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寧:釋楚簡文字中讀為“上”的“嘗”
在 2017/4/27 17:56:02 发布

 

釋楚簡文字中讀為“上”的“嘗”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去年522日,劉洪濤先生在復旦網上發佈了《〈釋“蠅”及相關諸字〉補證》一文,[1]指出楚簡文字中從黽從甘(或曰)的“”字當釋“蠅”,清華簡《管仲》中“天下之邦君”之字當讀為“繩”,筆者在下面回帖中讚成劉先生說,認為“那個從曰從黽的字可能是‘譝’之本字,讀若‘繩’”。後來檢索了一下出土文獻中與此字相關的資料,感覺此字釋“蠅”似乎有問題,所以寫了這樣一則讀書筆記:

“黽+甘”這個字(下用△代),楚系文字中習見,在包山簡里或從糸作,或曰用為“繩”,那麼這個字當讀與“繩”同,從糸不從糸讀音沒差別,劉洪濤先生釋為“蠅”,筆者在下面評論中認為可讀為“譝”。單就讀音而言,“蠅”、“繩”、“譝”都相近,這個倒是沒什麼說頭,主要是它在一些楚書中的讀法,諸家說法很多。

段玉裁於《說文》“黽”下注云:“古音在十部,讀如芒”,“芒”是明紐陽部字。《方言》十一:“蠅,東齊謂之羊。”郭璞注:“此亦語轉耳。今江東人呼羊聲如蠅,凡此之類,皆不宜別立名也。”錢繹《箋疏》:“羊、陽、揚、繩、蠅古聲并同,揚之轉為繩,猶蠅之轉為羊矣。”羊、陽、揚都是陽部字,繩、蠅從黽聲都是蒸部字,蓋蒸、陽二部旁轉疊韻相近,故二部的雙聲或旁紐雙聲字或得相轉,自古如此。

由此而言,感覺楚文字中的△字,有時可能會被用為陽部的“上”或“尚”,“繩”、“上(尚)”船禪旁紐雙聲、蒸陽旁轉疊韻相近。郭店簡《窮達以時》里言百里奚為“△卿”,可能就是“上卿”,“上卿”一詞古書習見。

清華簡六《管仲》里桓公問“△天下之邦君,孰可以為君,孰不可以為君?”當即“尚(上)天下之君”,《呂氏春秋·古樂》:“樂所由來者尚也”,高注:“尚,曩。”《呂氏春秋·蕩兵》:“兵之所自來者上矣”,高注:“上,古。”就是以前、古代的意思,古人把古世稱為“上世”,上古之書稱為“尚書”,古代的有天下之邦君自然也可以稱“尚(上)天下之邦君”。正因為如此,管仲在回答的時候說了殷的先王湯,是“可以為君”者;又舉了紂,是“不可以為君”者。湯、紂都算是“上天下之邦君”。荊門左冢漆梮上有“△德”二字,大概也該讀“尚德”。

當時只是個猜想,感覺也沒更多的證據,就放下了。清華簡七公佈之後,《趙簡子》一篇中出現了這樣的句子:

趙簡子既受將軍,在朝。(《趙簡子》簡1

今吾子既為將軍已(《趙簡子》簡2

《子犯子餘》中也有一個從“”的字,句子是:

(湯)用果臨正九州而君之後世(《子犯子餘》簡2[2]

這裡面的古文字形,從文意上看,讀為“上”文從字順,“上將軍”、“上君”都是先秦兩漢古書里習見的詞語。“上君”在傳世文獻中相當於“聖君”、“明君”,如:

《晏子春秋·問上》:“上君全善,其次出入焉,其次結邪而羞問。”

《荀子·王制》:“孔子曰:‘大節是也,小節是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餘矣。’”

《韓非子·用人》:“故上君明而少怒,下盡忠而少罪。”

又《外儲說左下》:“吾聞上君所與居,皆其所畏也;中君之所與居,皆其所愛也;下君之所與居,皆其所侮也。”

又《八經》:“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子犯子餘》中“上君”用為動詞,“之”猶“于(於)”也,[3]“上君之後世”即“上君於後世”,于後世被稱為上君之意。

再考慮到郭店簡《窮達以時》里說百里奚“釋板以為卿”,後二字讀為“上卿”很通達,也與《說苑·臣術》所言“百里奚為上卿以制之,公孫支為次卿以佐之”符合;荊門左冢漆梮上的“德”讀為“尚德”或“上德”也沒什麼問題,“上卿”、“上德”都是古書里常見的詞語,故不能不重新考慮“”字的釋讀問題。

對於“”字,宋華強先生在《戰國楚文字从“黽”从“甘”之字新考》一文中對諸家說作了詳細的梳理,認為“‘’字上部所從就是‘蠅’的象形初文”、“如此則‘’字就是‘蠅’字的異體”。[4]

按:說“”上部所從的“黽”是“蠅”的象形初文應該是對的,但從“甘”的字恐怕不是“蠅”字,而很可能是“嘗”字的異體字。“嘗”是個從旨尚聲的形聲字,“旨”從匕從甘,而從黽(蠅)從甘的字形則是取蒼蠅嘗食之意。蓋古人每見食物上有蒼蠅鶩集而食,若嘗食然,故造此從蠅從甘之“嘗”字,謂蠅嘗食而甘之也。就字而言,從“旨”與從“甘”會意實同,故《集韻》收“嘗”之或體作“甞”,徑從“甘”作是其意;如果按照《方言》及郭、錢的注、疏,“蠅”古亦有“羊”音(按:今山東的膠東、膠南一帶仍呼蒼蠅為“蒼羊”),則從“黽(蠅)”亦兼聲。

