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漢簡《節》篇“十二勝”中的“夷”地小考
(首發)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
洪德榮
北大西漢簡《節》篇幅雖然不長,但其中收錄的材料相當豐富,包括了數術、曆譜、兵陰陽思想、兵學觀念等,[1]其中關於十三種地形相勝的討論,除原整理者外尚不多見,有龐壯城及曹方向兩位學者有專文研討。[2]《節》篇可與銀雀山漢簡《地典》中的“十二勝”相互對比:
篇名 地形 《地典》 □ □ □ 林 城
□ □ □ □
溝 《節》 山 丘 陵 城 虛 墓 險 易 澤 藪 夷 谿 溝
在數個地勢的考釋中,“夷”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地勢,在典籍中“夷”做動詞指鏟平、消滅、平定;形容詞則多指平坦之意,大徐本《說文》:“夷,平也。” 段注雖云:“夷即易之假借也,易亦訓平,故叚夷為易也。”龐壯城認為段注雖以為“夷”、“易”皆有“平坦”之意,但頗疑簡文之“易”為“疆埸”,指廣袤之地形;而“夷”則特指平坦之地形。[3]筆者認為從本篇中將“易”、“夷”分立,又將“易”置於“澤”、“藪”、“夷”之前,可見“夷”並不只是古籍中一般解釋的平地之意,而可能是和“澤”、“藪”類似低窪的地勢。曹方向認為可將“夷”通讀為“寅”,“寅”也可跟“衍”通,指低下、下濕之地。[4]。
但筆者認為此說通讀較為曲折,且“寅”在文獻中也罕見直接解釋為“澤”、“藪”一類低濕之地的意思,與“衍”通同樣也罕見用例。於此“夷”或可通讀為“泥”,“夷”屬喻母脂部,“泥”從“尼”得聲,屬泥母脂部,音近韻同,《易?姤》:“繫于金柅”“柅”,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作“桋”。[5]“泥”為水和土的混合物,也指一種地勢的情況,如《六韜?龍韜?勵軍》:“太公曰:‘將不身服禮,無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塗,將必先下步,名曰力將。’”可見“泥塗”之地也為不利活動的地勢。《焦氏易林?復之》:“乾:任重負力,東征不伏。陷泥履塗,雄師敗覆。”又《管子?五輔》:“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滯,通鬱閉,慎津梁,此謂遺之以利。”此將幾個跟疏通水流有關的地勢排列討論,其中的“潰泥滯”即沖破泥地滯留。《史記?夏本紀》:“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可見所謂的“泥”也是一種地勢,要用橇來行走。
至於“澤”,澤為水流匯聚之處,在兵家的觀念中也為作戰應該避免的地勢,如《孫子兵法?九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吳子?應變》:“諸丘陵、林谷、深山、大澤,疾行亟去,勿得從容。”其次是“藪”,《說文》:“藪,大澤也。”段注進一步做解釋:
《地官?澤虞》曰:“每大澤大藪;中澤中藪;小澤小藪。”《注》:“澤,水所鍾也,水希曰藪。此析言則澤藪殊也。”《職方氏》云:“其澤藪曰某。”《毛詩?傳》曰:“藪澤,此統言則不別也。” 《職方氏》注曰:“大澤曰藪。”與說文合。葢藪實兼水鍾,水希而言。《爾雅》:“十藪”??釋地,不??釋水。正謂地多水少。艸木所聚。
依此可知“澤”與“藪”的區別在於“澤”水多而地少,“藪”則反之,在本篇中亦是以析言來對二種地勢做區別。
由上所論,“澤”與“藪”的區別在於“澤”水多而地少,“藪”則反之,而“夷(泥)”應該是一種水土混合之後不易行走的地勢。因此居於“澤”與“藪”之後。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圖版見第5-33頁。釋文見同書第37-44頁。本文原整理者的意見皆出於此,不另說明。
[2] 龐壯城:《北大漢簡《節》考釋零箋》(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74)2015年11月25日;曹方向:《北大漢簡《節》篇“十二勝”初探》,載《簡帛》(第十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39-146頁。
[3] 龐壯城:《北大漢簡《節》考釋零箋》(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74)2015年11月25日。
[4] 曹方向:《北大漢簡《節》篇“十二勝”初探》,第145頁。
[5]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71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1月1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1月16日
点击下载附件: 1733洪德榮:北大漢簡《節》篇“十二勝”中的“夷”地小考.doc
下载次数:34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