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范常喜先生著《簡帛探微——簡帛字詞考釋與文獻新證》出版
在 2016/5/24 21:41:14 发布

范常喜先生著《簡帛探微——簡帛字詞考釋與文獻新證》出版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范常喜先生著《簡帛探微——簡帛字詞考釋與文獻新證》於20165月由中西書局出版。全書平裝32開,定價42元。

 

附封面、目録、後記:

 

【封面】

 

【目錄】

前言

上編 戰國楚簡字詞考釋

第一章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字詞考釋

    第一節 《從政甲》簡3補說

    第二節 《容成氏》簡36“治諹”補議

    第三節 《容成氏》與《天子建州》“鹿”字合證

第二章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字詞考釋

第一節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詰”新釋

第二節 《君子爲禮》簡6“毋欽毋去”述議

第三節 《三德》劄記四則

第四節 《三德》簡1220疏釋

第三章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字詞考釋

第一節 《用曰》簡2疏釋

第二節 《用曰》劄記三則

第三節 《上博六》散劄四則

第四章 其他楚簡字詞考釋

第一節 信陽楚簡“樂人之器”補釋四則

第二節 《包山楚簡》遣册所記“”新釋

第三節 九店簡《告武夷》補議

第四節 戰國楚祭禱簡“蒿之”補議

第五節 楚簡“”及相關之字述議

中編 漢代簡帛字詞考釋

第一章 馬王堆簡帛字詞考釋

第一節 《周易·夬卦》“喪”字補說

第二節 《五十二病方》“身有者”祝由語補疏

第三節 《十問》劄記三則

第二章 馬王堆簡帛古文遺迹與相關字詞考釋

第一節 從戰國古文釋《式法》中的幾個字

第二節 從戰國古文續釋《式法》中的兩個字

第三節 《式法》所記祝禱儀式字詞疏釋

第四節 馬王堆簡帛古文遺迹述議及相關字詞補釋

第三章 漢代木牘字詞考釋

第一節 江蘇東海縣尹灣六號漢墓遣册木牘考釋二則

第二節 安徽天長市紀莊漢墓書牘考釋拾遺

第四章 其他漢簡字詞考釋

第一節 孔家坡漢簡《日書》劄記四則

第二節 北京大學藏漢簡《周馴》“非爵勿”補釋

第三節 香港中文大學藏東漢“序寧禱神簡”補釋

下編 古文獻新證

第一章 古文獻校釋新證

第一節 《詩經·商頌·長發》“不競不絿”新證

第二節 《上博五·三德》與《吕氏春秋·上農》對校一則

第二章 《儀禮》鄭玄注今古文新證

第一節 《儀禮》形訛古文新證九則

第二節 《儀禮·士相見禮》“衆”、“終”今古文辨

第三章 古書所見方言詞語新證

第一節 上古齊魯方言詞新證五則

第二節 上古楚方言名物詞新證五則

 

參考文獻

出土材料簡稱、全稱對照表

各章節原發表出處一覽

後記

 

 

【後記】

本書由我十年來研讀簡帛文獻的部分論文整合而成,取名爲“簡帛探微——簡帛字詞考釋與文獻新證”,以作爲對個人十年來讀書學習的紀念。“探微”之“微”實爲微細、微小之微,斷非微妙之微也。

總的來説,本書可以算作我博士論文的副産品。20047月,我有幸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師從陳偉武教授攻讀古文字學博士學位,此時方才開始大量閲讀簡帛文獻。由於此前接觸的簡帛材料有限,所以讀博期間着實讓陳師費了不少的辛勞。陳師將我的博士論文題目定爲《鄭玄注“古文”新證》,主要還是想讓我藉此機會系統閲讀出土文獻材料及相關研究成果,爲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在陳師的指導和督促下,我最終完成了論文,並在寫作過程中基本實現了老師的初衷。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查閲大量出土文獻材料,尤其是簡帛文獻,然而不少材料在釋讀方面却衆説紛紜,莫衷一是。我在排比衆説、採擇取捨過程中,陸續對簡帛文獻中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將部分意見整理發表。

20077月博士畢業後,我供職於本校國際漢語學院(現已合併至外國語學院),從事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平時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只能擠業餘時間進行讀書寫作。此後,新的簡牘材料大量出土並且陸續刊佈,而我用於研讀的時間却得不到保障,所以根本無法進行深入研究,只能在走馬觀花中利用這些新材料對以往未能解决的部分老問題進行重新思考,這樣又寫成了一些劄記。

以上兩部分内容構成了本書的上編和中編。簡帛文獻的釋讀離不開對讀、參閲大量的傳世文獻,在對讀過程中,我也對傳世文獻中的一些問題作了力所能及的新證。這些新證構成了本書的下編。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博士導師陳偉武先生。讀博期間,陳師給予了我良好的學術訓練,教給我做研究的方法和爲人處世的道理,讓我終生受益。畢業留校工作後,陳師對我仍關懷有加,不僅經常幫我修改讀書劄記,而且還對平時的教研工作給予適時的指導。本書的寫作和出版也一直是在陳師的指導和關照下完成的,書中不少内容的初稿都曾經陳師審改。書稿整合完成後,陳師又審閲全稿,並提出了許多修改建議,使我避免了不少錯誤。小書最後得以出版也仰賴陳師的大力推薦,出版前夕陳師又爲小書賜名並題耑,益增榮寵。師恩隆隆,感念一生。

本書寫作過程中,不少内容曾與同門師兄弟陳斯鵬、禤健聰、李明曉、田煒、劉傑、王輝、石小力等切磋討論。有些篇章還曾得到陳劍、劉國勝、郭永秉、周波、程少軒、單育辰等先生的指教和幫助。完稿後陳送文學棣幫我細校一遍,糾正了不少疏漏。特此一併深謝。

此外,還要感謝前期刊載本書部分内容的《文史》、《文獻》、《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獻研究》、《簡帛》、《中國文字學報》、《考古與文物》、《中國歷史文物》、《孔子研究》、《周易研究》、《東南文化》、《文化遺産》、《中山大學學報》等刊物,也要感謝曾登載本書部分初稿的“簡帛研究網”、“簡帛網”、“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等學術網站。

最後需要坦白的是,本書内容完成時間早晚不一,有些曾單獨發表於紙本刊物,有些則在學術網站首發,整合到本書時雖然基本上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校改和補充,但一定還存在不少疏漏甚至荒謬之處,懇請諸位學界同道和師友不吝賜正。

范常喜

 

 

感謝中西書局田穎女士惠賜書訊!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