“嘗”與“上”、“尚”古音都是禪紐陽部字,讀音相同可以通假,出土文獻中亦見“尚”與“嘗”、“嘗”與“上”通假的例子,[5]所以此字釋“嘗”讀為“尚”或“上”自然也是沒問題的。

《子犯子餘》中的字當分析為從宀嘗聲,由聲求之,很可能是敞開之“敞”的專字,表示房屋敞開之意,故從宀會意,亦即後來的“廠”字。《集韻·上聲六·三十六養》:“敞,《說文》:‘平治高土可以遠望也。’一曰開也,露也。”又云:“廠,屋無壁也。”《廣韻·上聲·養韻》:“廠,露舍也。”“敞”有“開”、“露”義,屋無壁則開露,所謂“露舍”。“敞”、“廠”與“嘗”、“尚”、“上”音昌禪旁紐雙聲、同陽部疊韻,讀音相近,故亦可用為“上”。

《趙簡子》中的字形,當是從廾敞(廠)省聲,“廾”表示上舉義,《廣雅·釋詁一》:“尚、興、轝、舁,舉也”,“尚”本有“舉”義,故从廾表示雙手上舉,疑是崇尚之“尚”或上舉之“上”的後起專字,故亦用為“上”。“上將軍”一詞先秦兩漢書中習見,是軍中的最高統帥。

以上這些“嘗”或從“嘗”聲的字讀為“上”在簡文中都是暢通無礙的。

還有一些與這個“嘗”有關的楚文字,宋華強先生文中羅列甚詳,茲據引如下(釋文主用寬式,個別釋字有改動):

1)臧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01.gif(包山172 
  (2)聖夫人之郬邑人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01.gif(包山179

3)苛(包山92 
  (4)一兩鞔婁(屨),紫韋之納,紛(粉)純,紛(粉)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01.gif 。(信陽2-028 
  (5)……纓組之綏,二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01.gif鞁,靈光之帶。(包山270 
  (6)一乘韋車。?牛之革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16.gif,縞純。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01.gif發(靽)、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01.gif韅、鞅、?(轡),韋櫜,虎長(韔)(包山273 
  (7)一??正車……其上載……繙芋結項,告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22.gif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02.gif紴(鞁)。一周??,緅秋(?)之櫜。(包山木牘1 
  (8)車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01.gif衡厄(軛)(天星觀簡遣策) 

9)……郢之歲,夏夕之月,己丑之日,君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36.gif於笿……(新蔡乙一5 
  (10)……夏夕之月,己丑之日,君http://www.bsm.org.cn/article_pics/pic/061230/02/image001.gif於笿……(新蔡乙三49、乙二21+乙二8

這些楚簡中的“嘗”或從糸作,與人名、服飾、車馬器及占卜有關,用作人名的讀为“尚”或“上”固無不可,齊太公字“尚父”,上博簡《舉治王天下》里作“上父”,北大簡《揕輿》有楚人名“許尚”均是其例。(3)中“”字從“畀”,《說文》訓“相付與之”,則此字很可能是報償、償還之“償”的或體字,也是用為人名。

但是我們對其中的服飾、車馬器和占卜的詳細情況不了解,亦無翔實可據的資料,再加上簡文有殘缺,可以提出很多種解釋,都有道理可又都無堅實根據據。比如(4)中說鞔屨的“紛嘗”,當是屨上的某個部分;車馬具的鞁、靽、韅、鞅、?等都稱“嘗”,可能是指其製作材料,也可能是指其顏色、構件或形制,難以確定。如果揣測一下,有可能都是“纕”的假借字,“嘗”、“纕”禪日旁紐雙聲、同陽部疊韻,音近可通。《國語·晉語二》:“亡人之所懷挾纓纕”,韋昭注:“纕,馬腹帶也。”《廣韻·下平聲·陽韻》訓“馬腹帶也”本此;《楚辭·離騷》:“旣替余以蕙纕兮”,王逸注:“纕,佩帶也”,《玉篇·糸部》訓“帶也”本此,則屨上的“纕”當是指扎束屨的帶子,劉國勝先生已經根據出土文物指出此是指鞋帶,[6]可能是對的;馬具稱“纕”也謂其以帶綁縛扎束,其義類似“帶甲”之“帶”,所以其字也或從糸作;(8)言“車嘗(纕)衡厄(軛)”謂車以帶綁縛衡軛。但是否真的如此,沒有很切實的證據,只能等新資料的發現了。

 

 



[1]劉洪濤:《〈釋“蠅”及相關諸字〉補證》,復旦網2016/5/22.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03

[2]以上簡文并轉引自程浩:《清華簡第七輯整理報告拾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7-04-23.

[3]解惠全、崔永琳、鄭天一:《古書虛詞通解》,中華書局2008年,1138頁。

[4]宋華強:《戰國楚文字从“黽”从“甘”之字新考》,《簡帛》第十三輯,1-9頁。下引宋先生說均出此文,不另出注。

[5]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697頁、702頁。

[6]劉國勝:《楚喪葬簡牘集釋》,科學出版社2011年,32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4月2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4月27日

点击下载附件: 1763王寧:釋楚簡文字中讀為“上”的“嘗”.doc

下载次数:84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