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首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召開
在 2016/12/21 10:51:07 发布

 

首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召開

 

來源: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作者:蔣曉薇(華南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廣東財經大學教師)

 

 

配图1:开幕式全景

(配圖1:開幕式全景)

1216日至19日,首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石牌校區舉行。會議由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主辦,暨南大學出版社協辦。會議發起人為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玉金、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孟蓬生。來自新加坡、日本、越南和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中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70余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共收到論文60餘篇,將收入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三輯。

17日上午九點,大會在行政樓七樓第一會議室開幕。開幕式由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吳辛丑主持。

配图6:文学院副院长吴辛丑主持开幕式

(配圖2:文學院副院長吳辛丑主持開幕式)

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朱竑、文學院黨委書記王政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孟蓬生和暨南大學出版社社長徐義雄出席大會並分別致辭。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安徽大學原黨委書記黃德寬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主任黃天樹教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釗作為特邀專家先後致辭,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配图2: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竑致辞

(配圖3: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朱竑致辭)

朱竑介紹了學校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和取得的成績,指出此次會議是一次高水準、高規格的學術會議,為學校創造了與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也可進一步增進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

配图3:文学院党委书记王政忠致辞

(配圖4:文學院黨委書記王政忠致辭)

王政忠介紹了文學院的學科建設情況,提到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指出加強對古文字和出土文獻的研究,對探究先賢前輩的思想和智慧、增進文明與文化理解、促進文化交流與知識創新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配图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孟蓬生致辞

(配圖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孟蓬生致辭)

孟蓬生闡述了文字和語言研究的關係以及學術界目前的研究現狀,指出會議的召開對於古文字和古漢語學界都具有積極意義。

配图6: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徐义雄致辞

(配圖6:暨南大學出版社社長徐義雄致辭)

徐義雄介紹了暨南大學出版社近年來在推動語言文字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

(配圖7:黃德寬教授致辭)

黃德寬先生認為,會議主題非常切合當前語言學界、文字學界研究的需要,對進一步推動語言學界,特別是漢語史、上古漢語研究的學者關注出土文獻意義重大。他對會議將產生的長遠影響和意義進行了展望,相信一定會產生一批高質量成果,形成一支推動和從事相關研究的隊伍。

(配圖8:黃天樹教授致辭)

黃天樹先生指出,近年來甲骨、簡牘、青銅器等地下出土材料非常豐富,對於研究語言,尤其是研究上古漢語的語音、辭彙、語法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出土文獻語言研究領域大有作為,會議的召開對於推進出土文獻方面的語言文字研究將起到積極作用。

(配圖9:劉釗教授致辭)

劉釗先生對會議舉辦方的辛勤付出和周到接待表示感謝。他認為,目前對有形體可循的古文字的考釋已基本解決,而對餘下懸而未決的疑難字的考釋,更需要先確立其語法地位,從語法地位、語法位置確定讀音,進而追尋意義。因而,面對新材料,語法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他提到,當前研究形勢大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2014年在北京視察工作時均談到古文字研究對於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勉勵青年學子刻苦求學,夯實基礎。

張玉金對各位領導、學者的到來和支持表示感謝,並作會務安排說明。

全體與會人員合影後,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安徽大學原黨委書記黃德寬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黃天樹,中山大學教授張振林和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蔡哲茂分別作題為《漢語史研究運用出土文獻資料的有關問題》、《甲骨文中的假設連詞“若”》、《戰國竹簡中罕見的合音字——反切拼音的發明和文字實踐的遺跡》、《釋子犯編鐘的“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字》的大會主題報告。孟蓬生先生主持報告會。

配图7: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黄德宽教授作大会报告《汉语史研究运用出土文献资料的有关问题》

(配圖10: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安徽大學原黨委書記黃德寬教授作大會報告《漢語史研究運用出土文獻資料的有關問題》)

