

按:(1)合2708此字本作,《新文編》作,誤擦“示”上一橫。

2)合6575此字本作,上部殘損,疑非“祝”,乃從丮從戈,可隸寫作“”,與軍事征伐有關。其辭殘作“□□卜,王……基…………”,疑與合8445“貞:基方”所卜一事,甲骨卜辭未見“基”與“祝”同現一辭者,故是“”的可能性很大。實際上,從字形上看,此字也與“祝”有別,“祝”的“示”通常在跪坐人形的一側而非捧在手中。

3)合9803此字本作,“口”似缺刻兩短橫,《新文編》補作,當照字形原貌收錄為宜。

2.三(第三欄第三字)

按:合22600字當是“气”,《新文編》誤釋作“三”。甲骨文“三”、“气”的區別在於,“三”字三橫等長,“气”字中間一橫較上下兩橫短,此二字區別微妙,乃至當時人們常把“气”刻寫作“三”,如合330603516835180等。[2]于省吾先生謂:“甲骨文之即今字,俗作乞。……字用法有三:一為求之,二為至之,三為終止之。”[3]此辭當釋作“庚辰卜,出貞:三十牛气”,“”為祭名,“气”讀為“乞”,意為乞求,釋“三”不可解。“气”類似用法還見於合2264625942等。

3.屮(第一欄第一字,第一欄第四字,第二欄第二字)

按:(1)合6732字,疑為“生”字缺刻下面橫畫。釋“屮某月”不成辭,意不可解。“生某月”於卜辭常見,陳夢家先生據辭例指出“生月”即下一個月,[4]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認為“生月”即是指本月,後蔡哲茂先生分析多家意見認為陳說是對的,“生月”“生某月”皆指下一個月。[5]此辭作“……生九月方不至”,“生九月”即下個月九月,是貞問九月方(方國名)會不會來。卜辭有“生九月伐方”(合33057=合補10524)的記載,或與合6732所卜問相關。

2)合27218此字作,《新文編》釋“屮”,當是“在”缺刻橫畫。其辭作“……新鬯在祖乙……”,卜辭常見類似辭例,如合22925有“貞:其登鬯,其在祖乙”,可以為證。其辭意為在祖乙的宗廟用新鬯進行祭祀,卜辭還有“在祖乙宗”的記載,如合3310834050等。

3)合22335本作,《新文編》蓋以為兩字,以上部為“屮”。《合集釋文》[6]和《校釋總集》[7]等都視為一字,但均未釋為何字。劉釗先生曾對此有過討論,說:“‘’字舊不識。按‘’像帶有矰缴的箭,字應為‘至’字異體。”[8]顯然,在《新文編》中劉釗先生修訂了這個意見。我們同意《新文編》將其視作兩字,但以非“屮”,而是“不”字倒書。據“漢達文庫”該版卜辭屬師組,而師組“不”字常作(合19900)、(合20572)等形,恰與該版形同而相倒。卜辭中倒書常見,就“不”字而言,也有倒書者,如合22074“不”字倒刻作。“不”下一字疑是“至”,“至”從“矢”,常寫作IMG_256(合6834),與此處作尾部相異,但“矢”尾部亦有作此形者,如(合33208)。其辭可釋為“□方不至”,[9]乃貞問某方是否會來,類似辭例亦可見,如合補9339有“方不至”。

4.艸(第七欄第四字)

按:合14001應改為14001正,字作,與“艸”常見字形差別較大,不確定是否為“艸”。

5.(第一欄第一字)

按:合29805此字作,字形只此一見,疑為“莫(暮)”的異體,其“日”作“中”形或為刻寫失誤。《摹釋總集》[10]、《合集釋文》和《校釋總集》等均釋此字為“莫”。其辭作“其莫亡災”,與合28822辭例相同。另外,“其莫(暮)”習見,“漢達文庫”可查到十例,也可以為證。

6.分(第一欄第三字)

按:合7852字非“分”,乃“方”字缺刻橫畫。其辭作“貞:方女呼于”,與合11018正“己巳卜,爭貞:方女于/貞:方女勿于”辭例相關,此兩版從卜辭內容等看,當是一事多卜的記錄,為“方”字無疑。

7.牡(第二欄第一字,第五欄第四字,第九欄第一字)

按:(1)合36975非“牡”,乃“土”字。事實上舊版釋此字為“土”,蓋增訂本以此字為“牡”借作“土”,“牡”“土”古音相近,“牡”是明母幽部,“土”是透母魚部,幽部、魚部屬旁轉。其辭作“東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從字形上看,此字與土形體相近,且“東土受年”等辭,卜辭習見,可逕釋為“土”。

