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无常经》残卷缀合研究
张炎
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要:《无常经》,一卷,唐人义净译。经普查,目前所公布的敦煌文献中存有该经91号,其中11号首尾完整,其余均为残卷或残片。本文从残字契合、内容相承、行款格式、书风书迹近似、卷面印记拼合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将其中的27号残卷或残片缀合为12组。
关键词:敦煌文献 《无常经》 残卷 缀合
《无常经》,又名《佛说无常经》、《无常三启经》、《三启经》、《启经》、《三稽经》、《三契经》,一卷。为唐人义净所译,历代大藏经均有著录。主要内容是佛说世间有老病死,故不可爱,为佛教葬仪所用。首尾是偈颂,中段是《无常经》正文[1]。《大正藏》第十七卷收录该经,经末附有一篇《临终方决》,敦煌本无此附文。姚长寿先生认为该文当在《无常经》之后为西域地方编纂的一部经典。[7]6-10《大正藏》在敦煌遗书出土后,将无附文的敦煌本误收入第八十五卷“疑似”部。
通过对现已公布的所有敦煌文献图版的全面调查发现,此经在敦煌文献中现存91号,即:北敦535(荒35;北6669)、1030(辰30;北6670)、1063-2(辰63;北3755)、1367(张67;北6664)、2392-C(余92;北6665)、3554(结54;北6672)、3608(为8;北6671)、3874-B2(金74;北6666)、7043(龙43;北6678)、7376(鸟76;北6675)、7609(皇9;北6676)、7779-B(始79;北6667)、7779-B背(始79;北6667)、8155-1(乃55;北6677)、8324(衣24;北6668)、8477(裳77;北6673)、8561(推61;北6674)、8947(有68)、8948(有69)、8949(有70)、8950(有71)、8951(有72)、8952(有73)、8953(有74)、8954(有75)、9139(陶60)、9232号1(唐53)、10231(L360)、11175(L1304)、11211(L1340)、11353(L1482)、11712(L1841)、11858(L1987)、11913(L2042)、12186(L2315)、12215(L2344)、12267(L2396)、12347(L2476)、13069(L3198)、15387(新1587)、15906(简71483)号,斯153、274、311、573-1、573-2、1103、1479、2540、2926、3887、4007、4164、4529、4713-2、5138、5160、5280、5447、5660背、6367、12144B-2、12875号,俄弗126号、俄敦1124、2349、2833、2845、2853、4400、4544、4806、5318、5321、5549、5702、5885、6112、7606、10661、10692、12788号,伯3163、3924、5585、5588P9号,津艺193、202号,羽279号,北大D93号,酒博13号[2]。上揭写本中,加下划线的11号表示该卷首尾完整,其余皆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残缺的写本中,不乏本为同一写卷而撕裂为数号者。本文从残字契合、内容相承、行款格式相同、书风书迹近似、卷面印记拼合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将其中的27号残卷或残片缀合为12组。以下按缀合后写本顺序依次加以讨论。
1、北敦11913号+北敦11211号[3]
(1)北敦11913号(L2042),见《国图》110/148A[4]。小残片。如图1右上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1纸,存7行,行约2~9字。首行仅存笔画残泐。尾行存有“七八能开四谛门修者”9字右侧绝大部分笔画。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所用纸为唐麻纸。
(2)北敦11211号(L1340),见《国图》109/78B。小残片。如图1左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1纸,存8行,行约3~11字。首5行上下残。首尾行均仅存笔画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1所示,北敦11913号第4~7行与北敦11211号第2~5行上下左右相接,前者第4行底端的“方”及第7行“七八能開四諦門修者”9字略有笔画末梢撕裂在后者第2行顶端与第5行上部,二号拼合,其中“方”、“修者”三字略有残损,余皆可成完璧。二号内容上下左右相续,北敦11913号第4行底端的“一心(方)[5]”与北敦11211号第2行的“便正慧(力)”连成一句完整的偈颂“一心方便正慧力”,此后3行仿此。且二号所拼合而成的偈颂又与北敦11913号第5行顶端的偈颂“自利利他悉圆满”先后相承,文意连贯。且二号行款格式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字迹似同(比较二号皆有的“法”、“生”二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佛说无常经)”,讫“随机引导□□□(非强力)”。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5B7~745B17[6]。
上揭二号既可缀合为一,《国图》叙录称北敦11913号所用纸为唐麻纸,而北敦11211号却无相应表述,理当增补。
图1:北敦11913号+北敦11211号缀合图
2、北敦8477号+俄敦10661号
(1)北敦8477号(裳77;北6673),见《国图》103/53。如图2右部所示,首全尾残。2纸,存15行,行约14字。尾行仅存笔画残泐。倒数第2行上下残,倒数第3行下残。通卷污损严重,卷面下端有4个残洞。楷书。《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有护首,系另一遗书的拖尾,并称从背面揭下一块古代裱补纸,编为北敦16180号。
