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易傳》校補
(首發)
蕭旭
馬王堆帛書《易傳》包括《二三子問》、《繫辭》、《衷》、《要》、《繆和》、《昭力》六篇,圖版及釋文分别收錄于《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1、3冊[1],茲據《集成》所作的釋文為底本作校補,整理者的說法稱作“新注”。
《二三子問》校補
(1)陵處則雷電(神)養之(P40)
新注:張注:“帛書陵讀為陸,《老子》甲乙本‘陵行不避兕虎’,通行本作‘陸’。”今按:“陵”、“陸”恐係義近換用而非通假。(P41)
按:“陵”為南方方言,古吳楚語,猶言陸地。《左傳·定公六年》:“又以陵師敗於繁陽。”杜預注:“陵師,陸軍。”孔疏:“上云舟師,水戰;此言陵師,陸軍。南人謂陸為陵,此時猶然。”其例證尚多,茲不備舉[2]。
(2)大人安失(佚)矣而不朝,猒在廷,亦猷(猶)龍之寑(潛)也(P42)
新注:張注:“,從言苟聲,疑是‘詬’之異體,在此讀為苟,苟且。”今按:此形右半所從與“敬”字左半同,即《說文》訓為‘自急敕也’之‘茍’,而非從艸句聲之“苟”字。張注又引此“苟”字標問號,下注“亟”、“查音”,是已有此意。“猒”待考。(P42)
趙建偉曰:從苟聲,讀為居,訓為止。“猒”字為“厭”之訛省,訓為伏,藏身[3]。
鄧球柏“”釋作“訽”,云:訽,讀為苟。“猒”同“厭”,假借為“延”[4]。
劉大鈞曰:“”當是“訽”字,以形近互假。“猒”即“厭”。恥厭在朝中與群小及昏君議事[5]。
連劭名“”釋作“苟”,“猒”釋作“厭”,云:苟猶若,假設之辭。《荀子·儒效》楊倞注:“厭然,順從之貌。”[6]
丁四新、汪奇超曰:連說有可取之處,“厭”不若訓為安,“懨”為“厭”之分化字。筆者認為,“猒(厭)”當讀作“宴”,《說文》:“宴,安也。”有安閒、安息、安樂之義[7]。
趙普曰:讀為苟,訓為誠。《繫辭下》:“苟非其人,道不虛行。”虞翻曰:“苟,誠也。”猒,厭倦之意[8]。
按:丁、汪二氏訓猒為安樂是也,但未得其字。猒讀為懕,字或省作㦔、厭,沈詳安靜也。《爾雅》:“懕懕,安也。”郭璞注:“好人安詳之容。”《說文》:“懕,安也。”字又作愔,《玄應音義》卷17引《聲類》:“愔,和靜皃也。”又引《三蒼》:“愔,性和也。”據圖版,“”字確從茍(ji),疑當從苟而誤書,讀為苟,但不訓苟且,亦非假設之辭。苟,猶但也,特也,徒也,口語曰“只要”、“但管”。
(3)無車而獨行(P43)
按:“獨”非單獨義。獨、徒一聲之轉。無車而步行謂之徒行,例見《論語·先進》。
(4)聖人之正(政),牛參弗服,馬恒弗駕(P45)
新注:張注:“參讀為犙。《說文》:‘犙,三歲牛也。’”今按:此說可疑。“參”及“恒”字尚待進一步研究。(P45)
丁四新曰:參,疑讀作犙。恒,當讀為極。極,訓疲困、疲勞。服,《呂氏春秋·慎大》:“馬弗復乘,牛弗復服。”王利器案:“《易·繫辭下》曰:‘犕牛乘馬。’服亦乘禦之義也。”自注:“筆者曾疑參當讀作驂,恒讀作極。驂,邊馬。極,中也。今以為非是。”[9]
劉大鈞曰:“參”字本通“驂”。“牛參”應謂同駕一車的三匹牛。“弗”當讀輔弼之“弼”。謂共同輔服、輔駕也[10]。
按:丁氏引王利器說讀服為犕,又讀參為驂,是也。“弗”是否定詞,劉說“輔服、輔駕”甚奇。犕字或作備。《說文》:“犕,《易》曰:‘犕牛乘馬。’”今《易·繫辭下》作“服”,帛書本作“備”。段玉裁曰:“以車駕牛馬之字當作‘犕’,作‘服’者假借耳。”[11]《史記·趙世家》:“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戰國策·趙策二》作“服”。恒,讀為搄、縆,急也,此文指馬性急,性烈。《說文》:“搄,引急也。”又“縆,大索也,一曰急也。”音義全同。字或省作絙、𢬎,清華簡(六)《子儀》簡3:“公曰:‘義(儀)父,不㝅(榖)繻(揄)左右絙,繻(揄)右左絙。’”[12]《淮南子·繆稱篇》:“治國辟若張瑟,大絃䋎(絙)則小絃絶矣。”[13]許慎注:“䋎(絙),急也。”《玉篇殘卷》“縆”字條引作“縆”,又云:“縆,與‘𢬎’字同。𢬎,急引也。”《玉篇殘卷》“縆”字條又引《淮南子》:“縆履趹步。”又引許慎注:“縆,𠡠也。趹,疾也。”[14]絃急謂之絙,履急謂之縆,馬性急亦謂之縆,其義一也。
