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許文獻:清華《封許之命》簡2从橐之疑例續說
在 2017/5/25 13:18:26 发布


清華〈封許之命〉簡2之疑例續說


(首發)


許文獻


臺中教育大學

 

清華〈封許之命〉簡2存一疑例,其形為:

(△1

其辭例為?“則惟汝呂丁,肇△1文王”【簡2

原釋文疑其从又得聲,並讀為?“右”,訓?“助”;[1]蘇建洲先生釋从橐,且贊同原釋文从又得聲之說,但在該文之文下評論中,已接受月下聽泉(郭永秉先生)所提及丁形墨塊之看法,惟其後似仍對从臤之釋讀方式,抱持較保留之態度;[2]月下聽泉先生以為簡文此例實从臤之初文得聲,並疑簡文此處可讀為?“肇賢文王”,表?“進獻賢人於文王”之意;[3]曰古氏先生以為簡文此字可與蔡侯器中之?“左(佐)”字對讀,皆可訓助;[4]王寧先生則疑此似从臤之字,或即?“緊”之異構,並釋讀此段簡文為??‘肇賢文王’即?‘始勞文王’,言呂丁自文王時已經為周室效力”;[5]鄭公渡先生以為簡文此例所从?“橐”字初文,其有效筆畫或僅?“丁”形,故將其讀為?“正”,訓作?“匡正”,惟鄭公渡先生又疑簡文此例另可讀為?“成”,指?“成全,助之使成功”之意;[6]子居先生以為簡文此例與?“牽”字有關,並云??‘牽’字原當為从丁从又,後又加?‘臣’表聲,再復加?‘手’表意,遂成?‘掔’字”。[7]

今復考簡文此字之形,疑其亦有从之可能。?“橐”、?”二字有底與否,歷來諸家看法不一,[8]主因古注異說紛呈,且二字結繩之形構亦相類,此可參魯實先先生與季旭昇師所釋卜辭?“橐”字之說,[9]因此,以簡文此字而言,學者所釋从橐之說,確實有其一定之道理,惟以楚簡文字而言,?“橐”、?”二字所从囊袋之形構幾近相同,例如:

(信陽簡2.03?“橐”)

(上博〈容成氏〉簡9?”)

故簡文此例釋?“橐”或?”字,皆有其可能性。倘欲作進一步之解釋,則其囊袋上所从形構之來源,應是主要之關鍵,蘇建洲先生曾云,此乃楚文字習見之類化形構,[10]其說可从,另同簡其他字例亦有與此相類之字形,包括:

(清華〈封許之命〉簡3?“釐”)

(清華〈封許之命〉簡3?“祗”)

(清華〈封許之命〉簡6?“索”)

可知此種類化形構之來源複雜,如上述?“釐”字應是源自?“來”旁,?“祗”字或與?“甾”形有關,而?“索”字則疑從?“素”形演變而來,故此三字上所从者,皆類化為同一形構,至於簡文此例,頗疑其與上博〈緇衣〉簡?“服”字異文上所从之存疑字形,或有一定之關聯,上博簡此字之形為:

(上博〈緇衣〉簡1

此字今本作?“服”,郭店本則从力从攴,諸家所論甚詳,季旭昇師主編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已作通盤之彙整與考證,[11]其後張崇禮先生亦多所闡發,[12]惟其例上所从者,實仍眾說紛紜,但即便如此,〈緇衣〉簡此例今本既作?“服”,而?“服”字又與?”字上古音較為相近,[13]故頗疑清華〈封許之命〉簡此例囊袋上之形構,亦與此?“服”字有關,甚或可初步判定清華簡此所从之字形,已部分聲化為簡本〈緇衣〉上所从之?”形構,換言之,清華簡此例似可釋从,應是楚地?”字之特殊聲化形構,而此類變形聲化之字形演變現象,在古文字中實有跡可尋,以兩周金文所見?”字而言,其上所从之形與上述上博〈容成氏〉簡例相近,例如:

(西周:散氏盤,《集成》10176

(西周:毛公鼎,《集成》02841

(春秋:大子鼎,《集成》02652

而陳劍先生曾提及古文字中所見之一條字形演變規律,即?“西周春秋古文字中含有?’、?’形的字,到戰國文字中?’、?’形演變爲?’、?’形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14]其說可从,故可知清華簡此例應是金文或戰國?“字之形變,換言之,清華簡此例上方之形,確實有字形演變之旁證,且不排除變形聲化之可能。

在討論過清華簡此例从之可能性後,餘如諸家所論者,實多聚焦於囊袋中之字形,此字形稍可辨識者,僅在於其上方似?“丁”之形構,故學者或以為此形當即?“臤”字,此應是目前較好之釋形說法,惟?“丁”下之形構終究不甚清楚,且學者據?“臤”字釋讀簡文,似又仍有難以通讀之處,此蘇建洲先生早有所論,[15]因此,簡文此例似仍有再討論之空間。

