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吳文文:從一些整體性特徵判定北大漢簡《老子》的真偽
在 2016/12/21 14:28:44 发布

 

從一些整體性特徵判定北大漢簡《老子》的真偽[1]

 

(首發)

 

吳文文

閩南師範大學

內容摘要:有學者認為北大簡《老子》為偽簡,我們通過對該材料在字詞、音韻等方面的考察發現,北大簡《老子》存在一些整體性特徵,有助于我们判定該材料的真实性。这些整体性特征包括:一些具有內在聯繫以及眾多於古有據、今本罕見的字詞用法;具有西漢語音特徵的通假字用法以及用韻;字形處於隸變尾聲階段以及四組形近字所揭示的時間特徵。從上述形、音、義三個角度綜合來檢驗,又構成更大意義上的整體性證據。

關鍵詞:北大漢簡《老子》;辨偽;形音義;整體性特征

 

邢文先生《北大簡<老子>辨偽》認為北大簡《老子》為偽簡,[2]我們對該材料在用詞、音韻、字形三方面成系統的整體性特徵進行考察,同時根據這些特征判定北大簡《老子》的真偽。

 

   用詞方面的整體性特徵

1.北大簡《老子》在字詞使用上一個具有整體性意義的證據和詞“恍惚”有關。北大簡《老子》中有3章都出現了“恍惚”這一詞或其變化、分離形式:

57章“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沒(惚)芒(恍)。”

61章“沒(惚)旖,其如晦;芒(恍)旖,其無所止。”

62章“唯 (恍)唯沒(惚)。沒(惚)旖(恍)旖,其中有象旖;(恍)旖沒(惚)旖,其中有物旖。”

上述三章的意義因為“恍惚”這個詞而建立起了彼此之間的聯繫,由於這個詞在上述三章的存在以及《老子》思想體系的內在聯繫性,我們在釋讀其中任何一章都應該注意和其他兩章相呼應,也即歷代注釋者所推重的“以老解老”。然而這三章的密切聯繫在帛書本出現之前很少有人注意。是否注意到這三章的內在聯繫,集中體現在對王弼本20章“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及各本異文的釋讀上。參看表1

1

王弼本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河上公本

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

想爾注本

忽若晦;寂無所止。

帛書乙本

沕(惚)呵,其若海;朢(恍)呵,若無所止。

北大簡本

沒(惚)旖,其如晦;芒(恍)旖,其無所止。

此句的釋讀千年來聚訟紛紜,學者莫之所從,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這個句子在各傳世本《老子》中由於傳抄錯訛已經相對雜亂,上表中王弼本、河上公本、想爾注本已看不出“恍惚”一詞在這個句子中的核心地位。而基於的錯誤文句開展釋讀,當然得不出一個正確的理解。高明先生評論道:“世傳今本此句經文甚為雜亂,無論用字或句型,彼此都各有差異;諸家注釋也各持一說,互相抵牾,讀者亦難以判斷是非。……而且,因今本此文多誤,有學者疑其非屬本章,謂為錯簡。如馬敘倫謂其為25章文,嚴靈峰謂其為15章文。”[3]時至今日,許多注本仍未能厘清圍繞這一文句的混亂理解。如陳鼓應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譯》20章的校定文中,依然從王弼本作“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4]高明先生在《帛書老子校注》中,對歷代對此句理解和釋讀的混亂情況有較為詳盡的梳理和辨析,他在辨析中注意到帛書乙本“沕(惚)呵,其若海;朢(恍)呵,若無所止”因包含“恍惚”一詞而揭示了上述三章的相關性,使得我們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進了一大步,但北大簡“沒(惚)旖,其如晦”和帛書乙本“沕(惚)呵,其若海”相比又更勝一籌,這是由於“如晦”描繪的黃昏時天色模糊不清的狀態比“若海”在描寫“恍惚”時更為貼切。“恍惚”這個詞有很多書寫形式,亦作恍忽、“仿佛”等,通常作“朦朧、迷離”義,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乎周覽泛觀,瞋盼軋沕,芒芒恍忽,視之無端,察之無崖。”又如曹植《洛神賦》“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因此,在表達同一章“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以及“我獨昏昏”、“我獨悶悶”等狀態而言,北大簡本“沒(惚)旖,其如晦;芒(恍)旖,其無所止”相對其他版本而言是語意貼切融洽的一個本子,同時也與其他兩章表達道的初始狀態那種混沌不清、時時刻刻變動不居、飄忽不定的特征相呼應。就從這一點來看,北大簡《老子》在用字上不但清晰地展示了上述三章之間內在的聯繫,並且反過來也因這種內在聯繫證明了該材料真實性。