(5)不夏乘牝馬(P45)
按:《史記·平凖書》:“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漢書·食貨志》“字”作“牸”,“字”乃“牸”省,亦牝馬也。孟康曰:“皆乘父馬。有牝馬閒其閒,則踶齧,故斥出,不得會同。”顏師古曰:“言時富饒,故恥乘牸牝,不必以其踶齧也。”二說皆非,牝馬用以繁育,故禁不得乘也。
(6)用賢弗害也(P56)
按:害,讀為妎,妒忌也,嫉妒也,恨毒也。《說文》:“妎,妒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田常心害監止。”又《韓非傳》:“李斯、姚賈害之,毁之曰。”又《屈原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三“害”字,王叔岷並曰:“害猶妬也。”[15]王氏得其誼矣,而尚隔一間,不知“害”即“妎”借字。字亦作𡟲,《玉篇》:“妎,《說文》:‘妒也。’又音害。𡟲,與妎同。”
《繫辭》校補
(1)《易》與土地順,故能彌論(綸)天下之道(P63)
新注:于豪亮:“通行本作‘易與天地準’,《釋文》:‘京云:“準,等也。”鄭云:“中也,平也。”’《集解》:‘虞翻曰:“準,同也。”’‘順’與‘凖’音近,然帛書作‘順’自亦可通。”(P63)
廖名春曰:“凖”應為本字,“順”為借字[16]。
魏啟鵬曰:今本“順”作“凖”,兩字例可通假,但此句無須破讀易字。《國語·周語中》韋注:“順,順天地尊卑之義也,若相侵犯,則有災害也。”[17]
按:順,讀為均、鈞,等也,同也。《荀子·王制》:“以時順脩。”《管子·立政》“順”作“鈞”。
《衷》校補
(1)大人之義,不實於心則不見於德,不單(亶)於口則不澤於面。能威能澤,胃(謂)之龍(P101)
新注:張注:“單,誠。”今按:其意實即讀為“亶”。于豪亮:“單假為亶,誠也。”(P101)
按:“能威能澤”對應上文,疑“見於德”當作“威於德”。澤,讀為懌,悅也。劉彬訓上“澤”為潤澤,下“澤”為恩澤[18],非是。
《繆和》校補
(1)蓋曰美亞(惡)不紐,而利害異舉(P124)
新注:丁四新:“紐,結也。”(P124)
按:紐,讀為狃,字亦作忸。《玉篇》:“狃,就也。”親近、親狎之義。下文第37行下:“明察所以貌人者囗紐,是以能既致天下之人而又(有)之”,整理者注:“‘紐’疑當讀為‘狃∕忸’,因慣習而輕忽。其上之字結合文意可推定當為‘弗’、‘毋’之類的否定詞。”(3∕133)讀紐為狃(忸),是也,但亦當解作親近,其上脫文疑是“必”字。貌人,以貌禮人。言以貌禮人者必親近於人,此當明察須知者。下文第40行上:“夫聖君卑體屈貌以舒孫(遜∕愻),以下其人,能至(致)天下之人而又(有)之。”“貌人者必狃”即“卑體屈貌以舒遜,以下其人”,皆即第41行上“弗以驕人”之誼。
(2)然能立志於天下(P129)
新注:張注:“《荀子·非十二子》:‘莫莫然。’注:‘莫,讀爲貊。貊,靜也。’”(P130)
按:,讀為“慔慔”。《爾雅》:“懋懋、慔慔,勉也。”郭璞注:“皆自勉強。”
(3)聞(問)學談說之士君子,所以皆〈技—跂〉焉勞其四枳(肢)之力,渴(竭)其腹心而索者,類非安樂而為之也(P131)
新注:“技”疑讀為“跂”或“企”,比喻用力追求。又疑“跂焉”與疊韻連綿詞“踶跂”相近,用盡心力、勉力行之之貌。(P132)
按:技,讀為忮。《說文》:“忮,很也。”引申為固執、強健、意志堅定之義。《莊子·齊物論》:“大勇不忮。”《釋文》引李頤曰:“忮,健也。”《漢書·周陽由傳》:“汲黯為忮。”顏師古注:“忮,意堅也。”《後漢書·桓曄傳》:“其貞忮若此。”李賢注:“忮,堅也。”《集韻》:“忮,彊也。”下文“是以皆〈技〉焉必勉”,義同。