2)合27481無“牡”字,此字形當另有出處。

3)合105字右下角殘損,疑此字非“牡”,乃“牧”字。陳婷珠認為,“其實此乃‘牧羊’合文,右邊是‘土’的倒置”。[11]從字形上看,此字形與賓組“(牡)”常作(合11196)有別,區別在於部件“”在中與之相倒。甲骨文另有“(牧)”[12]字從羊從攴作(合11389)與之形近,甚疑即“”省又。甲骨文中一些從又的字省又的現象常見,如“”從又作(合30952),亦省又作(合14125),再如“史”可省又作(合4676),類似現象還很多。合105辭作“以芻於”,乃人致送芻奴的記載。“”在卜辭中均特指雄性羊,而“”可作族名,卜辭有“戊午卜,:令牧伯追先鬱”(合20017)的記載,可證“”為族名。

8.嚨(第一欄第一字)

按:合4659此字本作,有殘泐,《新文編》誤作,字當從口作。還需要指出的是,《新文編》“嚨”字頭兩見,分別見於54頁和664頁,二者內容完全一致,蓋按部首“口”和“龍”而分列兩處,當是編者疏忽了。

9.(第一欄第二字)

按:該字頭下收兩個字形(合21864)、(合8279),二者形體差異較大,頗疑此二形非一字,後者或為“可”。從字形上看,字右側斜筆上的小豎筆非字原始筆劃,乃殘泐痕跡,其形與“可”作(合18895)同。再看其辭例,作“……于可望……”,“可”為地名。卜辭有“自可至于寧”(合27991),可知“可”在卜辭中用作地名,與合8279“可”為同一地。如此,非“”,釋“可”當不誤。

10.(第一欄第一字)

按:《新文編》“”字頭下收此一字,合38717此字作,《新文編》處理作,《合集》拓片不甚清晰,從《新文編》處理後的字形看確似三止,但《合集》此片來源於《龜甲獸骨文字》,而《龜》上此版非常清晰(見圖一)。可辨此字非從三止,乃從三口,只是口形橫畫略有出頭,實為“品”字。黃組口形常寫作尖底狀,如“各”(合38727),“品”也有作形者,與合38717上“品”字形極近。從辭例看也可得出相同的結論,其辭作“貞:王……品……尤”,上面還有一殘辭作“……〔王〕賓……亡尤”,這與合38715[13]辭例“貞:王賓品,亡尤”相同,可證為“品”無疑。

12434

(圖一)

11.步(第三欄第一字)

按:合1291此字本作,此片泐痕較多,容易影響對字形的判斷,《新文編》處理作,以為“步”字,非是。此字當,與(合15179)形同,乃“叀”字。其辭作“貞:叀雨”,相同辭例于卜辭常見,如合1274912750等,而“步雨”不見於卜辭。故此字當是“叀”不疑。

12.進(第一欄第一字)

按:合29673此字作,非“進”字,乃“止”二字。其辭作“貞:止,叀莫”,與合27302辭例相同,可證。

13.(第一欄第一字)

按:合35351此字作,《新文編》僅收此一形,或即“往”字。我們先看已有的幾種釋法,《甲骨文字編》[14]、《摹釋總集》釋“”,《合集釋文》釋“往”,《校釋總集》、《摹釋全編》[15]均釋“”。可以看到,四種釋文對字形的判斷存在小分歧,我們同意《甲骨文合集釋文》釋“往”。甲骨文“”字通常作(合614),而黃組常寫作(合36659),“王”的兩斜筆寫作一豎,與右側部份形近,或即“”字。又甲骨文中加不加“彳”旁往往只是繁简关系,劉釗先生稱這種現象為“加‘動符’繁化的異體”,[16]如“牧”可加彳作(合5597),則或即是“”字加“彳”旁的繁體。《甲骨文字典》說:,“從之從(王),王為聲符。為往來之往本字。”[17]從字形上看,或從止王聲,王上一橫與止相連而無識為“之”。《說文》云:,“從之在土上”,或因字形訛變而誤。金文“往”作(吳王光鑑),或在基礎上演變而來。

14.(第一欄第一字)

按:合31876此字作,《新文編》此字頭下僅收此一字,疑為“()”。此字《摹釋全編》誤摹作釋“”,其下一字亦誤摹作釋“”,此字本作,或是“麥”字。其辭殘作“……延麥……每”,卜辭“延”“每”同辭還見於合29240、屯3165等。甲骨文從“止”的字有時或從“之”,如“”從止作,或從之作[18]故此字或“延”之異體。

15.疋(第八欄第四字)