黃德寬先生論述了出土文獻形成、抄寫、埋藏時代和地域以及文本流傳轉抄情況的確定,對漢語史研究語料選擇和運用的決定性意義;指出不同時期和類型的出土文獻其語料價值是有差異的,“出土文獻”並非都相當於“同時資料”;通過舉例分析郭店、馬王堆帛書、北大漢簡和王弼四個版本《老子》的差異,強調運用出土文獻語料研究漢語史時,要重視對出土文獻特點和屬性的研究,以避免落入“新材料陷阱”。

 

配图8: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黄天树作大会报告《甲骨文中的假设连词“若”》

(配圖11: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黃天樹作大會報告《甲骨文中的假設連詞“若”》)

黃天樹先生結合豐富的甲骨文卜辭用例探討了假設連詞“若”的來源,認為甲骨文中的有些“若”字已由表比況發展為表假設,即商代卜辭裡已出現假設連詞,並由此引出對一些“曇花一現”的虛詞現象的深入思考。

 

配图9:中山大学教授张振林作大会报告《战国竹简中罕见的合音字——反切拼音的发明和文字实践的遗迹》

(配圖12:中山大學教授張振林作大會報告《戰國竹簡中罕見的合音字——反切拼音的發明和文字實踐的遺跡》)

張振林先生從對古漢語中的緩讀與急讀、析言與合音的矛盾可逆性問題的思考,拋出古文字階段是否存在類似用反切的上下二字結合成一個合音字的問題,進而探討了戰國竹簡中罕見的合音字,指出研究時必須明確合音字與雙聲符字的區別、與語音字義無關的偏旁符號的滲入、戰國時期的語詞的讀音與字義認知等三個問題。

 

配图10: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蔡哲茂作大会报告《释子犯编钟的“ ”字》

(配圖13: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蔡哲茂作大會報告《釋子犯編鐘的“”字》)

蔡哲茂先生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子犯編鐘中尚未有定論的“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字及其所在語句“喪厥師,滅厥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進行了考釋,在闡述諸家對該字的解說和構形分析後,提出己見,認為當從張光遠釋為“蜀”,讀為“屬”,但“喪厥師,滅厥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應指“楚荊失去了它的軍隊,使自己的屬國部隊被翦滅”,而非張文所認為的兩句實指“殲滅楚軍”一事,互文見義。

第二场大会报告全景

(配圖1418日上午大會報告現場)

18日上午,復旦大學教授劉釗先生、清華大學教授趙平安先生、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教授顧史考先生、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張玉金先生分別作題為《古文字中的QQ图片20161218235437字和QQ图片20161218235437氏》、《談談古漢語常識對出土文獻整理的制約——以清華簡為例》、《上博簡相邦之道拾遺》、《殷墟甲骨文時間介詞“自”研究》的主題報告。黃天樹先生主持報告會。

配图12:复旦大学教授刘钊作大会报告《古文字中的“ ”字和 氏》

(配圖15:復旦大學教授劉釗作大會報告《古文字中的QQ图片20161218235437字和QQ图片20161218235437氏》)

劉釗先生對古文字中的QQ图片20161218235437字考釋的歷史進行了追索,分析了該字的起源和演變歷程,同時對從QQ图片20161218235437、用為姓氏字的的材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的推論和創見。

配图13:清华大学教授赵平安作大会报告《谈谈古汉语常识对出土文献整理的制约——以清华简为例》

(配圖16:清華大學教授趙平安作大會報告《談談古漢語常識對出土文獻整理的制約——以清華簡為例》)

趙平安先生通過對清華簡中的“可克”字、“殺某(梅)之女”等實例的詳盡分析,闡釋了古漢語常識(指閱讀古漢語作品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對出土文獻整理的制約,指出出土文獻的整理既要充分依據古漢語常識,又不能過分拘泥古漢語常識,要在古漢語常識和出土文獻間找到平衡點,從而有可能建立新的規則。

 