(4)是以皆〈技〉焉必勉,輕奮其所㝅幸於天下者,殆此之為也(P131)
新注:張注:“㝅幸,讀為僥倖。”(P132)
按:㝅,讀為遘。《說文》:“遘,遇也。”《類聚》卷30班婕妤《自悼賦》:“既遇幸於非位,竊庶幾乎嘉時。”遇幸,猶言徼幸。
(5)故聖君以為豐茬(P134)
新注:張注:“《字林》:‘茬,草亦盛也。’”(P135)
按:張注所引《字林》,見《漢書·酷吏傳》宋祁注引,字作“茌”,當斷作“茌,草,亦盛也”。“茌”同“茬”。此當徑引《說文》:“茬,艸皃。”《玉篇》:“茬,草盛皃。”
(6)屋成加(藉),宮成(刊)隅(P134)
新注:張注:“《說苑·敬慎》:‘是以衣成則缺袵,宫成則缺隅,屋成則加錯,示不成者,天道然也。’、錯疑並假作藉。《說文》:‘藉,一曰草不編狼藉。’《左傳·桓公二年》‘清廟茅屋’疏:‘杜云“以茅飾屋,著儉也”,以茅飾之而已,非謂多用其茅總為覆蓋,猶童子垂髦及蔽膝之屬,示其存古耳。’”(P135)
鄧球柏曰:,當作“茁”。茁,通“拙”。,通“缺”。《韓詩外傳》卷3:“宮成則必缺隅,屋成則必加拙。”[19]
按:張說非是,“藉”訓草不編狼藉,是雜亂義,不得指茅草。劉大鈞亦讀為藉,指茅草;又錄“”為“”而讀為仞,訓為滿[20]。劉說亦非,“(刊)隅”必是缺隅之誼,讀為仞,其義適反。鄧球柏據誤本《外傳》說之,又亂說通借,殊誤。《韓詩外傳》卷3:“是以衣成則必缺袵,宮成則必缺隅,屋成則必加拙。”元刊本“拙”作“措”,《喻林》卷29引同。說《外傳》者皆不了。“拙”是“措”形譌。我以前校《外傳》,讀措、錯為笮[21],亦當讀為笮[22]。《說文》:“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釋名》:“笮,迮也,編竹相連迫迮也。”《廣韻》:“笮,屋上板。”字亦作𥯧,《爾雅》:“屋上薄謂之筄。”郭璞注:“屋笮。”《釋文》本作“𥯧”,云:“𥯧,本或作笮。”《玉篇》:“𥯧,屋上版,亦作笮。”相當於今之望板。加笮,取其逼迫之義,正下文“謙之為道也,君子貴之”之誼。《易林·無妄之遯》:“宮成立政,衣就缺袂(裾)[23]。恭謙為衛,終無禍尤。”又《晉之咸》:“宮城(成)立見,衣就袂(缺)裙(裾)。恭謙自衛,終無禍尤。”翟雲升引牟庭曰:“立政,《晉之咸》作‘立見’,皆譌,當作‘缺隅’。《外傳》云云。”[24]孫詒讓曰:“牟云云。張校亦云:‘此似與《說苑》“宮成缺隅,衣成缺裾”二語同意,而傳寫舛訛耳。’與此翟校同,並是也。但‘立政’、‘立見’並與‘缺隅’形聲絕遠,考《史記·龜策傳》云:‘故世為屋,不成三瓦而陳之。’疑‘立見’當作‘缺瓦’,‘瓦’與‘見’形近,‘政’則又傳寫之誤。”[25]孫說近是,《史記集解》引徐廣曰:“一云為屋成,欠三瓦而棟(陳)之也。”《索隱》引劉氏云:“陳,猶居也。”《正義》:“言為屋,不成,欠三瓦以應天。猶陳列而居之。”“為屋欠三瓦”亦“衣成缺袵,宮成缺隅”之比,示缺,表示謙卑戒盈之意。尚秉和校《無妄之遯》,依汲古本改“宮”作“官”[26],大誤。
(7)賦斂無根(限)(P136)
新注:“根”字張釋未注,此從陳松長括注“限”。(P137)
按:根,讀為垠,界限,限度,端厓,邊際。“限”字本義訓阻,限度義亦借作“垠”。
(8)古蛛蝥作罔(網),今之人緣序(緒)。左者右者,尚(上)者下者,𧗵(率)突乎土者,皆來乎吾罔(網)(P141)
新注:張注:“率突乎土者,即從地出者。”趙建偉、丁四新皆釋“率”為“舉凡”義,恐不可信。今按;率,循也。“率突乎土者”猶言“率乎土者,突乎土者”,即在地上循地勢奔突往來者。(P141)
趙曉陽曰:率,古代捕鳥用的一種長柄的網,引申之用網捕鳥獸。突,到來。土,四方[27]。