2.對比帛書本和北大簡本可以發現,兩者的不同用字有時構成字形分化關係。整體來看,這種字形分化關係也可以判斷帛書《老子》與北大簡《老子》在時間序列上的先後。如北大簡《老子》第8章“天下無道,戎馬產於鄗(郊)”,帛書本作“戎馬生於郊”。就“生”和“產”的關係來看,“生”是“產”的初文,“生”在先秦一些較早的文獻既可以表示“出生”,又可表示“產仔”,後來分化出“產”字專門表示“產仔”。因先秦時期戰馬通常為公馬,這一句話的強調的是“天下無道,戰爭頻繁、漫長,母馬也被徵用為軍馬,在郊野的戰場產子。”北大簡《老子》這一獨特的用字“產”有助於我們理解戎馬是在郊野“產仔”而非“出生”,相對其他版本而言,意思更為清晰明確。

又如北大簡53章“脩除玄鑑,能毋有疵虖”,高亨在《老子正詁》中說:“玄鑒者,內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故謂之玄鑒。《淮南子·修務篇》:‘執玄鑒於心,照物明白。’《太玄童》:‘修其玄鑒。’‘玄鑒’之名,疑皆本於《老子》。” 帛書乙本作“監”,“監”即古“鑒”字。而北大簡的“鑑”字,由“監”字分化而來,承擔“鏡子”這一義項,這一用字不但比其他版本意思更為清晰明確,也是暗合帛書本和北大簡本在時間上的先後關係的。

3.一些北大簡《老子》獨特的用字能進一步啟發我們對老子文本的理解的。比如45章“名可命,非恒名也”與其他版本作“名可名,非常名”相比較,更好地強調了人類給萬物所命之名,與指代萬物本質的“恒名”在內涵上是兩回事。

又如31章“二曰斂”;帛書本作“檢”;傳世本作“儉”,這三個字都指向其“語源義”,也即“約束、節制、收斂”。因為老子並非只強調物質上的節儉,還包含精神、民力等方面,這一意思和“治人事天莫若嗇”的“嗇”字相呼應。因此“斂”字在反映這一思想方面比“檢”、“儉”更為貼切全面。

再如方勇在《讀北大漢簡<老子>小札一則》[5]一文對北大簡《老子》70章和各本不同的大制無畍進行了說明:

因為此句在今本的二十八章,其作大制不割,帛書本作大制無割, 所以整理者認為,讀為

按,實則大制無畍作本義解釋,也可以讀通簡文。陳鼓應先生在解釋大制不割這句時,引釋德清的意見雲: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186頁)我們認為此意正可作無畍的註腳。

再比如最近李開先生所舉的北大簡大器勉成等例子,也是于古有據,非現代人所能杜撰。[6]

上述北大簡《老子》這些字詞的用例,在體現各章的內部聯繫上、在字形分化的時間序列上、在反映老子思想的精確程度上要做到恰到好處且不出紕漏,遠非造假者所能把握。

一個和已有其他版本相比,在字詞的使用上有眾多獨特用法,是杜撰於作偽者之手,很難有說服力。真和善往往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側面。從字詞用法這一角度看,我們不僅贊成整理者所主張的“北大漢簡《老子》為一善本”這一觀點,同時也認為,北大簡《老子》材料的真實性也是經得住質疑的。