IMG_7823

(配圖17: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教授顧史考作大會報告《上博簡相邦之道拾遺》)

顧史考先生在學界有關上博簡《相邦之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相邦之道》的編聯新案,據此整理出新釋文,並通過分析簡文的思想、句式等進一步加以論證,試圖找出一種較為合理的通讀方案。

配图15: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玉金作大会报告《殷墟甲骨文时间介词“自”研究》

(配圖18: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張玉金作大會報告《殷墟甲骨文時間介詞“自”研究》)

張玉金先生回顧了學者有關殷墟甲骨卜辭中介詞“自”的論述,通過分析《甲骨文合集》等11種甲骨著錄書中所有比較完整的(即時間介詞“自”的賓語、語句的動詞均無殘掉)時間介詞“自”的用例共129例,探討了“自今數日至(於)干支”結構,並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角度對甲骨文中的時間介詞“自”進行了分析。

18日下午,西南大學教授喻遂生、河南大學教授王蘊智、西南大學教授張顯成、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沈培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孟蓬生分別作題為《甲骨文兩段式命辭對貞句的組合形式及語義指向》、《“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茲”“玆”“兹”“幺”“玄”同源證說》、《詞彙史上的“漢承秦制”現象——以秦漢簡為新材料》、《古文字資料中月鐸二部相通例證檢討之一——試論“”與“耤”的關係及相關問題》、《〈尚書·盤庚〉“亂越”新證》的主題報告。張玉金先生主持報告會。

IMG_7915

(配圖19:西南大學教授喻遂生作大會報告《甲骨文兩段式命辭對貞句的組合形式及語義指向》)

喻遂生先生從類型學的視角,分“兩段式命辭對貞句”釋義、甲骨文兩段式命辭對貞句組合的理論模式、甲骨文兩段式命辭對貞句的組合情況和語義類別、六種基本格式的語義域和語義指向、A/D式“肯定+肯定/否定+否定”語義解析五部分探討了甲骨卜辭兩段式命辭對貞句的組合形式及其所表示的語義,指出卜辭結構形式和語義指向之間有較明顯的對應關係。

配图17: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作大会报告《“ ”“茲”“玆”“兹”“幺”“玄”同源证说》

(配圖20:河南大學教授王蘊智作大會報告《“”“茲”“玆”“兹”“幺”“玄”同源證說》)

王蘊智先生從字形和辭例方面對“”組字即“”、“幺”、“玆”、“茲”、“兹”、“玄”諸字進行了同源考察,並從讀音上探討其發生同源流變的可能性,認為諸字的同源分化現象脈絡清晰,源流通貫,對其考察有助於增進對有關古文字形體分化和音義演化線索的深入認識。

配图18:西南大学教授张显成作大会报告《词汇史上的“汉承秦制”现象——以秦汉简为新材料》

(配圖21:西南大學教授張顯成作大會報告《詞彙史上的“漢承秦制”現象——以秦漢簡為新材料》)

張顯成先生結合秦漢簡材料,從職官制度名的“漢承秦制”、行政區劃和機構名的“漢承秦制”以及刑罰名的“漢承秦制”三方面論述了漢語詞彙史上的“漢承秦制”現象,以此進一步深入研究“漢承秦制”這一政治現象。

配图19: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沈培作大会报告《古文字资料中月铎二部相通例证检讨之——试论“丯”与“耤”的关系及相关问题

(配圖22: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沈培作大會報告《古文字資料中月鐸二部相通例證檢討之一——試論“”與“耤”的關係及相關問題》

沈培先生對不少學者所認為的“春秋戰國文字中‘戟’字以‘丯’為聲旁的寫法是上古音月鐸二部通轉的佳證”這一說法進行了檢討,提出了新見,認為“戟”所從之“丯”可能是“耤”字字形演變的結果,與《說文》所收“讀若介”的“丯”無關,並探討了“耒”、“耜”、“力”的區別和聯繫等相關問題。