按:趙曉陽說不知所云。張說是也。《呂氏春秋·異用》:“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新序·雜事五》同。《諭誠》:“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羅我網。”此張說所本。《說文》:“突,犬從穴中暫出也。”“暫”是突然義。“突”引申即有穿出、衝出義。《易·離》:“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帛書本“突”作“出”。率,自也,從也,介詞。《爾雅》:“率、循、由、從,自也。”郭璞注:“自,猶從也。”《禮記·雜記上》鄭玄注:“自,率也。”“自”、“率”互訓,是東漢人猶謂“自”為“率”也。率突乎土者,言從土中衝出者。“突”非奔突往來義。來,當讀為離,實為羅、罹。
(9)而冠之獄獄,吾君敬女(汝)而西人告不足(P142)
按:獄獄,讀為“嶽嶽”,高聳貌,植立貌。《漢書·朱雲傳》:“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顏師古曰:“嶽嶽,長角之貌。”字亦作“岳岳”,《白氏六帖事類集》卷9、《類聚》卷55、《御覽》卷615引《漢書》並作“五鹿岳岳”[28]。《說文》:“𩓥,面前岳岳也。”《玉篇》作“面前𩓥𩓥”,“𩓥”是面前高聳的專字。《玉篇》:“觺,觺觺,猶岳岳也。”“觺觺”即“岳岳”音轉。《楚辭·九思·憫上》:“叢林兮崯崯,林榛兮岳岳。”王逸注:“岳岳,衆木植也。”《文選·魯靈光殿賦》:“神仙岳岳於棟間,玉女闚窻而下視。”李善注:“岳岳,立貌。”
(10)其城郭脩(修),其倉[廩]實(P145)
按:整理者“脩”括注為“修”而無說。《呂氏春秋·似順》載此事作“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說苑·權謀》略同。此“修”非修治、修築義,當訓長,自平視之為高,自下視之則為長,長與高義相成也。
(11)衛使據(蘧)柏(伯)玉相,子路為浦(輔),孔子客焉,史子突焉,子贛(貢)出入于朝而莫之留也(P146)
新注:張注:“突,疑假作秩。”今按:“突”字尚待考。趙建偉:“《呂覽》、《說苑》‘突’作‘佐’。疑‘突’讀為‘悴’(引者按:其意似當作‘倅’),佐也。”丁四新:“突,出而為士。”亦皆難信。(P146)
按:丁四新、劉大鈞亦讀浦為輔[29]。廖名春據《史記·仲尼弟子傳》“子路為蒲大夫”,讀浦為蒲[30],是也。《家語·致思》:“子路為蒲宰。”又“子路治蒲,請見於孔子。”[31]又《辨政》:“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32]《說苑·臣術》:“子路為蒲令。”《韓詩外傳》卷6:“子路治蒲。”《鹽鐵論·殊路》:“子路居蒲。”“為浦”即“治蒲”[33]。突,讀為說。《廣韻》:“兌,突也。”又“駾,奔突。”此聲訓。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以三歲時病疕,麋(眉)突。”又《效律》:“有蠹突者,貲官嗇夫一甲。”二例“突”讀為脫(捝)。是其比也。《釋名》:“說,述也,宣述人意也。”
《昭力》校補
(1)不羞卑隃,以安社禝(稷)(P148)
新注:張注:“隃讀為偷,苟且也。一說‘隃’當作‘陬’,形音俱近致誤。《莊子·天地》:‘子貢卑陬失色。’《釋文》:‘卑陬,愧懼貌。’”趙建偉:“羞,辱。俞,遠。”丁四新:“隃,通‘遙’。卑隃,指地位卑下,偏遠鄙陋之義。”(P149)
按:張氏二說,必不可從。隃,讀為㼌,字亦作窳[34],弱也。《說文》:“㼌,本不勝末,微弱也。讀若庾。”卑隃,猶言卑弱。
(2)權謀不讓,怨弗先昌(倡)(P149)
新注:張注:“讓疑為釀。”今按:“讓”如字解本通,辭也。不辭權謀即仍要修權謀之意。《說苑·談叢》:“悔在於妄,患在於先唱。”(P150)