(2)俄敦10661号,见《俄藏》14/366A。残片。如图2左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存11行,行约1~10字。楷书。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2所示,北敦8477号尾2行与俄敦10661号首2行左右相接,原本分属二号的残字从右而左、自上而下复合为“惣教”、“沉溺”四字。二号内容左右相续,北敦8477号倒数第2行底端的偈颂“(是谓正因)□□□(能普济)”与俄敦10661号第2行的偈颂“生死迷愚镇(沉溺)”先后相承,语意连贯。且二号行款格式相同(天头等高、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书风相似,字迹似同(比较二号皆有的“稽”、“歸”二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首题“佛说无常经”,讫“谛听真实法”。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5B7~745C12。
图2:北敦8477号+俄敦10661号缀合图
3、北敦11353号+北敦8952号+北敦11175号
(1)北敦11353号(L1482),见《国图》109/155B。小残片。如图3-1右部所示,首全尾残。通卷下残。2纸,存4行,行约7~9字。尾行仅存笔画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
(2)北敦8952号(有73),见《国图》104/277A~278B。首残尾全。存62行,行约17字。如图3-1左部、图3-2右上部所示,首3行及第13~21行、31~32行下残。首行仅存笔画残泐。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大舍防非忍无倦)”,讫尾题“佛说无常经一卷”。《国图》叙录称该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背面1行,抄写“华严经卷第六十五”,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护首,并称从该件背面揭下残片4块,编为北敦16332号。
(3)北敦11175号(L1304),见《国图》109/56B。小残片。如图3-2右下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上残。1纸,存5行,行约2~4字。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按:上揭三号内容前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如图3-1所示,北敦11353号与北敦8952号左右衔接,衔接处原本分属二号的偈颂“大舍防非忍无倦”得成完璧。如图3-2所示,北敦8952号与北敦11175号上下相接,后者第3行顶端的“况”字左上部点画恰好撕裂在前者第19行底端,二号拼合,该字仍有残损。前者第20行底端“何”字右部竖钩画末梢残损,后者第4行顶端“不”字右上方恰好存此笔画残泐,二号拼合,得成完璧。三号内容左右相续,比勘完整文本,北敦11353号倒数第2行偈颂下部可拟补偈颂“令得涅槃安隐处”,恰好与二号所拼合而成的“大舍防非忍无倦”先后相承,文意畅通。北敦11175号首行“(随缘)受众苦”与北敦8952号第18行顶端的“循环三界内”前后衔接,语意贯连。且三号行款格式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笔迹似同(比较前二号皆有的“稽首歸依”四字,后二号皆有的“諸”、“苦”、“死”三字),可资参证。三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首题“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讫尾题“佛说无常经一卷”。 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5B7~746B8。
《国图》叙录称北敦11353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北敦8952号、北敦11175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今三号缀合为一,则此判定宜作统一。
图3-1:北敦11353号(局部)+北敦8952号(局部)缀合图
图3-2:北敦8952号(局部)+北敦11175号缀合图
4、北敦8949号+北敦8155号1
(1)北敦8949号(有70),见《国图》104/274A~B。如图4右部所示,首残尾缺。1纸,存26行,行14~20字。首8行下残。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首题“佛说无常经”,讫“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
(2)北敦8155号1(乃55;北6677),见《国图》101/77A~B。如图4左部所示,首残尾全。4纸,存80行,行约10~20字。首5行下残1~2字。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讫尾题“佛说无常经一卷”。《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首纸有横裂,卷尾中间系有麻绳。该遗书包括三个文献,此后接抄《六门陀罗尼经》,编号为北敦8155号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编号为北敦8155号3。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上端栏线相接,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4所示,北敦8949号与北敦8155号1左右衔接,前者末行与后者首行内容相承,连接成完整的一句“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又二号上端卷面印记拼合成形,中部均有横裂可相接。且二号行款格式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长行行约17字、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笔迹似同(可比较二号皆有的“歸”、“滅”、“離”、“説”、“衆”五字,参表1),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首题“佛说无常经”,讫尾题“佛说无常经一卷”。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5B7~746B8。