實則上述鄭公渡先生以為此字从丁得聲,應有一定之可信度。今復考簡文囊袋中之字形,應如子居先生之說,或即?“搴”或?“掔”之初文,關於此字之考釋,可參陳劍先生之說,[16]據其說,知此類字例从又所持者,殆指一物象而已,並未具表音功能,且陳劍先生亦以為此所謂?“搴”或?“掔”之初文,應與戰國?“臤”字非屬同一字,因此,在此論證基礎上,或可推知戰國?“臤”字,應是將聲符替換為?“搴”或?“掔”,而非直接疊加聲符?“丁”,惟戰國?“臤”字原所从持物之形構,反而較西周時期更近於?“丁”形,例如:

(郭店〈窮達以時〉簡2

(上博〈容成氏〉簡1

換言之,戰國?“臤”字所从丁,或許是?“搴”或?“掔”之進一步聲化,而具有表音之功能,[17]尤其此若依據古文字與傳世文獻真耕合韻之可能性,[18]?“丁”字確實有作為聲化聲符之條件,再者,傳世文獻从臤之例,亦有與耕部交涉者,[19]即便目前還找不到古文字从臤諸例讀為耕部字之實證,但若假設此字可从丁得聲,則簡文此字應可讀為?“刑”或?“制”,[20]傳世文獻云?“肇刑”或?“肇制”於某王之語例習見,例如:《尚書˙文侯之命》云?“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辟,追孝于前文人”,其?“刑”可訓作?“師法”,或猶《禮記.禮運》所云?“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又如《逸周書˙器服》曰?“周公肇制文王之諡義以垂于後,作諡法。”其例又作?“肇制”,?“刑”與?“制”上古音相近,[21]二字應可通,故?“肇刑”又可作?“肇制”,皆謂效法於某王之意,因此,簡文辭例云?“肇△1文王”,應指師法文王之謂也。

綜上所述,清華〈封許之命〉簡此例或許存在另一種釋形之方向,即其例應可釋為从省搴(掔)聲,並讀為?“刑”或?“制”。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4月第一版),頁119

[2] 蘇建洲:〈《封許之命》研讀札記(一)〉與文下海天之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00 2015418日,檢索日期:2017515日;蘇建洲:〈談談《封許之命》的幾個錯別字〉,《古文字研究》31(北京:中華書局,201610月第一版),頁410-413。本文感謝蘇建洲先生惠賜大作。

[3] 蘇建洲:〈《封許之命》研讀札記(一)〉文下月下聽泉之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00 2015418日,檢索日期:2017515日。

[4] 蘇建洲:〈《封許之命》研讀札記(一)〉文下曰古氏之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00 2015418日,檢索日期:2017519日。

[5] 王寧:〈讀《封許之命》散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07 2015428日,檢索日期:2017515日。

[6] 蘇建洲:〈《封許之命》研讀札記(一)〉文下鄭公渡之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00 2015418日,檢索日期:2017515日。

[7] 子居:〈清華簡《封許之命》解析〉,中國先秦史,http://xianqin.byethost10.com/2015/09/15/264?i=1201578日,檢索日期:2017515日。

[8] 季旭昇師:《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9月二版),頁514-515

[9] 魯實先先生:《殷契新詮(下)》(臺北:黎明文化公司,20031月初版),頁518-544;季旭昇師:《甲骨文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12月初版),頁390-391

[10] 蘇建洲:〈《封許之命》研讀札記(一)〉與文下海天之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00 2015418日,檢索日期:2017515日;蘇建洲:〈談談《封許之命》的幾個錯別字〉,《古文字研究》31(北京:中華書局,201610月第一版),頁410-413

[11] 季旭昇師主編,陳霖慶、鄭玉姍、鄒濬智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6月初版),頁81-82

[12] 張崇禮:〈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122008117日,檢索日期:2017519日。

[13] ?“服”字上古音屬並母職部,??”為滂母幽部,而?“橐?”則屬透母鐸部,故相對而言,?“服?”與??”之上古音較為相近,皆屬之幽一系。

[14] 陳劍:〈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甲骨金文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4月),頁20-38

[15] 蘇建洲:〈談談《封許之命》的幾個錯別字〉,《古文字研究》31(北京:中華書局,201610月第一版),頁410-413

[16] 陳劍:〈柞伯簋銘補釋〉,《甲骨金文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4月),頁1-7

[17] ?“丁?”字上古音屬端母耕部,?“搴?”字為見母元部,而?“掔?”則屬溪母真部,知?“丁?”、?“搴?”二字或謂韻近,屬歌支一系,而?“丁?”與?“掔?”則可由真耕合韻釋之。

[18] 陳新雄師:《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11月初版),頁468;李存智:《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02月初版),頁277-278

[19] 例如:?“鏗?”之反切為口莖切,其下字即與耕部有關。

[20]?“丁?”字上古音屬端母耕部,?“刑?”字上古音屬匣母耕部,?“制?”字則為章母月部,皆屬歌支一系,應可相通。

[21] 二字皆屬歌支一系。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5月24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5月25日

点击下载附件: 1792許文獻:清華《封許之命》簡2从 之疑例續說.doc

下载次数:59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9407