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专访中心张小艳副教授
日前,《中国研究生》杂志“博士撷英”栏目对我中心副教授、2006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张小艳博士进行了专访,并以《恬淡如斯 暗香独蕴》为题对张小艳副教授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长篇报道。报道刊登于《中国研究生》2007年12月号,同时张小艳副教授成为该期杂志的封面人物。
报道全文:
——访2006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张小艳博士
或许是敦煌有了太多辉煌而精美的宝藏,敦煌文书的出现和存在才显得过于朴素而含蓄,以至于世人在谈起敦煌的时候常常会忽略了她。殊不知,在一代代敦煌学者的默默耕耘努力下,如今的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对敦煌文献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在这个推崇学术创新的时代里,国内的中青年学者们开始在这门沉淀了厚重久远历史的学科中崭露头角,他们为古老凝重的敦煌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延续了师辈的品格——勤勉而执著,低调而务实。
如果不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01级博士研究生张小艳的学位论文《敦煌书仪语言研究》获得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喜讯传来,恐怕鲜有外行知道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以其在敦煌语言文字研究和敦煌文献整理方面的传统优势,已然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敦煌学的三大研究中心之一。敦煌艺术早以其博大精深的境界蜚声中外。那么,这些投身其中,为其无悔付出的敦煌学的研究者究竟是怎样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着他们甘于寂寞,埋首古书残卷潜心钻研?张小艳博士以及她的导师张涌泉教授或许是距离我们最近的答案。
张小艳将优博荣誉的获得定义为“意外的奢侈”,谦逊的她将这份荣誉更多地归功于她的导师张涌泉教授。对于自己的成就,她淡淡地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只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获得乐趣。”几年如一日艰辛的学术之路,她只是微笑着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足见她为人的淡定、从容。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获得乐趣,她给出了一个最简单、最朴实也是最深刻、最动人的答案。因为喜欢,所以能从看似枯燥的卷帙中发现快乐;因为快乐,所以愿意日复一日埋首于研究室里,并在坚持中收获成功。一个人一辈子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敦煌是她心中一个美丽的梦,一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圣地,选择敦煌学研究是张小艳人生之路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结点。张小艳博士的导师张涌泉教授是敦煌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被学术界誉为“青年敦煌学家”、“汉语俗字研究专家”。当初选择他作为自己的导师,投身敦煌学研究,张小艳正是怀着对敦煌学的一腔热诚和对张教授在学术上的辉煌成就的崇敬而来的。
古籍研究的特殊性使其对研究者的耐心、细心、分析比较能力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从事这一研究的人必须静下心来,全心沉入到史料古籍之中,耐得住书斋的寂寞才能有所建树。在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张涌泉教授的言传身教下,张小艳继承了师辈“求是、求真”的治学精神,培养起极为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真正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了研究之中。她是每天去敦煌研究室最早也是走得最晚的学生之一,也是学得最用心的学生之一。一摞摞厚厚的书籍、一叠叠密密的研究笔记见证了她的执著与热情。张小艳说由于自己是工作以后再回到校园深造,因而更能体会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加之又是有了孩子才回来读书,更加感觉到时间的可贵。敦煌研究室丰富的藏书资料、良好的学术环境,学友们彼此砥砺、相互切磋的学习氛围,都让她倍加珍惜。在资料室看书学习,每天都让她有如沐春风之感。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虽然有时坐得腰酸脖子疼,但读书思考而有所发现,这种喜悦,是其他事物所无法取代的。而与师友共同交流、探讨疑问,从中得到的认同感,也让她觉得并不寂寞。“每有所得便欣然忘食,以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三年的博士生涯,她过得充实而快乐,也收获到了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在翻阅、比较了大量有关敦煌的书籍、资料,深入到这一领域之后,张小艳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确立了以敦煌书仪语言为重点的研究方向。书仪是礼经的通俗形式,是关于典礼仪注和书札体式的范本。敦煌书仪在书札发展史上前承汉魏六朝,后启宋元明清,其中的语汇既承袭子魏晋书帖的遗风,又创立了宋元尺牍的新范,在书札用语的研究上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而敦煌学界对于书仪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张小艳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决心深入探究这一领域。
为了写好自己的博士论文《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张小艳将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敦煌书仪写卷的内容都逐字逐句地输入了电脑,以期做到穷尽性的考查和研究。输入电脑后,为保证材料的准确无误,她又将学界有关敦煌书仪校录整理的文本与原卷的图版进行了一一的比对。凡有歧异之处,则努力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光是这项工作就耗费了她大量的时间。由于前期的原始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比较详尽,初稿写作起来相对顺利。她说其实语言学方面的论文写作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构建一个整体的框架,将搜集的所有书仪资料及思考所得恰如其分地安插进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历时半年多的具体写作过程中,她努力将自己三年来的思考和感受融汇到文字材料之中,力求做到不流于堆砌与处理材料的表面,不停留于描写现象的层面,而是力图深入到文字背后,解释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尽管难度很大,但她还是坚持去做。事实证明,这样的努力是可取的。
克服了从书仪原本资料的搜集难度大到相关材料欠缺等重重困难,经历了几百个日日夜夜的伏案思考、分析、写作,她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这篇论文选取了现存的一百余件敦煌书仪写本为主要材料,从语言的角度对一部分珍贵文献作了全方位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填补敦煌学书仪研究领域空白的重大学术意义。在《敦煌书仪语言研究》中,张小艳首先讨论了“书仪”的内涵,确定研究的对象,分类阐述现存书仪写卷的概貌及其研究状况,结合书仪语言特点,提出了自己研究的方法;又从书仪本身的语料性质出发,举例论证了书仪语言研究对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的实际参考价值;然后由表及里,探讨了其“写本”的外形和“书仪”的内质,形成了对敦煌书仪语言特色的整体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在观点的创新性还是研究的深度上都体现出了她扎实的学术功力。
无怨无悔的真心付出终于迎来了学术上的累累硕果。在张小艳的不懈努力和张涌泉教授精心的指导下,《敦煌书仪语言研究》一举摘得了“2006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桂冠。这个被国务委员陈至立誉为“代表了几年来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最高水平”的学术奖,它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对获奖博士及其指导老师的倾力付出的充分肯定。要知道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标准近乎“苛刻”,从选题到研究方法,从所用材料到文字表达,从现实意义到学术影响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简言之便是六个字——从新、从严、从难。自己全身心投入,精心写作、删改无数次的博士论文能获得这一殊荣,张小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终于离自己的敦煌梦又近了一步。
敦煌是身披中国古老历史华衣的飞天,她承载着我们民族历史辉煌灿烂的过去。敦煌也是在新世纪的曙光下翩然起舞的仙子,她彰显着民族文化精神重获新生的今天。正因为有了张小艳这样坚定行走在敦煌学研究之路上的年轻学者,“敦煌”的内涵被一次次扩延、深化。当婆娑曼妙的敦煌飞天在空中旖旎歌舞时,重见天日的敦煌文献也正悄然绽放成一朵清丽俊逸、暗香幽远的学术奇葩。(原文作者金淑兮、何捷,均为浙江大学研究生)
(编辑整理 一上)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