图4:北敦8949号(局部)+北敦8155号1(局部)缀合图
表1:北敦8949号与北敦8155号1用字比较表
5、俄敦5885号+俄敦6112号+北敦8954号
(1)俄敦5885号,见《俄藏》12/265B。首尾均残。存18行,行约15字。首5行上残,尾部如图5-1右部所示,首尾行仅存笔画残泐。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故号调)(御天人師)”,讫“(吐丝还自缚)”。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2)俄敦6112号,见《俄藏》13/6A。首尾均残。存33行,行约15字。首部如图5-1左部所示,首行三句偈颂皆有笔墨残损,尾部如图5-2右部所示,尾行上残。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犹(如汲井轮)”,讫“无能相救济”。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3)北敦8954号(有75),见《国图》104/280B。首残尾全。1纸,存22行,行约15字。首部如图5-2左部所示,首行下残。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死刀随业下”,讫尾题“佛说无常三启经一卷”。《国图》叙录称该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有行间校加字,为袖珍本。
按:上揭三号内容前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5-1所示,俄敦5885号与俄敦6112号左右衔接,后者首行“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縛”诸字略有笔画残泐存留前者末行,二号拼合,仍略有残损。如图5-2所示,俄敦6112号与北敦8954号亦左右衔接,前者末行首字“想”右上顶端横笔略有残泐存留后者首行末端,二号拼合,得以完整。三号内容左右相续,俄敦5885号倒数第2行底端的偈颂“循环三界内”与二号衔接处顶端拼合而成的偈颂“犹如汲井轮”先后相承,语意连贯。俄敦6112末行底端的偈颂“无能相救济”与北敦8954号首行顶端的偈颂“死刀随业下”前后相接,文意完整。又此三号行款格式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行约15字、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笔迹似同(比较三号皆有的“歸”、“衆”、“離”、“无”四字),可资参证。三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故号调)(御天人師)”,讫尾题“佛说无常三启经一卷”。 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5B13~746B8。
《国图》叙录判定北敦8954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袖珍本,今三号缀合为一,俄敦5885号与俄敦6112号的断代及装帧形态亦可作出判定。通过对此三号写卷缀合后装帧形制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无常经》的流通情况。为便于携带,人们将其制成袖珍本,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该经应颇为流行。
图5-1:俄敦5885号(局部)+俄敦6112号(局部)缀合图
图5-2:俄敦6112号(局部)+北敦8954号(局部)缀合图
6、俄敦5702号+俄敦4806号+北敦8953号
(1)俄敦5702号,见《俄藏》12/222A。残片。如图6右部所示,通卷下残。存7行,行约3~7字。尾行仅存笔画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2)俄敦4806号,见《俄藏》11/326A。残片。如图6中部所示,通卷下残。存8行,行约5~12字。尾行仅存笔画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3)北敦8953号(有74),见《国图》104/279B~280A。首部如图6左部所示,首尾均残。2纸,存35行,行约17字。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上(生非相处)”,讫“(但持自善根)”。《国图》叙录称该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背揭下古代裱补四块,编为北敦16333号、北敦16334号。原卷无题,《国图》拟题为“无常经”。