IMG_8060

(配圖2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孟蓬生作大會報告《〈尚書·盤庚〉“亂越”新證》)

孟蓬生先生採用王國維先生提出的雙重證據法,將《尚書·盤庚》“亂越”一詞跟出土文獻中的“諫辥()”相聯繫,認為“亂越”即西周金文中常見的“諫辥(乂)”,並從語音、辭例、詞義等方面論證了二者所記語詞的同一性:二者有音轉關係,其構詞方式為同義複合,其詞性為動詞,其意義為“治理”或“安定(使……安定)”。

IMG_7963

(配圖24:閉幕式全景)

配图22: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商艳涛作第一组小组总结

(配圖25: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商豔濤作第一組小組總結)

配图23: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秦晓华作第二组小组总结

(配圖26: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秦曉華作第二組小組總結)

配图24:与会代表五邑大学教授庞光华发表感言

(配圖27:與會代表五邑大學教授龐光華發表感言)

IMG_8255

(配圖28:與會代表南通大學教授連登崗發表感言)

隨後,大會閉幕式舉行。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商豔濤和秦曉華分別作小組總結。與會代表五邑大學教授龐光華、劉釗先生、沈培先生、南通大學教授連登崗等紛紛發表感言。認為大會將古文字考釋與出土語言研究相結合,開創了學術研究的新模式,也為國內外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碰撞出很多具有啟發性的思想火花。張玉金主持閉幕式並對會議進行總結,介紹了會議的策劃與籌辦過程,對下屆會議的舉辦作了安排。張顯成代表下屆會議主辦方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發言。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玉金主持闭幕式并作总结讲话

(配圖29: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張玉金主持閉幕式並作總結講話)

IMG_8187

(配圖30:下屆會議主辦方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教授張顯成發言)

配图28:小组讨论全景

(配圖31:小組討論全景)

研討會期間,與會人員分七個場次就甲骨文及其語言研究、金文及其語言研究、簡帛璽印及其語言研究、文字學研究及其他、出土文獻與漢語史研究五個專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50人作了分組報告。

与会人员合影

(配圖32:與會人員合影)

 

分組報告代表名單:

場次

報告人

論文題目

單位

1217日下午

第一節

第一組

 

陳年福

釋“醳”及其部分辭例

浙江師範大學

巫稱喜

甲骨文命辭二重對比複句研究

韓山師範學院

胡雲鳳

殷墟花東卜辭中見、啟、爯對比研究

臺灣海洋大學

張惟捷

史語所藏甲骨目驗整理五則

廈門大學

孫會強

時間量詞探源

中山大學

張豔梅

《上博簡》第一人稱代詞“吾”的數量與句法功能——兼與李明曉先生《戰國楚簡語法研究》商榷

華南師範大學

1217日下午

第一節

第二組

鐘明立

試論《老子》被替換的詞語

華南師範大學

朱學斌

戰國文字偏旁“”“矛”“丨”“十”釋誤辨正——以“http://mmbiz.qpic.cn/mmbiz_png/ID7bMhWyPFYTXMlT7YjXQic5sDUtzIwe27tgIlJFxyqIl6n6UebhrEibXp16eGDicCyUlXnswoHLb4k98Z0xmia7P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字為例

華南師範大學

商豔濤

金文記兩篇

華南師範大學

蔣書紅

西周漢語兼語句句型研究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卞仁海

基於資料庫的商周金文字際關係研究芻議

深圳大學

夏永聲

西周漢語中的“斯”

韶關學院

蘇 影

釋䜌左戈銘中的“䜌”字

常州資訊職業技術學院

1217日下午

第二節

第一組

洪 颺

銀雀山漢墓竹簡《晏子》“薦至”解

遼寧師範大學

武振玉

兩周金文動詞概述

吉林大學

鄧佩玲

清華簡(五)《殷高宗問于三壽》有關“智”“利”“信”三段簡文考釋

香港大學

呂佩珊

論《清華簡·湯丘》“絕http://mmbiz.qpic.cn/mmbiz_png/ID7bMhWyPFY92ribxqDjtsyl354cVvA6Q9rYkFUYaibwbnCqMj0ny7EVvUh1ta5av98icDGQw4icYxbfTVU1rAWwt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旨以飿”