按:《六韜·武韜·發啓》:“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無災,不可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郭店楚簡《尊德義》簡16:“教以懽(權)𢘃(謀),則民淫昏,遠禮亡(無)新(親)仁。”《荀子·君道》:“上好權謀,則臣下百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後欺。”又《王霸》:“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又《強國》:“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35]是君人者不可好權謀之確證。讓,讀為尚[36]。言不崇尚權謀也。
(3)君以武為得,則大夫薄人,將軍囗抵(P150)
新注:張注:“薄,讀為暴。”今按:此說非是。薄,迫也,逼迫,壓迫。(P151)
按:薄,輕視。薄人,與下文“賤人”同義,猶言目中無人。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册第14--69頁,第3册第40--162頁。
[2]參見蕭旭《〈越絕書〉古吳越語例釋》,收入《群書校補(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015--2017頁。
[3]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05--206頁。
[4]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修訂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1頁。
[5]劉大鈞《讀帛書〈二厽子〉》,《周易研究》2011年第1期,第6頁。
[6]連劭名《帛書〈周易〉疏證》,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09—210頁。
[7]丁四新、汪奇超《馬王堆帛書〈二三子〉疑難字句釋讀》,《周易研究》2013年第4期,第11--12頁。
[8]趙普《帛書〈二三子〉新校新釋》,曲阜師範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第25--26頁。
[9]丁四新《〈易傳〉類帛書零札七則》,《湖南博物館館刊》第4輯,2007年版,第1—2、8頁。
[10]劉大鈞《讀帛書〈二厽子〉》,《周易研究》2011年第1期,第9頁。
[1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頁。
[12]整理者曰:“繻,疑通‘揄’,引也。”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中西書局2016年版,第131頁。
[13]《意林》卷2、《文選·長笛賦》李善注引作“絙”。
[14]景宋本《淮南子·脩務篇》“縆”作“敕”,亦急也,蓋高誘注本。
[15]王叔岷《史記斠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696、2056、2511頁。
[16]廖名春《帛書〈周易繫辭傳〉異文初考》,收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頁。
[17]魏啟鵬《帛書〈繫辭〉駢枝》,《道家文化研究》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
[18]劉彬《帛書〈衷〉篇“〈鍵〉之詳說”章新釋》,《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第87--88頁。
[19]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修訂本),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第608頁。