按:合5549反此字作,與“疋”字常作IMG_256(合6976甲)、(合4020)等形差別明顯,非“疋”字。[19]《摹釋總集》《合集釋文》《校釋總集》均直接摹寫字形而為釋,[20]《摹釋全編》釋“”,“漢達文庫”釋“先”。此字與“)”常作形亦有別。由於辭例過殘,不可確證其為何字,但就字形而言更近(合13479),甲骨文從止從之或可通用,也可能字所從“旬”一般都簡寫,此處或不省。此字似可考慮放在“徇”字頭下。

16.博(第一欄第一字)

按:合36422此字作,疑非“博”字,乃“于史”二字,“漢達文庫”亦釋“于史”。《說文》:“博,大,通也。从十,從尃。”李守奎先生說:“尃為博的聲旁”,“‘博’的本義當是博擊”,《說文》據“秦漢‘博’的形、義立說,不合古形、古義”。[21]其說是對的。“博”的金文字形作(虢季子白盤)、(多友鼎)、簋)、(不簋)等,[22]從干(或從戈,干、戈均是武器,表意相類),尃聲,乃搏擊之“搏”之本字,搏擊需用武器,故從干或戈表意。我們再看字,甲骨文“干”作(合4947)、(合28059),與此字左邊部份明顯非一字,而甲骨文“于”作(合36828)恰與此字左邊部份形同,又甲骨文“史”有作(合27070)形者,恰與此字右側形同。故《新文編》釋“博”字,或為“于史”二字。

17.卅(第七欄第四字)

按:合22073此字作,可明顯看出其左側一豎筆痕跡輕淺,且底部一橫未與其連接,故此字或為“廿”而非“卅”,《新文編》收作形,非是。

18.妾(第四欄第三字)

按:合18003此字本作,從女從又,《新文編》作處理作,誤擦“又”旁。

19.龔(第一欄第二字)

按:合21767此字本作,疑非“龔”,或是“彝”字。由於該版辭例很殘,還沒有找到同文或類似辭例印證。此字《摹釋總集》、《合集釋文》、《校釋總集》、《摹釋全編》均釋“彝”,“漢達文庫”釋“”。

20.丮(第四欄第一字)

按:合25702此字作,《新文編》處理作,字形與“丮”同。查其他釋文,《摹釋總集》釋“丮”,《合集釋文》釋“”,《校釋總集》釋“”,《摹釋全編》誤摹作“”釋“埶”,“漢達文庫”釋“(夙)”。因此字下部殘泐,看不清楚筆劃的組合情況,從字形上很難判斷是何字,只能大致看出似“丮”形。其辭殘作“辛未〔卜〕,□貞:王…………”,僅存五字,似無法從辭例上解決問題。好在該版還有兩條完整的卜辭,作“貞:亡尤。在二月;壬申卜,行貞:王賓戠,亡”,這是出組常見辭例。“王賓戠”“王賓夙祼”有時見於一版,如合25672,甚至同人同日占卜,如合25680。此“辛未”“壬申”是兩個連續的干支,很有可能這版卜辭也是在貞問“王賓戠”“王賓夙祼”之事,從辭例上似可釋為“夙”。出組“夙”字常寫作從丮從屮,[23]此處字形似“丮”,但卜辭未見“王”與“丮”同辭者,為“夙”之省文的可能性更大。至於字形下端似有兩平行豎筆,屬於正常的刻寫誤差,如(合25377)。

21.父(第五欄第二字)

按:合35246此字作,《新文編》處理作釋“父”,此字形明顯與“父”字通常寫法有別,即使是“父”也宜視為“父乙”合文。我們懷疑是“小父乙”合文,此與合32834字同,裘錫圭先生以為“小父”合文,指出“很可能應釋作‘小父丁’”。[24]我們同意裘先生意見,但以為可直接視為“小父丁”合文。

22.及(第二欄第一字,第三欄第一字,第三欄第四字)

按:(1)字形出處有誤,合265應改為合256

2)字形出處有誤,合9708正應改為合9608正。

3)合13089此字作,字左下角有殘損,其保留的殘筆確似“及”,惟其“人”形身體幾近於直角,且“及”所從“又”常在人身體靠下的部位,此字“又”在人身體中部,似有可疑。查其辭例,其作“貞:今……其”,與“貞:今夕不其啟”如出一轍,則當爲“啟”之殘,而非“及”。至於“啟”所從“戶”或缺刻中間橫畫,類似現象亦可見,如屯2613”作,所從“戶”亦缺刻橫畫。

23.叹(第一欄第一字)