 

  音韻方面的整體性特徵

拙文《北大漢簡<老子>通假字及用韻研究》[7]整理並分析了北京大學藏漢簡《老子》中的全部通假字,共確定通假字189個、通假現象404次。這189個通假字中,如果說“本字以通假字為聲旁”、“通假字以本字為聲旁”、“通假字與本字聲旁相同,形旁不同”這三類通假字相對較為容易通過抄襲其他版本和“同聲必同部”的諧聲偏旁原則而杜撰外,但還有一類通假字與本字在形體上完全不同,這一類共有51個,大部分屬於與已有版本不同的用法。如此多的通假字要作偽且符合材料語音特徵是具有難度的。

整體考察上述189個通假字所反映的語音,以判斷這些用字材料的時間特徵,可為北大簡《老子》材料的時代特徵和真實性提供有力證據。如北大簡《老子》中獨特的通假字例 “有物綸(混)成”、 “苛(奇)物滋起”反映了匣紐和見紐相通這一魏晉以前的古音特徵。這些通假字還反映出北大漢簡《老子》具備一些西漢語音特徵。如幽宵矦三部向中古流效兩攝演變的證據。王力先生認為:“從東漢時代,幽部加入先秦矦部一等字(《切韻》矦韻字)。其實從西漢時代起,先秦矦部一等字就有一些轉入幽部。例如枚乘《七發》叶‘酒口’,王褒《四子講德論》叶‘獸茂母’”。[8]從北大簡《老子》看,矦部一等字“愈”、“趨”和幽部的流攝字“俞”、“驟”分別相通也印證了這一語音演變現象在西漢時期就開始了。

再如,將北大漢簡《老子》和《<老子>河上公章句》在西漢語音特徵方面的用韻情況[9]進行比較:

 

北大漢簡本《老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魚矦合韻

2

8

真文合韻

4

歌支通押

2

3

和北大漢簡《老子》相比較,《<老子>河上公章句》在西漢語音特徵方面的用韻在數量上有遞增的趨勢,尤為明顯的是魚矦合韻和真文合韻。結合《詩經》用韻為代表的上古音到西漢時期語音的演變來看,雖然北大本和河上公本用韻都有晚於先秦、早于魏晉的西漢語音特徵,但在時間序列上,北大簡本顯然要早於河上公本。這些資訊,可為《<老子>河上公章句》成書的時間和北大漢簡《老子》的傳抄年代等問題的進一步厘清提供參考。

 

   字形方面的整體性特徵

1.與其他西漢簡帛材料比較得出北大漢簡《老子》字形處於隸變結束階段

將其與馬王堆帛書《老子》、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等篇幅相近的專書中的字形比較,發現北大漢簡《老子》字形的書寫有兩個特點,一是書寫相當規範,二是在時間特徵上要稍晚于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

以“言”字為例,(參看表:2)該字在其他簡帛文字材料中異體眾多,寫法相當不一致。比如抄寫于呂後二年左右的張家山漢簡《奏讞書》中一篇完整文章中的“言”字,既有俗體寫法,又有不少保守的隸定寫法。乃至在同一支竹簡中,都有上述兩類字形,如《奏讞書》簡118

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中的“言”字則呈現出隸變過程中不規範、多樣性的特點,[10]既有字形中豎線和四條橫向直線的相對位置不穩定的字形,也有大量字形將豎線省略。這兩類字形的使用似乎沒有特別的規律和規則,在同一篇文章中交互隨機出現,不同寫法都是出於傳抄者一種無意識的流露,正處在俗體寫法和保守的隸定寫法相互角力的時期。但從數量和出現頻率來看,俗體寫法在這個時期已佔據上風,顯然有取代小篆隸定寫法的勢頭。

而北大竹書《老子》中的“言”,與上述西漢簡材料不同,呈現較為規範、穩定的特點,書中23個“言”字寫法規範一致,但唯有簡十三“建言有之曰”的“言”字屬於保守的寫法,這不妨可以看作是隸變進程進入尾聲的一個例證。