臺灣慈濟科技大學

劉 淩

郭店楚簡連詞的語體特徵

華東師範大學

孫合肥

清華簡“夏”字補說

清華大學

楊變紅

春秋漢語中的關係動詞

華南師範大學

王晶

戰國竹簡《老子》甲組第三章校注

嘉應大學

1217日下午

第二節

第二組

齊航福

再論殷墟甲骨文中句式使用的組類差異——以“燎”字句為例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

名和敏光

“諾皋”考

日本山梨縣立大學

俞紹宏

《容成氏》“強弱不治諹,眾寡不聖訟”新釋

大連大學

張家山漢簡所見《說文》重文舉隅探析

臺灣逢甲大學

陳榮傑

試論走馬樓吳簡中的“吳平斛”和“稟斛”

西南大學

黃耀明

漢簡《蒼頡篇》異文所反映的西漢聲母研究——兼論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的真實性

陝西師範大學

洪德榮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節》的“兵陰陽”考論

北師大珠海分校

1218日上午

第一節

第一組A

楊逢彬

一個剝離,一根主軸——關於考索古書疑難字詞的一點思考

上海大學

呂明

喃字之層次:自喃字字形看起

越南社會科學院

高洪年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ID7bMhWyPFY92ribxqDjtsyl354cVvA6QlaD2BaAicAUBMmoxAH8icgzFjcCUveENzbFAWCr4JCcUklN2LNE5cjR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字在古今辭書裡的長期缺位及其原因

中國音韻辭書協會

禤健聰

《國語·晉語》“在母不憂”正解

廣州大學

田範芬

通假字今注今讀芻議

華南師範大學

彭偉明

出土戰國文獻單音疑問代詞研究

華南師範大學

朱其智

語法律考釋——論語法在金文考釋中的作用

中山大學

1218日上午

第一節

第一組B

秦曉華

西周金文“IMG_256屯亡IMG_257訓解

華南師範大學

蔣曉薇

出土戰國文獻形容詞研究回顧與展望

華南師範大學

劉夢揚

金文中習見“蔑曆”詞組的形式與功能意義

河北師範大學

龐光華

論第一人稱代詞“吾”的產生年代及今本《尚書·微子》的抄寫年代

五邑大學

尉侯凱

古璽雜識(七則)

武漢大學

謝明文

《封許之命》“璁http://mmbiz.qpic.cn/mmbiz_png/ID7bMhWyPFYTXMlT7YjXQic5sDUtzIwe2KRfibPYiaCtN93L90k88PqI3OuJSC5U8ChvUjqGdapGibPlasbmhQLm4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補釋

復旦大學

趙 培

從出土文獻看錢大昕《說文答問》所舉《尚書》本字——兼論秦漢改經及其對傳世文獻的影響

北京大學

唐際齊

《郭店楚簡》雙賓語句分類研究

華南師範大學

1218日上午

第一節

第二組

鄭繼娥

上古出土文獻“以”字結構語序特點和變化原因

山西大學

連登崗

白川靜關於“才”字系列字具有神聖性解讀的失誤

南通大學

趙 岩

《也說“梁”與“橋”的替換》補遺

東北師範大學

陳信良

引得市的介紹說明和研究應用

臺北科技大學

周 玲

解讀先秦命名禁忌之“不以隱疾”——以戰國私名璽中“疒”部字為例兼談相關問題

泰州學院

任家賢

《說文》新證二則

華南師範大學

徐新偉

“笹”、“垪”及“俤”創字權的再認識

暨南大學

 

 

 

    感謝華南師範大學蔣曉薇女士惠賜信息!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2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