按:合32726此字作,《新文, , 編》“叹”字頭下僅收此一字,以為從口從右。實際上,仔細辨認后,可看出左側所謂“口”形缺兩橫筆,甚疑當為“父”字,左側短豎或為泐痕,而其下方可見,疑為“乙”字。從辭例上,似乎更有理由相信此字當爲“父”。其辭作“……又告啟,其剛于父乙……”,與“辛□貞:其剛父乙”(合32725)、“辛酉卜:剛于父乙”(合32727)辭例相同,故此字當是“父”。

24.(第一欄第一字)

按:合18582此字作,左側殘損,《新文編》處理作,疑為字從皀從殳。從拓片可以看到,其上兩點為泐痕的可能性較大,且字左側隱約可見“又”殘筆,字形或本作“”,與合7330同,乃“”字。

25.(第一欄第三字)

按:字形處理不准確,合10559此字作,可見字從攴,《新文編》作,略有失真。

附:

1.祗(第一欄第二字)

按:《合集》18801只著錄一面,宜將合18801正改為合18801

2.祀(第一欄第三字)

按:此字出處合9613正,宜照《合集》改為合9613正甲。

3.祏(第一欄第一字,第二欄第一字)

按:合327與合補16為重片,此二字實為一字,當刪其一。

4.气(第一欄第四字)

按:合584甲正當改為合584正甲。

5.中(第五欄第一字)

按:合補13169當改為合補13169正。

6.若(第三欄第二字)

按:合23541無“若”字,此字形當另有出處。

7.(第一欄第二字第三字)

按:合31790與合33572為重片,當刪其一。

8.(第一欄第一字,第一欄第三字)

按:字形出處有誤,合5338無此字,實為合4338;英1773無此字,實為英1772

9.逐(第七欄第四字)

按:合31094無“逐”字,此字形當另有出處。

10.踊(第一欄第一字)

按:合12830應改為合12830正。

11.(第一欄第三字,第二欄第一字)

按:字形出處有誤,合27993應改為合27994,合27992應改為合27993

12.(第一欄第一字,第二欄第二字)

按:合27529與合補8742為重片,當刪其一。

13.殳(第一欄第一字)

按:合21868無“殳”字,此字形當另有出處。

 

 

 



*本文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SWU1609201)”成果之一。文章草成後經李發老師審閱,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在此表示感謝。文中疏漏概由作者負責。

[1] 劉釗:《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第10831084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

[2] 123頁。

[3]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80頁,中華書局,2010年。

[4] 參考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第117118頁,中華書局,1988年。

[5] 參考蔡哲茂:《卜辭生字再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104710761993年。

[6]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7]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8]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5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9] 《合集釋文》、“漢達文庫”等均釋“不至”前二字為“屰方”,第二字似“方”字,第一字與“屰”有別,且甲骨文不見“屰方”,為“屰方”不可信,但因字形模糊,無法確定為何字。

[10]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中華書局,1988年。

[11] 陳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統再研究》第190頁,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年。

[12] ”字,劉恒先生以《拾掇》2.132辭當釋“養”,通攘,見劉恒:《甲骨文字考釋四則》,《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新文編》釋“牧”,見劉釗:《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第4546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

[13] 38715可與合38716綴合,參見蔡哲茂:《甲骨綴合集》第157頁,臺北樂學書局,1999年。此綴又收入《合補》11738

[14]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中華書局,2012年。

[15] 陳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線裝書局,2010年。

[16] 852頁。

[17]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第679頁,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18] 178頁。

[19] 裘錫圭先生曾懷疑字可能是“疋”的異體,見裘錫圭:《殷墟甲骨文考釋(七篇)》,《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第353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20] 《合集釋文》此字誤摹寫作“”。

[21] 李學勤:《字源》第166頁,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22] 容庚:《金文編》第776777頁,中華書局,1985年。

[23] 見劉釗:《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第419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

[24] 裘錫圭:《殷墟甲骨文考釋(七篇)》,《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第351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6年5月23日。


本文發佈日期爲2016年5月23日。


点击下载附件:1651袁倫強:《新甲骨文編》(增訂本)校勘劄記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薛后生 在 2016/5/23 16:47:17 评价道:第1楼

    第8條,已有說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47

  • 薛后生 在 2016/5/23 17:03:35 评价道:第2楼

    近來也開始學習甲骨文,也來補一個:

      320頁,“即”字條第1欄第一個,合集23694(出組)所在辭例為:“(?肙?—間?)不既作”,顯為“既”字,查原圖:,上面似缺拓口形(當然也有不畫口形的,但卩形方向相反,足以區別開)。因沒有《南坊》及《歷拓》拓本,所以未得查驗原著錄。

  • shenhao19 在 2016/5/25 0:12:13 评价道:第3楼

    薛兄所言甚是《南坊》5·57(合集23694)之摹本确实为“既”,若胡厚宣先生所摹不误,则《新甲骨文编》确实误收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