按:上揭三号内容前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6所示,俄敦5702号与俄敦4806号左右衔接,后者首行“從鹿苑”三字略有笔画残泐存留前者末行,二号拼合,得成完璧。俄敦4806号与北敦8953号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二号的残字自上而下复合为“生非相處下至轉輪王七寶”诸字。三号内容左右相续,比勘完整文本,俄敦5702号倒数第2行下部缺偈颂“永断无始相缠缚”,俄敦5702号与俄敦4806号顶端所拼合而成的“始从鹿(苑)□□□(至双林)”,恰可与之衔接,不缺一字。北敦4806号倒数第2行下部可拟补“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俄敦4806号与北敦8953号顶端拼合而成的“上生无相处”亦与之先后相承,文意连贯。且三号行款格式相同(天头等高、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笔迹似同(比较三号皆有的“歸”字),可资参证。三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稽首歸依妙法(藏)”,讫“(但持自善根)”。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5B14~746A22。
图6:俄敦5702号+俄敦4806号+北敦8953号(局部)缀合图
7、俄敦2349号+北敦7376号
(1)俄敦2349号,见《俄藏》9/162A。残片。如图7右上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存8行,每行存上部1~9字。首行仅存笔画残泐。尾行上下残。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拟题作“佛经”。曾良教授拟题为“佛说无常经”。[6]105《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将该号定为8~10世纪写本。
(2)北敦7376号(鸟76;北6675),见《国图》96/301A~302B。首残尾全。3纸,存45行,行约17字。首部如图7左部所示,首5行上残。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亦如蚕作)(茧)”,讫尾题“佛说无常三启经一卷”。《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7所示,俄敦3429号尾3行与北敦7376号第2~4行上下左右相接,原本分属二号的残字从右而左、自上而下复合为“衆”、“兄弟并眷屬”、“是故勸諸”诸字,其中“故勸”二字仍略有残损。二号内容左右相续,北敦7376号第2行底端的偈颂“何况诸凡夫”与俄敦2349号第7行顶端的“父母及妻子”先后相承,不缺一字。且二号行款格式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字迹似同(比较二号皆有的“時”、“聞”、“衆”、“暫”、“尊”、“處”六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假使妙高山)”,讫尾题“佛说无常三启经一卷”。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5B26~746B8。
《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称俄敦2349号为8~10世纪写本,而《国图》叙录称北敦7376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二者虽不矛盾,却可再作斟酌。
图7:俄敦2349号+北敦7376号(局部)缀合图
8、俄敦5318号+酒博13号
(1)俄敦5318号,见《俄藏》12/96B。小残片。如图8右上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存4行,行约5~6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2)酒博13号,见《甘藏》2/283A~284A。首残尾全。存50行,行约3~20字。首部如图8右部所示,首行仅存笔画残泐。第2~7行上下残,第8~10行、第16~17行上残,第14~15行下部有一小残洞。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劫(尽)皆散坏”,讫尾题“佛说无常经”。《甘藏》叙录称此件书法很好,黑色润泽亮黑,所用纸为黄麻纸。卷内多处残损,有些破损处背面曾做过托补。叙录认为翟奉达曾以该经用于“七七斋”,该号残破可能亦为当时频繁使用所致,并推测唐时该经已用于斋醮。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当可缀合。俄敦5318号与酒博13号第4~7行上下相接,前者底端的残字“下”、“須”、“猶”、“獨”均有笔画残泐存留后者第4~7行顶端,二号拼合,“須”字仍略有残损,余皆成完璧。二号内容先后衔接,俄敦5318号首行偈颂“上生(大正藏本作“至”)非想处”与酒博13号第4行偈颂“(下)至转轮王”先后相承,文意畅通,此后3行仿此。且二号行款格式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笔迹似同(比较二号皆有的“處”、“盡”、“諸”、“尊”四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劫(尽)皆散坏”,讫尾题“佛说无常经”。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5B26~746B8。
《甘藏》叙录判断酒博13号所用纸为黄麻纸,并对其卷面及书写特征有详尽描述,若信然可从,则俄敦5318号亦可同样看待。
图8:俄敦5318号+酒博13号(局部)缀合图
9、伯5585号+伯5588P9号
(1)伯5585号,见《法藏》34/284A。残片。如图9右部所示,首尾均残。存18行,行约7~15字。第2~4行上残,倒数第2~9行下残。首尾行均仅存笔画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法藏》拟题为“佛说无常三启经”。
(2)伯5588P9号,见《法藏》34/294A。残片。如图9左下部所示,通卷上残。存5行,每行存下部4~5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法藏》拟题为“佛说无常三启经”。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9所示,伯5585号与伯5588P9号上下衔接,衔接处分属二号的“不”、“无”二字复合为一,其中“无”字仍有残损。二号内容上下相接,伯5585号倒数第8行底端的“此”与伯5588P9号第2行的“时徒叹恨”相连成句,文意畅通。且二号行款格式相同(地脚等高、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 “内身衰变亦同然”,讫“(当勤策)□□(三业)”。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5C26~746A21。
