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帝辛周祭六祀祀谱
——“黄组卜辞三王世说”疑析
首发
王恩田
李学勤先生提出:“试排过黄组卜辞周祭祀谱的都知道,这种卜辞关于周祭的记录,加上有关的器物铭文,很难容纳在两个王世的祀谱里。这一点在六祀祀谱上表露的最清楚,材料可分三组:
⑴《甲零》41卜辞:六祀十二月甲申翌祖甲
⑵《薛氏》2.38豐簋:六祀某月乙酉武乙彡日
《三代》13.53邑斝:六祀四月癸巳彡日
《录遗》273隻子卣:六祀六月乙亥翌日 (按:《录遗》273隻子卣,即六祀 其卣——引者。)
⑶《佚存》426.518宰丰雕骨:六祀五月壬午彡日
这三组材料是没有办法按照已经掌握的商王周祭的规律,把它们合并为两个系统的。正因为它们互不相容,《殷历谱》不得不把宰丰雕骨舍弃,高去寻修改董谱,又不能不去掉隻子卣。……惟一的出路,是承认三组的六祀分属于三个王世。……是则一、三两组应有一组属于文丁时期。”[1]
按:“黄组”卜辞,即董作宾甲骨分期中的第五期帝乙、帝辛卜辞。“周祭”,董作宾称为“五种祭祀”,即彡、翌、祭、、。“三个王世说”,即董作宾分期法认为第五期(黄组)的帝乙、帝辛卜辞,李学勤先生认为应是包括文丁、帝乙、帝辛三个王世的卜辞。其说可商。
《甲零》41的“六”是残字,只残存右边的一斜画,岛邦男释“八”,已排入八祀祀谱[2]。许进雄先生[3]和常玉芝先生释“六”已把《甲零》41排入帝乙六祀祀谱[4],无论释“六祀”或“八祀”,均可排入帝乙祀谱。
其余两组4条材料其实是可以排入六祀祀谱的。《殷历谱》已经把宰丰雕骨排入帝辛六祀祀谱。“舍弃”的说法是错的。高去寻认为铭文刻在外底的其卣是伪器是正确的。但六祀其卣铭在内底,不伪,高氏舍弃是错的。高去寻的论文[5]发表后,董作宾于1959年4月以硃笔对帝辛六祀谱作了修改。指出“若列入四祀其卣,则祀统不能后移。五六两祀统距离七旬似嫌太多,存此备考”。认为六祀其卣“不合宰丰器”[6]。董作宾与高去寻之所以不能正确处理宰丰雕骨和隻子卣(六祀其卣)这两条材料的矛盾,是因为他们认为帝乙。帝辛时期实行的是“四分术”和以朔为月首的历法,以及“年中置闰”的历法。其实,殷历是以新月初见(俗称“月牙儿”)为月首,殷商历法还不能推算朔月。“朔日”初见于西周晚期的《诗?小雅?十月之交》。《春秋》始以“朔”记时。而且还有“告朔”的礼制,即周王朝把他们推算的朔日,通报给各诸侯国,以便统一记时。所谓“年中置闰”的历法,是董作宾先生在讨论帝辛十祀征夷方卜辞九月与十月都有“甲午”日的矛盾时,董作宾先生提出的[7],即在九月后加一个闰九月以解决矛盾。岛邦男先生指出,如果加闰九月,则“王九祀彡小甲在二月中旬甲寅日与《明》61版(正月彡甲寅小甲)不合”。因此认为,“必须在九月或十月置闰一旬”才能解决这一矛盾[8]。“闰旬”在黄组卜辞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许进雄先生所发现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S28540、S2858,乃与壬子大庚奭妣壬,壬申大戊奭妣壬。依祭谱,二者的祭日只隔一旬,但此刻辞却隔了二旬,很显然的那是三十七旬周期中的例外特别旬”[9]。这里所说的“三十七旬周期中的例外特别旬”,就是“闰旬”。又如,《英藏》2503著录的,又经董作宾先生缀合的著名的八祀周祭卜骨(《补编》10958)中的三月包括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等四个癸日。其中的三月癸丑,就是闰旬。再如,上卜甲复原第一组九月癸亥开始卜夕,至十月月首庚子以前,九月包括癸亥、癸酉、癸未、癸巳等四个癸日,其中的癸巳九月闰旬,这与上卜旬第三组和上廿司(祀)贞旬卜骨(《合集》37826)以九月癸巳为闰旬是一致的。关于上廿司(祀)九月卜甲复原的年代,拙见以为应是帝辛廿祀的[10]。还需要指出,我在董作宾先生周祭卜甲复原的基础上,增补的周祭卜甲复原第十五组[11],也是以廿祀九月癸巳为闰旬的,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巧合。进一步证明帝辛廿祀九月是有闰旬的。
综上所证,只要在李学勤先生所例举的(2)、(3)两组四条材料中加一闰旬,即可解决宰丰雕骨和隻子卣(六祀其卣)之间不相容的矛盾,并可排出六祀祀谱如下:
帝辛六祀祀谱表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周祭祀谱祭祀甲系先王是常态,丰簋彡祀武乙是变例,必须放在休息旬祭祀。如《合集》35422:“(癸)亥……在六月甲子彡夕大乙。”由于大乙不是甲系先王,因此,彡祭大乙必须放在“夕”,即晚上祭祀。又如《合集》36187:“(癸亥……七月)甲子翌妣辛示癸奭配。”翌祭示祭配妣辛也是特例,也必须放在休息旬祭祀。[12]
实践证明“黄组卜辞三王世说”是难以成立的。
[1] 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5月。
[2] (日)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283~287页,濮茅左、顾维良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
[3] 许进雄《五种祭祀的新观念与殷历的探讨》,《许进雄古文字论集》140页,中华书局,2010年。
[4]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238~242页,线装书局,2009年12月。
[5] 高去寻《殷墟出土的牛距骨刻辞》,《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1948年。
[6] 董作宾《殷历谱?下编卷二?帝辛祀谱》26~27页,巴蜀书社,2009年9月,据董作宾手批《殷历谱》初版影印。
[7] 董作宾《殷历谱》中研院史语所专刊,1945年4月。
[8] (日)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258~259页,濮茅左、顾伟良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
[9] 许进雄《五种祭祀的新观念与殷历的探讨》,《许进雄古文字论集》140页,中华书局,2010年。
[10] 王恩田《上廿祀卜辞与帝辛廿祀祀谱——甲骨复原法的应用与改进》,《殷都学刊》2013年2期。
[11] 王恩田《上廿祀卜辞与帝辛廿祀祀谱——甲骨复原法的应用与改进》,《殷都学刊》2013年2期。
[12] 王恩田《周祭卜甲复原》第十五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网站,2015年3月26日。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1月2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1月27日
点击下载附件: 1737王恩田:帝乙、帝辛周祭六祀祀譜——“黃組卜辭三王世說”疑析.doc
下载次数:53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