[20]劉大鈞《再讀帛書〈繆和〉篇》,《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第6頁。
[21]參見蕭旭《“屋成加措”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古文獻與古文化研究專刊,第45頁。
[22]從昔從乍相通之例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373頁。
[23]“袂”當作“裾”,與“尤”字之、魚二部合韻,參見劉黎明《焦氏易林校注》,巴蜀書社2011年版,第457頁。
[24]翟雲升《焦氏易林校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5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頁。
[25]孫詒讓《札迻》卷11《易林》, 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354頁。張校指張海鵬校刊本校語。張氏校語見
《學津討原》本第5冊,廣陵書社2008年版,第184頁。
[26]尚秉和《焦氏易林注》卷7,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446頁。
[27]趙曉陽《帛書〈繆和〉篇新校釋與思想研究》,曲阜師範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第17頁。
[28]四庫本《白帖》在卷30。《類聚》據南宋刊本,四庫本作“嶽嶽”。
[29]丁四新《帛書〈繆和〉略論》,《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第137頁。又丁四新《論帛書〈繆和〉〈昭力〉的內在分別及其成書過程》,《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第50頁。劉大鈞《再讀帛書〈繆和〉篇》,《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第10頁。
[30]廖名春《帛書〈繆和〉、〈昭力〉簡說》,《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頁。
[31]《說苑·政理》同。
[32]《韓詩外傳》卷6同。
[33]“曰古氏”《〈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指瑕》亦有此說,復旦古文字網2015年3月2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40。侯乃峰、劉剛說同,然則“曰古氏”豈二者之一乎?侯乃峰、劉剛《讀〈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散札(上)》,收入《〈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修訂研討會論文集》,會議2015年6月27—28日在上海舉行,第101頁。
[34]“䝟貐”、“猰㺄”或作“窫窳”、“猰窳”、“猰㺠”。《說文》:“窳,汙窬也。”此以聲為訓。《爾雅·釋詁》郭璞注:“勞苦者多惰愉,今字或作‘窳’,同。”皆其例。
[35]《荀子·天論》、《韓詩外傳》卷1略同。
[36]“儴佯”、“襄羊”音轉作“尚羊”、“常羊”,是其比。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6年6月17日。
本文發佈日期爲2016年6月18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