图9:伯5585号+伯5588P9号缀合图
10、北敦10231号+北敦11712号
(1)北敦10231号(L0360),见《国图》107/195A。残片。如图10右部所示,首尾均残。1纸,存3行,行约14字。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原卷无题,《国图》拟题为“无常经”。
(2)北敦11712号(L1841),见《国图》110/34A。小残片。如图10左部所示,首尾均残。2纸,存4行,行约12~17字。首行仅存笔画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原卷无题,《国图》拟题为“无常经”。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10所示,北敦10231号与北敦11712号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二号的残字自上而下复合为“少年容貌蹔時停”、“不”诸字。二号内容左右相续,北敦10231号末行偈颂“不久咸悉成枯悴”(与宫、宋、元、明本大藏经文字相同,《大正藏》本作“见枯羸”),与北敦11712号第2行首句偈颂“假使寿命满百年”衔接无间。又二号衔接处上端皆有条状卷面印记,二号拼合恰可对接成形。且二号行款格式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偈颂行行约14字),书风相似,笔迹似同(比较二号皆有的“病死”二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唯有胜法不灭亡”,讫“信受奉行”。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5C27~746A4。
《国图》叙录称北敦10231号所用字体为行楷,北敦11712号为楷书,今二号缀合为一,可统一判定。从缀合后写本来看,可定为楷书。
图10:北敦10231号+北敦11712号缀合图
11、俄敦4400号+俄敦5321号
(1)俄敦4400号,见《俄藏》11/220A。残片。如图11上部所示,首残尾全。存12行,行约2~9字。首行仅存“非久停”三字笔画残泐。《俄藏》未定名。
(2)俄敦5321号,见《俄藏》12/97A。残片。如图11下部所示,首尾均残。存6行,行约2~5字。通卷上残。首行及第5行上下残。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11所示,俄敦4400号第8~9行与俄敦5321号3~4行上下衔接,原本分属二号的残字从右而左复合为“邊”、“離”二字,仍有残损。二号内容上下左右相续,比勘完整经文,俄敦4400号第7行底端的“日”(《大正藏》本作“昼”)字与俄敦5321号第2行“自身依法住”之间当缺一“夜”字,补上“夜”字,二号可相连成句,合成一句偈颂“日夜自身依法住”。该句偈颂又与俄敦4400号“愿诸世界常安隐”前后相承,语意连贯。二号行款格式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书风相似,字迹似同(比较二号皆有的“安”、“處”二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暂息)(非久停)”,讫尾题“佛说无常三启经一卷”。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6A23~746B8。
图11:俄敦4400号+俄敦5321号缀合图
12、北敦12215号+北敦8950号
(1)北敦12215号(L2344),见《国图》110/330A。小残片。如图12右部所示,首尾均残。1纸,存4行,行约9~17字。尾行末句偈颂仅存笔画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卷面有红色染迹。
(2)北敦8950号(有71),见《国图》104/275A。残片。如图12左部所示,首残尾全。2纸,存10行,行约14字。首行下残。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该件背揭下残片2块,《国图》编号为北敦16331号。尾题下有小字注释,称:“初后赞劝,乃是尊者马鸣取经意而集造。中是正经,金口所说。事有三开,故云‘三启’也。”[7]交代了经名由来。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12所示,北敦12215号与北敦8950号左右相接,后者首行第二句偈颂右侧笔画末梢恰好存留前者末行,二号拼合,得成完字。二号内容左右相续,北敦12215号末行末句偈颂“来听法者应至心”与北敦8950号首行首句偈颂“拥护佛法使长存”先后相承,文意连贯。且二号行款格式相同(天头地脚等高、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偈颂行行约14字),书风相似,字迹似同(比较二号皆有的“説”、“經”二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譬如群宿鸟”,讫尾题“佛说无常三启经一卷”。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7/746A25~746B8。
《国图》叙录称北敦12215号为7~8世纪唐写本,北敦8950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今既原为一卷,则此判定显然不妥,宜再斟酌。
图12:北敦12215号+北敦8950号缀合图
