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轉載】《敦煌俗字研究》(第二版)快讀
在 2016/7/12 22:29:02 发布

 

《敦煌俗字研究》(第二版)快读

张龙飞

 

出版背景

《敦煌俗字研究》是张涌泉教授的名著,199612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敦煌俗字研究方面的一部开创性著作,得到了学术界很高的评价,曾评获教育部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社科院胡绳青年学术奖等学术大奖。但由于要造的字实在太多,排版难度太大,当年不得已只能手抄影印出版,读者阅读颇有不便。而且出版多年,此书早已售罄,网上书店旧书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甚至炒到了一千元的天价。

第二版

暌违多年之后,好消息终于传来,《敦煌俗字研究》(第二版)日前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1512月出版,以下简称“新版”)。相较于旧版,新版主要作了以下三方面的改进:

DSC_5735_meitu_1

特精装

 

 DSC_5729_meitu_2

立体示意图

 

1.改用计算机排版。如上所说,旧版系手抄影印出版,例字原书多系摹写,难免失真。得益于计算机排版技术的进步,新版采用电子排版并改旧版竖排为横排,生僻字采用电脑造字,写卷例字则多用原卷图版截字,从而更多地保存了写卷的原貌,大大增加了字形考释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增加或替换了部分例证。例证是一部字形考证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本书上编敦煌俗字的总体研究,还是下编敦煌辞书单个俗字的汇辑考证,都需要辅之以具体的用例,这样才能显得有血有肉,让读者信服。但每个俗字要在浩繁的敦煌文献中寻找合适准确的用例其实并非易事,所以本书旧版有的条目缺少例证,或者例证未能完全对应。新版则尽可能举出了更多的例证,或者举出了更合适的例证。前者如旧版下编第64页“商”条,据斯388号《正名要录》等书收俗字“啇”,没有具体用例;新版307页则增加了伯2630号《古文尚书传》“商邑”作“啇邑”的用例。后者如旧版下编第96页“叔”条据斯388号《字样》收俗字“”,其下举伯3212号《夫妻相别书一道》“事奉郎姑伯”句为例,新版338页则改用俄敦861号《妙法莲华经》卷七“甄迦宝以为”句为例;查伯3212号《夫妻相别书一道》,旧版所引摹写字“”原卷实作“”,与字头“”有一定出入(“”可楷定作“”,为“”的赘点俗字,本书下条即为“”),改用“”显然更为准确。

 

DSC_5731_meitu_4

函套

 

DSC_5738_meitu_5

护封

 

3.改正了旧版的若干疏误。本书旧版撰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敦煌写卷图版的大规模刊布还在起步阶段,除了尚未完全出齐的《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外,作者依以为据的主要是影印效果极差的《敦煌宝藏》,原卷字形的辨认殊为不易,因而俗字的摹录也难免出现偏差。新版修订时世界上各主要馆藏的敦煌文献都已影印出版,而且不少写卷网上还有效果更好的彩色图版,所以作者得以从容核检原卷,斟酌确定例字的正确写法。如旧版下编第676页“齊”条据斯2053号背《礼记音》及斯2072号《琱玉集》“樊英”条收俗字“斉”,但上揭二例俗字原卷分别作“”和“”形,与“斉”字字形有明显的出入;故新版932页把字头改作“”,剔除斯2072号《琱玉集》例,而增引俄弗359号《法华经疏》例,并进而以六朝碑刻和五代可洪《藏经音义随函录》“齊”俗字作“”为旁证,不但字形楷定更加准确,字形源流的辨析也更加准确到位。

另外,新版吸收了一些近些年古文字方面的考释成果,如裘锡圭的《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刘钊的《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季旭昇的《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等,更注重古今沟通,探源溯流,从而为断代的文字研究带来了史的动感。内容编排方面,旧版上编《敦煌俗字研究导论》和下编《敦煌俗字汇考》页码不连续,书末的四角号码索引不包括上编的内容,读者查找利用多有不便;新版则合上下编为一体,页码连续,书末的四角号码索引覆盖了上下编的全部内容,全书的统一性更强,为读者利用带来了更多方便。

 DSC_5740_meitu_6

最后还应表彰的是,新版版式疏朗,装帧精美,卷首所附的敦煌写卷彩色照片异常清晰,赏心悦目。全书排版质量也很高。特别是作为一部探讨俗字问题的专门著作,本书造字之多,图片字之多,排版难度之大,恐怕都是罕见的,但无论造字和图版截字,新版处理得都很漂亮到位,作者、编辑和排版公司一定为此付出了异乎寻常的艰辛和努力。作为一名文字学爱好者,能读到这样精美的专门著作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让人感佩和感激。

(本文原载第1690号《语言文字周报》)

 

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语言文字学编辑室惠允转载!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