2:三組漢簡書寫字形的比較

 

俗體寫法

小篆隸定寫法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

J117)、J118故言曰與盜);J118何故不蚤言請)

J116其妻租言如講)

J118以此不蚤言請)

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

100216268298301

北大簡《老子》

(不言之教)、(知者弗言)、(聖人之言雲)、(行不言之教)、(言善信)

(建言有之曰)

 

2.北大漢簡《老子》處於隸變結束階段的證據:四組形近字及其區別特徵

漢簡《老子》字形書寫較為規範一致反映書寫主體的書寫嚴謹性和規範意識,也折射出這一材料所處的特定的的文字演變階段。我們認為,北大簡《老子》所處的這個時間段,恰好是隸變“塵埃落定”的時期,代表革新力量的俗體字形基本上取代了隸古定字形。關於這一問題,還可以提供另一方面的證據。從北大簡《老子》可以發現,隸變過程中,一些因隸變而字形相近的字,為了在使用中不產生混淆,往往會通過一些方式對字形的書寫進行重新調整(參看表3)。有些是通過筆劃的長短,如“王”和“玉”;有的是通過筆劃的粗細加以區別,如 “人” 和 “入”;有的是通過筆劃之間的相對位置,如“曰”和“甘”。通過上述各種方式,隸變後字形相近的文字產生細微的區別特徵,以避免字形趨同而帶來文字使用中的混亂。我們可以把這些區別特徵作為判定其所處的時代的重要參考,同時也可以作為判定該材料處於隸變剛剛結束階段的一個很好的證據。

3:北大簡《老子》中的四組形近字及其區別特徵

一方面,上述因隸變後容易混同的字形採用一些暫時性的區別特徵;另一方面,在東漢字形材料中常見的一些區別特徵(比如東漢碑刻中的“玉”字大多數是在字形中加上一點用以和“王”字區分)尚未產生。總之,上述證據表明,北大漢簡《老子》字形處於隸變結束時期。

張振林先生認為,“到西漢中期,這種改造基本定形,即為分隸(漢隸)。”因此我們從字形角度判斷,北大漢簡《老子》的抄寫時間大致在西漢中期或中期以前。

 

  結論

從形、音、義成系統的整體性證據特徵去考察北大簡《老子》的真偽,相對個別細節上的考察,不易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北大簡《老子》一些具有內在聯繫以及眾多于古有據、今本罕見的字詞用法構成整體性證據;全部的通假字以及具有西漢語音特徵的用韻構成整體性證據;字形處於隸變尾聲階段以及四組形近字所揭示的時間特徵構成整體性證據。總體來看,從形、音、義三個角度綜合來檢驗,又構成更大意義上的整體性證據。作偽者即使在文字、音韻、訓詁、書法等諸多領域有專研,也未必能做到滴水不漏。老子云:“無為故無敗”。正因為北大簡《老子》真實無人為造作因素,才能經得起上述各個角度的辨偽檢驗。

 

 

 

 

 

 

 

 

 

 

 



[1]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研究”(項目批准號14YJCZH163)階段性成果。

[2]邢文:《北大簡<老子>辨偽》,《光明日報》201688日,第16版。

[3]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324頁。

[4]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參照簡帛本最新修訂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450頁。

[5]方勇:《讀北大漢簡<老子>小劄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37),2013317日。

[6]李開:《關於北大簡<老子>的辨偽》,  《光明日報》2016912日,第16版。

[7]吳文文:《北大漢簡<老子>通假字及用韻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第101-107頁。

[8]王力:《漢語語音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115頁。

[9]河上公《老子》用韻統計資料主要參考孫雍長:《<老子>韻讀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一期,第48-60頁。

[10]駢宇騫編著:《銀雀山漢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77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6年12月2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6年12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1724吳文文:從一些整體性特徵判定北大漢簡《老子》的真偽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4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