上面我们通过残字契合、内容相承、行款格式、书风书迹近似、卷面印记拼合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将27号《无常经》残卷或残片缀合为12组。通过对这些残卷或残片的缀合,我们可以对写卷的断代、装帧形制、纸张性质、字体等问题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如上文指出北敦11353号可与北敦8952号、北敦11175号缀合,《国图》叙录称北敦11353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却称北敦8952号、北敦11175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显然不妥。又如北敦10231号+北敦11712号缀合组,《国图》叙录称北敦10231号所用字体为行楷,北敦11712号为楷书,书风判定不一,宜再斟酌。再者如第5组,《国图》叙录判定北敦8954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袖珍本,今三号缀合为一,俄敦5885号与俄敦6112号的断代及装帧形制亦可作出判定。北敦8477号有护首,为另一遗书的拖尾,《国图》叙录特别指出这一装帧特点,相应地与之缀合的俄敦10661号的装帧形制也就得以确定。《国图》对于某些经卷纸张性质的判定,可能因经眼写卷的客观情况存在一些困难,未予作出说明,而一旦将相关的写卷缀合,这个问题往往冰解冻释。比如《国图》叙录称北敦11913号所用纸为唐麻纸,而北敦11211号如上文所述,可与之缀合,则其纸张性质可得判定。总之,敦煌残卷缀合并非“拼图游戏”,它对于我们准确认识敦煌文献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日本大藏经刊行会. 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1996.
[2]孟列夫. 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敦煌研究院.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方广锠.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斯6981号—斯8400号)[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张涌泉. 敦煌写本文献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
[6]曾良. 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7]姚长寿. <普贤行愿品>的往生思想[J].法源,2003:6-10.
[8]张涌泉,罗慕君. 敦煌本<八阳经>残卷缀合研究[J].中华文史论丛,2014(2):239-278.
[9]张小艳. 敦煌本<父母恩重经>残卷缀合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2015(3):88-97.
本文承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张小艳教授审阅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1]斯5160号较为特别,该号首残尾全,由偈颂、正文、偈颂、正文四部分依次组成。且第三部分偈颂与其余写卷同段相比,文字较少,之后所接尾段正文不见于该经其余敦煌写卷。斯5160号可能为该经异本。
[2]文中的“北敦”指《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012,简称《国图》)敦煌写卷编号;“斯”指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斯坦因编号,主要据《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年,简称《宝藏》)、《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陆续出版,简称《英图》)及IDP网站公布的彩色照片;“俄弗”、“俄敦”指《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简称《俄藏》)编号;“伯”指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伯希和编号,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简称《法藏》);“津艺”指《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敦煌写卷编号;“羽”指《敦煌秘笈》(大阪武田科学振兴财团,2009-2013年,简称《秘笈》)敦煌写卷编号;“北大D”指《北京大学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敦煌写卷编号;“酒博”指《甘肃藏敦煌文献》(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简称《甘藏》)中所载酒泉博物馆收藏的敦煌写卷编号。北敦7779B号背,为北敦7779B号卷尾下边所粘纸条的背面,1行,仅存“中乾,死王催伺”六字,《国图》拟题为“死王催伺”,当误,此亦为《无常经》残片。北敦13069号为该经护首。
[3]本文可直接缀合的卷号用“+”相接。
[4]“《国图》110/148A”指《国图》第110册148页上栏。A、B分别表示上下栏。下仿此。
[5]录文时原卷缺字用□表示,残缺不全或模糊难辨者用表示。
[6]此处表示相应文字见《大正藏》第17册第745页中栏第7行至第745页中栏第17行。A、B、C分别表示上、中、下栏。下仿此。
[7]敦煌本《无常经》末尾常见有注释小字,文字大致相同。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6年9月2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6年9月26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3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